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有很多,教师务必在教育感柒,楷模助推,说动教育等温婉的教育方法都未果的情形下,即可履行教育惩戒权。教育方式选择的这类选秀权,务必要恪守!教师肯定不可以乱用惩戒权!
惩戒的幅度务必严格控制在一定范畴以内,不然极有可能造成不幸,引起分歧,更主要的是物极必反,教育实际效果也不会多么好。相关部门应当对教师常见惩戒方式的执行幅度做优化的要求。
跟父母讲明白惩戒的重要性并服务承诺一定会在科学规范的范畴内应用惩戒权,我坚信绝大多数父母是会明白并认可的。一旦班级管理彼此达到教育统一战线,教育实际效果当然会更好许多。对于极少数难题父母,假如有意蛮不讲理,会有管她们的。
只需教师用心去感受,做事张弛有度,教育惩戒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功效。
B. 合理惩罚孩子教育的方法
一、教育孩子过程中如何恰当地惩罚
现在的教育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各有说法,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另很多家长感到头痛,不知使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以后变得更优秀,语气重了、惩罚太多又怕对孩子的自尊心受影响,惩罚轻了又怕对孩子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很多教育界的专家认为,恰当的惩罚是对孩子的爱的一种体现,也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手段,那么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恰当地惩罚呢?
1、当孩子做错时,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罚。
如果不是,受罚后孩子虽然改正了错误,但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能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在惩罚孩子前,家长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惩罚后,最好强化一次,确认一下孩子是否记住了自己错在哪里。
2、惩罚时要把握好度。
父母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良孩子改正,惩罚过重会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起不到作用,可以参照国外教育专家的说话:“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不达到目的`,不能中止。
3、惩罚要“循规”。
为了让惩罚有规范,父母要事先跟孩子商量制定一个奖惩制度,让孩子明白犯错后要受到什么惩罚,建立这样的制度,就让会孩子平时的行为有所注意,减少犯错误的次数。孩子犯错后,父母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能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要按规则进行,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还要给孩子指条出路。
孩子单纯,生活经验少,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告知孩子改正错误的具体方法,让孩子改错有明确的目标,效果才明显。父母态度要明确,跟孩子说明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孩子经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思之后,通过改错获得原来的自信,当孩子以后再犯错误时做了后悔的事情,就地想办法把过失弥补回来,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还有惩罚孩子要坚持,要求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每个父母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生活阅历少,贪玩好动,是非不分,所以家长的教育对孩子以后的人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既不能伤害亲子感情,又要让孩子正确地改正错误,是每位家长都要学习的教育方法。
二、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
孩子对手机中游戏的了解,多半来自大人,因此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中的游戏。另外,有些家长为了哄孩子,主动拿出手机给孩子玩,这样一旦让孩子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以后就难以刹车了。
如果宝宝已经迷上了手机游戏,家长可以观察一下,宝宝喜欢玩手机的哪一部分,比如他喜欢听音乐,比如他喜欢用手去按数字键,比如他喜欢看手机鲜亮的颜色等,然后有针对性地用玩具去替换手机。
给孩子买个手机类的玩具做替代品,或者直接买个手机模型,也可一试。
若不能让孩子完全远离手机游戏,建议家长一方面和孩子约定游戏时间,让孩子有选择地掌握时间,另一方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参与户外的活动,扩展孩子的视野和兴趣。
当孩子哭闹着要玩手机游戏时,先找别的玩具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开,不要心软,不要一哭闹就满足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再哭再闹也不能满足。
C. 如何有效惩罚犯错的孩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孩子犯错误是他成长的必经阶段,是天经地义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永远不会犯任何错误。
世上也没有绝对意义上坏孩子,更没有那种从头坏到脚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只要勇于认错和改错的孩子都好孩子。
孩子犯错后需要适当的惩罚。惩罚和赏识一样,都是一种教育手段,合理的惩罚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于他们改过自新,健康成长。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苏联着名教育家马卡连科就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惩罚犯错的孩子目的何在?一个孩子犯错之后,家长或者老师对他进行惩罚的目的不外乎让他知错改错,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勇于承担犯错的责任,以后不再重犯,帮助他不断成长。
惩罚犯错的孩子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尊重的原则。
不管孩子犯了哪种错误,家长务必要尊重犯错的孩子,维护他的自尊心。以免使亲子之间产生更大、更多、更深的新矛盾,产生更多的分歧,造成亲子之间的裂痕和伤害。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在人格上和家长是平等的,所以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让他们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二.有效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要让要孩子知错改错,吸取教训,不再重新犯错。所以,惩罚孩子的方式要让孩子能够接受才能有效。
第三.科学的原则。
家长惩罚孩子的方式方法要人性化、合理化和科学化,惩罚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他的自信心。
第四.灵活性原则。如果遇到孩子情绪非常激动时,家长就不要着急进行批评;如果家长心情不好时也不要急于批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批评教育方法,家长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要死板和僵化。
