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升控笔能力
在初学者的手中,毛笔是个桀骜不驯的孩子,怎么调教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笔画经常粗细不均甚至东倒西歪,不禁让人产生怀疑,难道自己不是学毛笔字的料吗?想写好书法控笔是主要,告诉你一个调笔锋的好方法
1、在纸面的中心点开始,逆锋起笔。
2、向右行笔,慢慢绕圈。
这个时候要讲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调锋。
毛笔在完成线条时一定要中锋用笔。在直线的时候基本没什么难度,只要毛笔尽量立直就好。
但是在方向需要变化的情况下就没那么容易了:原本在笔画中间的笔锋,在转过方向后偏到了笔画侧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偏锋”。
所以,我们需要练习如何在转变方向后,仍然保持中锋用笔,也就是“调锋”,而画蚊香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因为在画圆圈时毛笔需要不停地转换方向。
讲一下调锋的方法:
毛笔行走一段之后,笔尖开始向旁边偏离,
这时候要把笔稍稍提起一点点,再稍稍调整方向后原地按回去,
然后继续行笔:
原理其实很好理解——当毛笔没法继续按我们需要的状态继续行走时怎么办?把笔提起来再重新落回纸上恢复到你需要的状态。只不过我们要做得很隐蔽,不能真的把笔提离纸面再重新落笔,只能稍稍(偷偷)把毛笔提至笔尖状态再稍稍(偷偷)按下去。在画圈的过程中不断地重复调锋的动作,有时需要手指轻轻捻动笔管来配合。
4、在完成第一张的时候主要注意调锋的问题,然后行笔要尽量稳定。在第二张时要开始注意线条和线条之间的间距要相等,和拉线条一样,间距应该等于线条的宽度,不要把距离画得过宽(主要是为了节约纸张)。
5、一个可能遇到的问题——蚊香整根线条是连在一起的,画到一半墨没了要不要蘸?
建议是在开始时把墨蘸足一点,然后保持慢速、匀速行笔,当线条开始出现“缺墨”的情况时,不要马上停下来蘸墨,要试着减慢点速度,继续保证线条墨色湿润,“越缺越慢”,直到真的没法通过减速避免枯笔的时候,再停下来蘸墨,停顿的次数越少越好。
而在书法录像中,示范者行云流水般地写字总让人羡慕不已,如果是现场看书法家进行创作,更是一种享受。再看自己磕磕绊绊写字的样子,很多人都会感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想要控制好手中的毛笔,必须要学会对手腕的运用。初学者经常只注意到字,却忽略了一点:写字的那只手才是我们要练习的重中之重!要从一开始就练习悬腕的能力,过了这一关,各种书体都能书写自如。
手要稳,写出来的笔画才均匀,这是常识。把手臂放在桌面以保证自己的手足够稳,就能把字练好,就是误区了。手的稳是悬腕练出来的,可不是固定出来的。当然,一开始就悬腕,对于初拿毛笔的朋友来说,还谈不上把字写得如何漂亮,最现实的目标是把线条写匀称了。
因此这个阶段用用笔画简单的篆书部首作为练习对象最合适,只有直画和弧画,笔法也完全是中锋用笔。不但练习悬腕方便,对于下笔的轻重,缓急也可以细细揣摩。
手腕高悬练字不易,初学者还可以考虑用“提腕”这种过渡的方式来适应。也就是手腕提起来悬空,但手肘支撑在桌面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了借力,线条控制起来更容易,字写得漂亮更容易建立信心;缺点也很明显,容易产生依赖性,总想“偷懒”不练悬腕,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悬腕的高度直接影响到所写字的大小,只要尝试一下就能明白。
❷ 书法怎样调锋
1、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
2、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
3、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书写过程中用中锋、侧锋、露锋折转自如,按笔提笔不倒锋,不散锋等,都是通过笔锋才能完成的。
所以,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
(2)快速书写调锋方法扩展阅读:
书写中常见的几类书体:
1、篆书;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2、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3、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4、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5、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❸ 毛笔行草书法训练技巧
毛笔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毛笔行草书法训练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用笔的“发力点”问题
所谓“发力点”是指在运笔过程中,手臂用力最重之处和锋变最大之处。
