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练气功
气功动作姿势:一,(调身)姿势自然放松,是顺利进行气功呼吸和诱导精神松静的先决条件。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姿势本身也起着一定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姿势有平坐、自由盘膝、单盘膝、仰卧、侧卧、站式、走式等。
二,入静(调心)入静是指一种稳定的安静状态 ,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减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常用的入静方法有五种:1.意守法。2.随息法。3.数息法。4.默念法。5.听息法。
以上五种调心入静法初练时可从意守法开始,逐渐过渡到随息法或听息法,或始终练一种,可因人而异。
三,呼吸(调息) 呼吸是气功疗法的重要环节。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种:自然呼吸法。顺呼吸法。逆呼吸法。停闭呼吸法。鼻吸口呼法。气通任督脉呼吸法。潜呼吸法。真息法。练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则指导下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慢,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动作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很多初学者对此都摸不着门路,给练习静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练好静坐。
(1)真传练功的快速方法扩展阅读:
气功(炁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炼气要诀:专心呼吸,轻松舒适,静观其变,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聚精会神,感生化力。
② 请教修练内功功的方法
本功是八宝门培元功,法简效宏,得者珍视!!!
(一)姿势:
(二)功法:
(1)蓄精培元
练功时在选上述站、坐、卧三种姿势之一种,但以坐式练功效果最佳,行走式在初学时不易掌握,初习者最好不要采用。
练功时按下述方法练习:
①将要练功之前,在大脑里要有“我要练功了”的概念,然后选好练功的位置(注意要南北向),做好练功的姿势。
②开始练功时,先在大脑里默想:我已开始练功了,不能东想西想,要专心练功。然后从头部向下依次放松全身的肌肉关节。放松时不要过于仔细地想哪一块肌肉如何放松,只要意念从上而下地想松,肌肉、关节也随着意念快速地放松就行。放松法要连续三次,每次都要从头向下放松至双足心为止。放松时姿势不要改变。
③用鼻腔吸气和呼气。口腔闭合,神态自然,双眼轻轻地闭拢,舌尖自然地伸平,轻轻地触及上牙齿后的牙龈(俗称“牙肉”)上,不要僵硬。
④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处3—5分钟。
⑤把意念转到天上,想象天上日、月、星的精华是一种金黄色(或者是红的亦可)的气体充满了整个天空,自己置身于这个金黄色的空气之中。
⑥采用顺式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外凸,,呼气时小腹内收),自然、柔和地进行呼吸。吸气时想象头顶正中处开一个小口如杯子口大,天上金黄色的精华之气从这个小口被吸进来,并从头部向下,沿身体的中心(想象从头顶到腹部有一个直形的空心通道)降至下丹田;呼气时,想象这些精华之气被腹内吸收,放出污浊之气从双侧大腿的中间向下降至双足心(涌泉穴),并把这些浊气放出足心穿入地下深处(如图1.4)或从心窝排泄出去。呼气的同时还要放松全身。等到自然熟练之后,吸气时配合轻微的收缩肛门(如轻轻地忍使大便一样,不要用力太大)。
每次练功半小时至1小时后,即可收功,收功时,两手重叠,以左手心劳宫穴按压在肚脐上,右手搭在左手背上,以脐眼为中心,先按顺时针方向自左至右(女子则相反),从上至下,由内向外,速度均匀地轻轻揉转18~36圈(如图1.5);然后又换为逆时针方向,自右至左;从外向内,速度均匀地轻轻揉转18~36圈。再以双手掌互相搓擦至热后,轻擦颜面部18次,放松全身肌肉,缓行十步后功毕。
对于已婚的练功者,由于元阳已经破泄走漏,故需服用药物辅助练功,以补伤耗之元气。未婚者服之,效果更佳,药方开列于下:
熟地、当归、黄芪、黑豆、木瓜、杞子、五加皮、巴戟、地骨皮、菟丝子、女贞子、牛膝、玉竹各30克,车前子、杜仲、黄柏、肉苁蓉、白茯苓、骨碎补各24克,鹿茸20
克(无则用红参代替),甘草、韭子、锁阳子、小茴香各15克。
上药一剂,共研为末装入瓶内;用米酒浸泡淹没药面约一横指许,密封保存一月后可用,每次服药酒10毫升,每日早晚服之。
练功要领:全身舒松,形静如眠,调息柔和自然,意守丹田宜清淡,似守非守,若有若无,心情舒畅。怡然自得,精神愉快,神态从容自若,断灭一切杂念,达到静水无风,秋月无云,清彻洞明,恬淡虚无的境界。
正常效应:百分之九十的人在练功后第十天左右,自觉在吸气的腹部有轻微的发热感,发热的部位因人而异,同时腹部出现“咕咕”的肠鸣音,矢气增多;一个月后腹部发热的面积逐渐加大;两个月后小腹内发热似温水流动样,全身有温暖的舒适感,口中唾液增多;三个月后气力大增,小腹热感更甚(与病态的燥热不同),有时还可出现小腹部轻微的跳动感。部分练功者腹部还可出现气团感。
出现上述感觉之后,则称之为:“火烧丹田”,这是初具丹田内功的重要标志。练功三个月后,极少数练者腹内的“气团”可以沿任督二脉行走(即通小周天)。
(2)五心纳气法
采用熊桩姿势练功。练功前,先意守丹田3~5分钟后,即采用顺呼吸法进行缓慢、柔和、自然的呼吸,先呼后吸,吸长呼短。呼气时想象天地精华之气随着吸气动作从顶心、手心(双侧)和足心(双侧)源源不断地收聚入丹田,同时,放松睾丸和肛门:吸气时,柔和地收提睾丸和收缩肛门,并意想体内浊气向头顶百会穴、双手劳官穴及双足涌泉穴排泄出来。如此一呼一吸,反复练习30——60分钟后即可收功
收功时,方法与"蓄精培元"的收功方法相同。
练功要领:意守“五心”,吸精聚气,吸气时放松睾丸和肛门,呼气时收提睾丸和收缩肛门。吸天上日月星之精华和大地山水树之灵气;呼体内污浊之病气。
正常效应:头顶心百会穴、双手心劳宫穴、双足心涌泉穴出现热、麻、跳动感,矢气增多,皮肤有蚁爬感,全身轻安自在,酥绵快乐,如沐温泉之浴,有时出现全身如一片白支冉冉向上升飘。同时,外肾亦因精气充沛而产生勃举现象。
③ 怎样练气功
气功 怎么说呢 他分为很多种 比如瑜伽类 硬气功类 和聚气类 导引类 原理吗 宏观的说就是 自我催眠 激发人体潜能,常见的气功 都是 通过放松催眠的形式使自身的磁场生物电和地球的磁场产生共振,以前的人们无法理解这种状态 ,猜称之为气 其实不是气 时电 这一点从从多种功态都可以看出来,我就不说了 你自己仔细想想吧
朋友 气功的核心点 就是入静 精神集中, 这样自然 就会产生气感了 固定人称气功 为 “炁功” 就是说 没有的意思,无 气功一词最解放后 才改名的, 你如果想入门 只要没事时 锻炼 集中精神 就可以了, 如果能够随时随地集中精神,进入功态的话, 那样气功 自然就入门了 随便选个功法 就可以出功夫了
我可以给你介绍几名门功法 ,估计对你心意
就是你平时坐在椅子上,正坐,左右手互相护住耳朵,静听,就可以了,很简单,但是收效颇快 十几天吧。
还有就是 闲来没事,不管坐着或是立着,等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正直身子,想象头顶,又一个很亮的日光灯照耀着你,吸气时灯里的白光,顺着头顶一直进入,腹部丹田,呼气时由腹部沿腿脚进入大地,名曰通天拔地。功法简单,功理深奥,要是练功得法,一星期左右就能有很强的气感。
最后给你说一个最简单的练气功法,让你先感受一下什么叫气感,就是 任何姿态都可以,然后把两手相对 间距大概三公分左右,然后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感觉一下,你就明白了,这就是气功,气功很简单,只要明白了道理,就好练了。虽然高级境界,比较深奥,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不需要那些功法,还有就是,等修炼有成时,再练习那些高级功法自然就简单了,千万不要因为我说的这些功法简单,就一笑而过,真传 真传一句话,你试试就知道了
④ 怎么练气功
这样练气功:
1.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6.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四、丹田功的效应
练功练到一定的程度,会觉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热气感,或者形成一个“气”上感,这就是内气聚集、储蕴的表现。通过进一步的锻炼,这个“丹田”之气就会循经络系统运行全身,你会感到一条热气流下伸至会阴穴,往后向上升经督脉经络的尾阎、夹脊、玉枕、百会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脉经络经“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现任督经气循环的感觉。再进一步锻炼,可出现内气沿周身十二条经络及奇经八脉路线循环感觉。练功到此,人就会感到周身经络气血通畅,精力充沛。功到高级的上乘功夫时,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视,不用耳朵而能听,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声而能听。这样,你还愁动战不能胜吗?
