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年轻人网购式尽孝这种尽孝方式值得提倡吗
母亲节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都应该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尽尽自己的孝心。可是在这一天真正能够出现在妈妈身边的人又有多少呢,于是大家就开始讨论起有关于年轻人网购式尽孝的方法到底可不可取。这里的网购式尽孝指的就是人不在身边,但是却通过网络购物来尽自己的孝心,小编认为如果实在是没有办法亲自陪伴父母,那么网购式尽孝也是可以的。
尽孝的同时也要懂得理智,不可能因为这一天是节日,我们就辞掉自己的工作,放下自己的学业,不顾一切地飞奔到母亲的身边来。只要在节日当天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达了就可以,平时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在节假日的时候选择回老家看望自己的父母。这样都会让父母感觉到非常欣慰的,因此大家没有必要对网购式尽孝的尽孝方式充满敌意。
㈡ 当今社会如何尽孝
一是尽孝要趁早。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子欲孝而亲不待。所以尽孝一定要趁早。决不可等待,不可等成人、不可等有了钱、不可等有能力、不可等居住环境改善了,尽孝要行于当下,莫等无常来时,欲尽孝道也没有机会,空握遗憾了。尽孝不是以金钱多少、环境优劣来衡量的,普天下的父母生儿育女,没有图儿女回报的,在父母心里,只要儿女有钱了,比自己有钱还快乐万分;只要儿女有大房子住,比自己去居住还欢喜万分。我们尽孝心不一定要用多少金钱、多少精力,只要我们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常去父母处小坐一会儿,陪父母唠唠家常、周末陪父母随意走走,仅这样父母就心满意足了。
周美宇有篇文章说《不如生前尽孝道》:这次我们为父亲过95岁生日,他感慨地说:“活到95不稀奇,稀奇的是95岁还有个老伴,而且还是结发的。”说得87高龄母亲眯眯直笑。
我大哥信心十足地说,“父亲活100岁没问题。”可我还是很心痛,因为到100岁也只有5年,我们只能尽孝5年了吗?真正尽孝的人,才会想到将要失去亲人的痛苦!一般有这种“痛苦”感觉的人,往往是个比较有责任心和道德感的人。
二是尽孝要用心。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体察父母之所思所想所愿,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您已苍老,我也不再年轻,往事就像老酒芬芳醉人。每次离家,都在计算归程,您从来是我漂泊的中心。给我生命,更赋予我灵魂,依恋您是我永远的权利。”10月8日,着名学者于建嵘发出一条“写给八十一岁的母亲”的微博,写下深情话语,同时晒出一张与81岁老母亲的合影,触动众多网友心底中最柔软的部分,引起网友共鸣。照片中,于建嵘的81岁老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脸庞有着浅浅的酒窝,幸福不已。
我也喜欢给父母拍照,他们的日常生活常常成为我拍摄的内容。如妈妈在织毛衣,爸爸在打麻将,看报纸等等,都被我记录在册。时常翻看,心生暖意。
㈢ 年轻人网购式尽孝成新潮,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在过去养儿是为了防老,生育孩子就是为了自己老人孩子能够养育自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社会配套开始变得成熟起来,老年人自己也可以养活自己了,养儿防老已然成为一句空话了。母亲节刚刚过去,许多父母收到了孩子网购式尽孝。网购式尽教,是指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所以通过网上购物的方式,把父母想要的,或者是自己想尽的孝心送到父母身边。这种尽孝方式已经成了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购式尽孝。有些人觉得这种孝心没有温度,其实大数据时代之下,经常陪伴父母是不太可能的,这种网购式尽孝,多少能弥补儿女心中的内疚。
三、如果加上陪伴就更完美了。当然了,网络购物很方便,也不能过度依赖网络。自己的父母还是要自己心疼,最好能够常回家看看父母。如果实在做不到,那保持电话联系也是应该的。网购式尽孝很好,但是也替代不了孩子的陪伴,对父母来说,这才是最需要的。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上了年纪,最好的孝顺方式就是陪在父母身边尽孝。陪着父母吃一顿饭,陪着父母聊聊天,陪着父母去逛街,陪着父母买秋菜等等,这些都是尽孝的方式,不在于拿钱多少,而在于用不用心。
