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疮疡肿毒是什么
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疮疡肿毒分别两个不同的症状的不同表现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如果疮疡胖红肿厉害,则是疮肿或疡肿。如果溃破化脓比较重,则叫疮毒或疡毒。
治疗方法,是针对疾病所采取的措施。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方法和外治方法两种。
一、内治法:中医外科的内治方法大约分三大类十一种方法。中医外科疾病是从疮疡论治开始,其治疗方法也明显体现针对疮疡的初起、形成、溃后三个阶段治疗措施,即中医外科疾病三类治法,即消法、托法、补法。
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初起肿疡、非化脓性肿块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托法:是指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
补法:是指运用补益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
内治方法中详细分为十一种方法,具体如下:
1、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风寒、风热之不同,则其治疗方法也相应地施以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
2、通里法:是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3、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热毒得以清解,是治热毒蕴结的主要法则。在具体运用时,还要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分别使以不同的清热法,如清热解毒、清气分热、养阴清热等不同方法。
4、温通法:是运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是治疗寒证的主要法则,根据病邪的不同,分为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之不同。
5、祛痰法:是运用咸寒软坚化痰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临床运用中,大多是针对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疏风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不同。
6、理湿法:是运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致病者,多挟有热邪、风邪、寒邪之不同,因此,本法必须结合清热、袪风等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7、行气法:是运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坚止痛的目的。外科疾病中,肝气郁结而发病者有很多,往往导致气血凝滞,因此,行气法多与活血药配合使用。
8、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
9、内托法:是运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分为透托和补托两类。
10、补益法:是运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根据患者虚损情况,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11、养胃法:是运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来源,扶正祛邪,促进康复。具体运用分为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等不同方法。
二、外治法:中医外科的外治方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药物疗法:是运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并赖药物的性能,使其直达病所,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
2、油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
3、箍围药: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限局,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4、掺药: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分为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平胬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新鲜草药直接外用等。
手术疗法:依据病变不同可分为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其他疗法:主要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浸渍法)等。
总之,各种不同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医师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病情的不同阶段,择机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而应用的。有时治疗时,可能内外治结合,也可能内治、外治中多种不同的方法联合应用。如内治方法,运用时,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但应用中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体化特色,而不是一方统百人,一方统一病。
㈢ 什么叫做无名肿毒,怎么样才能治好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中药 ------ 生栀子 , 捣碎 , 用水或酒 做成糊状 贴患处 外面用塑料袋套好 一天一宿 一般是肿胀 基本都能好转的 如果严重的 继续使用 每天换药一次 一元可以买很多
山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是中药名。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㈣ 怎样用药浴治疗疔疮