心意拳内功功法问题
1.问:为什么心意拳内功首重丹田功?
答:丹田功就是培植先天真阳之气的功法。人在母体中时是靠肚脐从母体中吸取营养而维持生命。离开母体以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先天灵性渐渐抿灭,先天的真精元阳之气也会逐渐减少,一直到风烛残年时,人就如耗尽油的灯一样灭(死)了。所以,加强丹田功的锻炼,正是像疏通淤塞的河道一样,疏通经脉,特别是练通周天后前任督气通以后,真阳气通,劲蓄力足,不但百病消除,延缓衰老,还能练成上乘武功。
2。问:为什么叫丹田功?
答:心意拳内功不光叫丹田功,也可叫周天功,或者叫得真法。有的又把此功叫十六把气功、坐功、卧功、站功、内功四经、贯根八法等。但我们这一派则专练此丹田功,以培植先天元气,扶持真阳;当炼到气满全身,全身鼓荡,上下丹田气充时,则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时,即可达心意拳的上乘境界。拳谱上说:“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成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说明丹田功在心意拳的重要。因丹田是人的元气之所在,所以叫丹田功。
3.问;炼丹田功先从哪里入手?
答:首先认清三大奇经。按中华医学学说人身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为什么要认识三大经,哪三大经呢
(1)督脉。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尾闻骨端,长强穴后的会图部,上循脊柱至脑后凹陷中的风府穴,进入脑内,再上巅顶,沿额下行至鼻拄。在人身的背后。督含有总督的意思,“督乃阳脉之海”。“督脉督一身之阳”。一身之阳脉皆会于督脉。
(2)任脉。任脉也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中校之下的会阴部,上出毛际的深部,沿腹内上过关元穴到咽喉;再上至颏下,走面部深入眼内。在人的前面。任有担任的意思,“任脉为阴脉之海”,“任脉任一身之阴”。全身阴经皆会于任脉。此两脉在人的一前一后,一阴一阳。此两脉通则形
成一周天通。
(3)带脉。带脉也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胁下,环绕身躯腰腹部一周。像人的束带一样把人束住。认识这三大脉以后,能打通任督脉,即小周天通。我们练心意拳丹田功即先从我介绍的功法(参看(武魂)199;年第一期)从一往后逐一演练。因为虽然此功不出偏,但为能适应东西南北中的五种人的环境、气候、人体等不同,所以还是按我介绍的步骤练。
4.问:每次练习一式还是九式一次练完
答:按我多年锻炼的经验,每次首先练抱丹田,其次再练晃丹田,时间,次数不限。练多练少均可,但每次不能少于36下,否则不出功。有的时间宽余也可一次九式全部做完,有的时间少,可只做其中一二式。这要视自己时间自己掌握。
5.问:抱丹田每次站多久?怎样收式?
答:抱丹田一法主要是人与天(大自然)进行有益的交流活动。人每天迫于生计匆匆忙忙,思想紧张,肢体疲乏,这就是平常所说会产生一种乏力、僵力。而人要活命又不能不做,所以,在紧张之余去到河边、湖沿,或山林树丛中去放松一下思想,舒展一下肢体筋骨,吸进—些新鲜空气,做“吐故纳新”,这就是抱丹田功。每次抱丹田的时间是以思想达到放松,似想非想,一切皆空,也就是心情舒畅,不再紧张,不再焦虑即好。此动作不要收式。经过思想净化,肢体放松,此动作就是一无复始的开始,再练其它几式,即可练功出效。
6.问:转丹田要求自左向右,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答:男女有别。男性是以丹田为中心,自左向下,然后再向上,再往左转,是顺时针方向转。转36下。女性相反(因为心意弟子女性很少),应自左向右往下再往左上,是逆时针方向,但只转32下。
7.问:晃丹田怎样转法
答:其实只要掌握了男左女右的原则,我想练心意拳的朋友都可想通。功法中已介绍“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以腰部带动自左向前再向右晃动。这种晃动应是以意领气,以气引导带动身体晃,腰部带有螺旋力的意境。这种晃动主要是锻炼入的带脉。
8。问:操舟田怎么揉?轻重怎样掌握?
答:两手虎口张开形成一个自然圆,两掌对称地放·在丹田两旁,此时丹田穴正好在两虎口的圆中;两掌要贴身,但不能按死,而是轻轻地贴身。做圆形转动时动作也要轻柔,自左向右,路线也是自左向下再向右,是顺时针方向,但两掌虎口圆不能转到丹田穴的外面去。
9.问:击丹田的轻重怎样掌握?
答:心意拳内功功法从第五式开始一般是内功有了一定的功力后才练的。两臂往后如鸟展翅,要尽力后展,两手心往上,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尽量往后翻。两掌回落时要攥拳击丹田时一船是功力小时用力轻一些,功深时可用力大一些。这要视每人的体质和内功功力而掌握。
10.问:折丹田应多少次,是否也要36次
答:此式在心意拳中既是内功也是技击动作之一。所以,折丹田时应多练。多练多出功,不能只局限36下。此式如用在技击上,前扑时两掌心均向前,每掌五指乍开向前,左掌从右掌上穿前,右掌经右肘下持回,左手掌一直扑到左膝前处。右式也同前,唯动作相反。
11.问:搓丹田要注意哪些?
答:搓丹田不管凳坐式还是盘坐式,均两手相合,但凳坐式两手向前搓时像搓绳一样,但此势是手胫相摩也,其功仍在丹田部。盘坐式也同;
12。问:喷丹田应怎样做
答:喷丹田也是技击动作之一。两手在胸前交叉时吸气,一齐向前猛然推出时呼气。向前推击时两掌分开均五指乍开,掌心向前,两大拇指相距约半尺到八寸。此式因为也是击人动作,所以,两掌出掌要看对方的身型而定。
13.问:提舟田左右手高举,两足尖掂起怎样呼吸?
