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心理学研究方法如何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如何学

发布时间:2022-09-28 11:14:24

1. 学好心理学的方法

如何学习心理学?我想从六个方面和大家谈一谈。因为不同背景的人学习心理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人怎么学?不是心理学科班背景的人怎么学?所以我根据不同背景(起点、学习目的、学习手段等)列举出学习心理学的六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高校教育模式。
比如说在高考时候就直接选择心理学专业。目前全国有300多所大学是有心理学系和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专业里有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方向的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方面的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所以,有的人一开始就选择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模式。

第二种,学习者已经是成年人了,原来读的也不是心理学专业,但是想学习心理学。
这样的话,也可以继续走大学的这种路线。像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很多大学都有心理学专业,而且也都开通了继续教育。比如自考、函授、网络的远程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一边完成学习过程、积累知识,同时也可以拿到学历。

以上两种都是一边拿学历,一边学知识的形式。第一种是全日制,第二种是在职学习。

第三种,非学历的教育或培训。
不想要学历,或者已经有学历了,就是实实在在想学一些知识、技术、理论来丰富自己,未来想走心理学的路线,这就是属于一种长期的教育或培训。比如我们的心理学网校,它是一年制的,不是学历教育,但它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除了我们这样的学习,还有其他一种长期的,以培养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像中科院心理所有一个两年制的函授制教育,那个学历也是不被纳入到国家承认的学历,但是它是国家批准的成人教育。

第四种,参加短期的学习班。
比如三天、五天的的工作坊,一个星期或长达半个月的学习班等,这种形式的学习也很适合一部分人的个人安排,只不过它的系统性要差一些。但它的优势在于因为时间短,授课老师往往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在几天时间内呈现出来,所以学习者能见识到比较高精端、有代表性的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第五种,个人体验。
1、督导。学习者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灵导师类的老师,约他帮自己做咨询或者督导,一次签个一两年,通过他帮助自己做个人分析成长、个人问题的解决,然后慢慢地积累很多的体验。

2、拜师。大家知道,一个人到处去学习有时候不如跟着一个老师去体验。现在也有一些心理学的老师会收徒弟、带学生,这种收学生不像是大学里收硕士、博士那种形式的带领,而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①自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研究法、⑤测试法。⑥内省法。具体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①含义: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些因素以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考察这些因素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考察照明情况对按键反应的影响。

②优点:可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结果可以重复和验证;实验结果数量化指标明确;自然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

③缺点:容易产生实验者效应和被试的要求特征;实验室实验带有人为性质,外部效度不高;自然实验对条件控制不够严格,无法保证内部效度。

3.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系统性、伦理性。

研究方法

1、活动产品分析法。对被试完成的产品进行心理学分析,来了解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特点的方法。活动产品的心理分析是观察的一种变式。

2、问卷法。一种通过书面回答问题来了解心理活动的方法。在研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性格特点等问题中被广泛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大量被试中同时进行,以便广泛搜集材料。

3、测验法。不同于上述研究方法,它是用来考查被试完成某种活动的准备水平和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通过测验可以揭示被试是否具有某些能力和技能,查明对某种工作的准备程度。

(3)心理学研究方法如何学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到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4. 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研究方法,搜集研究资料的初步方法。有经验的研究者或教师如能善于运用,往往能够收集到不少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以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影响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因素,即变量。

3、测量法。测量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问卷)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4、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6、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

5. 心理学研究要掌握的三项基本研究方法

文/逆水行舟eli

1、三种方法对比

2、观察法

这是原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参与性观察法、个案法和调查法。

自然观察法指研究者对自然情景下的现象进行观察,获得被试真实自然的行为。如研究地震等灾害对受难者的心理影响。

参与性观察法指研究者把自己融入观察对象的群体中进行观察。这弥补了自然观察对某些资料有限的搜集能力。

个案法指研究者对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进行长期全面的追踪研究。如陆里亚对有神奇记忆的人的个案研究。

