❶ 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熟悉的人
我的爸爸是一个既让我害怕又让我喜欢的人。有,我因为急着想看电视,就马马虎虎地把作业写完了。吃完饭,爸爸开始检查作业。看着看着,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你这道题算错了。”说完,他又接着检查起来。没过一会儿,他又连着查出两个错误。爸爸这下发火了,冲着我大声嚷嚷:“你怎么老出错?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别粗心,别粗心!你怎么就是改不了?”说着,他使劲摁了一下我的头。我偷偷地看了他一眼,只见爸爸两只大眼睛瞪成了“O”形,浓黑的眉毛也好像立了起来,真像只大老虎,好可怕啊!
爸爸对我的要求很高,他看我老是粗心,给我写了做题要求。我觉得爸爸太凶,也给他提了两条意见:一是不要随便凶我,二是要讲道理。我从字典里找了些形容爸爸的成语说给爸爸听:“虎视眈眈”、“大发雷霆”、“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勃然大怒”……爸爸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爸爸发火时很凶,但平时还是很随和的。有一次,我在爸爸高兴时对他说:“当小孩儿真倒霉,不能对大人凶。”爸爸说:“那我就让你发一次火吧。”我想,这回“报仇”的机会到了。我先摁了一下爸爸的头,然后掐了一下他的脖子,最后憋足了劲照着他的屁股使劲打了一下。我觉得还不过瘾,又扑上去把他的头发弄得乱七八糟,然后对他说:“这回你可是蓬头垢面了。”这时候的爸爸像只大绵羊,任凭我怎样折腾他也不发火。
爸爸还喜欢跟我闹着玩,这时候他的坏点子特别多。有一次,爸爸让我面部放松,然后把他的两只手分别放在我的嘴角两边,突然一捏我的嘴,说:“哈哈,真像个唐老鸭!”我一着急,也去捏爸爸的嘴,爸爸就紧闭着嘴。我一看不行,就向他腋下抓去。爸爸笑了起来,我趁机捏了一下他的嘴,然后说:“你也像个唐老鸭,而且是一个很凶的唐老鸭。”
瞧,这就是我的爸爸。他既是我的长辈,也是我的朋友。我既怕他,又喜欢他。
篇二: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他的工作很忙,大部分时间不是出差就是加班,不过只要爸爸回来,他都会忙里偷闲陪我玩一会,我们最爱玩的就是捉迷藏了。
小一点的时候,我们玩捉迷藏,爸爸总会装作没看见我,找来找去才会大吃一惊地
❷ 如何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人
如下:
很多时候我总是很反感母亲的唠叨,麻烦,总爱在她身边说我已经不是孩童不需要她整天的啰嗦这儿啰嗦那儿,自己会去做好每件事。
可是谁又会去体会一颗母亲的心呢?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母女去滑雪场滑雪,租滑雪衫的工作人员建议她们穿红色或者黄色那些颜色比较鲜艳的滑雪衫这样万一发生危险可以及时求救。然而母女二人都喜欢白色,于是她们挑了白色的滑雪衫。天有不测风云。那天正好发生了雪崩,结果大雪把母女二人都盖在了雪下。因为母女都穿着白色的滑雪衫所以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处。
这时母亲清醒过来可是体力已经不足而看到身边的女儿已经奄奄一息。这时母亲做出一个毅然的决定:她摸到身边的一个碎石片将自己手腕的动脉血管划破,洁白的雪地被鲜血染红了一片,最后救出了女孩,而她的母亲却为了换回女儿的生命而离开了人间。
这样的故事也许我们听过很多,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世界上是珍贵的爱。
一个人失去友爱也许可以从别人身上找回,而母爱却只有一个人能给你。倘若说拥有母爱则是快乐中的天堂。
学生的笔下最爱出现关怀无处不在,亲情无处不在,美丽无处不在,而母爱却不是无处都在的。母爱只有当我们回家时才能感到,是一份特殊而厚重的爱。一个人可以没有友情,没有爱情,但是没有哪一个人没有母亲,所以每一个人都会得到母爱。
有时候自己一个人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母亲对我的并不是啰嗦而是一种爱,一种别人无法给予的爱其实自己是幸福的,有时还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做孩子的都是这样,俗话说,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孩子永远是体会不到父母的心。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等到我们自己有了孩子才会体会到那种关心的爱。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体会母爱,发现母亲存在的真谛去领悟母爱的伟大,让每位母亲同时也应该得到一份由儿女送去的爱。
❸ 作文中如何使用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欲扬先抑,这是一种表现手法,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他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❹ 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同桌
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同桌可以先把他的优点写出来,然后再把他的缺点写出来。
❺ 男闺蜜考上好学校怎样幽默夸奖
洗澡间的门坏了,中午太热我正冲着澡呢,四岁的儿子带着邻居几个小姑娘破门而入,然后儿子还捂嘴大笑着指着我对她们说,快看我爸爸大光腚!这几个女孩竟然毫不羞涩跟着傻笑,尼玛这坑爹孩子!("▔㉨▔)
❻ 欲扬先抑的手法是什么
欲扬先抑:词语解释为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写作方法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欲扬先抑,这是一种表现手法,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他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