答:此势不管左右手哪手举起,足尖掂起,都要有恨天无柄,恨地无环之劲意。即手往上高举时,就像地上有个环被我握住,能把地拎起来一样;手往下就像天有个柄被我抓住打坠劲能把天拽下来一样。手高举时吸气,打坠落时呼气。‘这个动作,一般练心意拳的人要多练,多练多出功。就像李元霸以锤击天,练的是抖绝力,锤从天上掉下来,又要接住,就要有顺势坠落劲。
14.九式做完是否要收式?怎样收式?
答:关于内功功法的几个动作,如果光做前四个动作,则不要收式,做完以后即可结束而从事其它工作。唯从第五式击丹田开始,练完后要:“决断”或者“虎扑”并发一声噫这就是雷声。人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每天锻炼,运气就是要把身体修炼好,不然一旦元气耗尽,就像一台坏了的机器一样无用了。所以,锻炼身体就是一种无形的储蓄,是储蓄人的机能、生命;保持人的体能,处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延年益寿这样一个目的。
浑圆功源于意拳气功,意拳气功源于意拳。
意拳宗师王乡斋先生,少年时从师于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得其真传。后以形意拳为基础,博采众长,创立意拳。
王安平先生一九五八年拜王老的入室高足王斌魁先生门下习意拳。通过潜心修炼,深得意拳之精髓,并在技击和养生治病方面有独到之处。王安平先生对拳学悉心钻研,参悟,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能使人集气功,武功,特异功能于一身。所以王安平先生从一九七二年起都发意拳气功命名在全国传功授徒。
浑圆桩是意拳气功的根基,是修大道的根本,大道包罗万象,与自然,社会,人生等万物圆通。王安平先生由一九九六年用“浑圆”二字将意拳气功改名为浑圆功。
中华浑圆功的特点:简单易行;不出偏差;上功特快;自然呼吸;锻炼整体;多种功能;治病范围广范,医疗效果显着。
浑圆功修习者是多炼多受益,少炼少受益。其修习效果就与习练者的练习时间长短有关,不象其它骗人功法说的,你没有效果是因为你心不诚或悟性不够。
⑤ 我想学一种练气功的方法,谁有好的方法啊
内功入门
一、姿势
(1)盘腿坐式:分双盘、单盘、自由盘。双盘为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双手相合置于小腹前。这个坐法只是为了稳固不摇动,没有相当功夫不易做到。单盘为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手势如前。自由盘如图,是一般人习惯坐法。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子上,以坐下来大腿保持水平为度。小腿垂直,两脚平行着地,两膝间可放下两拳(拳眼相对)。
二、对五官的要求
(1)口腔:自然闭合,舌尖上卷九十度轻抵上颚。唾液分泌得多了,将舌放下,慢慢咽下,此谓“吞津”。
(2)眼睛:闭目内视,练到那一步就内视那一部位。若练功时心猿意马,思如潮涌,就睁开眼睛,注视虚空或鼻尖少时,打断思路,闭目再坐。此谓“慧剑斩乱丝”。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保持从容自然,没有粗糙的声音。
(4)呼吸:呼吸是真气运行法的关键问题,在后面的练功过程中,一定注意自然呼吸,不可有意深呼吸或快、慢呼吸。在贯通壬脉的一、二、三步过程中,一直注意呼气,吸气时任其自然,自无流弊。注意,不可用口呼吸。
三、练功须知
(1)环境:练习此功法,因要集中精神,所以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也不必过分强调这个问题,没有他人干扰即可。
(2)不要在: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冲动时勉强练功;风雨雷电时暂且不练。此功法大成者,不遵此例。
(3)真气的运行不比勉强引导,当其充盈时自会运行,勉强引导易出偏差。
(4)幻觉和触动:练功时,由于真气活跃,经络开启,会出现各种幻觉和触动,请勿惊虑。经常出现的有:大、小、轻、重、凉、热、痒、麻。出现以上情况时,不可好奇追求,更不必恐惧忧虑。[/P]
四、功法
第一步、呼气时注意心窝部
①方法:练功条件准备好,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约一两分钟后平静下来即可没有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识作为。久久行之,真气就在心窝部聚集起来。而且这个方法本身就是排除杂念的好办法。
呼气时真气下行进入丹田,为达此目的,必须先聚集真气,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步时并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开始就气沉丹田,初学不易掌握,一时见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终止。
②时间:如果想如期完成这一阶段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条件许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练习,没有固定时间也不要紧,抓紧练习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钟。认真练习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
③反应:练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气就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
第二步、气沉丹田
①方法:当第一步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发热时,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进。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大将产生高热,很不舒服。
②时间: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钟,10天左右即可气沉丹田。
③反应:每次呼气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方法:当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的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时把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一步功法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③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形成气丘,随着时日和功夫增长,气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强。力量足够时会向下游走,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背发热等。
第四步、通督
①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勿忘勿助!意识跟随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引导(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决定的,若力量不够,它就会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充实再继续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顶即可。
②时间:每天可增加练功次数和时间(40~60分钟)。有人一霎那就可通督,这样通过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人经过数小时、数天,大多是一周左右。通关过程为正常生理现象,人人可通,极个别通不过的另有原因。
③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名门处感觉真气活跃,自觉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气培养充足,一股热力直冲而上,势头很猛,一次冲过督脉;有的行行驻驻,数日方过;有的像水银柱一样,随呼吸上下活动,渐次上行。通督前后身体可能不稳,注意及时调整。头部感觉箍紧,有时沉闷不适,为正常现象。此阶段异常关键,不可疑虑放松。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方法:真气过玉枕、百会后,向下经鹊桥(舌抵上颚)入壬脉。小周天就已经通了!此时,一吸气真气入脑海,一呼气真气入丹田。此后,原则上还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会出现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百会,灵活掌握。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60分钟或更长。 ③反应:此步初期,可能各种触动现象不断,十余天即可消失。
1.基本打坐姿式(结印)
①宽衣松带,面南端坐在平坦舒适的坐褥上,使睾丸垂悬不触外物。将腿盘曲,足心朝天,足
跟抵在会阴穴前面,右腿盘曲压在左腿之上(单盘)。要求右脚的“昆仑穴”(在足外踝后)压在
左脚的“三阴交穴”(在足内踝上三寸上)。妇女相反,用左脚的“昆仑穴”压右脚的“三阴交
穴”,左脚在上,右脚在下。两足心尽力朝上翻,大腿、小腿膝须放平,不能翘起。
注:“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要穴“三阴交”,是足太阳脾经要穴,又是足三阴经脉的交会