疗是常见的外科疾患,多因脏腑火毒为患,或外感热毒之邪,郁滞肌肤而成。发病一般较迅速,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发于颜面称“颜面疔”,发于四肢称“红丝疗”,发于手指末端称“蛇头疔”等。初起局部无头,或有粟米粒状疮头,或痒或麻,继则红肿热痛,以后疮形扩大,疼痛加剧而呈搏动性,在疮头出现白色脓点,破溃后出黄稠脓液,逐渐肿退痛止,趋向痊愈。如果误治或失治,容易引起“疔疮走黄”而危及生命。
方一【组成】葱头、紫花地丁、生蜜各适量。
【用法】将上三物共捣烂取汁,涂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疔疮肿毒。
【说明】葱头能消肿毒,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紫花地丁为痈肿疔毒要药,其功能凉血,消肿毒。蜂蜜能止痛解毒,故三者合用,解毒消肿,功效益彰,对疗疮肿毒较为适宜。
方二【组成】莴苣适量。
【用法】将莴苣捣烂,绞取汁,先以针刺破疔疮头及四畔,再用莴苣汁擦洗患处。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适应证】鱼脐疔。
【说明】鱼脐疔即疫疔,是指因感染疫毒所致头面、颈项、手臂初起皮肤小疹,形如蚊迹,继之疮头黑而深,四周红赤腐浆,出血坏死,形如鱼脐状,发热恶寒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炭疽等疫患,莴苣功能泄心去热,解燔炙火毒,故能有效地治疗上症。
方三【组成】田螺1个,冰片少许。
【用法】将冰片放入田螺内化为水,取其水涂洗患处。
【功用】清热消肿止痛。
【适应证】疔疮。
【说明】田螺性味甘咸寒,能外敷治热疮。冰片有消肿止痛泻火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抑菌消炎作用。
方四【组成】10%大蒜液。
【用法】用纱布浸入蒜液,湿洗患处。
【功用】抗菌消炎。
【适应证】唇疔。
【说明】唇疔是指疔生于口唇。大蒜有抗菌消炎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化脓性组织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方五【组成】赤小豆150克,大黄35克。
【用法】上药放沙锅内,对人凉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热将药水装在带细跟的新喷壶内,不断淋洗患处,下接搪瓷盆。如果药水已凉,加热后再倒入小喷壶内,再继续淋洗1遍。每日可淋洗2次,每剂药可用2日。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疔疮。
【说明】赤小豆排痈肿脓血,大黄功能清热解毒。
方六【组成】黄芪、当归、荆芥穗、地骨皮、木通各100克,白矾5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每次用50克,煎液洗患处。
【功用】托毒活血,祛风散邪。
【适应证】疔疮。
【说明】黄芪能生血生肌,排脓内托,其托毒之力较强,配伍当归活血,木通通络,荆芥穗祛风,地骨皮清热,诸药合用,尤适用于疔疮内毒较盛而欲内陷者。
方七【组成】芭蕉树根茎500克,石菖蒲全株10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以热气熏患处,待药液变温后,以液洗患处。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红丝疔。
【说明】芭蕉根茎功能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石菖蒲有祛风去湿、活血解毒的作用,故两者相伍,可治红丝疔。
方八【组成】黄连70克。
【用法】黄连加水2 000毫升,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备用,不去渣,不加防腐剂。用时将药液置于瓷杯内,浸泡患指,药液以浸没全部病灶为宜,浸泡3小时后拭干,外敷黄连纱条,以消毒纱布包扎,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泄火,解毒。
【适应证】蛇头疔。
【说明】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是治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的要药。现代临床上亦常用黄连治疗皮肤感染性炎症,能使疼痛减轻,炎症消退。
方九【组成】大黄、黄连各15克,陈皮、甘草各12克,白酒1 000毫升。
【用法】将上药浸于白酒中1周,用时取药棉蘸药液擦洗患处,同时将蘸有药液的药棉敷于疮上,每日擦敷4~6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疔疮。
【说明】方中大黄、黄连皆为清热解毒的佳药,陈皮理气消肿,甘草解毒。
㈤ 中兽医治疗方法概括为哪八法
八法是中兽医针对家畜病证进行药物治疗的大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方法。
1) 汗法概念:汗法,也叫散法或解表法。 2)吐法)概念:吐法,也叫涌吐法或催吐法。
3)下法概念:下法,也叫攻下法或泻下法。一般情况下,将下法分为攻下、润下、逐水三种。 4) 和法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和法可分为和解表里、调和肝脾、调和肝胃三种。 5) 温法概念:温法,也叫祛寒法。:按照中寒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温法可分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经散寒三种。
6).清法概念:也叫清热法,。分类: 临证常把清法分为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 、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引起的疮黄肿毒等) 、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在营分,血分) 、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证);清热解暑(适用于夏季的暑热)五种。
7).补法概念 补法,也叫补虚法。有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四种。 8)消法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
㈥ 治疗阳证痈疡肿毒初起宜用什么方剂
仙方活命饮
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
主要成份为:白芷(3克)贝母(6克)防风(6克)赤芍药(6克)当归尾(6克)甘草节(6克)皂角刺(炒,6克)穿山甲(炙,6克)天花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金银花(9克)陈皮(9克)。本方主治疮疡肿毒初起而属阳证者。现代常化裁运用于脓疱疮、疖肿、蜂窝阻织炎、乳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属于热毒实证者。
㈦ 怎样用药浴治疗臁疮
臁疮又称“烂脚疮”,俗称“老烂脚”,多由长期站立或外负重物,以致影响下肢气血运行,络脉失畅,复因湿热流注,或局部皮肤破损,邪毒乘隙侵入,发为疮病。病变好发于小腿下部内外臁而名。
