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六经辨证的方法是什么
六经辨证是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外感热性病的辨证施治体系,在中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于六经的实质,历代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总体认为与人体的经络有关联。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所以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一般说来,六经传变,阳病大多从太阳开始,然后传入阳明、少阳,如正气不足,亦可传及三阴;阴证大多从太阴开始,然后传入少阴、厥阴,但亦有邪气直中三阴的。总之,病邪传变,大多自表而里,由实而虚;然在正复邪衰的情况下,亦可由里达表,由虚转实。前者是病邪进展的传变,后者是病情向愈的转归,所以有这样的演变,是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密切关系的,凡病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治疗的恰当与否,都是决定疾病传变的主要因素。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所以,疾病的传变虽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是也总不离乎六经的证候范围,因而只要分清六经脉证的界限,也就能识别六经病证的传变证候。
一、太阳病证
太阳为人身的藩篱,主肌表,外邪侵袭,大多从太阳而入,正气奋起抗邪,于是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太阳病。
太阳病的主脉主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的基本脉证。凡具有如此脉证,在外感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但见此脉此证,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病的病机是因外邪侵袭于肌表,正气抗邪于外,故脉亦应之为浮。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身体的背部;太阳经脉受邪,失其柔和,故头项强痛。恶寒,亦包括恶风在内,是外邪侵袭,卫阳被郁的缘故。
太阳病又有经证和腑证的区别。
(一)太阳病经证由于病人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同是太阳病经证,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自汗出,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太阳中风为外伤风邪之意,与卒然昏倒的中风不同。太阳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由于营卫失调所致。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卫为阳,功主卫外;营为阴,有营养的作用。阳在外为阴之使,阴在内为阳之守。今风邪外袭,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所谓“阳浮者热自发”。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阖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自出,汗出则营弱,所谓“阴弱者汗自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汗出肌疏,故恶风。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由于此证汗出肌腠疏松,所以又有表虚证之称,这是对太阳伤寒证的表实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虚证。
2.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此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证候分析:邪壅于表,故恶寒,卫气与邪抗争,故发热。起初有未发热者,乃是寒邪初袭,卫阳被遏,暂时还未与邪相争的现象。卫阳被遏,势必与邪相争,即会出现发热。因此,伤寒临床所见,多为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卫阳既遏,营阴亦受邪滞,筋骨失于濡煦,故身体骨节痛。腠理闭塞,所以无汗。正气欲向于外而寒邪束于表,所以脉见浮紧。肺主呼吸而外主皮毛,邪束于外,肌腠失宣,必然影响及肺,由是肺气不利,则呼吸喘促。因其无汗,故又称为表实证。
(二)太阳病腑证
1.蓄水证
临床表现:太阳病发汗以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浮。
证候分析:足太阳经脉连属膀胱腑,太阳病过汗后,水蓄膀胱,主要表现为小便不利。胃中干、口渴都是过汗所致。
2.蓄血证
临床表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
证候分析:太阳病未解,血蓄膀胱,故少腹急结;上扰心神,故其人如狂。
二、阳明病证
阳明病是因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所致。见于外感病过程中,阳气亢旺,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按其性质来说,属于里实热证。
阳明病也有经证和腑证之分。
(一)阳明病经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燥黄,脉洪大。
此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屎内结的证候。
证候分析: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周身大热。阳明之脉荣于面,热势上腾,故面赤。热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汗出而津不能继,故大渴引饮。阳明热盛,蒸灼于心神,故心烦。热甚津伤,所以舌苔燥黄。热甚阳亢,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热迫其经,故脉来洪大。
(二)阳明病腑证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转矢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等。
此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的证候。
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足阳明经内连大肠,阳明经热盛不解,热入阳明腑则出现本证。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里热更甚,而致燥屎阻结,则成腑证。阳明的经气旺于日晡时,而四肢禀气于阳明,大肠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屎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出,则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肠道壅滞而邪热又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少阳病从其病位上来看,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正是在表里之间,因而在其病变的机转上,既不属于表证,也不属于里证,而是属于半表半里的热证。
