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些是哪部佛经的
佛前大供仪规 里说过这个 但仪轨都是后人编写的
请圣是 有的 比如
请圣:弟子众等,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唯愿慈悲,哀悯有情,居慈莲座,降临道场。
② 怎样才是观想菩萨的正确方式
首先要知道,所谓“观想”,是包含了“观”和“想”两种不同的概念。先“想”,想专一后,自然就“观”出来。就五阴来说,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识”中第三个“想”阴的功能,想纯熟了,在第六“识”的带质境中呈现出“观”的境界。功力再深,融通于第八“识”之大圆镜智,则就不观而观,观而不观了。就五遍行来看:先藉“作意、触受、想、思”中的“作意”和“想”,想念专一,达到“心一境性”时,即达“精思入神”的境界,则“观”境现前,意根中的概念,就呈现出影像。
观想概述
坐禅三昧经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此谓修‘九想观’,能断淫欲。又观无量寿经之修‘日观’等,能方便入极乐依正之真观。密教于初发菩提心之行者,亦屡设种种方便之观想,如观想诸尊之形像、三摩耶形等,借此观想而去除妄念,信乐倍增,进而以有相入无相,泯除一切能所差别之见,体证万法平等,而与本尊相应。[安像三昧仪轨经,大日经疏卷十一、卷十四,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下持诵法则品]
观想念佛
出自宗密之普贤行愿品疏钞四种念佛之一。端正身心,观想佛身相好庄严,称为观想念佛。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卷十、坐禅三昧经卷上载,若于佛之三十二相,专观其中一相,能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之生死重罪;若观其全身相好,须端坐正受,系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风等诸余法,常念佛身,见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可灭除无量劫之罪。此外,观想念佛又有一相观、多相观、全相观之别。
《瑜伽师地论》
中曾经对观想和修持方法作了两种归纳:一为“有分别影像”,一为“无分别影像”。譬如密宗的各种观想,以及白骨观的修法,都是先藉意识的“有分别影像”起修,也就是先经过“作意”,和“想”的专一修持,等到“观”想境界现前时,就是“无分别影像”的境界了。
一般修学显教或密教的行者,碰到的第一个关卡就是“如何观想”,如果不懂得观想的要领,则一切的修行皆无法契入。在密宗的身、口、意三密中,以意密最重要,因为一个人要有所行动,必先有思想,然后再表现言语、行为上,而要改变一个人,也必须先从思想改造起,才能起根本作用。密宗的修持力是以手印、咒语、观想来调整我们的身心,进而契入真如,其中的观想就是意密,观想如果不懂,修持密宗就成了心外求佛、心外求法了。
一般人可能会以为观想就是把心静下来,然后用脑筋去幻想一样东西,从没有影像幻想到有影像,以观想莲花为例,有人会以莲花池或图片中所看到的莲花,甚至凭感觉去想象,集中念头硬是把它想出来,而且还要让它发光,最后这朵莲花似乎是用心灵的笔把它构成线条稿一样,可是毫无生命。其实不应该这么拼命的想,也许还没让莲花发亮,你的头就已经发胀,按着身体会不舒服,而且脑筋也会非常疲惫,曾经有人反应:以前很怕修真言宗,因为上班已经很累了,下班后还要花这么重的精神负担去修一座法,他宁可继续工作,也不敢上座修法。这是因为他的观想要领错误,所以会觉得修法很累,若是用脑筋去制造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比如圣如意轮观世音菩萨、种字……等等,必定会浪费很多精神力,甚至身体也会不知不觉的蹦紧,经过一、二个小时后下座,由于肌肉长时间处于绷紧的状态下,整个人会非常疲惫,一点法喜也没有,这种执相的修法并不正确,跟打妄想是没有两样的。
十六观
即十六种观法;出自《观无量寿经》。又作十六观法、十六想观、十六妙观、十六正观、十六观门。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总其观行有十六种。即:(一)日想观,又作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观,又作水观、水想。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三)地想观,又作地观、琉璃地观、地想。观想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宝树观,又作树观、树想。观极乐国土有七重行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花叶作异宝色,又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五)宝池观,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观。观想极乐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之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六)宝楼观,作此观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种观法,故又作总观。亦作总观想、总想观。观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七)华座观,又作华座想。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八)像观,又作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
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观,又作佛观、佛身观、遍观一切色身想。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十)观音观,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十一)势至观,又作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想另一胁士大势至菩萨。(十二)普观,又作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十三)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辈观,又作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
