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理常见的运动知识点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变形 ,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❷ 在物理学中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在物理学中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采用速度的物理量表示。详见速度定义和物理意义。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位移随着时间的变化率。
速度是矢量。初中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做速度。 高中的定义:速度等于位移和发生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符号:v【注:希腊字母υ表示另一物理量“位移”】 定义式: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米/秒(m/s) 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性质:矢量。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量纲是L*T^(-1),基本单位为米每秒,符号m/s。 最大值:真空光速c=299 792 458m/s 。相关名词 速率:速度的大小叫做的速率,常叫做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无论做任何形式的运动)。
❸ 快速解物理题的13个高效方法
高中物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是还是有比较高效的解题方法存在,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主要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和推论的应用
1.对三个公式的理解
速度时间公式 、位移时间公式 、位移速度公式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三个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x、a、v0、v均为矢量(三个公式称为矢量式),在应用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凡是与v0方向相同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这样就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使问题简化。
2.巧用推论式简化解题过程
推论① 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推论②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推论③ 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式中m、n表示所取的时间间隔的序号)。
正确处理追及、图像、表格三类问题
1.追及类问题及其解答技巧和通法
一般是指两个物体同方向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后者追上前者的问题。追及问题的实质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画出运动示意图,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探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
2.如何分析图像类问题
图像类问题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物体的运动,是高考必考的一类题型。探寻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将物理过程"翻译"成图像,或将图像还原成物理过程,是解此类问题的通法。弄清图线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截距、斜率、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3.何为表格类问题
表格类问题就是将两个或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一类试题。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经常出现的一类试题。既可以出现在实验题中也可以出现在计算题中。解决此类试题的通法是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运动学公式探寻相关物理量间的联系,然后求解。
追及问题中的多解问题
1.注意追及问题中的多解现象
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一般存在2次相遇的问题:①两个匀加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小的追赶加速度大的);②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③匀减速运动追赶匀加速运动;④两个匀减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大的追赶加速度小的)。
2.追及问题中是否多解的条件
除上面提到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外,两物体间的初始距离s0是制约着能否追上、能相遇几次的条件。
3.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谨防漏解
①认真审题,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画出物体间的运动示意图。②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紧扣前面提到的"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要注意将两个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然后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思维程序如图所示。
受力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口诀是"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即先分析重力,再分析弹力和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条件,切忌想当然凭空添加力。
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求解平衡问题的三种矢量解法
1.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是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两个力合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合成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此方法简捷明了,非常直观。
2.分解法
所谓分解法,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运用此方法要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x轴和y轴)进行分解,再在这两个坐标轴上求合力的方法。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Fx = 0,Fy= 0。
(1)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当物体受力较多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应用该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正交分解法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方法,建立坐标轴时可以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此法与分解法的不同。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求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3)坐标系的建立技巧。应当本着需要分解的力尽量少的原则来建立坐标系,比如斜面上的平衡问题,一般沿平行斜面和垂直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就落在坐标轴上,只需分解重力即可。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坐标系的选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和设问灵活选取。
关于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
(1)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作为动力),可能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能成任意角度。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必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两层含义:①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②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 ,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②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情况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怎样运动。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因此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
1.合成法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沿着加速度方向将各个力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加速度方向上合成,直接求出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合成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
2.分解法
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将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分解法。分解法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常用方法。但此法要求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要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相关作用力投影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然后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求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的方法被称为正交分解法。直角坐标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建立的不合适,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快速准确的建立坐标系,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而定。正交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
4.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牛顿定律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正方向;②把各个力向x轴、y轴上投影;③分别在x轴和y轴上求各分力的代数和Fx、Fy;④沿两个坐标轴列方程Fx=max,Fy=may。如果加速度恰好沿某一个坐标轴,则在另一个坐标轴上列出的是平衡方程。
牛顿第二定律在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中的应用
不论是已知运动求受力,还是已知受力求运动,做好"两分析"是关键,即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受力分析时画出受力图,运动分析时画出运动草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解法与技巧
1.处理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什么?