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行草书,很难以定量分析。在“发力点”这个问题上变化就十分复杂。我们发现在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发力点”技巧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机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分析大体有,常规式(或称经典式)、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技巧。
常规式的“发力点”主要在笔画的两端和直折处,其“发力点”相对比较固定。比如汉隶和唐楷比较典型。不管其风格是有多大差异,但在每一笔发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凡隶书“蚕头”和“雁尾”的部位必是“发力点”;凡楷书“藏入”、“顿收”、“折笔”和“钩根”的部位必是“发力点”的位置。行草书中王羲之、董其昌、赵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赵子昂更趋于经典化,其“发力点”几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则。其风格是工整、平稳和娴雅。
均衡式的“发力点”实际上是没有清晰的发力点。小篆一系比较典型,尤其铁线更为典型。朱耷、怀素的草字也具有明显的均衡“发力点”的特征。
变异式的“发力点‘可能是落在点画的任何部位。相当多的魏碑楷书具有清晰的这点特征。与常规经典式的”发力点“比较,我们发现,它有的按常规”发力点“发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规的”发力点“发力。如以撇为例,常规的”发力点“是在起笔处,极为少见将’发力点”下移到别处,而北碑撇的“发力点‘可以设在这一笔的任何部位。这种”发力点“的变异会直接造成线形的变异和风格上的差异。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现象。在行书体系中,在“发力点”上变异较大较明显的当属米芾、郑燮、王铎和张瑞图。米芾、郑燮和王铎是从常规经典式“发力点”技巧和锋变中蜕变而来,而张瑞图的“发力点”与锋异变则走向了另类。
当运笔均衡发力时,锋变小,点画多显长短之别而少重轻之异,其节奏也就不清晰明快;当运笔不均衡发力时,锋变跌宕,点画线形变化必然丰富,节奏自然清晰强烈。
在评价笔法的好坏高下时,审其“发力点”是否准确而精到,“发力点”的变异是否精妙而奇巧,应该是一条不应忽视的标准。因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书者的功力和造诣。
二、主笔的概念
在笔法技巧中,主笔的概念是非常需要强调的,尤其是篆、隶、楷,主笔至关重要。
之所以称为“主笔”,是因为它在一字之中充当最主要的角色。主笔有三个主要功能特点:
1、占有重要位置,起一字的主体支撑作用。
2、笔画最长,书写难度最大的一笔。
3、表现力最强的一笔。
篆、隶、楷的主笔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变异幅度比较小。行、草的主笔极不稳定,其变异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在篆、隶、楷的创作中,主笔是不能出现败笔现象的。如果苛刻一点,一幅作品之中、甚至连一笔的败笔也不能出现。主笔若写败,整字则必败,一字已败,通篇失色。当我们在审视一件楷书作品时,如果有一个字的主笔出现败笔,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字是整幅字中最显最跳的一个字,败笔的暴露尤其明显。所以,篆、隶、楷的创作对主笔的要求是极为严格和挑剔的。
古人对主笔的研究也多有论述,刘熙载在《艺概》中有:“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行、草书的创作,在主笔的把握上要比篆、隶、楷复杂得多,其难度也大得多。复杂的原因是讲求变异,主笔可以变异成副笔,主笔自身也可以有各种造型的变异。难度大的原因是,不但要精而且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行、草书不仅仅主笔变异,副笔的变异更大,副笔有时可变为主笔,更多的是自身的变异。当副笔和主笔的功能特点发生变化时,对变异的副笔须作主笔对待。由于行、草书的创作有即兴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同字不同貌,同笔不同形”是行、草书创作的重要技巧法则。它更须作者要具有较强的控锋能力、变化能力、应变能力、表现力以及对字型的组塑能力等等。
三、笔速问题
在笔法技巧中,运笔的速度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技巧之一。笔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快与慢的问题,它与所要书写的墨色、字体,所要表现的风格、节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笔速本身既能完美地表现这几个方面,又要受到这几个方面的制约。
1、笔速与墨色的关系
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纸墨相发”,用墨的关键技巧是施墨。由于水墨落到纸上有渗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时必须要把握准分寸,否则失控就会败墨,失去墨韵。