子欲孝而亲不待,梦到我们看着父母已经老去,只有流泪的份,那才是真正的悲哀,所以趁着父母在是多一份尽孝,也会让我们心里没有遗憾。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我们有限的年纪里,一定要活出无限的年长不要留下遗憾,多对父母好,就是最大的暖。
㈤ 今天我们要如何践行孝道
我认为古往今来,中华传统美德都没有变,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在当今的社会中,为人子女更应该把尽孝作为人生的第一准则。因为父母含辛茹苦培育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让他们安享晚年。要让父母安享晚年,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因为老人晚年生活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排挤父母的孤独情绪,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每一天。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做人之根本,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道的本质是感恩 。生命是一种延续,孝顺父母,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恩。每个家庭都父慈子孝了,社会的和谐还会离我们太远吗? 最初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不论是贫是富,是顺境还是逆境,主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经历了就足以让人激动。我们的经历难道不是用父母分分秒秒的爱所铸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的恩情是海洋!我认为“孝”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孝顺父母是最大的功德。“孝”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哪怕自己是乞丐,让父母吃干的,自己吃稀的,也是孝。 2、孝顺、孝顺,“孝”很重要的是“顺”,做父母希望的事情,不去做父母不希望的事情。
3、“孝”就是爱惜自己、远离危险:遵守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能“轻生自杀”和自残,一个人的身躯四肢毛发肌肤,受之于父母,不敢轻易损伤,这就是尽孝的第一步。自杀、自残最难过和痛苦的是父母,是最大的不孝。
4、“孝”就是使自己变的越来越优秀,多上领奖台,少挨批评,让父母以自己为荣,一提到自己心里就感到愉悦和骄傲;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和蒙羞。
5、尊老爱老:要深刻领会“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的深刻内涵,达到孝的更高境界。
6、注意不孝的人不能与之为友,更不能重用。
祝天下的父母都快乐长寿!愿天下的子女都孝心常驻!愿天下家庭都美满幸福!
㈥ “如何看待年轻人网购式尽孝”引网友热议,你一般选择什么方式尽孝心
所以当我忙碌的时候,我一般也会选择通过购买一些物品来向父母表示我对他们的一些关心跟重视。但我不忙碌的时候,我当然也会选择去买点东西,亲自去看望一下父母。毕竟父母所需要的不就是我们能够多抽空回去陪陪他们吗?所以永远不要去低估父母想念儿女的一种心情,当你有了时间的时候就多回去看看他们,毕竟老人年纪大了,之后的时间也就少了。我们还是要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让他们能够在最后的时间平安快乐,不是吗?
所以任何方式的前提之下都是我们对于父母满满的爱意。无论是做任何事情,我相信父母都会选择谅解我们。重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父母,这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不是吗?
㈦ 生活中怎样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孝敬父母?