判断滑块与滑板间是否存在相对滑动是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等。即先假设滑块与滑板相对静止,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再讨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是不是大于最大静摩擦力。
2.滑块与滑板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1)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和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
(2)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m的关系。
3.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当滑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滑板滑下,恰好滑到滑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是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
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处理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适用于这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规律和推论,在这两个方向上仍然适用,这为解决平抛运动以及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水平分运动:竖直分运动;
平抛质点在t秒末的合速度v:大小 ,方向 ( 为v与v0的夹角);
平抛质点在t秒内的合位移s:大小 ,方向tanθ = (θ为s与v0的夹角)。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巧理解
1.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两类模型的动力学条件
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按运动至轨道最高点时的受力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支撑(如球与绳连结,沿内轨道的"过山车"等),称为"绳(环)约束模型",二是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在弯管内的运动等),称为"杆(管道)约束模型"。
(1)对于"绳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当弹力为零时,物体的向心力最小,仅由重力提供, 由mg= mv2/r,得临界速度 。 (2)对于"杆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因有支撑,故最小速度可为零,不存在脱离轨道的情况。物体除受向下的重力外,还受相关弹力作用,其方向可向下,也可向上。当物体速度 产生离心运动,弹力应向下;当 弹力向上。
2.解答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基本思路和解题方法
"两点一过程"是解决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两点",即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一过程",即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用动能定理将这两点的动能(速度)联系起来。
"绳连"问题的解法与技巧
1.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绳连"问题,即绳子末端速度的分解问题,是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搞不清哪一个是合速度,哪一个是分速度。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即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效果相同,具有等效性。物体相对于给定参照物(一般为地面)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实际运动的方向就是合运动的方向。物体的实际运动,可以按照其实际效果,分解为两个分运动。
2.求解"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解决"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绳端的速度是合速度,绳端的运动包含了两个分效果:沿绳分运动(伸长或缩短),垂直绳的分运动(转动),故可以将绳端的速度分解为,沿绳(伸长或收缩)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于绳的分速度。另外,同一条绳子的两端沿绳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❹ 怎样学物理最有效的方法
物理一百分
2017-08-27 ·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物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属于较难学的科目,为什么难学?难在要选择很少的规律去解决无穷无尽的问题上!的确,物理的规律和公式一般比较简单,但就是应用起来难。这让物理成了不少中学生心中抹不去的痛。
实际上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养成了好的习惯,你就会发现物理原来如此简单如此有趣,此时仿佛开了窍一般,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会获得无穷的乐趣和成就感。下面就如何学好物理并能有效的解决物理问题谈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
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力、热、电、光、原”知识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一旦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力,这么有趣。!
2.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打好基础。
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生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一个错题能复习一大片知识——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把“陌生”变成“透彻”!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4.把“错题”变成“熟题”!
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注意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创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结在里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让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看了会赞美自己的杰作。并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缩小一次错题的范围,最后错题越来越少,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类旁通,永不忘却。
5.不管学那一部分内容都要抓住重点,抓住主干,这是最聪明的做法。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抓住要害就等于抓住了命脉。而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个练习都有关键考察点和关键的解决方法。这些就是物理中的“命脉”所在。比如“所有平抛运动和类平抛运动的问题只要抓住两个矢量三角形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所有的圆周运动的关键在于寻找向心力的来源”;“所有万有引力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两大思路”;“恒定电路中的所有基本知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U-I图像”;“所有力学实验的基础是纸带问题”;“纸带问题的关键点只有两点:求加速度和求某一点的速度”;“电学实验的关键在于两大问题:电路选择(分压式和限流式)、器材选择”等等。
6.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克服“不好的思维定势”。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有不好的思维定势影响我们。这些是我们要力求克服的。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则更为重要!良好的思维定势就是说:看到什么就要想到什么!比如看到“惯性”就想到“质量”;看到“合速度”就想到“实际速度”;看到“摩擦力”就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看到“合外力”就想到“加速度”;看到“能量变化”就想到各种对应的“功能关系”等等。
