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的和战关系
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且都比较重视汉族文化,或者对汉族文化比较感兴趣.有的还学汉族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并创造了自己的文字.都和当时的北宋交战过,都与北宋签了和约.辽兴起于东北现在辽宁吉林一带,西夏兴起于西北现在宁夏一带;金兴起于东北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后来辽被金所灭,西夏和金则被后来的元朝所灭 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有①受汉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②曾与宋政权并立③曾与宋达成和议
2. 两宋联金灭辽、联蒙灭金,这么做的背后有哪样的深意
应该这么说,北宋联金灭辽是一大败笔而南宋联蒙灭金则是被金国逼出来的。所谓北宋灭辽是一大败笔,不过是因为徽宗和童贯等人愚蠢的暴露了自己无能引发金国对北宋的觊觎导致亡国。其实即便北宋不出兵辽国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北宋君臣联金灭辽只是加速这个过程。而南宋联蒙灭金决策绝对不是没有唇亡齿寒的概念,而是金国作死逼得南宋不得不联合蒙古灭掉金国。
小结:
所以说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以后人的眼光看待当时的情况:金国根本没有唇亡齿寒的想法,南宋即便有想法也是缘木求鱼。而北宋徽宗君臣确实有些看不清形势,自身实力不足把希望寄托在金国身上被灭也就是必然了。
3. 为什么宋朝能和平那么长时间,用岁币和尊严换的和平吗
宋朝的战争情况其实和汉唐一样,平时小打小闹,关键时刻给你来一票大的。汉朝的时候王莽篡汉,导致15年改弦更张。唐朝时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统治者一蹶不振。
同样的道理,宋朝时靖康之役,导致北宋灭亡。赵构南下建立了南宋王朝,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很多人认为宋朝是相对和平时间比较长的王朝,其实这是对的。因为宋朝所采取的政策,是岁币政策,也就是拿钱买和平。
土豪的世界,你是不会理解的,当时宋朝实在是太发达了。经济局势直奔资本主义了,要不是蒙古大爷们用腰间的跨刀砍断了这条发展之路,我们才是最先进的国家。
宋朝皇帝对战争的冷处理态度,导致了宋朝长期的和平状态。其实我这么说,一下子说破了很多统治者的心态。
因为乱世才会出英雄,而太平时候,不管这个人有多大本事,他也翻不上天。所以太平盛世也是皇权的保障,两者基本是相辅相成的。
宋朝牺牲尊严和岁币,换取来的和平,的确值得珍惜。不管和平到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至少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总比那些一出生就要喊打喊杀的皇帝强得多吧。
4. 宋高宗为什么要与金朝议和他真的昏庸无能吗
在很多国人的心中会认为宋高宗赵构是一个非常差劲的皇帝,因为他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而且还向金朝卑微求和一个轻小人远贤臣的昏君。宋高宗一心想要和金朝议和,主要是因为宋高宗当时国家的实力完全是比不上金朝的,而且宋高宗为了保住当时宋朝的国号,也不得不屈服于金朝,想要和金朝进行议和。宋高宗赵构本身是有昏庸无能的一点,但是从宋高宗做的决定当中,也能够看出属于他的精明之处。
最后历史上对于宋高宗的记载其实是非常的差,他所做的选择也给当时的宋朝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因为赵构任用秦桧,这让历史上认为赵构是一个亲小人的昏君。
5. 如何看待两宋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
1、宋辽战争扩日持久,起始于北宋为夺回前人所失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发动的北伐战争,但未能成功,终止于1004年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辽人继续以燕云十六州为界对北宋保持着军事优势,并收岁币,可以说北宋输掉了战争。约为兄弟之国后,宋辽两国通商百年,边关平稳,经济文化程度均有发展,而契丹人也被渐渐汉化。可以说对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
2、宋金战争横跨南北宋数十年之久,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一段历史之一,金人残暴,致使民族仇恨达到巅峰,宋朝名将迭出,与金抗击数十年,最后终止于南宋联蒙攻金,金灭亡。
3、宋朝对西夏是宋比较主动的一段战争,由于创建西夏的党项人汉化比较严重,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又一直对宋称臣,所以西夏国的少数民族其实不比契丹人和女真人那么凶残,西夏人也认为与宋人开战所掠夺的财富远远不如与宋朝贸易所得,故在战争胜利后对宋称臣,领取岁币。两国战争不多,规模不大,可以说算是比较稳定。
6. 如何看待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的和战关系