调查法是借助问卷、量表工具收集资料,并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的观察方法。

3 、相关法

相关法用来观察测量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间统计上的关联,确定它们的相关强度和方向。

这个方法为研究者提供能评估和详细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关联程度的相关系数,用r表示,值的变化范围是-1~1。绝对值大小表示相关联程度,正负号表示方向,0表示毫不相关,-1表示负相关,1表示正相关。常用的相关系数有,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

为了研究结果更接近因果关系的解释,研究者提出了交叉-滞后法。

图中对角线上的两个相关系数就是交叉-滞后相关系数,不过这仍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4 、实验法

实验法有三项基本要素,分别是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

第一项要素是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假设要遵循操作定义原则,转化成可操作的推论。

第二项要素是实验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是主试操作和控制的对被试反应有影响的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被试反应。

这两项变量都要遵守操作定义原则。

额外变量是实验中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影响因变量的潜在因素和条件,它会混淆自变量的影响,所以需要排除。

实验法区别于观察法和相关法的地方,就是要求研究者能严格操纵自变量,尽可能减少额外变量的混淆,从而客观观察到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

第三项要素是实验控制,泛指一切保障实验精度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根据变量的不同,实验设计可以分为自变量的设计、因变量的设计和额外变量的设计;根据被试角度,实验设计可以分为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根据样本数量,实验设计可以分为大样本设计和小样本设计。

4.1关于变量的实验设计

4.1.1、多自变量设计

典型的心理学实验是同时操纵2~4个自变量的多变量设计,优点是效率高、实验控制好、普遍性高,而且能揭示变量间的交互作用。

如图所示,在自由回忆测验中,记忆能力不同的两组被试成绩差异明显,而在词汇辨认测验中成绩差异不明显,如下图所示。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正是根据发现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开拓出了内隐记忆的研究新领域。

4.1.2、多因变量设计

多因变量设计可以获得单因变量实验无法提供的信息,不过通常使用两个因变量就够了,因为使用太多因变量,在统计分析时要涉及多元方差分析,难度和工作量大。

对因变量的测量用到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

主观指标指被试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程叙述的记录或者是对主试提问的回答。

客观指标有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和神经生理指标6种。

反应速度指标,如测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的数量;

反应速度的差异指标,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对规则组字母的的反应时之差;

反应的正确性指标,如测量走迷宫走入盲巷的次数;

反应的标准指标,如测量似然比𝞫;

反应的难度指标,如斯金纳箱设置的三个难度等级;

神经生理指标,如被试的心率。

选择因变量指标时要考虑因变量的有效性、客观性和数量化三个方面。

第一,有效性

是说指标能充分代表所研究的现象。其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如体重计最大刻度如果低于要测量的被试的体重值,就出现了天花板效应。如测试的题目太难,导致水平高的和低的都做不出来,就出现了地板效应;

第二,客观性

是说指标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测量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实验来验证;

第三,数量化

是说指标是能数量化的。

此外,主试还要指导被试在主试所设想的维度上进行反应,因为不加引导,被试的反应就没有方向。这时,主试又需要控制和标准化指导语,因为指导语也成为重要的自变量,要保持不变。

4.1.3、额外变量设计

额外变量分为随机额外变量和系统额外变量。由随机额外变量引起的误差是随机误差,如偶然的温度变化,可以运用多元统计技术来排除。由系统额外变量引起的误差是系统误差,如主试效应、被试效应,可以运用下面的6种设计方法来控制。

第一,排除法

顾名思义,就是想办法把额外变量排除出去,如为了消除外界的噪音,通过隔音室来排除。

如果要消除主试效应,可以通过单盲实验来排除。主试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会有意无意地用动作、表情、语言等方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自己的期望,或者主试在记录时无意中以偏向自己的假设来记录数据两种情况。单盲实验要求记录因变量数据的研究者不知道谁是实验组,谁是控制组,从而排除上面两个干扰因素。