上辈观即观上辈徒众自发三心、修慈心不杀行等、临终蒙圣众迎接,及往生后得种种胜益之相。(十五)中辈观,又作中品生观、中辈生想。即观中辈徒众受持五戒八戒、修孝养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众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辈观,又作下品生观、下辈生想。即观下辈徒众虽造作恶业,然临终遇善知识,而知称念弥陀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 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将此十六观大别为二类,初之七门为观依报,后九门观彼之正报。又后十观中,初之五门明佛菩萨观,次一门明自往生观,再次一门明佛菩萨观,后三门明他生观。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分之为三类,初之六观观依果,次七观观正报,后三观明三辈九品之往生。慧远诸师皆以此十六观为定善观法,善导则称唯初十三观为定善,后九品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观为依报观,次六观为正报观。[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玄义分、十六观赞、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一、佛祖统纪卷 五十三]
③ 佛门礼仪
转自:济群法师
居士入寺礼仪
佛教寺院是住持三宝的集中体现,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若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正法城”,众生便无缘听闻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宝乃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
作为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我们经常需要出入佛寺,拜佛、请法宝、听法或参加各种佛事活动。那么,在佛教寺院中,我们在行持中应该有怎样的礼仪呢?
一、进入佛寺
1.去寺院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以端庄大方得体为宜,不可穿拖鞋、背心、短裤、短裙,露肩露背。
2.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
3.路遇法师,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不与法师抢道先行。
4.要遵守寺院的相关规定,维护寺院的清净,不可在寺院吸烟或大声喧哗。
二、上香供佛
1.上香代表对三宝的敬意,若香炉内已有点燃的香,则不用再点,仅对佛菩萨礼拜即可。如自己带着香来,则可以把香放在香炉边请香灯师父在需用时点燃,这样功德更大。
2.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上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寺院一般不许信众在殿堂内燃香),其他各殿合掌礼拜。
3.上香要诚心、敬意。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和染污心,一心一意供佛;插三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养佛,法、僧三宝,或勤修戒、定、慧三学等等。
4.上香的正确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点火,点香后,若香枝起火焰,用手把火扇熄,不能用口吹或挥动香使火熄灭。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杆夹着,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着香尾部,使香头平对佛像,然后举起,齐眉供一供,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炉中间即可。若上三支香,先插中间的一支,默念“供养佛”;然后以右手插右边的一支,默念“供养法”;用左手插左边的一支,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插香时要注意每支香都要插得垂直,不能东倒西歪。香插好后一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5.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三、入殿礼佛
1.入殿堂的时候,应靠着门边进去。从左侧进,就要先迈左脚跨入。从右侧进,先右脚跨入。不可践踏门槛。步出殿堂时亦如是。
2.礼佛时应该将帽子脱下。
3.大殿中央拜垫是主持、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居士不可在上礼拜。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
4.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随其意愿,亦应是三的倍数。
5.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6.不得对佛像妄加议论。
四、谒见出家师
1.进入寺院后,先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然后,再去拜见出家师父。
2.称呼法师法号时,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切忌称呼出家众为“师兄”。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在法师前,如果需要表示恭敬,可视关系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
3.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合掌,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等不当礼节。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师父三拜”,法师若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4.法师在走路、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不可礼拜法师。
5.男众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应该有两位以上同去。女众到比丘法师房间要有人陪往。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6.要尽量避免从法师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长面前要躬身,弯腰而过。
五、请示师长
1.先不急不缓地敲门,声音大小要适中,进门之后先问讯,再把门关上。
2.请教问题时,当专心一意,虔诚恭敬倾听。
3.拿东西给师长看,应先问讯、弯腰,以双手捧交给师长。
4.如需要等候,可站在右后方,若师长未示意离开,不可擅自离去。如师长吩咐坐下,方可坐下。