其规律是:“饱笔渗化快,渴笔渗化慢”(其中墨的水分大小和纸质的吸水性大小不能忽略)。为使墨的控制准确而合度,如何把握笔速就是关键环节了。
其要领是:“饱笔须快,渴笔宜慢”。
例如在行草书的创作中,当毛笔蘸一次墨之后,要连续书写若干字,笔含之墨就有一个由多而渐少的过程,而行笔的速度也要有一个由快而渐慢的过程。这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如果不按这个规律运笔,饱笔反慢运,渴笔却快行,那纸上之墨一定一塌糊涂。前段漫漶不清,后段苍白乏色,也就无所谓墨韵而言了。行、草书的墨色注重浓淡、枯涩、燥润、虚实的变化,因此,对笔速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高速与低速的驭笔能力技巧,才能表现行草书的墨色墨韵。
在篆、隶、楷的创作中,笔速要求匀和,一般情况下反差较小,大多采用中低档的速度。原因是,这类字体的墨色反差较小,书写时笔中所含之墨不宜太饱,不宜太渴。笔速与墨色是互为表现的关系,又是互为制约的关系。
2、笔速与字体的关系
不同的字体对笔速有不同的要求。篆、隶、楷的笔法是笔笔独立的,又要强笔画的刻画。这样,在点画的书写中,运笔的速度就很难加快。另外,这几种字体的章法基本是成行成列,一格一字,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没有绵互萦带关系,故而,很难以快档笔速运笔。
行、草书的笔法有很大的自由度,笔画的长短、粗细随机可变,直线、弧线可任意组合,笔势可断可连,单字中可连笔,数个字可缠绵。这些都为笔速的加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或可以说,提供了既可以加快又可以放慢的条件。
3、笔速与风格的关系
技巧表现风格,风格制约技巧。笔速是笔法中的技巧,故而,笔速与风格是互为表现,互为制约的关系。风格恬静一路,笔速须稳和;狂狷一路,笔速要急掣;古朴一路,笔速应迟涩,等等。在行、草书中,这种风格的多样性与笔速的多变性是共存共生的。行草属动态字体,风格差异极大,其笔速的变化差异尤其明显。它要求书写者,必须能对各档的笔速,都要有很强很娴熟的驾驭能力,才能很好地把握风格。同样是王羲之的作品,其笔速不同,风格不同。《兰亭》笔速相对慢,《月仪》笔速快。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篆、隶、楷虽属静态字体,但在风格上是非常多样化的。以唐楷为例,禇遂良笔速快,欧阳询笔速中,颜真卿笔速慢。笔速的快慢对风格的表现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此可知,风格对笔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笔速对风格的表现是需要分寸的。
4、笔速与节奏的关系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任何字体在创作上,都必须要有节奏韵律的展示。单从点画线条的角度上看,粗与细、重与轻、长与短以及迟涩与流畅、稳重与奔放等等,都是构成节奏的基本要素。这种对比愈是强烈,节奏就愈加跳荡。迟涩和稳重之笔必然是慢行的,流畅与奔放之笔肯定是快捷的。
行、草书的书写,快慢徐急、重轻粗细、大小收放的变化很大,所以就不是等匀的运笔速度。这是行草书创作非常重要的笔法技巧。
篆、隶、楷书的书写,虽然不比行草的节奏反差大,其中也有节奏把握的问题。或某字凝重,或某字飘逸,须依行气节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笔速的把握亦当随之而变化。
快速的运笔与细微的刻画是一对矛盾,笔速越快,发力与锋变失控的几率越大。所谓练笔,练的就是要解决这对矛盾,练的就是快且精,练的就是能驾驭各档的笔速来写出精美的点画线条和精彩的汉字造型。
四、连续书写的控锋问题
不同的字体在书写时有不同的控锋技巧。篆、隶、楷在书写时的调锋过程可以比较自由,也就是说,当锋变失控或不理想时,可以并允许随时停顿,可以在砚盖上将锋理顺。因为,这类静态字体的笔画是独立的,一笔写完,毛笔要离开纸面,然后写下一笔,每笔之间有一小的停顿间歇,所以,在书写的途中有能够停笔理毫的机会。这种调理锋毫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纸外调锋”。
行、草书写时的调锋与篆、隶、楷有很大区别,因为,它有笔意的衔接,气韵的通贯问题。由于这种笔意气韵要求上制约,使得在书写过程中不能随意停顿,否则,行气会气断意阻。写行、草时必须是要连续书写的,这样,就要求书写之际边写边调锋,其调锋的过程须在书写的一瞬间完成。这种调锋方法,我们称之为“纸上调锋”。
行、草书连续书写的技巧往往与其它的技巧纠缠在一起。首先,与笔速有关。没有笔速也就无从谈连续书写的问题。其次,与把握线性的技巧相关。行、草书线形的变化非常复杂,连续书写,瞬间纸上调锋,要写出高质量的点线。第三,与字法、章法相关联。要注重字形的组塑、行气的通贯和章法的和谐等等。第四,与墨法技巧关系紧密。行书讲究墨的层次,讲究行气间的蘸墨点,只有笔在蘸墨时才是间歇与理毫之处。频频停笔蘸墨必然扰乱连续书写的节奏。第五,与风格样式等关系密切。
此外,连续书写的技巧与其它非技巧因素也往往纠缠在一起。如文字内容和字的大小因素,书写时几案的宽窄与纸的移动因素,等等。可知连续书写的技巧其难度是不容忽视的。
五、如何落款?