。
故此,“昆仑穴”压在“三阴穴”上,符合“阳穴扣阴穴”、“阳脉冲阴脉”,“阳阴相接”
之理。
如坐双盘,则先将左脚心向上翻起,放在右大腿上,然后再将右脚盘压于左脚之上,足心向上
,仍然是右脚之“昆仑穴”压左脚之“三阴交穴。”妇女左右脚相反。
②身子前倾,向前拜扑于地,然后向后微仰,如此三次(目的是使胯骨松开,背脊骨直),然后
端身正坐,立背脊,身体微向前倾。
③上下松肩(肩关节上下、左右抽动),使肩骨松正。
④右手掌(阴面)握左手掌背(阳面),右手中指尖的“中冲穴”扣压左手掌心的“劳官穴”,右
手四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贴在左手掌心上;右手的拇指按压在左手的虎口处的
“合谷穴”上(左手虎口要撑圆),然后将左掌心翻向外。
接上,右手握住左手向外平探,掌心向外,两手与肩平。手型不变再往回缩。如此伸缩三次,
伸缩的目的是使左右手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松开。
此后手型不变(右手阴面握左手阳面,扣穴位置不变),将两手置于腹下,右手背轻贴在肚脐上
,手心尽量向外翻。
妇女握法相反,左手阴面握右手阳面,扣穴位置相同。
注:拇指是手太阴肺经的末梢,“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要穴,放手上结印法也是“阴阳相
接”。
⑤颈项松直,头微向上顶,提耳根,收下腭,与拨背贯串(督脉拉直)。
⑥搭鹊桥:舌头上卷抵住上腭称为搭鹊桥(沟通任督脉,舌不辨味)。
塞兑:口微闭,不思言语;耳不聪而内听无弦曲。
垂帘:眼微闭留一丝光亮,目光内敛,心不随景转。初练者若闭眼容易昏睡出偏。
调型:四肢不动,浑身似金刚。
鼻息:呼吸自然,微细绵长,但不可勉强,更不可着意思息长。
静功的坐式(结印)法,各派不一。以上介绍的坐式是本门所秘传,它有两个基本作用:第一是
通过活络,即畅通精气通道,组成回路。第二是起火,即发动气机(详见下面“练功时间”一
节的讨论),因此坐式应保持舒适,骨骼松,肌肉松,经脉紧。
2.调身法
若能按以上姿式盘坐,周身不动,则自然不用调身。若觉坐式不尽舒适,则可将身体四肢,前
后左右上下蠕动,体察是否已达到上式坐式的要求。力求坐得舒适,则浑身无牵挂矣。
3.调心法
初练静功之诀在于至静。在练本功之前,应安排好一切心事(日常事务等),专心练功;还要逐
渐适应周围的环境,使周围的噪声或突发奇事的声音不致引起心头烦燥;应尽可能告诫家人或
同伴不要在练功的时候打扰,并对一切可能偶然出现的喊声、味觉、嗅觉、闪亮等有所思想准
备,不至惊慌失措,难于应付。
4.引火(行功)法
回复到基本坐式,初时垂帘之眼凝视三尺之外一片卧牛之地,仿佛真有一牛睡卧于彼,随呼随
吸,一起一伏。良久,神光收回凝视两眼角的大眼子(睛明穴),待两眉间的印堂穴有微微的感
觉后,当即印堂穴后面的明堂穴上如置一明镜,将大眼子之神光沿督脉往下照。自大眼子开始
下照→鼻准→人中(上唇中间凹处,督脉之末端)→过鹊桥(舌头)任脉下照→十二重楼(喉管)→
天突(在喉结下凹处中)→璇玑(在天突下一寸)→膻中(在胸骨上,两乳头之中间)→鸠尾→中脘
→阴交→入黄庭,静待片刻,便觉小腹有微微感觉,即将小腹微内收,同时倒吸一次。此过程
便是引火法。
每次练功只能引火一次,不可多引。引火过后即归无为之法,无念无虑以至静。
5.无为法(心法)
所谓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让事物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让气血自然地沿其
轨道运行,而不掺与人为的干涉。初练者往往总是不能静下来,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或思
绪突然撞入心扉,引起烦恼和自责。当静不下,千思万缕缠绕心头之时,便不由自主地强迫自
己不要去想,然而越是想要不想事情越是会想,如同陷入泥泽,愈拔愈陷,愈陷愈深,终于不
能自拔,于是便自责自恼。这是十分正常的,要达到无念无虑有个阶段,但也有方法可循。流
行之法有数息法、意守丹田法等等,目的是使精神集中。
为使初学者掌握致静方法,我们不妨借鉴佛家和道家练功的一些方法。
口诀曰:“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先存后忘”。
注曰:“有欲者,杂念丛生,六尘之所致;窍者,开窍也,六尘之所由。观窍者,欲人守六根
是也,无欲者致虚守静,自然妙趣横生。”以六根不净者,是五蕴未空,若要得空,当先存之
以虚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随处随时无不自在。”“六根、六尘、五蕴”是佛学的概念。六
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五蕴指色、受、行
、识、想五蕴。佛家认为,(在练功时)人的欲念是由六尘(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内在
的法尘)所致。例如,眼见到光(色),则欲辨其色;耳闻声则欲辨其律;鼻吸香、舌触五味皆
起香味的感觉,身受触则思动,念头一起则法尘乘入等等。有欲念之人要想致静,则要守住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以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乘入。守住眼根(窍,则色不
能入;守住耳根,则触觉不能感;守住法(意)根,一念不起,则万念皆绝。守六根而六尘不净
者(虽守六根,六尘却不能净绝)是五蕴(色、受、行、识、想五蕴)未空的缘故。即是空,空即
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由此可见,关于致静,佛教徒自有一套理论方法。故吕纯阳说:
“《金刚经》大旨,总是欲人守六根,绝六尘,而六根六尘之不净者,以五蕴未空也。观自在
菩萨,特为拈出。”
道家认为:人体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途径获得知识,获得对事物的看法和了解
,故也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其中意为六识之主帅,眼为六识之先锋(意识即是
人们的思维活动),故诀窍是“欲伏其心,先摄其目。”《阴符经》说:“机在目。”与佛教
理论相区别的是,道教是从人体科学(或医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的,通过方士们自身的体
验和临床实验,他们发现,色从眼入,则(肝)魂不守舍;声从耳入则(肾)精摇散;鼻辨香嗅,
则(肺)魄飞;舌辨味,则(心)神不宁;触及身体四肢肌肤,则(脾)意念丛生。因此合眼光,则
魂归肝;凝耳韵,则精归肾;调鼻息则魄还肺;缄舌气,则神志清朗归心;四肢不动则意归脾
。其中尤以合眼光为重要,这是因为眼为六识之锋,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次之是四肢
不动,意念不起。若守住六根,使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不感受外来刺激。所谓五识各返其根,
则精、神、魂、魄、意(称为身体之五灵)各归其所;五灵归其所,则五行(心、肾、肝、肺、
脾)不相涉入,四像(精、神、魂、魄)调和,经络脏腑自然能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开动气机,心
自然定。从而达到入静和入定的目的。
现代科学的观点是:眼、耳、鼻、舌、身(肌肤)是人体外部感受器官,意识是人类大脑正常的
思维活动。以眼(视)觉为例,当外来的光信号入射并刺激眼内的视觉细胞时,视觉细胞产生生
物电信号,由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属周围神经系)将生物电信号传送到中枢神经系(包括
脑神经和脊髓),经中枢神经处理后,作出反应信号,又传出神经(又称运动神经。属周围神经
系)将电信号传送到身体的各个效应器官,对入射的光信号作出反应动作。这个反应过程往往
很快完成。因此在练功时,色、声、香、味、触五种外来的刺激都将引起中枢神经的“多余”
工作,它必须对这些刺激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法”刺激引起意识活动,也
增加中枢神经的负担,而中枢神经受到刺激,脑神经有活动,则人就安静不下来。在练功过程
中,合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得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受器官感
觉不灵敏,感觉细胞的兴奋性受到抑制,当色、声、香、味、触这些外来的刺激作用到感受器
官时,感觉细胞不能被激发,因此很少或几乎没有生物电信号到达中枢神经,练功过程中中枢
神经很少受到刺激,大脑处于休息状态,这时它将按照“静”的状态去调节身体各部分(这是
身体固有的功能)。
由此可见,关于致静致虚的方法,无论佛家还是道家的方法都是符合现代生理科学的原理的,
它们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与现代科学使用的名称和符号不尽相同。当然它们没有现代
科学描述得那么细致和具体。但是单从宏观结论来说,上面所说道教的理论似乎比现代生理学
要深入一步,因为道教(或中医)认为声、色、香、味、触五种刺激不仅影响到脑神经(中枢神
经系),而且分别影响到各自所属的脏腑经脉系统,并且在临床上有相应的治病方法。
松溪派秘传口诀中处理练静功时不能纯静的情况还有两种简便易学的方法。
一种是,若万念俱生,千思百虑之时,当正襟危坐,默默自问一句:“你是谁?”休要回答,
休要理他,自能猛省回头,醒悟妙旨,百虑尽除。只此一句,多则不灵。正是:“从来菩萨不
离身,自家味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呼哉!欲知他是谁,灵山佛祖
心。
第二种方法是: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次序,默念五脏之神名,一念即走过,休要恋停留。
肺金→肾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此为一转,一转念毕,百虑尽除,至多不过三转,多