证候分析: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伤寒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本病辨证总纲。因为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则口苦,津为热灼则咽干,目为肝胆之外候,少阳风火上腾,所以目为之眩。此外,邪入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正邪相争,正不胜邪,则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因此寒热往来,亦为少阳病的特点之一。少阳之脉布于胁肋,热郁少阳,故胸胁苦满。胆热木郁,干犯胃腑,胃为热扰,则嘿嘿而不欲饮食。少阳木郁,木火上逆,则心中烦扰。胆气横逆,胃土必自受侮,胃为邪袭,失其将下之常,而反气逆向上,所以时时欲呕,肝胆受病气机郁滞,是以脉弦。
四、太阴病证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或舌苔白腻,脉象沉缓而弱。
太阴病的性质属于里虚寒湿。脾属太阴,与阳明胃相表里,胃阳旺盛则邪从燥热而化,脾阳不足则邪从寒湿而化,故阳明病属于里实热,太阴病属于里虚寒。由于脾与胃同居中州,相为表里,所以两经见证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太阴病而中阳渐复,亦可转为阳明。临床所见,凡三阳病而中气虚者,每易转为脾胃虚寒的证候,称为“传经”;如里阳素虚而始病即见虚寒证候者,称为“直中”;无论传经或直中,凡见上述证候的可断为太阴病证。
证候分析:脾土虚寒,气机不利,则腹部满闷;寒邪阻滞,则腹痛阵发。太阴病的腹满、痛与阳明病的腹满因于燥屎内结者,迥然不同。燥屎内结者,其满痛必甚,而且痛必拒按;太阴病腹满、痛为虚,所以腹满时减,而且喜温手揉按。由于中焦虚寒,故食不下或自利,以其邪从寒湿而化,且下焦气化未伤,津液犹能上承,所以太阴病口多不渴,但在吐利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有口干渴的感觉,不过渴不喜饮,或渴喜热饮而饮亦不多。寒湿之邪,弥漫太阴,故舌苔白腻,脉象沉缓而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属于全身性虚寒证。少阴经属于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则为少阴病变。少阴病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的两种不同证候。
(一)少阴病寒化证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少阴病寒化证是少阴病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证候,多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故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这与太阴病的肠胃虚寒证是判然有别的。
证候分析:少阴阳气衰微,阴寒独盛,故无热恶寒,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亦即“阳虚则外寒”之义。阳气衰微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是以脉微细;“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即神情衰倦的迷糊状态。此外,更由阳衰寒盛,外不能温煦四肢,四肢失其所本,则四肢厥冷;内不能温运于脾胃,阴霾充斥,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在这里应当明确,下利清谷,即指下利而完谷不化,此种下利,必兼口渴,与太阴病的自利不渴者不同。因少阴病下焦阳气衰微,不能化气升津,同时下利较甚,津液亦随之外泄,所以少阴下利,每多口渴;若太阴下利,下焦阳气未受影响,且下利不如少阴之甚,所以太阴病的下利,口多不渴,这是两者的区别。若阴寒极盛于下,将残阳格拒于上,则表现为阳浮于上的面赤“戴阳”假象。
(二)少阴病热化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此为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
证候分析:少阴病热化证是阴虚阳亢,与少阴病寒化证的阳微阴盛,正好相反。邪入少阴,少阴为水火之脏,既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化热则阴液受灼,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水亏则不能上济心头,而心火独亢,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则心烦不寐。更因心火上炎而阴液耗伤,故又出现口燥咽干,舌尖红赤及脉细数等一系列的阴虚阳亢病象。
六、厥阴病证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厥阴病在病程中为病变的较后阶段,这个阶段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虽极复杂,但是归结起来,其病则多显示出肝胆和胃的证候,临床特点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由于其病理变化、正邪消长的不同,故有上热下寒和厥热胜复的不同机转。
证候分析:厥阴病的主症,表现为上热下寒。因厥阴为阴之尽,其特点是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寒。其主症中的前三症,是上焦津伤热扰的上热表现;后者是下部肠道虚寒,蛔虫因栖息环境改变且无食物而窜动,故呈现出食则吐蛔的症状。
七、六经病的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合病
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为合病,例如太阳病伤寒证或中风证和阳明病同时出现,为“太阳阳明合病”;三阳经同病的为“三阳合病”等。
(二)并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并病,这与两经同时发病者不同。例如太阳病,发汗不彻因而转属阳明,为太阳阳明并病;少阳病进一步发展而又涉及阳明,或少阳证未罢而已见阳明证的,为少阳阳明并病;以及症见头项强痛,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等的太阳少阳并病。其实这是疾病传变中的一种形式。
(三)传经
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传经与否,关键决定于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和治疗的当否三个方面。如邪气盛,正气衰,则发生转变;正气盛,邪气退,则病转愈。身体较强者,病的转变多在三阳经;身体弱者,容易传入三阴。此外,误汗、误下,也能传入阳明,更可以不经少阳、阳明而径传三阴,但三阴病也不一定从阳经传来,有时外邪可以直中三阴。传经的一般规律有:
1.循经传
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传入阳明,阳明病不愈,传入少阳;三阳病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阴,终传厥阴。一说有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相传者。
2.越经传
是不按上述循经次序,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不传少阳、阳明而直传太阴。越经传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气不足所致。
3.表里传
即是相为表里的经相传。例如太阳传入少阴,阳明传入太阴,少阳传入厥阴。表里相传,是邪盛正虚,由实转虚,病情加剧的证候,与越经传同义。
(四)直中
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径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为直中。
上述都属由外传内,由阳转阴。此外,还有一种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阴病转阳证。所谓阴病转阳,就是本为三阴病而转变为三阳证,为正气渐复,病有向愈的征象。
B. 怎么样用辨证法解释辨证法
辩证法只是一种方法,它只是说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并没有说用这种方法分析的问题是正确的.