7.一定避免“想当然”。得出任何结论必须要有根有据!根据必须是物理规律。
做物理题最忌讳的就是“想当然”、“我以为应该这样…”“我觉得应该怎样…”“我想是这样的…”“就应该是这样…”。要记住:越是这种想当然的东西越是物理中最容易出错的东西。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但在物理问题中却经常犯一些经验性、想当然的错误,比如:他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而伽利略则开创了实验与理论结合来推导解答出物理问题的先河。从而推翻了亚氏的经验主义、想当然的错误。所以在平时学习物理时得出每一个物理结论要力求做到“有根有据”!要能够从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来推导出你的结论。
8.遇到熟题,容易题一定要加倍小心、特别注意,最容易做的题往往最容易出错。
此类题目最容易让同学们高兴,如果你大意、轻视甚至藐视它,大难就要降临到你的头上了。或许出错就在哪一个方向或者单位上。记住:越是容易题目越容易犯错!就因为你的轻视。所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解题非常适用。
9.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一定要慢,要仔细认真。特别注意把“关键词”“关键字眼”都勾画出来,这既可以增加审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又可以避免审题出错。审题时一定要与题给的图像结合并且要在草纸上画出大致过程或状态;当具体的物理情景非常清晰,分析思路非常明确时,再在试卷上下笔。此时的慢审题,反而增加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10.每天晚上临睡前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每个周末的晚上回顾章节知识。
这种过电影似的回顾会使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并使得知识记忆的更加深刻。回顾的的时候从主干知识到次干知识再到细节知识,回顾的越详细越全面效果越好。当天晚上没有想出来的知识第二天起床后尽快复习查看。这样做有两样好处:既巩固了知识,避免了遗忘;更重要的是又理顺了知识关系,形成了知识系统和网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夯实巩固并系统化物理知识的方法。
11.在大脑中多储存实例,把基本知识规律与具体的物理情景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最好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时经常遇到。例如遇到曲线运动问题就想到两个实例“匀速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
12.从规范入手,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
在物理学习中凡是因为不会做题造成的失分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但是凡是因为会做题却造成的失分问题都不是小问题。比如有很多学生因为规范性差、粗心大意(审题、计算错误)造成的失分。而这些只要平时养成好习惯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严肃一些来说是否认真、是否细心乃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体现。
13.避免“个别错误”克服“共性错误”!
大部分学生犯错误都会有“共性的错误”和“个别的错误”。“个别的错误”必须得攻克,因为别人都会,而你不会,你就会被落得更远。“共性的错误”是出题人本来就知道大多数人都会共有的缺点,从而设下陷阱故意让你去钻,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下笔之前、审题之时就识破其圈套。谁能提前做到这一点,谁就可以比别人先胜一筹。从而更能稳操胜券。
14.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复杂过程阶段化,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物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所以平时我们“遇到复杂问题要绞尽脑汁、尽可能想出多种解决方法,从中选用最简单的方法去作答”。
有不少同学在平时学习中形成了匆匆审题,匆匆做题的习惯,结果导致在匆匆中“匆匆出错”。这部分同学应该静下心来,打开思路,扩展思维,多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做题效率,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在平时的每一次练习、做题、听课、反思、整理时都要有长远的打算,要有远见卓识。
现在会的、懂的知识不代表以后就不会忘记。要把那些容易忘掉、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题或者结论及时的归纳整理下来,把一些知识的死角整理到一块。多抓联系、多反思归类、多对比,以备后用。
16.面对每一次考试都要有一种精神:
严谨细致的思维,百算无误的精细,舍我其谁的自信!对待学习要有“做别人的榜样”的自信!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做成所有人的典范!
更多中学物理知识方法归纳与易错点重难点总结,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物理毕业班
物理一百分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130万粉丝 · 6155赞
搜索
高途课堂高中全套视频
物理十大难点必背
怎样激励孩子学习
网课最火的物理老师
物理思维训练100个
高一物理学习诀窍
❺ 初二物理速度,时间,路程公式,急啊啊啊啊 要快,啊啊啊谢谢啦啊啊啊
1 本知识点是重点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2 本知识点是难点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3 掌握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 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速度、
.
5 本知识点主要讲述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它是研究物体运动的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路程的计算公式
由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可推导出 s=vt.
规则2:时间的计算公式
由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可推导出 t=s/v.
详细:
1.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一是在相等的时间里比较运动的路程长短,运动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越快.
二是在通过相等的路程里比较所花的时间长短,所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越快.
在通过的时间与路程都不相等时,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的
.
(2)定义:
的物体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
(4)单位:米/秒 读作:米每秒
1米/秒=3.6千米/时
(5)
的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路程:S=vt
时间:t=s/v
以上是我的笔记,应该可以了吧?
望采纳!
❻ 物理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物理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一般有两种:
1、相同时间比距离,
2、相同距离比时间。
❼ 比较物理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物理运动快慢的方法是比较速度的快慢。
❽ 在物理学中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运动快,则速度大,运动慢,速度小。通常有2种方法比较速度,一是相同路程比时间,二是相同时间比路程。物理学中,就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即每秒物体运动了多少米,用公式表示v=s/t
❾ 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三种方法:
①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时间,用时短的速度就大,即运动快.
②在用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就大,即运动快.
③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就得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直接求出速度,然后比较速度的大小.
❿ 物理学上怎么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两种方法:一是用通过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二是用通过相同路程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