则无益,而且有害。初学者,切不可用第二种方法,需待内功根基稍实后方可致用。
6.退火(收功)法
引火之后,则致虚守静(行无为功法),盘坐既久,心身和悦,则可下坐,此刻当行退火(功
)之法。盘坐时间多少,由自己体力而定,不可强撑,体力不支,强撑无益,也无效验。但也
不可稍有烦累,即不思进益,草草从率。初练时,一般可坐半小时
,逐渐可坐一小时,二小时……若体力能支,尽管放心坐下去,坐腿子本身就能消除疲劳,胜
似睡眠。收功之时,先将两手掌心相互搓热,在面上乾抹两转,然后五指如钩,将头发向后梳
,发角向两翼抹。然后两手分别搓擦两耳数下,再用拇食两指钳住耳垂部向下拔数下;然后两
手中指弹脑后风池穴数下,名曰鸣天鼓。然后前扑倒地礼拜数次(主要是活动背脊和胯关节筋
骨,并无迷信色彩)。欢悦而起,将周身皮肤擦热,特别要注意擦按重要经脉、穴位。再沿地
缓缓行走几圈(佛家称为跑堂,主要是活动下肢酸麻的关节和筋骨)。最后练一遍引气归元或其
它基本功,练本门的四平手拳最适宜。
收功(退火)法主要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按摩,一方面使各部位的肌肉、骨节、筋脉等得到活动
,最主要是关闭在练功时张开的毛孔、关窍和穴位;否则毛孔和穴位张开,通风容易得风寒感
冒之类的疾病,影响练功效果。
古代按摩法(供参考)
南齐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的按摩术:“清旦未起,啄齿二匕(次),闭目握固,漱唾三咽,
气寻闭而不息,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按四目比,令
人目明。以两手掩两耳板,上下热摩之,二匕乃止,令人开不聋。次右手从头上行引左耳二巴
,复左手从头上引右开二巴止。次又行两鬓发兴之一匕,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一匕,令人血气
通,头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祛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摩手令热摩身体,
从上至下,名曰干淋浴,令人胜风寒,百病皆除,展夕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
”。
元丘处机《四气摄生图》中百按摩法:“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后拓,嗔目吓齿,摩手热
摩眼,拔耳捩腰,震动双作双作反手为之。然后掣足仰展覆展都数约七八而止,徐徐作之。仍
想空作太和气断下入顶,如云入山,入皮入肉入腹入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则觉腹中有声,意
专存思勿念外像,则元气达于气海。须臾自达于涌泉。旦曰引一通至三通令人力健开目聪明,
百疾皆去,无限年日,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去仙不远矣。”
练功时间
据本门前辈所传,年月日练功时间的掌握如下:
①每日在亥子之交(晚11时左右)开始上坐,每次上坐时间不限长短,以体力能支为准。
②每月逢初三、初八、十五、十八、二十三、三十日尤当抓紧时机(亥子之交)练功。
③每年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前后几日更应闭门依时练功。
松溪派修习内功非常注意掌握练功时间。其理法主要出自《阴符经》,即要“盗天人合发之机
”,认为“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
化定基。”这里“杀机”应理解为发生的运动和变化。人与自然界(包括天地)之万物是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当自然界发生变革(运动变化)时,即所谓“天发杀机,地发杀机”是也,人的
生理、思想、乃至人类社会都将随之而变化(内功理论中,主要指人的生理)。因而,若能仔细
体察自然界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包括天文、地理、气象、物理、化学等知识),体察人体随自
然界(环境)变化的生理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即所谓“观天之道”,在练功时,抓住自然界
与人体生理共同发生变化的时机逐渐修炼,则能加快练功的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
内丹功夫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由此可见,正确掌握练功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道家医学或中医学都是依据“气机”“经络”‘脏腑”和“脉学”等一套理论,配合易学符号
和概念,研究人体的生理过程随自然界(环境)曲变化过程。他们认为,人的生理随自然界的变
化(如日月星的运行、地理位置的改变、时差、天气的变化、音色等等),主要反应在气血运行
(流注)规律上。计算气血流注较常用的方法有:纳子法、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下
面仅举纳子法为例。
纳子法主要是描述一日之中各个时晨十二经络的旺盛关系。它认为,“气血于寅时由手太阴肺
经开始流注,卯时流注手阴明大肠经,辰时流注足阳明胃经,己时流注足太阳脾经,午时流注
手少阴心经,未时流注手太阳小肠经,申时流注足太阳膀胀经,酉时流注足少阴肾经,戌时流
注手厥阴心包经,亥时流注手少阳三焦经。次日子时流注足少阳胆经,丑时流注足厥阴肝经,
寅时再流注手太阴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气血流注十二经时间
经脉 胆 肝 肺
时辰 子 丑 寅
时间 23—1 1—3 3—5
经脉 大肠 胃 脾
时辰 卯 辰 己
时间 5—7 7—9 9—11
经脉 心 小肠 膀胱
时辰 午 未 申
时间 11—13 13—15 15—17
经脉 肾 心包 心焦
时辰 酉 戌 亥
时间 17—19 19—21 21—23
注:随地理位置不同,因时差关系,各地时间销有不同,故气血流注十二经时间不能以北京标
准时间为准,应以时辰为准,认日月升降为准。
任督脉分别是阴脉和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阴脉和阳脉。按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的界想,将人体比如作一个天球,认为“已身自有一壶天。”在《参同契》为代表的内丹派
中,乾顶(头部)为(天球)南极,坤腹(下腹部)为北海,任督脉(心肾相交之路)为子午圈,联络
南北;龙虎交(肝肺)之径为卯酉圈,联络东西;冲脉是极轴(天柱),直通南北;带脉一因为包
络(按:人体之天球是修炼内丹功的自然体验,是精气运行的轨道,并非毫无意义的类比对照
,这些美妙的体验,将在以后的功法中谈到)。任督脉(于午圈)的精气动行也是依时而变的,
流注规律如下:“人之元气,逐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闾;丑时临气到肾堂;寅时泰气到玄枢
;卯时大壮气到夹脊;辰时,央气到陶道;己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妒气到泥九;末时遁气到明
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脘,戌时剥气到神阙,亥时坤气而归气海。”
有了这些知识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松溪派的内丹功秘诀,看看结印法(打坐姿式)和练功时辰是
怎样符合这些科学道理的。
①每日亥子之间,万籁俱眠,从十二正经来看,气血的旺盛正从三焦经转到胆经(亥时三焦经
最旺,子时胆经最旺)。若此时上坐行功,由于坐式中,两手掌心向外尽力翻起(并轻贴于腹脐
下),两掌外翻之力极大地牵动肩部外翻,因此“肩井”穴开;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要穴,此
穴一开,胆经始开。又提耳根劲,将胆经拉紧开启(称为起少阳胆经之火),因耳根以上是三焦
经末端和胆经始端,提耳根劲,静待(三焦与胆经之气)交会。故此亥于之交,胆经渐旺,上坐
行功开启少阳胆经(能启少阳胆经之火,是本门内丹功之秘诀),静待胆经气旺,则所旺之气血
在胆经畅通无阻,无有损耗,如此用功最适时。
②从任督脉而盲,亥子之际,精气从气海(坤气)走到尾闾(复气),正是身中一阳初生之时刻。
此时上坐用功,将双脚盘起,会阴穴、尾闾穴、长强穴自然开启,使任脉之坤气过气海时尚有
路可循。会阴穴是任督脉之交会,此穴一开,任督始通。故亥于之交,开会阴尾闾,静待一阳
之复气到来,则所生一阳元气有路可循,不致损耗。坐式中,头往上顶,身子微往前倾,督脉
自然拔起,督脉各穴自开,有助元阳之气上升。懂得这些窍妙,行功方才有效。
由此可见,本门依时用功之法,正是依据气血流注,依时开启关窍,静待元阳之气到来,是符
合“天人合发,万物定基”的思想的,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⑥ 求一速成内功。
一、快速采气得气秘法:通天贯地法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学会了人体通电功治病术当然好,但是,停电的时候怎么办?所以,最好还是练一些真正的"内功",掌握一手"外气"治疗疾病的本领,才能不受或少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照样为病人服务。
现将"中国天元气功”中效果良好,深受学员欢迎的内功速成门介绍如下:
在内功修练方面,古人所谓“百日筑基”方法,完全是建立在单纯内求的前提下,既要求“返观内视”,“神不外溢”,“勿忘勿助”,因此“得气缓慢,进步不快,这种封闭式的练功方法在快节奏的今天,显然是不大行得了的--谁愿意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静静地打坐呢?