本病初起局部先痒后痛,殷红漫肿,继则溃烂,形成溃疡,滋水淋漓,臭不可闻,疮面呈灰自或暗红色,日久边缘隆起,可伴湿疹。溃疡经年累月,久不收口,即使愈合,亦易复发。患肢常伴有青筋显露(下肢静脉曲张)。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下肢慢性溃疡。”
方一【组成】蜜糖、生葱各适量(视病灶大小而定)。
【用法】将生葱捣烂成泥状,绞取汁与蜜糖拌匀,外洗患处,每日1次,病愈而止。
【功用】解毒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葱有解毒杀菌作用,蜜糖功能解毒润燥,其含有的丰富营养物质(糖类、酶、微量元素等),对下肢溃疡日久不愈的疮面有一定的愈合作用。
方二【组成】马齿苋100克。
【用法】将马齿苋加水煎汤,与蜜调和,外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臁疮。
【说明】马齿苋为外科疮疡之要药,有凉血散热之功效,主治症结、痈疮疔肿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马齿苋能抑制各种致病菌,故常用于化脓性皮肤病。
方三【组成】柿霜、柿蒂各30克。
【用法】上两物加水煎煮,滤取汁外洗疮面,每日1次。
【功用】解毒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柿霜为柿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柿蒂系柿的果蒂,亦含有齐墩果酸、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两者合用,能促进溃疡面的迅速愈合。
方四【组成】海蛰皮数张,朱砂微量。
【用法】将海蛰皮切碎,捣烂,用纱布绞取汁,内掺微量朱砂,外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清热解毒行瘀。
【适应证】臁疮。
【说明】海蛰性味咸平,能清热消痰,行瘀化积。故可用来治疗臁疮。朱砂,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有攻毒燥湿作用。但本品有毒,外用剂量宜轻,一般1~2克。
方五【组成】生豆腐渣500克,茶叶25克。
【用法】将生豆腐渣捏成饼,如疮面大小。先用清茶水洗净患处,纱布拭干,然后贴上,再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1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臁疮。
【说明】豆腐渣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民间常用来治疗外科疮疡肿痛疾患,效果较好。茶叶有清热解毒功效,与豆腐渣配合,对臁疮有效。
方六【组成】生葱、马勃各20克,盐少许。
【用法】将生葱、盐共煎汤洗疮疡面,用纱布拭净,再以马勃(研末)外敷,每日1次。
【功用】解毒杀菌。
【适应证】臁疮。
【说明】葱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马勃功能清热解毒,研究表明,马勃对各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两者相配,解毒杀菌力更着。
方七【组成】绿豆150克,桐油少许。
【用法】将绿豆煎取汁与桐油调成液状,外洗患处,再用纱布包扎,隔日1次。
【功用】清热解毒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绿豆性味甘寒,功能清热解毒,有利水、消肿、解毒之效。故对臁疮患者,不但能清热解毒,还能使创口愈合加快。
方八【组成】鲜蟹、鸡蛋黄各2个。
【用法】将鲜蟹生捣烂,绞取汁与鸡蛋黄调匀,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蟹性味咸寒,功能清热散血,续绝伤。蟹性专破血,故能续断绝筋骨。鸡蛋黄气味俱厚,故能补形。临床报道治疗创面溃疡,具有较好的疗效。
方九【组成】猪骨、猪肝、猪肺、猪血各15克。
【用法】各物捣烂,绞取汁和匀,搽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润燥生肌。
【适应证】臁疮。
【说明】猪骨、猪肝、猪肺、猪血皆为血肉有情之品,善于滋阴润燥生肌,促使创面愈合。
方十【组成】蜂蜜适量。
【用法】将蜂蜜外洗疮面,外用纱布包扎,隔日1次。
【功用】益气补中,止痛解毒。
【适应证】臁疮。
【说明】蜂蜜,能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研究表明,蜂蜜尚有较强的杀菌力,运用蜂蜜外敷,不但能促使创面愈合,还能杀菌预防感染。
方十一【组成】鸡蛋10只。
【用法】将鸡蛋煮熟后去白,蛋黄放入小铁锅中,用文火炒煎至油出,取出蛋黄油,清疮后用蛋黄油纱布外洗溃疡面,并包扎固定,每日1次,10~3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滋阴润燥。
【适应证】臁疮。
【说明】蛋黄油具有促进溃疡愈合的良好作用,故被广泛用于治疗外科烧伤、静脉曲张性溃疡、麻风溃疡、皮肤湿疹等疾病。
方十二【组成】金银花、连翘、黄柏、苦参各9克,川椒6克,艾叶、冬青叶各30克,大葱3根。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洗2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
【适应证】臁疮。
【说明】金银花功能解毒清热,配伍连翘以增强其力,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收敛疮口,川椒、艾叶祛风除湿,大葱则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冬青叶为治溃疡久不愈之佳品。
㈧ 这个秘方可用吗懂中药的进
你的用量太大了,而且对于去痘也没有明显效果,你仔细看下下面对于这三种药物的介绍和功效
透骨草
别名:地构叶、地构菜、竹格叉、铁线草
主治功能:祛风除湿,解毒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治疮疡肿毒。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
苦参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1.5—3米。主根圆柱形,长可达1米,外皮黄色。单数羽状复叶,长20一25厘米;小叶l5—36,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很少椭圆形,长3—4厘米,宽1.2—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背面有平贴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花冠淡黄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荚果长5—8厘米,种子间微溢缩,呈不显明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有种子1—5颗。花果期6—9月。各地野生,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和山麓、郊野、路边、溪沟边;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根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治疗湿热、黄疽、痢疾、肠炎、皮肤瘙痒等症;茎皮纤维可织麻袋。