惩罚犯错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呢?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北师大教授赵忠心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1.【批评教育孩子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和环境】
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要及时,不能延误。如果不趁热打铁,时过境迁后可能坐视良机。但家长也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时间、地点、场合和环境。比如许多家长常常在饭桌边数落孩子。人的消化功能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情绪不好,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吃饭时批评孩子,违背饮食卫生的要求。
家里来客人时不要批评孩子。有什么问题和不满,等客人走了以后再说也不迟。当着客人的面批评孩子,一是显得对客人不尊重,使客人感到难堪;二是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有伤孩子的自尊心,会引起孩子反感。
走亲、访友、在马路上,孩子有错也不要轻易批评指责,应当回家之后再说。在公共场合,大庭广众之中,让孩子当众出丑,下不了台,孩子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
此外,在有的情况下家长不宜立即批评孩子。比如,在孩子的情绪非常激动时,家长就要等一等,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利用时间的帮助,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2.【批评要留有余地】孩子有缺点,不指出就是默许;有错误不批评,就是姑息,会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具体做法如下:
A.批评不能过头,不能没完没了。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还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比如缺点是一般性还是严重的,犯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恶习还是偶发,是品德问题还是一般差错,等等。家长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只要发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就劈头盖脸地训斥,并且无限上纲。那样就会把孩子推到绝路上去。
B.在批评孩子时,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态度。如果孩子对缺点和错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家长就不要没完没了地批评,要适可而止,给孩子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孩子自己去反省。这样做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们能够认清危害,行动上能够改正,这本身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C.如果孩子犯了错以后感到内疚,或已有自我悔恨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还应该给予给予宽容、谅解,不予批评。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动,驱使孩子自动地改正错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这就是有理、有利、有节,恩威并济、宽严得体,孩子必会悦服。
3.【批评教育方式方法应当多样化】在一定情况下,家长随时给孩子以暗示提醒,如果只用一个眼神、手势、动作,孩子就可以明白的事或道理,家长就没有必要啰嗦。(以上是赵忠心老师的观点)
【协商处罚法】北京市史家小学的德育主任李晓鹏老师提出的“协商处罚”,让孩子参与对自己错误处罚方式的决定和选择,不仅有效保护了孩子的尊严,而且让孩子更深入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起到了更有效的教育效果。家长可以参考和借鉴此做法。
以下是我个人的建议:
【自我批评法】开展自我批评也很有用。让孩子自己反思自己的错误,找出错误原因,然后自己批评自己,这种方式孩子容易接受,也非常有效。如果孩子的反省不够深刻,家长可以在一旁进行引导、指点、启发和补充,最终达到知错改错的目的。
批评教育孩子忌讳以下几种方式:
1.【餐桌教子】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但实际上,餐桌训子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预期效果,相反可能会产生诸多害处。
很多父母在餐桌上训斥完孩子后,还要强迫孩子把碗里的饭菜吃完。根据医学上的研究证明,人的情绪与胃酸分泌及胃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情绪低落时进食,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哈尔滨的一名13岁的男孩就因为经常被父母在吃饭时训斥,而对吃饭产生强烈恐惧,一想到吃饭就胃疼,最后不得不被父母送到某专业机构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双方工作繁忙,吃饭时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良好契机。如果父母对孩子只是一味的批评指责,会让孩子丧失与父母沟通的兴趣,从而堵塞这个良好的交流通道,不利于孩子与父母亲子关系的培养。
所以,父母要避免把餐桌成为教育孩子的平台,而需要多与孩子讨论生活趣事与见闻,让餐桌成为与孩子交流感情的平台。其实,让孩子愉快地进餐,就是良好的教育。
2.【体罚】打孩子是愚蠢的。
“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
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爸爸,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___孙云晓
惩罚的方式参考以下做法:一段时间内禁止孩子看电视、看电影、玩游戏,踢球、听音乐、外出游玩等等。
3.【人格侮辱】尽量使用尊重的言语,不得使用攻击性或侮辱性的言辞,禁止家长用脏话指责孩子。
4.【对人不对事】“惩罚要对事不对人。父母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父母们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您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您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您会更喜欢他。”___孙云晓
古人说:“教亦多术。”教育孩子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或绝招,单一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容易使孩子厌烦,家长最好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恰当地选择,灵活地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方法,经常变换教育方式方法,孩子就不会感到厌烦,批评教育才能达到效果。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
D. 教育惩戒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如学生存在轻微违纪行为的,老师可以实施下列惩戒手段:(一)点名批评;(二)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三)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四)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五)课后教导;(六)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如果学生违反校规情节严重或当场惩戒拒不改正的,学校可以实施下列惩戒并告知其家长:
(一)由学校德育工作负责人予以训导;(二)承担校内公益服务任务;(三)安排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行为规则教育;(四)暂停或者限制学生参加游览、校外集体活动以及其他外出集体活动;(五)学校校规校纪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法律依据:《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 第八条 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以下教育惩戒:(一)点名批评;(二)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三)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四)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五)课后教导;(六)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教师对学生实施前款措施后,可以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家长。第九条 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校可以实施以下教育惩戒,并应当及时告知家长:(一)由学校德育工作负责人予以训导;(二)承担校内公益服务任务;(三)安排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行为规则教育;(四)暂停或者限制学生参加游览、校外集体活动以及其他外出集体活动;(五)学校校规校纪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第十条 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的,学校可以实施以下教育惩戒,并应当事先告知家长:(一)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要求家长在家进行教育、管教;(二)由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予以训诫;(三)安排专门的课程或者教育场所,由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行为干预。对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经多次教育惩戒仍不改正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或者留校察看的纪律处分。对高中阶段学生,还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可以按照法定程序,配合家长、有关部门将其转入专门学校教育矫治。E. 教育惩戒如何实施
惩罚是手段,戒除是目的,教育中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对人的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强迫其屈服,而是为了让其有羞愧之感,激发其悔改之意,达到戒除错误的教育效果。
F. 如何惩罚孩子最有效的七种惩罚方式
如何惩罚孩子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妈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她的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娱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她的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着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比如说,你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跑来跑去。此时错误的做法是,对他说:“下一次买东西你必须坐在购物车里了!”,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就把他抱进购物车里,告诉他这一次就必须坐在里面了。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看书,他的妈妈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他妈妈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和想让妈妈讲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他的妈妈就拿走一本书。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也有人尝试过对于3到6岁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张纸上画3个笑脸,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够经常看见的地方。当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为,就在一个笑脸上画个'X',并且在下面写明他的不良行为是什么。如果所有的笑脸上都画了叉,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他的一个最爱。一些父母尝试这种做法后,惊奇地发现在笑脸上画叉,对孩子来说效果太强大了。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宁宁的妈妈一直对3岁的宁宁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宁宁的妈妈都会提醒宁宁,在家里玩最重要的规矩就是:一不能打小猫,二不能在沙发上乱蹦乱跳。如果宁宁一天都没有违反这个规矩,那么他就得到一个奖励:多看一个动画片,或者今天多讲一个故事。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种不能得到奖励的压力,他就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另外,也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着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张贴一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两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
6、追加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有的人或许会产生疑问:这就是对孩子打人的惩罚?这明明没有任何惩罚呀?确实没有任何惩罚,因为父母用各种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的过激行为降降温,使他不要再有这些不好的行为了,所以,一些低调的缓和方式有时也可以试用,也许就足以达到你们期望的效果呢。
无论父母使用哪种管教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解释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错,才开始管教,惩罚孩子。如果没提前给孩子说清楚定的规矩是什么,哪些行为是将受到惩罚的,那么孩子就对不良行为没有任何认识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对他行为的期望是什么。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很有可能反应过激,从而使用较为严厉的惩罚方式对待孩子,不过,惩罚过于严厉,将很难坚持到底。
如果试图尝试一种新的管教方式,即便它一开始并不见效,也要坚持2个月看看效果。很多父母在尝试一种处罚方式的时候,如果使用几次,发现它对孩子并没有效果,就会改用其他的方式了。着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事实上,总是变换不同的方式,其结果是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坚持反抗到底,父母最终会认输,放弃惩罚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