5.在与师长同行时要走在法师的右侧后方,大概相差一步,当师长向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
6.进出门时,替师长开门后,让身左侧,待法师进出门后,要关上门。坐下来时,师长坐左边,晚辈坐右边。
六、参加早晚课诵或法会
1.要提前到达,不迟到。入大殿后,在佛像前向上一问讯即可。如欲礼佛,可在自己站位进行。
2.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在家众受三皈五戒者,可着海青。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
3.上殿时,男众在左,女众在右。(此处所说左右,系指佛像所面对的左和右,不是指自己站向的左、右)前后站位顺序为搭缦衣居士在前,后为穿海青居士、信男信女。殿堂内站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
4.诵经、唱诵和拜佛时,应整齐随众,声调适中,要符合法器节拍,不可错板拖腔。
5.经本用毕,应置于洁净高处,不可放在地上或拜垫上。
6.绕佛时,排列次序依次为: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身搭缦衣的男居士、身搭缦衣的女居士、身穿海青的男居士、身穿海青的女居士、信男、信女等。
7.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整齐。绕佛只能顺时针绕,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结手印,上举齐眉即可。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平视正前方,不可东张西望。
8.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七、在寺院过堂
1.早斋、午斋时,听到打板后应立即到斋堂过堂。
2.进入斋堂时,一般只对斋堂内所供奉的佛像问讯即可。
3.用斋前须念供养咒,先供三宝,供养毕,方可用餐。
4.吃饭时端身正坐,不得散心杂话,碗要端平,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不可饮食出声,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
5.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行堂僧就会来添加。筷子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筷子在菜碗中竖着时,表示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结斋后,没吃完可继续吃。
6.饮食知量,饭后碗中不留剩饭菜。
7.餐后,两碗重叠放在桌边,筷子直放于碗右边,碗筷放置不要超过桌前沿,以免行人碰掉地上。
8.有的寺院规模较小,用斋没有正规过堂,早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受食前合掌默念:“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法!供养十方僧!供养十方一切众生!”或合掌默念十声佛号。晚上若用药石(佛教称晩食为“药石”),仅需合掌默念佛号即可。
八、寺院留宿
1.如需在寺院住宿,应按规定持所需证件,到客堂挂单。
2.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人入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3.在寺内过夜,需按寺内作息时间熄灯休息,切不可打扰别人休息。
4.凡在佛寺内用水用电用物要尽量节省,不得浪费。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
5.离开寺院时,须到客堂销单,方可离去。
九、其他
1.凡僧团所有,是为常住物。常住物为十方所共有,个人是无权动用的。凡寺院所有物品为十方僧伽所有,个人不可擅自作主捉持。如果在家众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为盗僧祗物,其罪过甚大。所以去寺院时,切要注意。
2.寺中法器,不可擅动,钟鼓鱼磬,不可擅敲。
3.禁止在家男众于夜晚去尼庵,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庵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逗留,应即离开;在家女众去寺院,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寺院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
4.敬重法宝。在法物流通处,如需请购佛像、法宝或念珠等,就说“请”,不可说“买”。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持经书佛像不得向人作礼,手捧经书,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5.僧人衣钵,在家人不可穿着、持用。
6.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出家众。
④ 怎么观想十方诸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无所住,便是佛境,但凡夫尤其是现世的我们,很少有能力,有条件达到心无所住,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境界,在现在末法时代要想修成正果,真的很难。佛善巧方便,给我们讲了净土法门,要我们安住在一句佛号上,临终十念乃至一念,必得阿弥陀佛接引至西方极乐世界,用一句佛号降伏一切妄念,《地藏经》上讲,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只要有念头,不管是善念或是恶念,都出离不了六道轮回,我们把念头安住在一句佛号上,也是在造业,但这个业力是去西方极乐世界的业力,只要回归净土,何愁不见弥陀?
在念佛时,很多会有感应道交的现象出现,不管是佛境还是魔境都不要去理会,出现佛境是好现像,但如果因此而执着,佛境也变成魔境了,魔有神通,佛当然更有神通,但是佛不是靠神通来解救众生,本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靠的是讲经说法教育众生,要众生明理、自性开悟,而不是什么神通。世尊慈悲,这也是在示现佛与魔的区别,所以如果说要安住,除了一句佛号,其他不要有任何念头,正如印光法师所言:除了一句佛号,别无他想,若念头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⑤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是什么意思
前大供仪规 里说过这个 但仪轨都是后人编写的
请圣是 有的 比如
请圣:弟子众等,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唯愿慈悲,哀悯有情,居慈莲座,降临道场。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
2.