两宋的军事力量堪称最强,但是因为政见和朝廷的多种原因,还有就是科技和兵种的压制,导致蛮夷壮大,西夏、辽、金任何一个都和大宋没可比性,但是时代造就了三国联合,但又貌合神离,所以才迫使宋朝的逐渐衰败,其中的关系可以比喻成一个固守成规的人被三个思想超前的人欺负,却分身乏术、无力反击,只能默默承受,这也是封建社会的悲哀
7. 北宋是通过给辽,夏送岁币来保持边境和平的。你认为这种做法有何利弊
利:我不认为这是利,但非要说的话还可以找一些。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而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王朝,历史上的所谓盛世都不能和宋朝相比较,他的经济之强大任何朝代都难望其项背。所以,那些给当时北方和西北部少数民族政权的岁币不会对宋朝产生多么大的负面影响,这对当时维护边境安宁非常重要,保证了边疆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
其次,宋朝的年年交岁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宋朝在太祖建国时北方的天然屏障燕云十八州就不是属于北宋,失去了燕云十八州的天然地理优势,北宋其实在辽国面前没任何边境可言,只能被动挨打。
另外,没有燕云十八州,北宋的骑兵就没有良马的产地,导致骑兵的战斗力低下和西夏和辽国相比都处于下风,求和保平安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弊:宋朝的软弱在历史上估计也只有清朝后期能比,但宋朝自太祖之后300多年是长期的软弱!不仅在北宋交岁币给辽国和西夏,到了南宋转而做了金朝的干儿子,北宋是很有钱,但几百年如一日的交钱对国家影响还是很大的。
另外,前面说了,北宋自开国起就不拥有燕云十八州,北宋也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北伐,但都失败了,于是开始交岁币。但这是不要国家尊严的象征,首先对国家的形象是严重的打击,二,对百姓,对边疆浴血奋战的将士和天下的忠勇之士的信心打击严重,三,燕云十八州是北宋维护国家主权安定的基石,即使几次战败也不能动摇继续收复的决心,须知,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天然的地理优势是战争和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条件。通过交岁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收复燕云十八州北宋就有了农业和产马的基地更有了和辽国、西夏对抗的资本,他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可惜北宋采取的是这种最愚蠢最不能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北宋从此没有收复她的机会,岁币的无底洞一填就是上百年,知道被金朝迅速灭亡。
宋朝的问题其实最根本的文官带兵制度,武将在宋朝是没地位的,带兵打仗都是提前将作战战术制定好并严格按照战术执行,打赢战争除非奇迹。北宋的官员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乱七八糟的一大堆,吃饭没事做的一大堆,很多管都是有官衔没任务,不仅浪费了人才也浪费了国家的大笔钱财。宋朝是中国科技最发达的时代,他的武器之先进在当时,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最强的,但就是由于以上原因却一直被辽、金、西夏压制,这不能不说是很憋屈,很悲哀。
宋朝其实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国家,无论是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在当时和整个封建时代都是鹤立鸡群但就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失误导致宋朝从来没有飞到九天之巅,这是宋朝的遗憾,也是中华民族的遗憾。他应该是比汉唐要强盛的多的,他应该是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的,可惜······
说了这么多都是有感而发,楼主的问题很简单我已经详细的谈了,还补充了其他相关的的一些东西,我觉得楼主的问题通过这些方面,不同的角度看才认识的更清楚。
希望楼主满意。
8. 以南宋与金为例,概括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
民族融合呈现新高潮。这时期的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利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虽然民族间多年争战,但它却使各族人民在战争中加强了联系,况且战争一结束就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南宋偏安江南,则使大批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中原,更加强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①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②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③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④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总之,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正确认识两宋时期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和议”。①这一时期宋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和议活动有三次,即辽宋“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