马列辩证法的最重要观点是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把发展理解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但是辩证法是马克思借用黑格尔的方法论,
黑格尔的定义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翻阅哲学史和逻辑学史,有无数个人都在使用辩证法,但他们对辩证法的定义都是不相同的!这又符合了马列辩证法的观点,马列辩证法也是在各种不同的辩证法学说下发展而成的结果.
C. 中医辨证的基础方法是什么
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是中医辨证的基础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
D. 常见的辩证分析方法
常用的辩证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具体和抽象分析法,现象和本质分析法。
E.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辩证思维
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六种思维包括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笔者就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辩证思维谈些自己的看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发展着的,要求党员干部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看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说对待工作,孤立、片面的看问题,将会止步不前。
在工作中运用辩证思维,要求党员干部做工作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辩证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哲学高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关键。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对于提高领导效能具有倍增作用。党员干部的首要职责是做决策。要作出科学的决策,离不开辩证思维这一思想武器。党员干部要从培养辩证思维方式着手,学会全面地、联系地和发展地看问题,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使思维方式更加具有层次和灵活性,从而在工作中善于运用辨证方法处理问题。在领导工作中,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一面,而要坚持两分法,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不要只看表面,也要看到它的更深层面;不能只凭主观愿望,还要看客观条件。党员干部在领导工作中,只有坚持两点论,在大同中看到差别,在差别中看到利益的重合点,善于辩证思维,才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决定行动的策略,求得双赢、多赢的结果。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尤其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规划的问题,必须要坚持发展变化的辩证思维,把眼光尽量放得远一些,这样才会使工作卓有成效,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领导者应学会辩证思维,关键是要坚持全面性,力戒片面性;坚持系统性,力戒孤立性;坚持发展和创新,力戒僵化和保守;坚持对立统一,力戒绝对性。
F. 什么是辨证法
什么是辩证法?
作者:姚大志
《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陷入了困境。困境源自这样一个事实:辩证法似乎是一个没有边界约束的论域。人们可以随意把任何东西都称为“辩证法”,可以把任何现象都归于“辩证法”的名下。辩证法成了一个硕大无比的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这样的结果就是,辩证法很难有任何确切的涵义了。因此,要进行关于辩证法的理论研究,首先应该追问“什么是辩证法”。
探讨“什么是辩证法”,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因所持态度的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可以大相径庭。第一种态度是我认为什么是辩证法,那么什么就是辩证法。以这种态度谈论辩证法,天马行空,望文生义,恣意奔放,洋洋洒洒,但不着边际。或者仅仅拿某位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或黑格尔)装装门面,开头引几句,下面则都是与门面无关的滔滔宏论了。因为各说各话,相互不搭界,这种探讨永远都得不出明确的结果,而且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辩证法。如果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辩证法,那么辩证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谓“辩证法是一座迷宫”,所谓“辩证法是变戏法”,这些使辩证法声名狼藉的说法都源于此。第二种态度是明确承认,辩证法是有思想资源的。我们能在今天谈论辩证法,是因为前人已经提出并讨论了辩证法。在我们的讨论与前人的论述之间存在着历史的关联,存在着思想的渊源关系。虽然辩证法的论题不是封闭的,然而却是有约束的,这种约束来自于前人的说法。诚然我们不必拘泥于前人的说法,但我们也不能随意杜撰辩证法的涵义。也就是说,在我们进行辩证法研究之前,应该明白前人所说的辩证法是什么意思。如果本体论和认识论因其历史传承而拥有确切的论域,那么辩证法也是如此。
我赞成第二种态度,因为只有这种态度才能推进辩证法的研究,才能使研究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如果采取第一种态度,那么我们对辩证法只能说一些别人不懂我们自己实际也不懂的空话。