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于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
3.
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圣贤僧。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⑥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是什么意思
佛前大供仪规
里说过这个
但仪轨都是后人编写的
请圣是
有的
比如
请圣:弟子众等,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唯愿慈悲,哀悯有情,居慈莲座,降临道场。
⑦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是什么意思
这个叫三皈依,也可以简单的说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
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于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圣贤僧。
(7)如何观想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扩展阅读:
要皈依,就一定要去寺庙参加皈依仪式,找一位和自己有缘的皈依师。寺院的皈依仪式一般都在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举行,整个皈依仪式的时间不会很长。
皈依的仪式: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
“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的好处:
一生修行当中最大的功德利益其实并不是你念了多少部经、烧了多少支香、或者是供了多少鲜花水果,而是”皈依“。可以说,我们这一生所做的功德利益加起来,也没有”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大!
如果不皈依,拜佛烧香顶多也就是佛的尊敬者罢了,并不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可若是皈依了,就能够得到天龙八部的护体,就能够减少很多的烦恼,增添很多的福报,终有一天,必定得度!
⑧ 佛教拜十方怎么走
佛教没有拜四方、拜十方的说法,五戒佛弟子拜了甚至会失去戒体。即便是凡夫拜,也是不好的。去寺院应该拜佛和菩萨,这是对的。有不正确的想法,不正确的礼拜,容易失去三皈依戒体。我们有恭敬心是一方面,但是礼拜又是一回事,所以千万不要乱。
《法句譬喻经·吉祥品》所说:“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所以你也不要从天人那儿期望一个侥幸。有的人拜佛的时候四面都拜,问他拜的什么,他说:“啊,这是把鬼神、天都拜一拜。”这面拜着佛,那面又拜着外道,所以说对佛没有一点虔诚心。他希望什么呢?这种希望能得到侥幸的心理,实际上是错误的。佛法讲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自己种的因,必然自己要承受这个果,不是别人所能给的。就像吃饭,自己吃自己饱。
有的人受了五戒,礼拜天人的时候,天人都不敢受,他躲得远远的。因为啥呢?一个受五戒的人去礼拜他,他怕减少他的福报,他还想在天上多呆几天呢。你这一拜,他的福报反而减少了,所以说不能礼拜。
不是拜不拜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获得吉祥的问题。想获得吉祥,我们就要远离这些不善、鞋见和不吉祥的事物。
⑨ 去归元寺拜拜,请问拜佛的时候有什么要注
去寺院拜佛,非常吉祥,主要是一颗恭敬地心。另外,规矩礼仪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之门。佛法从恭敬中来,一份恭敬一份利益。但不少人进入寺院不知所措,言行举止常不如法,甚至玷污清净道场的庄严神圣。更严重的是对入寺的规矩礼仪凭空猜测,以致于以讹传讹。鉴于此,将入寺应该注意的规矩礼仪作简单介绍,以备在家信众入寺处众参考:
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在家人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着拜佛方所。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 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祇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燃香供佛需如法,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支香或三支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二、存经、诵经与持经规矩
佛法从恭敬中求,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诵经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如法供养,不可轻慢草率。
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排列整齐有序,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当敬法如敬佛。
团体诵读应随众,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无论何时诵读佛经,切不可卷执经本,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对折。
若是独处诵读,在诵佛经前,先要清洁案几,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须严肃恭谨,如同佛就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读诵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静坐或起来拜佛,等心静下来再读诵。读经要字字理会义解,与身心相应,不可有口无心。
诵读时若有条件最好用经架,上面加一条经帕。阅读时打开,读诵完毕经本要用经帕盖上。诵读佛经时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着墙壁、坐在摇椅上面晃荡,这都是轻慢放逸的表现。桌上除了要读诵的经本、供佛的香炉,以及照明的灯具之外,不应该放水、水果、饼干或其它零食。
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应将经典合起,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嬉笑怒骂,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中间停歇,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若没有书签线,宜用书笺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
