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唐诗的作诗技巧和方法

唐诗的作诗技巧和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26 14:43:52

如何学会写古诗

学习写古诗第一步,掌握平仄。
不要相信“平仄格律是诗歌创作的镣铐”这种懒人借口,平仄是汉字发音系统,我们平时说话就在用。而格律是一套近体诗的规范,你可以不学,也可以学而不用。但是你如果不会格律,不会近体诗,等于自动放弃了中华诗歌文化传统中最高端文学体裁的欣赏,自动放弃了近千年来近体诗人浩如烟海的创作源泉。掌握近体诗的人在山顶俾睨天下,而不懂格律的人却在山底徘徊,还要讥笑山顶的人不自由。
你以为你丢失的只是镣铐,只是文字游戏,却不知根本就没有入门。
古体诗不讲平仄,不讲格律,大概押韵,相当于文言文版的现代诗。但是,古体诗最深处的东西就是当时代的古朴、古拙。我们在今天是无法还原那种古意的,即便是大量使用古词进行堆砌,因为时空的不可逆性,社会文化的精致化,今天的所谓古风剥去那些眼花缭乱的古词,内核不过就是一些虚拟的、浮华的、自以为是的古装电视剧的布景罢了。
可是平仄很难啊,有很多朋友会说。其实一点都不难,只是在这个近体诗已经不流行的时代,没有人愿意花心思去钻研罢了。平仄格律远比英文、奥数简单太多,只是在实用主义至上的时代,说它难要比说自己懒好下台些而已。都是汉字声韵系统,咱们今天个个都在讲、无意识中都在遵守,能有多难?
关于平仄的学习以及近体诗平仄格律的推导,前面有多篇文章有详细讲解,包括绝句、律诗、排律都有介绍,有兴趣的认真看看,基本上都能入门。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步,大量阅读,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好的鉴赏力是技巧和意境结合提升的表现。鉴赏能力来自于大量的阅读,来自于对古诗发展变迁的理解。你知道《诗经》、《楚辞》,那你知道柏梁体,永明体,齐梁体,晚唐体,西昆体,四灵诗派吗?为什么这些诗派并没有好诗出世?因为这些诗体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相关,都是在一个王朝走向衰败之时涌现出来的颓靡妖艳的作品,虽然辞藻华丽,用典艰深,可是并没有昂扬积极向上的时代气息,也没有起到记录社会发展变革的作用。
“文章合时而着”,诗也是一样的。当你对诗歌的发展史有了正确的了解,你就会从根本上了解到古诗的起落和演变,搞清楚自己的写作风格能够学习哪个时代的哪位诗人,找准自己的定位。
鉴赏力提高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对古诗写作技巧的提高。也就是前面说的平仄,韵脚,对仗的知识,以及古体诗的转韵,写作统筹,精巧构思各个方面的学习提高。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技巧和方法,才可以在读到古人诗句的时候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写得如此精妙。
很多人夸口说写诗依靠的是情感,要什么技巧?即便是李白、苏轼,也是讲基本方法的。情感是第一的,但技巧能够让你的作品更增加色彩,技巧是辅助表达的工具。你看着不用技巧的,那是到了用熟用化的地步了。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不是一开始就不要技巧。
当你有了很高的鉴赏力,一首古诗放到你面前,你可以立刻分辨出它的好坏,明白它要表达的内容,了解它构建的意象,那恭喜你,当你的灵感到来的时候,你的脑海中自然会有积累的经验替你解构你的感情,重新组合,用古诗特有的韵味表达出来。

㈡ 写诗的要领是什么!

一般说,需要掌握规则(像押韵合律什么的),这个可以网络细查。当然,这个规则也未必非得掌握。
有些个人浅薄经验,简述如下:
一、平时厚积。不必多说。
二、忠于情感。要找准感觉,然后写诗就要忠于这种感觉。写作,不必忠于事实,但一定忠于自己的情感。就是你自己觉得怎样让感情抒发得最好最贴切,那就对了。
三、要有股浪劲儿,追逐美感。这浪劲儿非指内容猥琐、态度轻浮,而是写法上要拉开想象的空间,言之有物(这个物不一定是实物,大有可能只是一种情感),营造一种物在空中、自由自在的浪漫感,或说美感,美不美,自己应该能感觉到。
简而言之,就是技巧和情感的结合,这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前者是对后者的辅助,须自然应用。没有写诗的“纯技巧”,如果刻意追求“纯技巧”,如老是讲究什么虚实结合之类,个人以为那是走了邪道。