女真人在宁江州战役取胜之后,一些大臣们向完颜阿骨达“劝进”,促请其称帝建号,他们认为建立女真王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要求阿骨达立即称帝。阿骨达认为不妥,他说“一战而胜,遂称大号,何示人浅也。”他不急于称大号,但客观形势不允许他久拖不决,女真人迫切要求摆脱辽王朝的奴役,他们需要马上建立自己的政权,产生自己的皇帝,以便统一部属对辽战争。于是大家再行“劝进”,最后完颜阿骨打同意了大家的意见,于1115年正月初一,宣告即皇帝位,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阿城市)。经过十年的苦战,至1125年,终于推翻了大辽政权,从此,科尔沁草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金朝女真人统治时期。
金灭辽国以后,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即位,以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统"的诏令为遗训,南征伐宋,于1127年将北宋灭掉了。从此形成了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当时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尽归大金国管辖。
从完颜阿骨打开国到金熙宗时期,这是金朝开国及创立制度的阶段。这时金国内部还存在许多女真氏族社会的旧传统,还没有创立新制,遇事时,如对军事上违犯者的处理,旧制就没有规定,那就只好“从宜处之”,酌情处理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熙宗即位之后。1139年,臣下请立制度,“建官正名,欲垂范于将来。”熙宗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为金朝确立了立国制度,其创立制度的主要依据不是女真固有的氏族制度,而是唐、宋制度,所谓“参用辽宋为帝制”,其中“辽制”实际上也是辽朝承袭唐朝的制度。熙宗在创立制度的同时,还要削弱一些氏族贵族的势力,废除金初的勃极烈制度,而以三省六部制度取而代之;确立皇位世袭权;还制定了周密详尽的礼仪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在他还没有完成这些工作获得成功的时候,1149年,就被其堂兄弟完颜亮杀害了。
完颜亮夺得了皇位,是为海陵王。并把熙宗未完成的创制、变革之事大大推进了一步。海陵王完颜亮对中原发达和富庶一直充满了神往,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上京会宁府(今阿城)迁到燕京(今北京),称中都,完成了金国政治中心的向南转移,这是海陵王完颜亮最突出的政绩,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他还想下一步把国都迁到汴京,但没有实现这一愿望。1161年,宗室完颜雍乘海陵王忙于对南宋的战争和北方契丹人叛乱之机,在辽阳起兵称帝,改元大定,庙号世宗。他即位之后,平定了北方叛乱,并与南宋议和,从而使金朝境内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出现了所谓的“大定之治”。金世宗的孙子章宗即位后,又有所谓“明昌之治”,金末及元初的文人对世宗和章宗,多极尽美化之词。甚至把他们比作汉朝的文、景二帝。但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实际上并不是很完美的,也存在很多问题。学止词章,不明经术;颇好浮侈,崇建宫阙,外戚小人多预政,这些也都是在“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中出现的现象。
卫绍王即位后,排斥汉族人士,金朝开始走下坡路。1213年,卫绍王被一个飞扬跋扈的胡沙虎杀害。章宗兄弟完颜珣即位,是为宣宗。他在北方蒙古大军的圧力下,1214年迁都汴梁(今开封),这是一次被迫的迁移,和海陵王完颜亮主动迁都北京的意义完全不同。这时金政府更加腐朽。在金朝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吏治乱章,弊端百出。不惜民力,挥霍无度。女真贵族奢靡之风十分严重。各民族人民反对女真贵族统治的起义愈演愈烈,此伏彼起,金统治者自顾不暇,各地出现了据地自保的地方武装,北方又有蒙古大军的威胁,金朝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223年,金宣宗病死,哀宗即位。这时科尔沁草原已被蒙古大军占领,已成为蒙古人的家园了,金政权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1232年初,金军与蒙古军在河南禹县相遇,金军全军覆没。接着汴京被围,哀宗被迫出逃到蔡州。1234年正月,蒙古大军攻陷金哀宗逃到的蔡州,金朝灭亡。