经书上面有灰尘,要用干净的纸张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经书上涂写、做记号。不得用经本作垫子写字。
读经时或在诵经之处不能大笑,不可以随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喷嚏时,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经典。
经典破损,要想办法修补,使经本常保如新。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将余灰置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经书不要从页角翻,这会使书页折角,翻页时要轻巧,以免损坏。
早晚课诵拜佛时,经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团上。执经行走时,应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经书下缘,食指贴在经本两侧,拇指压住经本正面。两手向上举齐胸,不可单手拿着经本前后甩动。手捧经书不可向人礼拜,也不可以让出一只手向人问讯或打招呼。持经本时,将经本端高齐眉,以示崇敬。
三、谒师、称呼与请益规矩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后顶礼知客师。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知客师三拜”,法师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拜访师父时,到房间门口先弹指或敲门,得到师父的许可才可以进去。若有门帘,出入时应该轻轻掀起,然后轻轻放下。在师父面前要整肃威仪,不可轻慢唐突,亦不可嬉闹喧哗。
有疑惑向师长请教,必须起立。路遇师长,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不可在师父面前谈无益之事或说别人的是非过失。在师父面前不得抓痒,若打哈欠或喷嚏应当以袖遮口。要常请教师父经义,以求慧解。师父的教诲训示应该随顺,不可违逆。每次听完师父的开示,要顶礼谢恩。如果被师父指责,不能起瞋恨心,应该好好反省,向师父软语忏悔。不得踩踏师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师名讳。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称呼法号时不可直呼其号,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
在师前,不可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也不必称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见住持必需提前联系,自己联系或请客堂联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师许可进入法师寮内,一切信件文书,概不许偷看,也不得到处乱翻。与法师谈话要专心,不可打妄想。法师饭时、眠时及洗漱时不应打扰。
男众居士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女众居士也不可一个人去比丘师父寺院,应该有两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到寺院道场,不应该胡乱走动到处窥视,即使房间的窗户没关好,也不可以探视。要找某人,应该在客厅等候。
路途、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勿礼拜法师。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外,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不得与出家众结义为父母、兄弟、姊妹。
师问话,当实答。
法师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报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轻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法师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与之谈话。
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或批评出家众。
四、大殿规矩
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大殿不可以从门中央进入,除非门很小,只容许一个人走动。较大的门,一定要靠左或靠右进入,靠右进入则右脚先跨进去,靠左进入则左脚先跨进去。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礼佛、诵经、添油、上香、打扫时才允许进入大殿,平时不应该到大殿游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行游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说话,不要到处走动东张西望,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大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共修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在大殿内尽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若在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
进了大殿应该礼佛,如果我们在右边,就地在右边礼佛,在左方,就在左边礼佛,许多在家众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不在中间拜,佛祖会看不到他,这是不对的。
参加法会诵经或早晚课诵时,拜佛必须听从悦众师父引磬的声音。唱诵念经时不可错板拖腔,要符合法器节拍。
殿堂内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齐整。绕佛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只要双手结毗卢印,上举齐眉即可。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应直行念佛,眼睛平视正前方,绕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带去供佛的香,或有剩余可以交给香灯师父,不可随意放在供桌上。
拜佛以后要按照顺序排队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鸟兽散。
五、法堂或讲堂规矩
听经要准时,最好能提前几分钟到场,恭候法师,不应迟到早退。进法堂或讲堂听讲应服饰整洁。执经本应如法(详见前敬法中所说)。坐姿端正,抬头挺胸,正坐摄心,不可左顾右盼,不可拄腭支额或趴桌伏卧。不可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咳嗽难忍应用手帕或衣袖掩口。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应生殷重渴望心,专注听讲,如理思维。