如果要同时消除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可以通过双盲实验来排除。被试效应指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目的产生一定的假设和猜测,然后以自认为能满足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或者被试可能会有意反馈研究者需要的数据,再或者可能自我认同这一假设,有意无意的选择遗忘不合假设的数据,导致出现虚假的数据三种情况。双盲实验法要求测量因变量的研究者和被试,双方都不知道谁是实验组谁是控制组,从而排除上面几种因素的干扰。另外,为了防止被试猜到实验目的,还可以多设置控制组,不让被试轻易猜到研究者的假设。

第二,恒定法

在实际操作时,研究者其实做不到把所有额外变量都排除,所以还可以让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样也相当于控制了额外变量的影响。比如为了克服性别不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差,研究者可以选用一个性别来试验。

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是难以将实验的结果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它水平上去。比如为了控制性别的影响,研究者只选取了男性被试,那么得到的结论就不能直接推广到女性被试身上。

第三,匹配法

匹配法是想办法把被试人为分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如“练习对射击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者首先测试每个被试打靶的成绩,然后把成绩相同的被试分别分配,匹配成射击水平相当的两组被试。

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可取,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原因有四点。

一、匹配往往不完全。研究者不可能对被试的每个特征都进行匹配;

二、匹配往往费时耗力;

三、匹配的特质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有混淆作用。如匹配被试的年龄分成初中生和大学生两组,想研究他们对不同材料的识记能力,但实际上,年龄和识记材料间有交互作用,因为年龄小的被试对图形的再认能力强,年龄大的对文字再认能力强,那么如果两组被试对不同材料的识记能力出现差异,到底是材料的问题还是年龄的问题,就说不清了;

四、匹配时可能出现统计回归假象。统计回归假象指极端个体的表现有向平均表现回归的倾向。

第四,随机化法

随机化法指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逻辑是,如果总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意处理组,那么可期望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也是相等的。

随机化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同时分配法和次第分配法两种。

同时分配法使用的条件是,被试在同时等候,主试可以随意调派其中任何一个被试。这种操作有抽签法、笔画法、报数法三种技术,其中笔画法指先按照姓氏笔画数排序,然后用随机数表来分配被试。

次第分配法的使用条件是被试来的时间不一致。这种操作有简便法和区内随机法两种技术。

从理论上讲,随机化法随机取样的被试通常要达到三十人以上,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但它的局限性是,主试不能精确地控制不同组间的被试差异,也就是说不知道哪些变量得到了控制。

第五,抵消平衡法

抵消平衡法用到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通过系统改变实验处理呈现顺序,从而抵消或平衡顺序效应,空间效应、习惯误差、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等额外变量带来的误差。这个方法是心理实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逻辑是如果把被试安排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实验处理,那么结果的差异就可以归于自变量而不是顺序。

ABBA法的操作,是把自变量水平分为A和B,然后让所有被试都按照ABBA这样的顺序接受四次实验处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可以有效平衡呈线性系统变化的位置和延续误差。

拉丁方设计法主要用于自变量水平超过两个的情况。拉丁方是一个两维矩阵,列表示实验处理,行表示被试,其中拉丁方第一行的建立公式是1、2、n、3、n-1、n-2……,依次类推。如下图。

第六,统计控制法

前面的五种方法都是在实验中控制,这个方法是实验后用一些统计技术去控制。这是由于条件限制,研究者明知一些额外变量存在,但在实验中也做不到控制,只好在实验后通过一些统计技术尽量把这些额外变量的影响排除出去。主要的技术有协方差分析、偏相关等。

4.2关于被试的实验设计

4.2.1、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的最大问题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所以在解释因变量的变化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因变量的变化差异都是自变量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也可能是被试间的差异造成的,这是很难分辨的。

弥补这个缺陷的办法是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组别的被试差异,可以采用匹配法和随机化法两种技术,这两种方法在前面已经有详细介绍。