我们的目的是澄清“什么是辩证法”,而且我们承认辩证法问题是有思想渊源的。这样,要回答“什么是辩证法”,我们可以按照思想的渊源关系向前追溯,一步一步地揭示出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辩证法有一个历史,一个其涵义既有连续也有变化的历史。在这个辩证法史中存在着四个关节点,这四个关节点体现了辩证法涵义的历史关联和时代嬗变,它们是古希腊、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如果我们能够澄清辩证法之演变和发展的这四个关节点,那么我们也就回答了“什么是辩证法”。迄今为止,我们知道“辩证法”这个词最先出现于柏拉图的着作中,尽管它不是柏拉图发明的。虽然无法考证古希腊人在什么时候发明了“辩证法”这个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苏格拉底的时代,“辩证法”已经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了。在古代希腊,辩证法的涵义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问题,但主要与论辩术和讲演术相关。一般认为,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辩证法的杰出代表。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主要有两层涵义。第一,辩证法意味着“对话”。在柏拉图的着作中,我们看到,苏格拉底通过一问一答的对话,将论题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最后得出真理。辩证法就是通过对话达到真理的方法。柏拉图的着作几乎都是由“对话体”写成的,而“对话体”表现了古希腊辩证法的精髓,正如“辩证法”(di鄄alectics)和“对话”(dialogue)这两个词拥有共同的词根那样。第二,辩证法意味着“正反”。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总是佯装自己无知,而与别人唱反调。在苏格拉底与他人的论辩中,对同一论题通常形成正面和反面两种观点,通过对立双方的辩论,真理最终脱颖而出。就此而言,辩证法是通过辩论逼出真理的逻辑。
在古希腊,辩证法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逻辑。作为方法,辩证法是一种言辞的艺术,一种对话的技巧,一种说服别人的方式。这种意义的辩证法仅兴盛于古希腊,后来就消失了。作为逻辑,辩证法内在于人类理性之中,是一种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后来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在这种逻辑的意义上谈论辩证法的。一方面,从斯多葛哲学开始,贯穿整个中世纪,辩证法一直与形式逻辑紧紧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尽管在16—18世纪西方大哲学家不断涌现,新论迭出,但他们似乎都把辩证法遗忘了。近代哲学家中首先重新发现辩证法的是康德。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世界分为经验的现象世界和超经验的本体世界。对于现象世界,人的理智能力是有效的,能够通过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把握真理。然而,康德认为,人类理性具有一种形而上的冲动,试图突破现象认识超经验的本体世界,但是理性又不具备与本体世界相应的认识能力,这样人类只能将适用于经验世界的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运用到超经验的本体世界上去,结果导致理性自身的“矛盾”或“幻相”。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曾一般地把辩证法称为幻相的逻辑”。在康德哲学中,辩证法就是幻相的逻辑。这典型地表现在宇宙论的四个“二律背反”之中。康德论证,在关于世界的开端、组成、规律性和原因等问题上,都存在一个正题和一个反题,两者都能得到同等程度的证明,但却是完全相反的。这就是“幻相”。康德认为,理性出现“幻相”,问题不在对象,而在人的判断。换言之,康德的辩证法意味着理性一旦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虽然古希腊的辩证法与康德的辩证法都意味着思想的逻辑,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古希腊辩证法作为逻辑是肯定的和积极的,它揭示的是事情的真理。康德辩证法作为逻辑则是否定的和消极的,它在认识中揭示的是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对辩证法的兴趣显然是康德引起的,但他不赞成康德辩证法,而最终回到了古希腊辩证法的肯定性和积极性。
在黑格尔哲学中,按照黑格尔本人的用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这种对立是非常令人困惑的: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形而上学”是关于终极实在的研究,而“辩证法”不管作何种理解,都可视为思想的逻辑。就此而言,两者谈不上什么对立。但是,如果我们把关于辩证法的讨论置于康德哲学的背景中,那么“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就是可理解的了。在康德哲学中,只有理性涉入形而上学的领域,才会导致“幻相”的发生。辩证法作为“幻相的逻辑”只有在形而上学领域才能发挥作用,而且其结果是否定的和消极的。对于康德,重心在形而上学,辩证法只是一种必然而又不合适的工具。黑格尔对康德的辩证法不满。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名义上起作用的是辩证思维,实际上还是知性思维,所以康德的辩证法只有对立没有统一。在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将形而上学消解了,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之间不再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认识中也不再存在一个不可知的形而上学领域,相反,理性有能力把世界的所有方面展示出来。对于黑格尔,辩证法是中心,形而上学只是一个被错误界定的思维领域。因此,黑格尔用“辩证法”来同康德的“形而上学”对抗。