所以,时代的需要,现代人生活节奏的需要,呼唤着那种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可以练习的“趣味气功”(这个词姑算是笔者首次提出的概念)!
中国天元气功中的快速采气,得气秘法又名“通天贯地法”。其基本要求如下:
全身充分放松,双足分开约与两肩,同宽,两腿微屈,敛臂如坐高椅,小腹圆,勿挺胸凹肚,头顶如悬一线于天穹般正直,拨背,晨肩,双臂微屈,指尖向天,两掌谣对,自然呼吸,双目微闭,舌抵上腭。
意念:想象头顶上方有一灼热光明的太阳,其热流(能量流)自头顶百会穴及双掌心进入手,手,顺体内面下及肩、胸、腹、腿、足入地。凡热流过处,都应尽可能想象出其热、光、流动的感觉特征,方可事半而功
倍。
练功时间:无时无刻不可以练,长短不限,多多益善。如在行走或工作、开会时练习的话,则双臂不用举起,垂下或放桌上,腿直均可,只需心中想着热流的运行即可。
练功反应及功效:
练习“通天贯地秘法”一至数次,即可明显感觉到百会、掌心劳宫、涌泉等穴发热,发麻、心跳或如有虫蠕动,或自上而下有暖流、电麻、微风流动感,或有清凉、清新、身体沉重、轻飘感、或腹中肠鸣,失气(放屁)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之精气进入您体内,发动内气的正常现象(古人谓之“得气”),完全不必恐慌,顺其自然坚持练功即可。
练习“通天贯气秘法”可治疗高血压、风湿、类风湿、失眠健忘、痛经、月经不调、肾亏、阳痿等多种慢性顽症,功效卓着。
二、快带聚气结丹秘法:混元一气法
“丹”是道家气功对“气团”的称呼。通俗地说,把“气”通过一定的方法聚集到一起,既称为“丹”、 “丹”是“元精”高度积聚的产物,具有高能量,大密度、可运转的特征。它的生成表明气功修练进入新的高一级境界。
混元一气法练习的方法如下:
基本要求:双手平举在胸前,两掌心向内朝胸,指尖相对。其他各部位要领与“通天贯地法”相同。呼吸节律为:缓吸满--闭气闭呼......如此循环进行。
意念:
想象丹田里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球,发出耀眼的红色和金黄色光芒。同时,想象宇宙间的热流(能量流)不断地呈心状向丹田汇聚,丹田的宝球不断增大,越发耀眼。越发灼热,吸气时注意提缩肛门。
秘要:想象自身与宇宙渐渐融混为一体。
练功时间:不限,多多益善,任何时候地方均可。
练功反应及功效:双掌或双手指尖之间有吸力或斥力,拉之不开,合之有阻力感;丹田有灼热感,周身有沉重感或轻飘感、清凉感或暖流感都是正常的,久练即能在丹田部位形成气团(气丘),即“丹”。本功对治疗高血压、关节炎、痛经、月经不调、肾亏、肾炎、阳痿、早泄,不育不孕证、不射精、死精诸症有特效。
在技击上久练“混元一气秘法”,可使内气充盈四肢百骸、周身气血鼓荡、不畏击打、全身轻灵,同时可壮胆气,临危不惧。本桩又称混元桩,实为百桩之首。
三 、 小周天速成法要:
1、何谓“小周天”?
任脉、督脉上会于百会(天门),下交于会阴(海底),联成一个“圆周”,称为“小周天”。以沟通任督二脉为目的的功法即小周天功,是内外家许多门派的必修基础功法,一般是“百日筑基“方可有成的。
2、”小周天”速成秘法:
练习“通天贯地秘法”、“混元一气法”约15天左右,丹田内隐约已有一个气团生成,有灼热感时,即可行本法。
全身放松,姿势坐、卧、盘、站均可。双目闭合,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先缓缓吸气,用意念引丹田里的气团(想象它是火红色的)沿小腹下行至会阴(提肛),意守会阴穴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两腹中的命门,守之至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夹脊,首至再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脑后玉枕穴,守之至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守之至发热发跳为止。再引起下行至印堂、沿鼻下行至口内,由舌尖下至廉泉、膳中,最后归于气还丹田。
在上述过程中,吸气要深长匀细,吸满后尽可能长时间地停顿,再缓慢匀细的呼出。意念则务求逼真,想象气团、气线自始至终象或一样红彤彤地发热。
行功时间:任何时候均可,每次15-40分钟,多多益善。如此几次即可打通小周天。
行功反应:充沛的内气被引动后,行到那里就是一条或一片象热水烫般的感觉,有时热麻的很舒服,有时则可能刺痛、刺痒,但切不可用手去抓痒,以免出血漏气。
3、不要执着于“小周天”:
小周天功法是许多功法中的一种,并不是非练不可的,正如许多事理一样,过分执着于小周天,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小周天的畅通是以内气充盈为前题的,一旦内气耗散,小周天很可能就“不通”了。譬如失精、腹泻都可能造成“不通”现象,已婚的学员更是难免。“难道我辛辛苦苦修来的小周天旧这样毁了不成?”许多人都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压力很大,甚至因此而跳楼者也不乏其人。
怎么半呢?
办法只有一个:不要执着于小周天!