【功 效】:清热,燥湿,杀虫。
【主 治】: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①《本经》:“味苦,寒。”②《别录》:“无毒。”③《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入肝、肾、大肠、小肠经、膀胱、心经。①张元素:“少阴肾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③《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忌服。《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配荆芥,祛风燥湿;配木香,行气止痛、清热燥湿;配黄柏,清热燥湿;配黄连,清热湿热;配茯苓,清热利尿。
【别 名】:苦骨(《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植》)、牛参(《湖南药物志》)。苦参,又名:苦识、水槐(《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禄白、陵郎(《别录》)、野槐(《纲目》)、山槐子、白萼。苦以味名,参以功名,故名苦参。
【处方名】:苦参、炒苦参、苦参炭
处方中写苦参指生苦参。为原药材去杂质及芦头和须根,洗净晒干,切片入药者。
炒苦参为苦参片用麸炒至微黄入药者。
苦参炭为苦参片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里面焦黄,存性,而后入药者。
【商品名】:苦参。以根条均匀、不带疙瘩头、干燥、皮细无须根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种子(苦参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我国各地皆有分布。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拉丁名】:药材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原植物 Sophora flavescens Ait.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土,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雷公炮炙论》: “凡使苦参,先需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出,晒干细锉用之。”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 厘米,厚约2~5毫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散有纤维束,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射线较宽而明显,几达至木栓层形成不成环。木质部导管放射状排列;木纤维束也为晶纤维。粉末:淡黄色。①淀粉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22μm,脐点裂缝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12分粒组成。②纤维细长,平直或稍弯曲,直径11-27μm,壁甚厚,非木化,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增均匀木化增厚;草酸钙方晶类双锥形、菱形或多面形。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7-126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有的数个纹孔口连接成线状。也有网纹导管。④薄壁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壁稍厚,有的呈不均匀连珠状,非木化,纹孔大小不一,有的集成纹孔域,有的胞腔含细小针晶。⑤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有纹孔呈断续状,表面有不规则细裂纹。另偶见石细胞。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多种生物碱(1%-2.5%),以d-苦参碱(d-matrine)及d-氧化苦参碱(d-oxyma-trine) 为主,两者含量之比,因产地不同差别很大,我国东北产苦参中氧化苦参碱含量较多。另含微量d-苦参醇碱(d-sophoranole)、l-臭豆碱(l-anagyrine)、l-甲基金雀花碱(l- methylcytisine)、l-野靛叶碱(l-baptifoline)、l-槐果碱(l-sophocarpine)、N-氧化槐果碱(N-oxysophocarpine)、l-乙基槐明碱(l-ethylsophoramine)、槐定碱(sophoridine)、粉防己碱等。黄酮类化合物有苦参(kurarinone)、异苦参素(isokurarinone)、去甲苦参素 (norkurarinoe)、次苦参素(kuraridin)、苦参醇素(kutstinol)、次苦参醇素(kuraridinol)、新苦参醇素(neokurarinol)、去甲苦参醇素(norkurarinol)、去甲脱水淫羊霍素 (noranhydroicaritin)、异脱水淫羊霍素(isoanhydroicaritin)、蛇麻素(xanthohumol)、异蛇麻素(isoxanthohumol)及三叶豆高丽槐甙(trifolirhizin,l-maackiain-β-D- glucoside)等。
【中药化学鉴定】:(1)本品横切片,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栓皮部即显橙红色,久置不消失。(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1ml,置试管中,加镁少量与盐酸 3-4滴,加热,显红色。另取滤液5μl,点于滤纸上,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灯(254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 (3)取本品粗粉1g,加含0.5%盐酸的乙醇20ml,加热回流1h,滤过,滤液加氨试液使呈中性,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1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分置三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生成红棕色沉淀;一管中加碘化汞钾试液,生成黄白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碘化钾碘试液,生成棕褐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4)薄层层析:到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及浓氨试液0.3ml,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液。