女真族所建立的金从完颜阿骨打称帝到1234年,历时120年,更换了九个皇帝,随着封建化的深入,社会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除了畜牧业的优势外,其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也有所进步。在文化建设上,金朝文化深受汉族影响,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戏剧较为突出,并产生了元好问等着名文学家。金王朝仿照汉字和契丹字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女真文,史载女真文字有二种,分别为大字和小字,女真大字是金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的;女真小字则是在金熙宗时期创制的,皇统五年(1145年)始行用。女真文作为官方文字与契丹文、汉文并用。传世的女真字文献,主要是一些女真文的碑刻。
金朝廷迁入中原后也创办学校,称国子监。府、州、县也都开办学校。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儒家思想学说,学生学习作策论、诗、赋。诸路设女真学府,为金朝政权培养官吏。金朝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笼络天下人才。
生女真人善舞,动作都是摹仿战斗姿态。统治中原以后,金朝继续并发展了北宋时期的乐舞。生女真人的乐器主要有鼓和笛。进入中原后,继承了中原的所有乐器种类。金代的杂剧也是继承北宋的杂剧发展起来的。
生女真人无医药,生病请巫,杀猪狗以禳除。或者将病人载入深山大谷以避灾。占领中原以后,才开始有医药,并产生不少名医。
女真人原有自已的原始宗教,灭辽侵宋以后,则多信佛教。许多女真人都出家为僧尼。地位最高的僧人称为国师,服真红袈裟,地方上道行高的僧人称为僧录、僧正,服紫色袈裟。
女真人的发式和衣着于东胡人后裔契丹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编发,而不是东胡系民族的髡发,脖子上缀野猪牙以为装饰,头顶上插雉尾(野鸡翎)。这时的女真人正处在农业社会的初级阶段,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而狩猎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猪是他们的主要家畜,野鸡等山禽野兽是他们可以经常获得的猎物。女真人无论贵贱都穿布,以布的粗细来区别身份。冬天穿皮毛以抵御严寒。
生女真人都居住在一个个的村寨之中,以部族首领命名寨名,即“某某孛堇寨”。依山谷而居,居室是简陋的木屋,屋内筑火炕,院落是以木栅栏围成。今天的东北人仍在住火炕。主食是粮食。吃稗子米饭和野味、肉食等,多用木餐具盛装。瓷器已经普遍使用。
生女真人在婚姻上多为指腹为婚,既长,虽贵贱殊隔,亦不可毁弃原来婚约。订亲也有“纳币”之俗。《三朝北盟会编》载:“其婚嫁,富者则以牛马为币,贫者则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欲纳之者,即携以归,其后方具礼偕女来家以告父母。”纳币即彩礼。婚后新婿要在妻家服役三年,三年后才能与新娘一起回家。建国前后在女真人中也出现了偷婚和抢婚的现象。生女真禁止同姓为婚。熟女真对同姓为婚则无限制,渤海人至金朝中期仍保留着偷婚习俗,这些婚俗都曾被国家明令禁止。而为了减少民族间的矛盾与隔阂,金朝也曾鼓励女真人与契丹人、汉人通婚。
女真的葬俗与契丹人不同。契丹人是“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而女真人要大哭,并且死者亲友为表示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还以刀割额,流出鲜血,哭时血泪交下,称为“送血泪”。女真人葬死者时无棺椁。贵族把生前所宠爱的奴婢及所乘鞍马都活焚烧,以为殉葬。祭祀时,把所供奉的饮食之物也都尽行焚烧,称为“烧饭”。女真人的很多传统习俗今天在科尔沁地区也有很多保留,并成为科尔沁草原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
金朝统治下的科尔沁草原,基本上仍沿用辽国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临潢府路(赤峰巴林左旗)管辖,并在这里设置了县、群牧司、详稳司等官属。当时这里的主要居民仍然是契丹人。女真人在占领科尔沁草原之初,为了报复辽代契丹人对他们的长期压迫,极力破坏契丹文化,金兵每到一处,放兵四掠,烧杀抢劫,辽代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州城几乎全被烧毁废弃,永州、乌州、龙化州等州城及其支郡都已不复存在;金兵每到一处,“坟垅悉遭掘,出尸取棺为马槽。”
科尔沁地区曾是辽王朝统治的中心,这里埋藏着许多契丹显贵的墓葬,每当金兵一到,只要发现贵族遗留的墓葬,全被洗劫一空,我们今天发现的辽墓十墓九空,大部分都是金初时盗掘的。我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勘查辽代遗址时,发现了多处辽代钱币窖藏,少则几百斤,多则几千斤,都是辽代契丹人为了躲避女真人的战乱埋下的,他们在埋下这些铜钱时,还企望在战乱平息之后重归故里,可是他们或死或散,永远没有回来,他们埋在科尔沁大地上的大批铜钱再也没人使用。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金初女真人给科尔沁草原的居民带来的是怎样的惨痛,由此可以窥见一斑,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契丹人和其他各族人民,饱受了战争疾苦,流散四方,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土地日渐荒芜。金人的暴虐征伐,也在契丹人的心目中埋下了深深的民族仇恨。不管金朝统治者如何笼络,但终归难以奏效。