你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修练小周天功只是炼气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通了小周天的人功夫不一定高,未练小周天的功夫不一定低。事实上,许多高人就是反对“打通小周天”的提法的,更不去练什么小周天功。例如,一代武学大师王芗斋先生的武功造诣,可谓出神入化,人鬼共钦。单他所创立的杰作——大成拳(意拳)功法中,就没有小周天功,次之所以列入“小周天速成法要”一节,完全是为了让那些未接触过气功的读者多一点见识,掌握一把入门的钥匙而已。因为,笔者所练中过天元气功中就没有小周天功。希望读者诸君明鉴。
⑦ 要怎么练气功啊
气功分很多种的,比如
有导引类的 道家养丹类 吐纳类 武术内功类 硬气功类的 益智类的 目前国内 一般练健身气功的比较多, 其实要是真喜欢的话, 你如果想入门 只要没事时 锻炼 集中精神 就可以了, 如果能够随时随地集中精神,进入功态的话, 那样气功 自然就有基础了,以后在找到好师傅,或是先选个功法 练习,就可以出功夫了朋友。
气功的核心点 就是入静 精神集中, 这样自然 就会产生气感了 固定人称气功 为 “炁功” 就是说 没有的意思,无 气功一词最解放后 才改名的, 你如果想入门 只要没事时 锻炼 集中精神 就可以了, 如果能够随时随地集中精神,进入功态的话, 那样气功 入门就很简单了 随便选个功法 就可以出功夫了
朋友推荐你本书, 你自己下载看看吧, 书名叫 抗打神功, 这是我知道的最好的一本 硬气功训练教程了 ,法简效宏,有初级 中级 高级各个阶段的练习方法,和 对应的奇妙招数,建议你好好研习朋友 希望你不要错过这本好书
我可以给你介绍几名门功法 ,估计对你心意
就是你平时坐在椅子上,正坐,左右手互相护住耳朵,静听,就可以了,很简单,但是收效颇快 十几天吧。
还有就是 闲来没事,不管坐着或是立着,等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正直身子,想象头顶,又一个很亮的日光灯照耀着你,吸气时灯里的白光,顺着头顶一直进入,腹部丹田,呼气时由腹部沿腿脚进入大地,名曰通天拔地。功法简单,功理深奥,要是练功得法,一星期左右就能有很强的气感。
最后给你说一个最简单的练气功法,让你先感受一下什么叫气感,就是 任何姿态都可以,然后把两手相对 间距大概三公分左右,然后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感觉一下,你就明白了,这就是气功,气功很简单,只要明白了道理,就好练了。虽然高级境界,比较深奥,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不需要那些功法,还有就是,等修炼有成时,再练习那些高级功法自然就简单了,千万不要因为我说的这些功法简单,就一笑而过,真传 真传一句话,你试试就知道了
⑧ 因身体不好,求简单的练气功的方法(有效且经实践的)
筑基功
(一)功法:
(1) 姿势:
练功时选上述站、坐、卧三种姿势之一种,坐又包括双盘,单盘,自然盘本功以坐式练功效果最佳。
练功时按下述方法练习:
①将要练功之前,在大脑里要有“我要练功了”的概念,然后选好练功的位置(注意要面南背北向,环境要特别的清净,不能有任何的嘈杂音),做好练功的姿势(本功法以自然盘为最好,男的阴抱阳,女的阳抱阴即男右腿在外女反之;手势,男双手重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拇指指端相接,女反之。双手手掌用力伸直。)。
②开始练功时,先在大脑里默想:我已开始练功了,不能东想西想,要专心练功。然后从头部向下依次放松全身的肌肉关节。放松时不要过于仔细地想哪一块肌肉如何放松,只要意念从上而下地想松,肌肉、关节也随着意念快速地放松就行。放松法要连续三次,每次都要从头向下放松至双足心为止。放松时姿势不要改变。
③用鼻腔吸气和呼气。口腔闭合,神态自然, 面带微笑,双眼轻轻地闭拢,舌尖自然地伸平(无需舌抵上愕)。
④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处3—5分钟。
⑤把意念转到天上,想象天上日、月、星的精华是一种白色的光气充满了整个天空,自己置身于这个白色的空气之中。
⑥采用顺式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外凸,,呼气时小腹内收),自然、柔和地进行呼吸。吸气时想象头顶正中处开一个小口如杯子口大,天上白色的精华之光气从这个小口被吸进来,并从头部向下,沿身体的中心(想象从头顶到腹部有一个直形的空心通道;经百会-檀中-鸠尾)降至下丹田;呼气时,什么都不用想。 注:吸气时做到细、均、匀、长,但不能屏气和感到憋气,要尽量呼吸自然,如有出现头痛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可以恢复自然呼吸稍做休息,然后再练。
(二)收功:每次练功半小时至1小时后,即可收功,收功时,男,左手托丹田以丹田为中心用右手先顺时针转18~36圈,再逆时针转18~36圈。注:转的时候注意丹田的感觉;(女子则相反)。叩齿6遍,力量适度,随着振动叫感觉传至下丹田;搅海,先在牙齿后面顺时针搅动6遍,然后逆时针搅动6遍,接着在牙齿和口唇之间如此搅动,再在口腔内也再做上述搅动,致使口腔满口津液时,分三次咽“至”下丹田,注意到下丹田的感觉;摇晃肾气,男,先是顺时针摇晃18~36圈,摇一圈为一个呼吸,前半圈为吸,后半圈为呼,女反之;收势,吸气时意想宇宙的所有能量从四面八方吸入下丹田,呼气时,意想浊气病气从头到脚再从永泉穴排除体外,使其入地三尺,反复呼吸3-9遍最后一次吸入下丹田就不用再呼了,想收功完毕;再以双手掌互相搓擦至热后,轻擦颜面部18次,放松全身肌肉也可循经拍打几遍。
(三)练功注意事项:练功不能随便乱动,随意开盘。疼要忍,练到不疼方为妙,如果头胀头疼手麻脚麻以及一些不舒服或舒服的感觉都是好现象,不要害怕。丹田愈胀愈好,如果出现不由自主的摇动震动都是好现象;眼前有闪光看见五彩光,看见或听见什么声音,都不要怕,也不要追求,也不要老想怎么没有这些感觉。要任其自然不要管他,这是禅功,是修四禅八定的,后面还有密功,是修三脉六轮,无上大手印的,全凭心意用功夫,悟性好的,可以很快通任督,以及全身经络。古人到此,方为百日之功。这是筑基的功夫,在修炼中起到决定性的意义,是重中之重。是跨入大道的高科技中的最高科技。练功初时,大脑会出现很多的杂念,尽量不用管他,顺其自然,想完了,杂念自然就没有了,不必太刻意的去控制杂念。######天眼之内,不能有房事。切记切记!!
本功只是渡河的筏,希望大家过去了,不要背着筏走,要把他扔掉了,你就见就知道了
⑨ 想要学习功夫,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快速练成
如果想要快速的学会功夫,那只能学其表,而不能学其里,就尽量的把功夫的所有动作都记住,然后就想小的时候练体操一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去做,这样用不了两天就学会了。但是功夫能流传至今,足以说明其博大精深,想要真正的成功还是更要一些时间真正的去感悟。
⑩ 怎样炼气功
真气运行法--初级五步功法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自我导引法,主要通过凝神调息,培植真气,以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而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采纳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气功养生治病经验,结合自身实践体验整理而成。操练不难,只要按要求练习,不会出偏差。操练步骤井然,各有反应或效果可证,治疗范围亦较广泛。
基本知识
精,气,神,人之三宝,凡人生于世,皆依耗精气维生,精气尽,则神去身亡亦。故,修道者有云:“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依此法,度万万世而不坏。
精者如水,气者如水蒸气,精可化气,气可化精。故有练精化气一说。精在人的身体里是极其重要的,身体中的所有器官,都是要依靠精的滋润才可正常运行。精的补充来源有:食物、空气、水、真气的转化。在某种意义上,精就象另一种血液,是生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精并非生理上的精液,二者之间虽有联系,但联系就如饥饿或新鲜空气于精之联系一样。
气,因其行于体内而无形,发于体外而无影,运走自如,可知觉而不可见,因故得名。修行之气与呼吸之空气不同,空气在体内“始于鼻,止于肺”,真气之气则运行于经、络、脉之中。中医有云:“痛则不通”,即言真气不通也。修行之人既是以人力运走真气于经络,从而达到练精、练气的目的。
神,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认为即人之灵魂,精、气可加强之。修炼之人最快三月即可知神为何物。
精、气、神,虽各有其特有性质,实际上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精为神之舍,有精就有神,所以积精可以全神,神伤则精无所守。精又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无气则亡。精、气、神,三者一体,存则具存,亡则具亡。精脱者死,失神者亦死。故,精为气之母,神为气之形。关乎人之存亡,不可不知!