㈢ 如何创作古诗

诗词创作很简单,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难。以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为例,一共有如下要点:
古诗创作:
1:掌握格律。古诗的格律很重要,分为七言、五言(一句话7个字和一句话5个字)以及律诗、决绝(一共8句话和一共4句话,一个逗号为一句)。
2:注意韵脚。古诗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押韵。双数句子末尾及开头第一句必须押韵,押韵及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必须相同(这种说法不算太准确,因为有些韵母不完全相同,比如hen和hun也是同一个韵脚,但韵母却不同。详细分类请参考网络。)
3:虚实相对。虚对虚,实对实。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颜色对颜色……诸如此类。不过,这一条不需要太刻意去遵守,如果有比较好的构思,虚实不相对也是可以的。
古词创作:
1:选择词牌。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写作之前务必先选择一个词牌,如“醉花阴”。
2:按照词牌的格律填写。每一句的字数,必须和词牌相同,韵脚也必须按照词牌的要求填写。
3:填写规律。初学者建议直接选择一首古人的词,然后自己分析那一句的韵尾是相同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上阕只有1、2、5句韵脚相同,韵母都是ou。然后在填写的过程中,只要按照此法填写,一般就不会出错。
以上均为个人经验,不属于正规模式。但是个人认为,诗词之属条框甚是复杂,如果楼主只是想大概抒发胸臆,并非想深入研究,只要依照我所说的方式去练习即可。
以上均为肉打,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诸位高手多多指教……TAT,楼主如果真的很喜欢诗词,可以HI我,大家共同讨论,相互学习,以求进益~O(∩_∩)O~

㈣ 作诗有何技巧在诗句中常用的“字”有哪些

其实作为我们这种不是专业的“古学”研究者没必要太过于讲究所谓的形式,当然那些形式我们必须知道,比如说所谓的格律,要是你不知道的话很可能被人取笑,上次就有这么一个哥们自认为有些功底批了我一大通,结果我拿出首原形古诗同样的格律,他便无话可说了,这就是作诗不能一味的靠一些所谓的诗词格律做。说实话格律也是分时期的,因为现在比较认可的是唐诗,一般都采用唐诗习惯的格律罢了,其实唐以前依然拥有很多优秀诗词,他们的格律和唐的却别很大,比如说唐诗很少用仄尾,而唐之前的却是屡见不鲜,再比如唐诗讲的是平对仄,仄对平,工整,而唐之前的却可以更加散。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散文,个人对唐诗的理解就是唐诗到了诗词的一个巅峰,但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巅峰封杀了诗词继续发展的道路,可以豪不夸张的说唐诗以后几乎是“千古诗词皆一韵”,直到宋词的出现。。。然而所谓的词牌又是限制了宋词的进一步发展。个人是比较可惜的,所以在写一些东西的时候(包括诗词)我个人提倡知得,写得,破得。。。敢于“犯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的佳作,而非一味仿古!

㈤ 作诗的技巧

作诗的技巧
(1)合笔束题法,
诗词技巧之一。名称源于刘铁冷所着《作诗百法》。合笔束题,指诗歌结尾总结主题或中心思想,通过对前面几联的铺垫,到结联或结句时嘎然收笔。其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合笔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放一句,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使其言有尽而意无穷,便是佳构。刘禹锡作蜀先生庙诗,其合笔为论者所激赏,然苍凉沉郁,自有警人之笔,宜其一时传诵也。

(2)对句作起法,
诗歌技巧之一,名称来源刘铁冷所着《作诗百法》。“对句作起”又可称为“首联对仗”,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入不入韵,首联都可以用对仗,增强美感和气韵。
五绝只有四句,四句只二十字,直写则一泻无余,故宜用曲笔,顺写则一览已尽,故宜取逆势。然非知炼句炼字不可,尤非从炼句炼字,炼为对句不可。杜甫之《八阵图》,皇甫曾之送《王司直》,皆以对句作起也,宜玩其善炼而无痕迹。

(3)剖析体志法,
诗歌技巧之一,名称源于刘铁冷所着《作诗百法》。剖析体志是从诗的风格、志趣、情调、品味等共约二十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剖析。在诗歌的表现上,诗句可折射人情世态,以及诗人面对社会的感触,这对于理解诗的内涵和主题思想有重要的帮助。
近人动言诗窍,诗窍即体志之谓也。大段约分二十,曰高、曰逸、曰贞、曰忠、曰节、曰志、曰气、曰情、曰思、曰德、曰诚、曰问、曰达、曰悲、曰苦、曰怨、曰意、曰力、曰静、曰远,此二十类中,古人均有先例。举一反三,固是易,惟须注意剖析而已。

(4)抒写情景法,
诗词技巧之一,其名称来源于刘铁冷《作诗百法》。作诗讲求情景兼到,然具体作诗又有区别。根据总结而分:情景兼到者、情到者、景到者、景中寓情者、情中寓景者、情景相触而不分者、一句景一句情者。
诗之大纲,言情写景尚已,然作诗不外情景二字。情景兼到者,斯为上乘,偏到者次之,惟汉唐以来,所传之诗夥矣。寻章摘句,珠嫌繁赜,姑取人人所知者,作一模范,学者因彼悟此,不难按图索骥,但未许草草读过耳。