六、斋堂规矩
在斋堂就坐应礼让别人。应该将上座或空气好的座位,留给年纪较大的居士。
端碗要用龙含珠的姿势,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边,不可让指甲伸进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执太低,亦不可执太高。饭前洗手,不能用脏手握食器。过堂用斋时碗筷应该排列整齐。一般过堂用三只碗,左右各一只,后面摆一只,三只成“品”字形,左后边的一只盛饭,右边的一只盛汤,后面一只盛菜。
用斋时不可散心杂话,需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用斋前须念供养咒,先供三宝,供养毕方可用餐。如果不是过堂,坐圆桌或方桌用斋时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谦逊。用勺或匙盛菜应适量适度。用筷子夹菜,只应该夹向自己这一面,不要站起来夹菜。盛汤时勺或匙不要向碗盘顶心挖取。共用的餐具里面不要用己的筷子去翻搅。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腻余沥必须沥尽,才可以去菜盘或汤盘中取菜肴。不可嚼食或吞咽出声。吃饭时不能讲话,咳嗽应转身向后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肴。吃饭碗中不留饭粒。不对人剔牙齿。饮食知量,不可有剩饭菜。
有的寺院规模较小,用斋没有正规过堂,早、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受食前合掌默念:“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法!供养十方僧!供养十方一切众生!”晚上若用药石,仅需合掌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吃饭时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饮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摇脚跷腿。碗要端平,不可低头就食。吃饭时不得讲话,也不能嬉笑。吃饭时不要剔指甲里面的污垢,不要搔头,不要撕手脚等处剥落的皮肤。菜中倘有杂质或异物,不可让邻座看到让别人起嫌心。徐徐进食,不可满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遗落饭菜,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不得喝汤出声,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别人接过碗去添饭,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饭来吃,饭后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有的寺院用斋后碗筷要自己洗,要认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腻不净。
七、住宿规矩
居士挂单时要主动出示相关证件,如皈依证和身份证。寮房里如有同参生病要关心照顾,及时报告云水堂寮元师父或客堂知客师父。探病、照顾病人时,心中应该默念偈颂:“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不可在寺院抽烟,一时难以完全戒烟的居士,在寺院也要尽量减少抽烟量,而且只能在厕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许在寮房或公众场合抽烟。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许吸烟者挂单。
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入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要节约用电,不得钉破墙壁或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
准时参加早晚殿。出去必须报告。访人先敲门,让入方入。不携宠物入寺。
八、着装规矩
到寺院衣服整洁即可,不要穿光鲜华丽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裤、背心袒胸露背。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要穿海青,受过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着衣先净手,不净手不得触海青或缦衣。穿好海青搭上衣,两手不可下垂前后摆动,应该将两手迭掌,放在胸前。穿着缦衣要坐下时,先要撩起缦衣,不可坐缦衣于臀下。穿海青时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长跪时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九、起居规矩
不可在寮房内喧哗谈无益之事。同处一室应知长幼大小,要温文有礼软语相悦,互相赞叹劝勉,不得粗恶恼人,假使失语冒犯,应当软言忏谢。同房间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时,不得打扰别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应该念出声音。挂单房里有人睡觉,不可捉物发声或大声言笑。晚上听到止静板响即息灯止静,上床养息。按时关灯,关灯前应先观察询问同寮准备妥当与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齐。睡眠时不可思维恶事,应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竖两膝,应当枕手,微曲两足,两膝上下相垒,右卧如弓(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随意)。非时不卧。凡卧不得赤体,应合衣而眠。起床后整理衣被。
洗浴时,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毕应当清洁浴室令净。洗澡时不得与别人谈笑,不可以唱歌。洗脸刷牙,漱口吐水要轻缓低头,不可迸溅旁人。
上面粗略谈了入寺规矩礼仪,目的是为劝勉初学的居士或虽久学而尚未熟悉寺院规矩礼仪在家众能做个得体的学佛人。威仪源于戒律,为三业大用,是每一位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善用则能调摄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进而不放逸,从而安住于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恼乱贤圣,不恼乱六道四生,不造恶业,而且可以广修善业,广结善缘,修改习气。由此体会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减少过失无明,渐渐的积功累德,最后必能达到究竟清净安乐。
⑩ 南岳烧香拜佛流程有哪些
为什么这么多个相同问题?