经络,《内经》称为经隧,它是由组织间大小不同的隧道构成。如肌肉、筋骨、神经、血管、腺体等。这些组织之所以能活动,必须依赖经隧中源源不断的真气运行,赋予能量。所谓经络是总称,经是指直行的较大的十二条通道,与脏腑有密切联系。络有十五,横行于阴经阳经之间,为十二经表里配合、联系、传注的纽带。络之细微者叫孙络、浮络,就象网罗那样遍布全身。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考》云:八脉者,冲脉……,督脉……,壬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凡人有此八脉,具属阴神,闭而不开,维神仙家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丹田,丹是药的一种,是从药里提炼出来的精华,丹田既是修道之人希望从身体里提炼出精华的部位。丹田的部位传统说法有三个,头顶百会为上丹田(另说在眉心);心窝为中丹田(另说在脐中);脐下三寸为下丹田(有说在脐内一寸三分,有说脐下二寸,有说脐下一寸半,有说在会阴)。总之,以上部位都是真气运行集中而又活泼的部位。
丹田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位于膀胱之后,直肠之前,是一个夹室,有气则开,无气则合,为壬、督、冲三脉所起之处,诸经汇集之所。因此又称丹田为“气海”(并非指气海穴)。丹田真气饱满之后,即经第二腰椎处,沿督脉向上移动,活泼有力,《难经》称其为“肾间动气”。
入门功法
一、姿势
(1)盘腿坐式:分双盘、单盘、自由盘。双盘为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双手相合置于小腹前。这个坐法只是为了稳固不摇动,没有相当功夫不易做到。单盘为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手势如前。自由盘如图,是一般人习惯坐法。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子上,以坐下来大腿保持水平为度。小腿垂直,两脚平行着地,两膝间可放下两拳(拳眼相对)。
(3)站式:如图。
二、对五官的要求
(1)口腔:自然闭合,舌尖上卷九十度轻抵上颚。唾液分泌得多了,将舌放下,慢慢咽下,此谓“吞津”。
(2)眼睛:闭目内视,练到那一步就内视那一部位。若练功时心猿意马,思如潮涌,就睁开眼睛,注视虚空或鼻尖少时,打断思路,闭目再坐。此谓“慧剑斩乱丝”。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保持从容自然,没有粗糙的声音。
(4)呼吸:呼吸是真气运行法的关键问题,在后面的练功过程中,一定注意自然呼吸,不可有意深呼吸或快、慢呼吸。在贯通壬脉的一、二、三步过程中,一直注意呼气,吸气时任其自然,自无流弊。注意,不可用口呼吸。
三、练功须知
(1)环境:练习此功法,因要集中精神,所以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也不必过分强调这个问题,没有他人干扰即可。
(2)不要在: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冲动时勉强练功;风雨雷电时暂且不练。此功法大成者,不遵此例。
(3)真气的运行不比勉强引导,当其充盈时自会运行,勉强引导易出偏差。
(4)幻觉和触动:练功时,由于真气活跃,经络开启,会出现各种幻觉和触动,请勿惊虑。经常出现的有:大、小、轻、重、凉、热、痒、麻。出现以上情况时,不可好奇追求,更不必恐惧忧虑。
四、功法
第一步、呼气时注意心窝部
①方法:练功条件准备好,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约一两分钟后平静下来即可没有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识作为。久久行之,真气就在心窝部聚集起来。而且这个方法本身就是排除杂念的好办法。
呼气时真气下行进入丹田,为达此目的,必须先聚集真气,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步时并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开始就气沉丹田,初学不易掌握,一时见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终止。
②时间:如果想如期完成这一阶段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条件许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练习,没有固定时间也不要紧,抓紧练习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钟。认真练习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
③反应:练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气就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
第二步、气沉丹田
①方法:当第一步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发热时,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进。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大将产生高热,很不舒服。
②时间: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钟,10天左右即可气沉丹田。
③反应:每次呼气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方法:当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的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时把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一步功法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③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形成气丘,随着时日和功夫增长,气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强。力量足够时会向下游走,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背发热等。
第四步、通督
①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勿忘勿助!意识跟随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引导(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决定的,若力量不够,它就会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充实再继续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顶即可。
②时间:每天可增加练功次数和时间(40~60分钟)。有人一霎那就可通督,这样通过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人经过数小时、数天,大多是一周左右。通关过程为正常生理现象,人人可通,极个别通不过的另有原因。
③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名门处感觉真气活跃,自觉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气培养充足,一股热力直冲而上,势头很猛,一次冲过督脉;有的行行驻驻,数日方过;有的像水银柱一样,随呼吸上下活动,渐次上行。通督前后身体可能不稳,注意及时调整。头部感觉箍紧,有时沉闷不适,为正常现象。此阶段异常关键,不可疑虑放松。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方法:真气过玉枕、百会后,向下经鹊桥(舌抵上颚)入壬脉。小周天就已经通了!此时,一吸气真气入脑海,一呼气真气入丹田。此后,原则上还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会出现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百会,灵活掌握。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60分钟或更长。 ③反应:此步初期,可能各种触动现象不断,十余天即可消失。
常见问题
1、练过其他功法,能不能练习真气运行法?答:可以。只要求在功法上不要混淆即可。
2、性生活对练功有影响吗?答:有所影响。通关前要节制,以免延迟通关。
3、练功主要由那些禁忌?答:不要在打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冲动时练功。风隐雷电时也要暂停练功。
4、女性和男性练功一样吗?月经来时可否练功?答:男女练功有所区别。女性在怀孕时不宜做气沉丹田和通关的追求,恐引起流产。月经来时不要意守下丹田,以免血多或经期延长,未通关者静观鼻尖,已通关者可守上丹田。其余男女相同。
5、练功过程中体位能随时改变吗?答:可以变化。以求舒适自然为最好。
6、该功法如何收功?答:无需收功。结束时,只需稍微缓解,搓手浴面即可。
7、心窝部在哪里?答:巨阙穴,胸骨剑突下一寸五分。以此穴为核心的范围,并非仅指此穴。
8、真气已经深入丹田,为什么进入第三步功就找不到了?答:丹田容积很大,有气则开,无气则阖。开始丹田有感觉是因为其未完全打开,及至完全打开,真气如小溪入海,自无感觉。是故,丹田又称“气海”。坚持练功丹田自然感觉饱满。
9、练功过程中总想放屁,怎么办?答:练功第二步中,肠鸣矢气是正常现象。第三步后期到第四步,要注意提肛控制,以免真气走失。
10、练功第三步小腹涨的厉害,就是不往督脉去。怎么办?答:此时把意识转向命门(意守命门),很有效果。
11、通关后怎样练功?答:五步功成后,如果没有其他追求,意守丹田即可。参照第五步。此时小周天已通,可以说您已经正式进入了气功领域。继续修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