落款是正文组成部分,不可轻视。
要点: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换笔。
2、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
3、盖章作品下垫玻璃加书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❹ 楷书快写的技巧 怎么写楷书快
1、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
2、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
3、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 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
❺ 欧体中用笔 调锋 是怎么回事 例写 折时如何调锋.
一般说调锋是把锋调正,调成中锋。
你的意思应该是锋的转折
不管是调也好,转也好,折也好,方法很多。
捻管,推杆折锋,翻腕或转腕,都是在调,
折,转锋,提按及衄挫也是在调峰。
横折问题
古代没有折,就是横加竖
你就按横加竖来写,在横写完(当然不用写横收笔部分了)竖没有落笔之间,加一个上提的动作。
九成宫大部分字都是横加竖,最明显的是也字。
永字八法没有折法,就是古代永字是横加竖,不是横折。
上提的动作,相当于竖的半藏锋。
横——
切笔后就需要推杆折锋,然后利用腕再把锋调正,随后运笔{根据需要提或按},折——该写折的时候,右上锋提笔调峰,竖——然后顿笔(相当于写竖的切笔),顿笔后就需要推杆调锋,再正锋,再继续写竖。
❻ 毛笔书法中的“调锋”是什么如何调锋
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
怎样进行调锋呢?一方面,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另一方面,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❼ 怎么样才能笔走中锋
元代书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乃书法之本,这个亘古不变的根本,便是中锋行笔,然吾学书年余,终不得其解,经征询他人及查阅资料,恍有顿悟,于是作一简论,以慰同道。
一、中锋用笔前提
1、正确执笔:
唐太宗论执笔法:“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要求执笔要正,所谓“正”是说:动笔前笔杆于三维空间内与四方垂直,利于运动时笔锋向各方出发。运笔后为保证“万毫齐力”的用墨效果,笔杆反向倾斜于走笔的方向,但笔杆和笔锋指向构成的纵向平面仍垂直纸面。即笔杆在纵向垂直于纸面的平面内方向倾斜,越出此面为病。
2、立锋走笔:
立锋走笔是让“笔锋时刻站立着行走”。就是利用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使、转等笔法,以及笔锋的自然属性:弹性,达到每一次转换笔势和走向时,都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保持笔锋的相对中正,为下一步的中锋运笔创造条件。
3、恰当用笔
根据不同书体确定用笔的程度和分寸,即书写时使用几分豪。将毛笔“笔锋至笔肚”间距离平均划分为三等份,一等份为一分豪,二等份为二分毫,三等份为三分毫。通常:瘦金体用一分豪,欧、柳用二分毫,颜体用三分毫。做到书写时下笔与用力的恰当。
二、中锋用笔方法
清末书家杨守敬在论及中锋用笔时,提出“八面出锋”,是谓中锋的妙语,道破了神秘笔法的玄机。中锋用笔的方法便是“锋出八面”:根据不同笔画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毛笔的锋面。
如何能做到锋出八面?此乃“中锋用笔”的关键。
1、锋面划分
将笔锋的平面走向,粗略分为八个方向,即八面。书写时采用的不同的面,而非单一采用某一、两面。
2、中锋用笔
书法任何笔画皆从“点起”或叫“点出”,从侧锋落下形成的“点”转化为行笔的中锋是讲述的重点。
方法一:捻管转锋(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调峰时保持笔尖位置不变,通过手指转动笔杆调整笔锋走向。“横、提”逆时针转动笔杆,“竖、撇”顺时针转动笔杆,促使笔肚与行笔走向同。“捺”画不用转动。此过程走笔使用的锋面,与起笔点画使用的锋面相同。此法优点是:转换方便,容易掌握。缺点是:由于不停转动笔杆,影响笔力和速速,笔法也显单一。
以长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逆时针捻动笔杆,使A面转向右边,用A面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切笔后侧锋带笔,然后转动笔杆走向想去的方向。简称:点,带,转。
方法二:提笔折锋(纸张空间范畴内运笔)。
落笔成点后将笔锋原地略提,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迅速“顿笔折锋”向走笔的方向。“横”折向正右,“竖”折向正下,“撇”折向左下,“捺”折向右下。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此法优点是:用笔有力,转换迅速。缺点是:提笔的程度难以把握,容易出现类似横画笔头出尖或落肚的现象。
以长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于点画原处(不离开点画)略提笔,再迅速顿笔折笔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提笔后使笔锋没有任何方向,然后再顿笔折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三:腕转调锋(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利用腕部的灵活转动,保持笔尖位置不变,不用提笔原地将笔锋向外(笔杆倒向怀部)或者向内(笔杆倒向反之)推送,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笔锋自然变化成中锋走向。“横、提”笔锋向外(或上)推送,“竖、撇、捺”笔锋向内(或下)推送,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此法优点是:行笔干净有力,转换迅速。缺点是:行笔开始部分容易形成侧锋用笔。