任何时间都可以。 入寺规矩礼仪
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着拜佛方所。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象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二、存经、诵经与持经规矩
佛法从恭敬中求,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诵经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如法供养,不可轻慢草率。
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排列整齐有序,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当敬法如敬佛。
团体诵读应随众,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无论何时诵读佛经,切不可卷执经本,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对折。
若是独处诵读,在诵佛经前,先要清洁案几,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须严肃恭谨,如同佛就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读诵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静坐或起来拜佛,等心静下来再读诵。读经要字字理会义解,与身心相应,不可有口无心。
诵读时若有条件最好用经架,上面加一条经帕。阅读时打开,读诵完毕经本要用经帕盖上。诵读佛经时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着墙壁、坐在摇椅上面晃荡,这都是轻慢放逸的表现。桌上除了要读诵的经本、供佛的香炉,以及照明的灯具之外,不应该放水、水果、饼干或其它零食。
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应将经典合起,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嬉笑怒骂,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中间停歇,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若没有书签线,宜用书笺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
经书上面有灰尘,要用干净的纸张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经书上涂写、做记号。不得用经本作垫子写字。
读经时或在诵经之处不能大笑,不可以随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喷嚏时,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经典。
经典破损,要想办法修补,使经本常保如新。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在大香炉或洁净处焚烧,将余灰置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经书不要从页角翻,这会使书页折角,翻页时要轻巧,以免损坏。
早晚课诵拜佛时,经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团上。执经行走时,应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经书下缘,食指贴在经本两侧。拇指压住经本正面。两手向上举齐胸,不可单手拿着经本前后甩动。手捧经书不可向人礼拜,也不可以让出一只手向人问讯或打招呼。持经本时,将经本端高齐眉,以示崇敬。
三、谒师、称呼与请益规矩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后顶礼知客师。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知客师三拜”,法师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拜访师父时,到房间门口先弹指或敲门,得到师父的许可才可以进去。若有门帘,出入时应该轻轻掀起.然后轻轻放下。在师父面前要整肃威仪.不可轻慢唐突,亦不可嬉闹喧哗。
有疑惑向师长请教,必须起立。路遇师长,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不可在师父面前谈无益之事或说别人的是非过失。在师父面前不得抓痒,若打哈欠或喷嚏应当以袖遮口。要常请教师父经义,以求慧解。师父的教诲训示应该随顺,不可违逆。每次听完师父的开示,要顶礼谢恩。如果被师父指责,不能起嗔恨心,应该好好反省,向师父软语忏悔。不得踩踏师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师名讳。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称呼法号时不可直呼其号,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
在师前,不可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也不必称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见住持必需提前联系,自己联系或请客堂联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师许可进入法师寮内,一切信件文书,概不许偷看,也不得到处乱翻。与法师谈话要专心,不可打妄想。法师饭时、眠时及洗漱时不应打扰。
男众居士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女众居士也不可一个人去比丘师父寺院,应该有两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到寺院道场,不应该胡乱走动到处窥视,即使房间的窗户没关好,也不可以探视。要找某人,应该在客厅等候。
路途、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勿礼拜法师。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外,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不得与出家众结义为父母、兄弟、姊妹。
请开示,应预约时间。
师问话,当实答。一法师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报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轻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法师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与之谈话。
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或批评出家众。
四、大殿规矩
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大殿不可以从门中央进入,除非门很小,只容许一个人走动。较大的门,一定要靠左或靠右进入,靠右进入则右脚先跨进去,靠左进入则左脚先跨进去。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礼佛、诵经、添油、上香、打扫时才允许进入大殿,平时不应该到大殿游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行游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说话,不要到处走动东张西望,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大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共修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在大殿内尽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若在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