被试间设计的优点是,因为每个人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所以可以避免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但局限有两点,除了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排除个体差异这个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混淆作用外,还有一点是用到的被试数量太大。

4.2.2、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要求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水平的处理,测量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这种设计与被试间设计相比,因为看的是被试前后的变化,所以不存在个体差异这个额外变量,但它另外存在位置效应、延续效应、差异延续效应等额外变量的混淆。

位置效应,是指因为实验处理的序列位置影响被试反应。

延续效应,是指前一阶段的实验处理会对后一阶段的处理产生影响。如被试要接受两种实验处理,先接受A处理,然后他在接受B处理的时候,可能因为接受过A处理,导致他的行为水平提高了或者对实验处理感到厌倦了,就是说被试受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影响。

差异延续效应,也指前一阶段的处理影响后一阶段的处理的效果,但跟延续效应不同的是,这种影响取决于先出现的是什么处理。

对于这些混淆效应,研究者使用平衡设计法来排除和控制。常用的是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这两种方法在前面也已经详细介绍。

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相比,还有一个优点是,节省了被试人数。

4.2.3、混合设计

混合设计要求一个自变量用被试内设计,另一个自变量用被试间设计。这种设计实际上是在进行两个实验,综合了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各自的优点。

4.3小样本设计

4.3.1、大样本设计和小样本设计的对比

典型的实验通常都是大样本设计,因为样本多,可以减少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对因变量的影响。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要用到小样本设计,比如,要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但是只有一两名患者的情况。还比如心理物理学实验,它受个体差异的影响非常小,但是做起来费时费力,所以也可以采用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有自己的优势,第一,它有助于开展探索性的研究;第二,它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咨询领域,对验证矫正程序的有效性和检验理论假设特别有效。

4.3.2、两种有代表性的小样本设计

ABA设计

A表示治疗前的基准状态,B代表治疗后的状态。这种设计可以用来验证矫正程序的有效性。

ABA的意思是,先在A阶段测试被试的行为,然后对被试进行治疗,让被试处于B状态,测量看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最后再让被试恢复到A阶段。

如果研究者只采用AB设计,当我们测量到B阶段的变化时,我们不能把B阶段的变化直接归因于疗法的作用,因为可能还有其它的因素的影响。所以ABA设计的关键就在最后的A,如果能让被试恢复到A阶段就可以区分出疗法的效果,但前提是B阶段的治疗效果不能是持久性的,不然就回不到A的基准状态了。

多基线设计

指实验时引入同一自变量,但引入时间不同,这样,不同的行为或被试在引入自变量之前就会有长短不等的基线期。逻辑是当一种行为在接受处理时,另一种行为仍保持在基线条件下,如果处于基线水平的行为在接受自变量之前保持稳定,在自变量引入之后改变,我们就可以认定自变量是该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

多基线设计还可以分为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和被试间多基线设计。被试内的多基线设计是比较同一被试在不同的基线阶段的行为的不同,被试间的多基线设计是比较不同被试的同一行为在不同基线阶段的不同。

5、要求

1、辨别三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2、实验法的三项基本要素是什么?

3、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哪些?

4、不同实验设计各自的内涵、优势、局限是什么?

文/逆水行舟eli

6.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受外部因素影响产生的偏差,如权威、实验设计等;个人原因产生的偏差,如研究者的想法、品质等;

没有控制好混淆变量,导致实验结果并不完全是由于想要操纵的变量而造成的。

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对某种结果有所期待,有意无意的将预期的结果通过表情、动作等暗示给被试,以至于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实验者假设的现象。

如聪明的汉斯实验,实验者希望能证明他的马会算数,因而在马蹄敲击数目正确时,表情及肢体语言会传递出兴奋,结果证明,马并不是会算数,而是能够正确识别主人情绪的变化,从而在达到主人的期望时停止敲击马蹄,造成了它会算数的假象。