金建国后,改变了对契丹人的报复性政策,也采取了一系列笼络措施:如将契丹等各部族编入群牧,仍依辽制设官,并任命不少契丹人为州县官,让契丹人自己管理自己;任用了一些辽朝旧臣和契丹投降将领;在契丹施行女真人固有的猛安谋克制度,有权势的契丹人任命为猛安、谋克,并且可以世袭这种特权;允许契丹人使用契丹文字,与女真文并用,一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才“诏罢契丹字。”但是,金王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地处北疆的科尔沁草原仍然显得鞭长莫及,对当时科尔沁地区的影响并不大。
对契丹人的笼络安抚政策并未能消解民族积怨,加之南宋王朝的干扰,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金人主宰中原以后,契丹人起义此伏彼起,始终没有停止过。如天会十年(1122年)契丹人耶律余睹叛乱,贞元元年(1153年)契丹人萧裕谋反,有人说:这两次都属于契丹上层统治者的反叛行为,那么在正隆、大定年间(1161-1162年)发生的撒八、窝斡起义,则是契丹穷苦百姓发动的抗金斗争。起义自西北边境扩展到整个东北地区,声势浩大,他们毁官府,杀官吏,斗争坚持了一年半之久,对女真贵族统治造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在起义过程中缴获并使用的“西北路苏母典纠磨胡记”等多方金代官印,都遗落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和开鲁县东风镇境内,这说明科尔沁草原是当时起义的中心区之一。不仅如此,以后的斗争也接连不断。金代晚期爆发的耶律留哥起义,于1213年,一度自立为帝,定都咸平(辽宁省开原县),国号辽。实际上,这时的科尔沁草原已脱离了金王朝的统治了。
连连争战,使建国之初留下的创伤愈加难以愈合。从根本上破坏了发展经济、文化的社会基础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科尔沁草原经济文化日渐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辽以来对草原的过度开垦和畜牧,科尔沁草原的草场的沙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当时有这样的记载:“丁巳晨,有人发懿州(阜新县塔营子古城),是日大风飞尘,暗,咫尺莫辩,驿吏失途。”这种风沙环境也不得不使金朝统治者把东北的农业重点转到北方的泰州(黑龙江泰赉县塔子城)和女真人发源地,即所谓的白山黑水之间。在金代史籍中没有对科尔沁草原农牧业生产状况的记载。今天在科尔沁地区发现的金代遗物、遗迹除金界壕之外,其他的遗物、遗迹真的很少。
这也说明,到了金代,这里已退化成为人烟稀少,沙海茫茫的原始的自然状态了。生活在这里的为数不多的居民又重新回到了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的游牧狩猎生活。大定四年(1164年),周昂(人名)由燕京到隆州(吉林农安县)赴任,途经科尔沁草原南缘,把他在沿途中所见到的记录了下来。他写道:当时的科尔沁草原“屋边向外何所有?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车行沙中如倒曳,风惊流沙失前辙,三步停鞭五步歇,鸡声人语无四邻,晚风萧萧愁杀人。”这是金代科尔沁草原自然环境和居民情况的真实写照。更为严重的是这里一度成为朝庭犯人的流放地。靖康之难后,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归,就囚禁在地处科尔沁草原的韩州地区。
金代的科尔沁草原除了人口稀少,经济贫困之外,更令科尔沁人头痛的事情还有他们大量劳役科尔沁草原上的契丹等各族人民修筑金界壕。
金王朝为防止蒙古铁骑南下入侵,于北部边境俢筑界壕长达万里,建设有许处边堡关隘,俗称金界壕。。在今天的霍林郭勒市和扎鲁特旗境内仍有二条界壕遗存在,累记长达300多华里,边堡关隘20多处。1981年夏,对霍林河矿区一号边堡进行清理时,发现堡内布局井然,有街道、水井、房屋、帐逢台基等等,出土大批铁镞、铁蒺藜等军用武器。这说明,当时的金界壕沿线及向南纵深地区都是金王朝的军屯区。绵延数百里的金代界壕,因风沙淤积,用不了多久就要重俢一次,多次俢筑,劳民伤财,如今,站在这蜿蜒曲折的金代界壕上,我们仿佛听到了金代科尔沁居民遥远的倾述。
金界壕是北方草原巨大的军事工程,工程浩大,前后共修筑了75年,劳民伤财可见一斑,而且因风沙严重,经常被风沙淤平,防御功能很小,它怎能阻挡神勇的蒙古铁骑南下,到了金朝晚期,雄居北方的蒙古铁骑毫不费力的就冲破界壕“天险”,迅速南下,于1234年推翻金王朝,金代历史宣告终结。之后,科尔沁草原成为了蒙古族的家园。所以金界壕给科尔沁草原留下的只是不尽的感叹。让它成为女真人奴役科尔沁草原居民的一个见证吧。
终金一代,原本发迹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骑马弯弓夺得了江山,其统治也不过一百年多一点而已,由于连年争战和自然条件恶化等诸多原因,割断了科尔沁地区契丹人苦心经营了二百余年的大辽文明,可见,文明本身也是脆弱的,文化的发展更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做支撑
金国的大致历史。。。
9. 宋朝与辽和义宋朝与金和议这两件事请起到什么共同的作用
共同作用就是并没有给宋带来警醒作用,反而加速了宋的衰亡
宋与辽的檀渊之盟看似宋略胜,可如果再打下去仍会两败俱伤,双方均已耗不起了才罢手言和
宋与金的和议是因为战败,金都打到家门口开封了,宋再不和议国就灭了
然而,每次和议后,宋都不吸取教训,厉兵秣马,发展军事,还是活在自我的大国之中,权贵阶层歌舞笙箫,醉生梦死,加速了宋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