一、听父母的话, 不要当面顶撞
父母年纪大了,有的时候有些固执已见,说话办事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心意。
在 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违反原则的事儿,做为子女的就应该听从父母的话。
父母说的对的我们就听,说的不对的我们也要听,不要当面顶撞。
二、经常给父母买衣服,让父母穿得舒心
父母上岁数了,在穿衣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讲究,只要穿得干净、暖和、舒服就行。
季节更替的时候,要想着给父母及时添置衣服;自己出差的时候,别忘记给父母买件衣服。
三、经常给父母换口味,让父母吃得顺心
老年人牙口不太好,最好做饭的时候能够给老人单独做。
老人吃的食物尽量是绿色无公害的、无污染的、少盐、低糖、五谷杂粮。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让老人吃太凉或太热的食物,以免刺激肠胃。
四、经常带父母出去旅行,让父母玩得开心
在父母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利用节日假期多带父母出去走一走、逛一逛。
多看看名山大川,多看看美丽的景色。
父母心情愉悦,有助于身体健康。
五、记住父母的重要纪念日,给父母一种仪式感
每年在父母生日或其他重要纪念日的时候,要好好筹划精心准备,给父母一种仪式感。
让父母感觉到生活的快乐,提高父母的幸福指数。
六、经常到父母的房间里看望,随时掌握父母身体及其他情况
如果可能的情况下,每天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后都要到父母的房间里去看看。
问问父母今天身体状况如何;看看老人平时吃的常用药还有没有;看看老人用的拐杖或者轮椅有没有需要修理的地方等等。
七、经常陪父母聊天说话,消除父母的寂寞
老人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孩子们都在家的时候,看着孩子们一起嘻闹说笑,老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当子女的平时要多陪陪父母,经常陪他们说说话,可以锻炼老人的思维,可以消除老人的寂寞。
八、定期陪父母检查身体,把疾病隐患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
老人必须定期检查身体,及早发现疾病的苗头隐患。
有不少的老年病,平时没有太在意。
总感觉这是老人的常见病,自己多注意保养再吃点儿药就好了,但真发现病变的时候可能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㈧ 如何尽孝~百善孝为先
也许是看到我努力争取协助我父亲申请徒步大海道无人区游学指标时的有关互动,引发了马老师的提议吧?!总之,非常感谢马老师搭建这个平台,让我可以有机会和大家在“如何尽孝?”这个主题上分享一下我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正如老祖宗所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孝”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篆文的“孝”字,是“老”与“子”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融成一体称之为“孝”。其古字形象一个小孩(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服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本意为尽心尽力地奉养、尊敬和顺从父母。
《说文解字》在解释孝字时说:“善事父母者。”即为孝。
其次,传统上认为孝有大、中、小三个层次。小孝养身、中孝养心、大孝养志。小孝“养父母之身”,就是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中孝“养父母之心”,就是好好学习做人,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心里舒畅。大孝“养父母之志”,就是大儒张载讲的“为往圣继绝学”,“驯致”“圣与贤”。我们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孝道的哪个层次上?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物质已极大丰富,吃穿用度基本上不怎么匮乏。那么,我们怎样在此基础上,在心理层面上让父母感到开心快乐,就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了。伴随着我们越来越强壮父母日趋衰老,无论是力量还是能力、见识方面我们越来越强于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言谈举止之中,是否还能和颜悦色的尊敬、仰视越来越不如你的父母呢?你可以闭上眼睛,静下来想一想:在你心中的父亲,是不是还是那座伟岸的靠山?或者你觉得他已经思维僵化,见识有限,你都不屑于听从他给出的建议了?曾几时,放学回家第一句“妈妈!…”变成了如今令你厌烦的絮絮叨叨了?当你的身体越来越强壮,职位越来越高,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又有没有高声大气,挑三拣四,吆五喝六地给父母嗟来之食呢?