克服实验者效应的方法:单盲实验,被试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也不接触实验者,从而消除实验者对被试的影响;双盲实验,主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设计者将主试的职责托付给其他人,告知其工作内容,但是不告诉其实验目的,达到双盲的效果;

被试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时,反映了有机体受经验影响而发生的实验偏差。

如测试两张恐怖图片哪一张更恐怖时,被试查看两张照片的顺序,会对其最终评价产生影响。

在自然的条件下(相对于实验室等认为创立的情境)

对表现心理活动的外部活动进行

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观察法在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心理学应用较多。

例如珍妮·古道尔对黑猩猩的观察实验,发现黑猩猩会实用工具,且具有情感。

再如观察青春期男女生遇到漂亮/帅气的异性时的反应。

适用观察法的情况:(1)所观察的对象或现象无法控制;(2)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3)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些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实验有价值,但是会严重损害被试,就不能实验控制,只能观察自然条件下出现的这种情况)。

优点在于保持心理的自然性,结果真实。

缺点是结果难以检验和证实,研究不可复现;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影响大,易产生观察者偏见;观察到的结果,无法确定确切的因果关系(正相关,负相关,不等于因果),因为自然条件下,有很多因素在发生作用。

操纵变量,从而研究出确切的因果关系。

心理学能够脱离哲学,就是因为实验方法的出现,开始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而不是思辨方式。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研究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然后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关键在于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或混淆变量。

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具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很多哲学问题是无法用心理学方法研究的;(2)选择具体的实验设计类型,如被试间设计,一组被试只接受一种处理条件;被试内设计,一组被试接受所有条件的处理。(3)实验观测,实验设计实施、收集数据的过程。(4)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5)得出结论。

甲组无插图;

乙组有插图;

质疑点在于实验结果是否因为甲乙两组被试之间自身的差异造成,而不是插图造成;

甲组无插图;

甲组有插图;

关键在于两次阅读内容不能一样,但阅读难度要一样。

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如第一次在早上九点进行,第二次在下午一点进行,就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最后根据实验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有插图的故事儿童更好理解。

实践意义:儿童读物需要多一些插图。

假设:人们拒绝一个很大的要求后,对于较小的要求的接受性增加。

被试:随机抽取并分组的大学生。

操纵变量:是否拒绝过大要求。

甲组:直接向其提出一个小要求。

乙组:先向其提出一个过分的大要求,被拒绝后再提出相同的小要求。

结果乙组对相同小要求的接受率更高,则证明了假设。

举例:向他人借两千块钱被拒绝后,再向其提出借五百块的请求,更容易借到。

招募被试:通过问卷量表等形式,选出24名情绪稳定且反社会倾向最低的被试,分为两组。

甲组:6人充当狱警,发警服、警哨和警棍,八小时维持秩序。

乙组:18人充当囚犯,被警车带走,搜身,换衣服进监狱。

操纵变量:身份、社会角色。

结果:扮演狱警和囚犯的人越来越像真的狱警和囚犯;囚犯被动、压抑、依赖、无助、自贬;狱警开始侮辱他人、惩罚囚犯、拒绝上厕所等;原计划两周的实验,不到六天就出现了这样不可控的现象,被迫停止;

结论:人所充当的社会身份,职业角色,在其心理和行为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往往会有该职业所带来的特定心理和行为特征。

实践意义:在教育中,可赋予某种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的特点,比如对一个多动,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让其当纪律委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其状况。

实验者所要测定的心理活动或者行为,如反应时、正确率、心跳加快等生理指标等。

反应时: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如赛跑时发令枪打出到开始跑步的时间。通过反应时能够揭示认知活动的阶段、花费的时间以及认知活动的复杂程度。

简单反应时(灯亮了按键)-->分辨反应时(红灯亮了按键,绿灯亮了不按)-->选择反应时(红灯亮了按左边,绿灯亮了按右边)。可以揭示每个阶段花费的时间以及信息加工的复杂程度。