进了大殿应该礼佛,如果我们在右边,就地在右边礼佛,在左方,就在左边礼佛,许多在家众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不在中间拜,佛祖会看不到他,这是不对的。
参加法会诵经或早晚课诵时,拜佛必须听从悦众师父引磬的声音。唱诵念经时不可错板拖腔,要符合法器节拍。
殿堂内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齐整。绕佛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只要双手结毗卢印,上举齐眉即可。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应直行念佛.眼睛平视正前方,绕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带去供佛的香,或有剩余可以交给香灯师父,不可随意放在供桌上。
拜佛以后要按照顺序排队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鸟兽散。
五、法堂或讲堂规矩
听经要准时,最好能提前几分钟到场,恭候法师,不应迟到早退。进法堂或讲堂听讲应服饰整洁。执经本应如法(详见前敬法中所说)。坐姿端正,抬头挺胸,正坐摄心,不可左顾右盼,不可拄腭支额或趴桌伏卧。不可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咳嗽难忍应用手帕或衣袖掩口。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应生殷重渴望心,专注听讲,如理思维。
六、斋堂规矩
在斋堂就坐应礼让别人。应该将上座或空气好的座位,留给年纪较大的居士。
端碗要用龙含珠的姿势,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边.不可让指甲伸进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执太低。亦不可执太高。饭前洗手,不能用脏手握食器。过堂用斋时碗筷应该排列整齐。一般过堂用三只碗,左右各一只,后面摆一只,三只成“品”字形,左后边的一只盛饭.右边的一只盛汤,后面一只盛菜。
用斋时不可散心杂话,需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用斋前须念供养咒,先供三宝,供养毕方可用餐。如果不是过堂,坐圆桌或方桌用斋时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谦逊。用勺或匙盛菜应适量适度。用筷子夹菜.只应该夹向自己这一面,不要站起来夹菜。盛汤时勺或匙不要向碗盘顶心挖取。共用的餐具里面不要用己的筷子去翻搅。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腻余沥必须沥尽,才可以去菜盘或汤盘中取菜肴。不可嚼食或吞咽出声。吃饭时不能讲话,咳嗽应转身向后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肴。吃饭碗中不留饭粒。不对人剔牙齿。饮食知量,不可有剩饭菜。
有的寺院规模较小,用斋没有正规过堂,早、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受食前合掌默念:“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法!供养十方僧!供养十方一切众生!”晚上若用药石,仅需合掌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吃饭时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饮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摇脚跷腿。碗要端平,不可低头就食。吃饭时不得讲话,也不能嬉笑。吃饭时不要剔指甲里面的污垢,不要搔头,不要撕手脚等处剥落的皮肤。菜中倘有杂质或异物,不可让邻座看到让别人起嫌心。徐徐进食.不可满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遗落饭菜,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不得喝汤出声,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别人接过碗去添饭,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饭来吃.饭后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有的寺院用斋后碗筷要自己洗,要认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腻不净。
七、挂单规矩
居士挂单时要主动出示相关证件,如皈依证和身份证。挂单房里如有同参生病要关心照顾,及时报告云水堂寮元师父或客堂知客师父。探病、照顾病人时,心中应该默念偈颂:“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不可在寺院抽烟,一时难以完全戒烟的居士,在寺院也要尽量减少抽烟量,而且只能在厕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许在寮房或公众场合抽烟。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许吸烟者挂单。
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人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要节约用电,不得钉破墙壁或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准时参加早晚殿。出去必须报告。访人先敲门,让入方入。不携宠物入寺。
八、着装规矩
到寺院衣服整洁即可,不要穿光鲜华丽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裤、背心袒胸露背。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要穿海青,受过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着衣先净手,不净手不得触海青或缦衣。穿好海青搭上衣.两手不可下垂前后摆动,应该将两手迭掌,放在胸前。穿着缦衣要坐下时,先要撩起缦衣,不可坐缦衣于臀下。穿海青时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长跪时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九、起居规矩
不可在寮房内喧哗谈无益之事。同处一室应知长幼大小,要温文有礼软语相悦,互相赞叹劝勉,不得粗恶恼人,假使失语冒犯,应当软言忏谢。同房间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时,不得打扰别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应该念出声音。挂单房里有人睡觉,不可捉物发声或大声言笑。晚上听到止静板响即息灯止静,上床养息。按时关灯,关灯前应先观察询问同寮准备妥当与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齐。睡眠时不可思维恶事,应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竖两膝,应当枕手,微曲两足,两膝上下相垒,右卧如弓(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随意)。非时不卧。凡卧不得赤体,应合衣而眠。起床后整理衣被。
洗浴时,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毕应当清洁浴室令净。洗澡时不得与别人谈笑,不可以唱歌。洗脸刷牙,漱口吐水要轻缓低头,不可进溅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