当然,在这方面我做的也非常欠缺,有很大提升空间,我曾经和我的妈妈,亲而不近,总是要和她争个对错,总是期待着她能达到我的期望,总是想着改变他们的一些我所认为的不健康习惯,屏幕前的你有没有同感呢?试想:即便你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亲情,你胜利了吗?所以说,家是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
再次,我认为孝是一个动词,是行动。古有二十四孝,诸如:舜孝感动天;汉高帝刘恒亲尝汤药;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参啮齿痛心;孔子得意弟子仲由百里负米;子骞芦衣顺母;郯tan子鹿乳奉亲;老莱子戏彩娱亲;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江革行佣供母;陆绩怀橘遗亲;郭巨埋儿奉母;黄香扇枕温衾qin;蔡顺拾葚异器;姜诗涌泉跃鲤;王裒pou闻雷泣墓;崔山南乳姑不怠;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杨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南齐高士庾黔娄尝粪忧心;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涤亲溺器。
说到孝,我们就不得不说,在中国的《十三经》,其中就有一部传为孔子所作,主要以讨论孝道的《孝经》。它根据不同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庶人】不同的职责,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比如:【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并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详细的阐发。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按照父母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施政者可以用孝治理国家,人民则能够用孝来立身齐家。
总之,《孝经》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虽然今天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古代道德文化观,不至于愚孝,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古代先贤为我们所作所为树立的榜样,做一个很好的传承。
这正与 我们悟纳合聚成爱体系,提倡站在更大的系统中,兼顾三赢理念相吻合。
所以,我们不妨在日常思想行动中实践落实起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开始,并由己推人,最终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㈨ 从孝经入手,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在今后的生活中你该如何行孝250字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是《孝经 谏诤章第十五》中的一段话,在前面十四章中,因曾子的发问,孔子论述了关于如何尽孝、如何让父母安心、如何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等问题,所以这里曾子说:“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就是这些我都知道了,那么敢问老师:为人子服从父亲的指令算是孝吗?——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孔子立即回答: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重复两次“是何言与!”表示很反对这种说法。接着说,在天子、诸侯、大夫、士这几个阶层,不管是谁都须要有直言进谏的人指正其过失,才不至于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在家庭来讲“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作父亲的要有规劝自己过失的子女,才不至于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所以,当遇到不合道义的事,子女不能不劝谏父亲,臣子也不能不劝谏君主——“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最后孔子的结论是“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父母也有不对的时候,只知道顺从命令又怎么算是孝呢?
孔子的意思很明确,与“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论调截然不同。那么,父母有错作儿女的要劝谏,固然是责任,但是要明确劝谏的动机和态度,这一点《孝经》上讲过《论语》上也讲过。如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首先要在父母错误微起时,早点劝谏,以防微杜渐,若父母不肯接受,仍要心存恭敬,找机会再劝,哪怕自己再辛苦也不要埋怨,这是义之所在的事。
那么在劝谏父母这个问题上,如何判断是非善恶,如何区分义与不义?现实中又如何把握分寸?这就需要一定的修养和智慧,并非单凭个人臆断或随波逐流于积非成是的世俗,所能达成。
因为我们的道德修养与智慧修养都比较欠缺的时候,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劝谏父母,所以孝道与其它的德行一样都需要以修身为前提方能做好,舍此一切均为空谈。只有深入学习,师法先圣,真正领会中国文化的精神,才能尽到智慧、理性、符合自然之道的忠与孝。
(9)如何看待自己的尽孝方法扩展阅读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孝经》在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
㈩ 如何孝敬父母,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经济上不要让他们有负担,要主动询,父母不太可能用钱向子女开口的。你要主动询问。
2.老年人在儿女成家后,容易孤独,要多抽出时间看他们,陪他们。到家后不要让老人操心做饭,最好你买了菜去,如果去了还要老人做饭买菜,你就别去。如果实在离得远也必须定期打电话,比如三天五天,固定下来,别说没时间,如果说没时间打电话说明父母在你心里不重要。
3,遇到急事要顺着他们,即使他们要求不合理,也暂时答应,然后找合适机会化解或者说清楚,不要硬顶,不然容易出事。
4.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棘手的问题,不要轻易对父母讲,他们会很着急,吃睡不好。而且没有更多的办法。。。除非他们可以帮到你。
5对待双方父母要平等,不要有明显的不同。
6及时尽孝,不要想尽孝,老人不在了。哭都没地方。、
7,。以孝顺你父母的心来礼敬天下父母。
8 ,尽自己的孝道,不要强求别人。如果有兄弟姊妹你只可以提醒,但是不能强迫他们。
9.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可以婉言提醒,但是你没有权利指责父母。你尽你的儿女道。他们尽他们的父母道。
10.如果你有子女,一定要养成他们尽好孝道,不要把儿女当爹娘供养,这样乱了次序,就会招来灾祸。你孝顺父母,儿女就孝顺你,因为儿女都看着呢,如果你不孝,指望儿女孝顺,没这个道理。
尽好你的孝道,父母不在了 你也不会有太多遗憾。。
说了不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顶礼我们的父母及普天下的所有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