实践意义:路标越复杂,再认时RT越长,不利于指示作用,需要修改设计。

优点: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重复检验结果和结论;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实验室严格控制条件,而现实世界很难控制其他因素,因而当实验室结论推广到现实应用中时,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难以推广应用。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现象。

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心理健康测验,态度测验等。 

信度: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多次测验成绩高相关,较稳定,说明该测验信度高。

效度:是否有效的测量了你要测的东西。

深入地研究一个或少数被试的方法。

比如失语症的临床研究,布洛卡区的发现,布洛卡医生发现自己的一个病人有特殊症状,可以听懂语言,但是说话表达极其困难,在病人去世后,解剖其大脑发现有一块受损区域,可能导致了失语的症状。后将该区域成为布洛卡区,负责说话(语言的产生),但是不管语言的理解。

优点:可以探索性的提出假设。

缺点:个案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耗时长;且样本很小,结果没有普遍性和说服力, 需要进一步验证。

7.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分别是什么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自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临床法等。
这些方法已经成为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strong>研究步骤是:
①提出问题;②查阅文献;③形成假设;④制订研究方案;⑤搜集数据和资料;⑥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处理;⑦结果分析;⑧作出结论。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心理学家总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以及研究过程各阶段的要求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8. 简述小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如何实施

除了观察和实验两种主要方法以外,还同时运用其他一些辅助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谈话法、问卷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因为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外部表现之一。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首先应当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谈话对象的特点拟订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要求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并能从中分析出他的心理活动的;跟儿童进行谈话的时候,必须随机应变,随时提出足以了解有关儿童心理状态的具有灵活性而又恰当的问题;谈话的过程和结果应当由研究者本人或共同工作者作详细的记录,如能用录音机记录,则更为方便、可靠。

9.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①含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②优点:适用范围较广;简便易行;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生态效度高。

③缺点:不能揭示因果关系;结果难以重复和验证;结果难以进行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容易出现观察者效应和观察者偏差。

观察者效应是指因为观察者的存在,观察对象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观察结果的真实性。观察者偏差是指观察结果受到观察者个人特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2)实验法

①含义: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些因素以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考察这些因素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考察照明情况对按键反应的影响。

②优点:可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结果可以重复和验证;实验结果数量化指标明确;自然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

③缺点:容易产生实验者效应和被试的要求特征;实验室实验带有人为性质,外部效度不高;自然实验对条件控制不够严格,无法保证内部效度。

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中,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被试的反应迎合主试的期望,如罗森塔尔效应。要求特征是指在实验中,被试根据自己对实验目的的假想,做出符合实验目的的行为,如霍桑效应。

(3)测验法

①含义: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如测量智力。

②优点:简便易行;测验编制严谨,可靠性高;数量化程度高,便于统计分析;有常模可以参照。

③缺点:不能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对施测者要求较高;不适合文化水平较低者;是对心理活动的间接测量,只反映结果,无法反映心理活动过程。

(4)调查法

①含义:以提问的方式,让调查者就某一问题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如调查中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感。

②优点:不受时空条件限制,运用较为容易;可以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③缺点:不能揭示因果关系;耗时耗力;受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较大。

(5)个案法

①含义: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心理与行为现象的原因,如对超常儿童的研究。

②优点:能够解释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原因;有助于研究者提出某种理论或假设。

③缺点:实验结果仅适用于个别情况,缺少普遍性。

(6)相关法

相关法并非研究方法,而是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不记。

①含义:探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联系程度的方法。

②优点:可以发现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现象进行预测;可以为实验法提供基础。

③缺点:无法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阅读全文

与心理学研究方法如何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断奶后正确的回奶方法 浏览:361
联想电脑打开麦克风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69
如何测量水温传感器方法 浏览:442
桥梁钢腹板的安装方法 浏览:743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71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66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54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9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45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13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12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106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20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27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33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90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8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83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97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