(5)作宫词法,
诗歌技巧之一,名称来源于刘铁冷所着的《作诗百法》。宫词,其诗歌内容多是宫庭生活,主题多以宫女的生活为主线。宫词杂记宫中之事,多者几有百首,然须语类讽谏,恰合诗人忠厚之遗,故其词隐约者多,明白者少;含蓄者多,直率者少。近人所作,往往搜罗秽德,自谓摘伏发奸,其实以讹传讹,从伤轻薄,甚无取也。词亦七言四句,兹示作法于后。
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殊命题,专门描写后妃、宫女的生活。写宫词的多是男人。虽然他们不会有机会进宫体验生活,但是他们善于想象,想象那个三千粉黛真正男人只有一个的后宫生活。所有宫词表现的都是同一主题:争宠和失宠。由于得宠的人也害怕失宠,最终也难免失宠,所以失宠女人的凄凉和寂寞就成了一代代诗人嚼橄榄没完没了咀嚼的主题。

(6)作棹歌法,
诗词技巧之一,名称源于刘铁冷《作诗百法》。棹歌如渔家唱晚之歌,大旨与竹枝词相近。惟须婉约,须轻倩,下字似倚声,琢句似风谣。斯有真趣,斯有挚情,盖小儿女临波狎水与咿哑之声相酬答,较之采桑歌采茶歌,尤有一种丰韵,是在文人善为摹写耳。
由于棹歌源出于民间,为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谣,因此《棹歌》在创作上很注意汲取、采纳形象生动的民间口语,并运用了“双关”、“谐音”等民歌创作手法,琅琅上口,易于记诵,雅俗共赏,是对刘禹锡革新民歌竹枝词的继承和发展,为当时的诗坛吹来了一缕清风。

(7)作柳枝词法,
诗词技巧之一,其名称来源于刘铁冷着《作诗百法》。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刘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离别。”
柳枝词,多与户外游春、赏景、送别有关。杨柳是最常见的树种,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常以杨柳起兴寓情寓意于景中。杨柳如烟遐思无限,诗人多以杨柳入诗作柳枝词,诗关乎情。
柳枝词与竹枝词异,然亦七言四句,盖专言杨柳也。惟以清丽芊绵。可以歌唱,斯为合格,无庸字炼句锻。反失天籁之真也,然俚词俗韵,亦不宜随意羼入,兹示作法于后。

(8)作回文诗法,诗词技巧之一,又被称作回文体,本词汇名称来源于刘铁冷所着《作诗百法》。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
作回文诗法,主要的技巧是押韵,按照倒读押韵的规则,回文诗的用韵为:二四六八句押尾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三五七句押首韵,即倒读押韵。正读与倒读用的韵不必相同,倒读语句需通畅。

参考资料:刘铁冷所着的《作诗百法》

㈥ 古诗写作手法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6)唐诗的作诗技巧和方法扩展阅读: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㈦ 写古风的诗有哪些技巧啊

㈧ 写诗要有什么技巧啊

我们知道,诗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是一切文学样式的发端,一切纯文学中都有诗的特质。诗较其它文学要严谨、纯粹、精微得多。所以,让学生了解和丰富文学艺术,培养他们纯正的文学趣味,学习、鉴赏诗歌确实是登堂入室的最佳起点。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它的途径和方法较多,这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明确诗歌欣赏思路为前提,指导诗歌鉴赏方法为基点,来启发学生悟性和灵性,使他们渐入诗的佳境,渐入艺术的殿堂,从而达到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水平和能力。换句话说,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可以说,诗歌鉴赏是诗歌写作的必要准备阶段,是决定诗歌创作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诗人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注意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以抑扬顿挫之声调读出声情并茂之效果。让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诗歌的语句层次、内容和韵味,直至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又显飘逸迷茫的意境当中,理解诗人的那种“哀而不伤”的离情别绪。(可以说,诗歌诵读在韵律方面对诗歌写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歌鉴赏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再现作者在诗中创造的生动鲜明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形象鲜明,情感浓烈,情景交融。阅读时只有展开想象,借助联想,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只有当欣赏者通过艺术形象感悟到的思想性与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性一致时,我们的审美感知才能进而达到审美享受。这一环节是诗歌鉴赏的难点所在。那么这一环节体现在教学上,就是需要教者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教师要把原诗的意境和再现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例如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就要从诗人选择的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鲜明物象中,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及“淤滩上的驳船”,指导学生回溯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事实和种种沉重的负担,进而理解诗人对经过重大创伤的祖国的深沉忧虑和至诚体贴。在我看来,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发诗歌写作热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讲究致用。学习、鉴赏诗歌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不够,还要自行创作,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诗写出来,过渡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