以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自点画原处向外(右上)推送笔锋,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促使笔锋自然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保持锋尖位置不变,略提后按着笔围着锋尖画圆,利用手腕运动转向想去的方向。
本人向书家推荐后两种中锋用笔方法。
方法四:衄挫调峰法(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衄有笔锋上下、左右来回揉动、转动的意思,挫有笔锋突然逆势而行或笔锋向上或向左轻轻一挤为行笔快速转向做准备。即运笔的过程中,横画用指关节灵活地使笔锋不断上下微微提按揉动,竖画让腕左右来回微微提按扭动或提按转趯。
方法五:翻笔调锋法(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即让笔锋从一面直接翻向走笔的相反的另一面。
三、笔法书理总论
啰嗦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本人也不会,所以众位客官只能是理解理论多加练习。总之,笔法的“王道”是中锋用笔,侧锋辅之,用笔的方法是锋出八面,调锋的手段是学习的关键(内行称功夫)。
外行说道,误人子弟,勿怪为盼。
中锋行笔有两大困难要克服。
一、克服行笔侧偃。
笔锋受压太重的时候行笔,笔肚接触纸面且被笔杆拖着走,是很难使点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因此,中锋行笔要避免侧偃。书学两大派别,都对此有共识。
但是,是否必须让笔尖聚拢于笔画中央来行笔,两派的要求不一样。帖学,董其昌:“发笔处便要提的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之语。”意思是尽量提起笔,让笔尖在笔画中央行走。碑学,包世臣:“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纸上亦。”很明显和帖学不一样。——两派行笔有所不同,书写的效果也不一样,帖学的中锋行笔效果多为“清挺遒劲”,碑学的中锋行笔效果多为“苍茫浑厚”。——但是,两派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让笔锋侧偃又能力透纸背。
二、克服使转时的偏侧。
为什么在转折的时候会出现偏侧,写几个字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懒的说了,又不是视频解说......
怎么克服这个困难?主要的办法有四:
1、分笔法。
也就是一笔分成两笔写的意思。比如横折竖,写完横,断笔,再写竖。六朝碑版楷书大多如此,唐楷偶为之。于右任许多字的转折之笔都是分笔写的,有时候连勾都是。
2、提按法。
此法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分笔法的快写,只是分的不明显。这个方法需要弹性稍好的笔,写起来很轻快。写行楷、行书(特别是唐以前的行书)中用的最多。王羲之的字就是这个方法。
3、顿挫法。
顿,很好理解。挫的意思,古人是这样说滴:“挫者,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离于顿处的意思不是断笔,后面的“......”是我省略了一大堆文字,其意思无非是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转也好,直也罢,啄也行!比如柳公权的字以及米字都是这个方法,唐楷以后也基本都用此法。
❽ 写楷书的方法与技巧
写好楷书的方法与技巧
1、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
2、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
3、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
4、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所谓“仓皇而疾掩”。
5、挑法宜迟,仰笔锋,轻抬而进,所谓“贵乎迟留”。
6、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
7、楷书当以沉静为本,即用笔精到细腻,锋势备全,笔形到位,结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态,迹如前人所谓点画如刻入缣素,结构似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
8、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
9、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
10、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
11、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毫内墨饱时用笔可略快,毫中墨少时用笔可略慢。
12、就虚实而言,按处皆实,提处皆虚,点画是实,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运用纯熟,用笔就会灵动起来,而墨色亦会在灵动的笔法中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
13、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
14、总之书写楷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即直过而意思浅薄,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赏会则含蓄蕴藉,入神则意外之笔流溢于纸上,此楷法用笔韵律之大略也。
❾ 毛笔书法中的“调锋”是什么如何调锋
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什么是锥画沙,锥画沙,锥子在沙地上写字,锥尖永远不偏离中间,这是传统书法一个普遍基本功要求,当代我们普遍叫中锋运笔。
笔笔有收拾,处处见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