另取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加乙醇制成每ml 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用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展开8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丙酮-乙醇-浓氨试液(20:20:3:1)展开,展距与第一次相同,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棕色斑点。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采集】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药材】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用主治】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选方】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真铅粉一两。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㈨ 怎样用药浴治疗痈疽
痈是指由多个相邻的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有时是由1个疖或多个疖肿发展而成,一般疮面浅而大。常发生于较粗厚的皮肤处,如颈项部或背部、腰部等。其主要症状是初起局部为一片酱红色浸润区,稍高出正常皮肤,坚硬疼痛,病变继续发展,表面出现多个脓头,状如蜂窝,中央部常坏死溃烂,周围红肿范围较大,无明显界限。病程中常伴有高热、寒战、头痛等症状。
疽是指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疮面一般较深,临床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属阳性疮疡,根据形态和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如发背、脑疽等;无头疽属阴性疮疡,其病位较深,多发于筋骨之间或肌肉深部,一般病程较长,如缺盆疽、环跳疽等。由于痈与疽形态相似,且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习惯上往往痈疽并称。
方一【组成】葱、麻油各适量。
【用法】将麻油煎葱至发黑,趁热外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肿毒初起。
【说明】葱能通气,消肿毒,药理学研究表明,葱对多种致病菌有杀灭作用。麻油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两者相合,解毒消肿,故能有效地治疗肿毒初起。
方二【组成】麻油适量。
【用法】将麻油外洗患处。
【功用】解毒凉血。
【适应证】痈疮肿毒。
【说明】麻油能解毒凉血,外敷一切恶疮疥癣。有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的作用。
方三【组成】葱汁适量。
【用法】用葱汁外洗患处,每日4或5次。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一切肿毒。
【说明】葱汁功能散瘀血,止痛,具有良好的解毒消肿的作用。
方四【组成】丝瓜适量。
【用法】将丝瓜捣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痈疽不敛,疮口太深。
【说明】丝瓜性属寒物,味甘体滑。有解毒、清热、凉血之功,凡痈疽疮疡均可用。
方五【组成】萎黄葱叶适量。
【用法】将萎黄葱叶煮沸,取汁浸渍患指。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甲沟炎。
【说明】葱叶功能解毒消肿,故可用于治疗化脓性甲沟炎、指头炎。
方六【组成】猪蹄1只,蔷薇根50克,炙甘草、芍药、白芷各25克。
【用法】将上五物切碎,以水2 000毫升,煮猪蹄,取汁1 000毫升,去滓,下诸物,再煮取500毫升,以洗疮。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痈疽等毒溃烂。
【说明】猪蹄,能解痈疽,消毒气,去恶肉。蔷薇根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甘草、芍药、白芷皆有解毒消肿之功,诸物合用,故能有效地治疗痈疽等毒溃烂。
方七【组成】米浆水适量,食盐少许。
【用法】用米浆水人盐少许,加热渍洗患指。
【功用】清热凉血。
【适应证】手指肿毒。
【说明】米浆水即米泔水,性味“甘寒,无毒”,功能清热凉血,故常被用于治疗因热毒引起的各种疮疡肿毒。
方八【组成】白及55克,松香25克。
【用法】将药物放沙锅内,对入凉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热将药水装在带细眼的新喷壶内,不断淋洗患处。已用过之药水不要再用,需另补加适量水,煎后继续再用。每剂药可重煎3次,使用3日(冬季),夏天只能使用1~2日。
【功用】解毒消肿,祛腐生肌。
【适应证】疮痈溃疡疼痛,不易收口者。
【说明】白及为外疡消肿生肌之要药。松香,外敷可祛脓拔毒。
方九【组成】夏枯草25克,金银花、赤芍、拳参、白芷各30克,地丁40克,白花蛇舌草50克,连翘、丹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煎液,1/4的药液留作湿敷,3/4的药液用作熏洗。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痈肿未化脓者。
【说明】夏枯草性味苦辛寒,功能清热散结,主寒热,瘰疬,头疮。药理学实验表明,其煎剂在体外有较广的抑菌谱,作用亦较强。配伍金银花等药,其效更强。
方十【组成】一枝黄花65克,野菊花根20克。
【用法】上药加醋适量煎水,趁热熏洗疮口。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痈肿溃后腐肉不脱者。
【说明】一枝黄花常用作清热消炎剂。野菊花根有清热解毒之功。
方十一【组成】鲜蒲公英30~60克。
【用法】上药煎水外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痈肿初期。
【说明】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
㈩ 如何治疗口疮
上火,排便 问题都可以通过 “黄三片”解决,一次4粒,一般小包的大概在18粒左右,才三毛钱,包装高档点可能会买三、四块钱。
其它问题嘛,没事可以吃点维生素B1、B2、VC,也都是几毛钱一小瓶,一瓶大概在100粒左右.
然后,可以买点罗汉果泡水喝,罗汉果分大中小三等,大的一般2元一个。一个最少可以喝一个星期多,放多放少自己掌握。(关于罗汉果的详细功效,在网络随便一搜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