上面的两个环节既是诗歌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诗歌写作的前提准备。此时,教师鼓励写诗是一个关键,教师的鼓励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与成熟阶段,再加上日渐丰富的生活经历,有着广泛的写作题材。所以,在学生学习诗歌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便及时把创作诗歌的要求提了出来。按照要求,一部分同学写出了一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象鲜明的诗歌。我便把其中的精品读给全体学生听,并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墙壁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印刷出来,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这更加激起了他们写作的热情。这时,学校的语文学习报便成了学生诗歌创作的摇篮。它不仅仅是发表学生作品的园地,同时还是学生诗歌创作的交流所,在学生诗歌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主导作用。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01级4班一些对文学兴趣浓厚的学生还自发组织了文学社团--天海文学社。这一举动非常难得,它既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应有的文学素养,真可谓一举双得。学生成立文学社的这一举动,引起学校教科研主任的极大兴趣。按照领导要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他们的做法给以肯定,并按照语文大纲精神,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鼓励他们创作出一些积极向上的作品以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并以诗的形式对天海文学社的成立表示祝贺:长天放飞乐自由,学海泛舟苦亦求。舞文弄墨数吾辈,不学无术非尔流。此社确立启来者,彼成先帅走前头。独立一团在今日,叫好声中看泪眸对他们成立文学社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注:每句第二个字连起来是一句话:天海文学社成立好。)

鼓励是诗歌创作热情的起点,那么,根据教学计划,适当布置一些诗歌写作方面的作业,则是诗歌创作热情的延伸。在教完宋词部分之后,为加强对词这一特殊诗歌体裁所学的重点知识的理解,便让学生用学过的词牌,选取生活中的材料,按照词格,进行填词方面的练习。学生积极响应,纷纷填词,又创作出一些较好的作品。经过选取,辑录成篇,利用语文学习报出版了一期班级诗词专刊。这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㈨ 古诗词的结构技巧

诗歌专题:篇章结构
(一)篇章结构总括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诗歌的结构还是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服务的,重要分为三种类型:
1.先景后情 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3.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二)技巧方法
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三)技法分解: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A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B先情后景 C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A重章叠句 B铺垫 照应、层层深入 C抑扬
1、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例如: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3、过渡(即承上启下)
例如: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如: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5、层层深入
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例如: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
A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B卒章显志 C以小见大 D对照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例如: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二:《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例三: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例如: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4.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例如: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用“乞祭余”却还向妻妾炫耀的齐人和甘愿在绵山中烧死也不愿出山的介之推相比,讽刺了向权贵谄媚,追名逐利的小人,同时,赞扬了受迫害也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㈩ 如何学习作诗词

掌握五言七言格律,最好熟背之。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学会了格律知识后,再去读古诗词,要多读多看多观察以此来提高古文素养。

学习作诗词,广泛阅读古诗词是不可缺少的。不仅是多看诗,也要揣摩古人作诗词的思维,学习其君子之气。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只有当有了阅读的基础,才能知道如何下笔。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也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诗词创作时第一步首先要做到语言通顺,意思明白,然后进于格律。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利于养成气格。凡诗词以气格为主,如其语言精细而气格卑弱,毋宁语言粗陋而气格高峻。当然,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气格不能离开语言而独存,而是要借助语言以彰显,但好的诗词却必须具备高的气格,否则就不入品流。

(10)唐诗的作诗技巧和方法扩展阅读:

诗词在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魅力和功能,旧体诗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格律是旧体诗的基础知识,如果写出来的押韵的诗如果不符合格律,被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押韵比较宽,知道邻韵通押和换韵的基本要求就能写出古体诗。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的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阅读全文

与唐诗的作诗技巧和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冻干燕窝的食用方法 浏览:97
成都中风锻炼小方法 浏览:293
五星红旗怎么折的方法 浏览:762
成年人经常磨牙解决方法 浏览:320
预制剪力墙结构钢筋连接方法 浏览:312
儿童远视训练方法 浏览:23
练字的技巧与方法视频 浏览:237
塑料模具研究方法 浏览:780
系蝴蝶结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481
高中检测氨水的方法和现象 浏览:289
法压壶的使用方法 浏览:130
环境检测水质分析方法 浏览:225
眼镜片卡槽拉丝与镜架安装方法 浏览:462
有什么方法可以矫正近视眼 浏览:543
亿万台电脑列数字说明方法 浏览:38
初中生高考题解决方法 浏览:443
特殊测量技术方法特点 浏览:543
用化学方法鉴别真金和假金子黄铜 浏览:9
羊五号病怎么治疗土方法 浏览:486
增强手指肌力的训练方法 浏览: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