黑格尔是理解辩证法的关键。没有黑格尔对辩证法的深入发掘和积极高扬,就没有当代辩证法。追问“什么是辩证法”,首当其冲应该追问黑格尔“什么是辩证法”。首先,黑格尔把辩证法理解为最高的思维方式。
近代以来,分析理性一统天下。在分析理性之思维方式的统治下,一切认识活动都被归结为对认识对象的分析、分解和还原,以求发现最基本的元素,并用这种最基本的元素来解释一切。黑格尔将这种分析理性贬之为“知性”,认为它仅仅是理解世界的一种片面方法,而辩证法则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方式,知性只有在辩证法的统领下才有意义。其次,从形式上看,黑格尔辩证法表现为正、反、合的过程。古希腊辩证法和康德辩证法都是由两个因素构成,表现为一正一反,一问一答。黑格尔认为,这种辩证法只有对立,没有统一,从而导致否定的结果。真正的辩证法应该是肯定的和积极的,对立的因素应该得到统一。为此,黑格尔在“正题”和“反题”之后又加上了“合题”,形成了着名的“三段式”,而黑格尔辩证法作为最高思维方式的肯定性质就表现在三段式的“合题”之中。最后,从内容上看,黑格尔辩证法包含有整体论、有机论和过程论等思想。辩证法是整体论的,它主张不是部分构成了整体,而是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不能用基本元素的性质来解释整体的性质,而是这些基本元素的性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得到说明。辩证法也是有机论的,它主张任何事物或元素都不是孤立的,永远处于与其他事物或元素的联系之中,没有联系就没有它们的存在,而支配这些联系的则是它们的组织结构。辩证法还是过程论的,它把事物理解为过程,而过程体现着变化,变化则导致一种更高的现实。
如果辩证法对于黑格尔只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如何理解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我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被理解为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这是一种误解,而这种误解则是由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和唯心主义造成的。泛逻辑主义使黑格尔的辩证法由思维方式变为概念体系,使之成为概念自我演化的内在动力,这样辩证法就变成了包罗万象的逻辑学。唯心主义则使黑格尔的辩证法实在化,从一种思维方式变为“绝对精神”的一种辩证运动,而且这个“绝对精神”还要按照内在逻辑使自己对象化,即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社会。因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社会从根本上说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所以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不过是思维逻辑的客体化。泛逻辑主义和唯心主义是黑格尔哲学的主要缺点,而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是同黑格尔哲学的主要缺点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具有讽刺意味。
黑格尔是现代辩证法的奠基者。但是在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又是同泛逻辑主义和唯心主义纠缠在一起的,这不仅掩盖了辩证法作为思维方式的原本意义,而且也使辩证法变得神秘难解了。马克思是从黑格尔那里学习到辩证法的,同时马克思又对以黑格尔主义形态存在的辩证法感到不满。
虽然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多次倡导和赞扬辩证法,但他对辩证法并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观点主要存在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在这篇文章的结尾,马克思极为概括地谈论了辩证法。我们可以在该文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讨论中区分出两层涵义。
第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马克思批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神秘的”,其所以是“神秘的”,因为“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因此,马克思提出必须把黑格尔辩证法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这里的关键在于,“倒过来”意味着什么?许多人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解释,认为黑格尔是从主观辩证法演绎出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把它“倒过来”,就是从客观辩证法引申出主观辩证法。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马克思讲把辩证法“倒过来”确实与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有关,而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也确实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和泛逻辑主义。但是,马克思的“倒过来”不是从主观辩证法中寻找作为其根基的客观辩证法,而是剥除唯心主义和泛逻辑主义强加给辩证法的“体系化”、“实在化”和“客体化”。剥去“体系化”、“实在化”和“客体化”之后,辩证法就是一种思维方式,这样就恢复了辩证法的本来面目。
第二,马克思对辩证法本质的理解。马克思把辩证法的本质称为“批判的”和“革命的”。客观辩证法无所谓“批判”或“维护”,“革命”或“保守”,只有作为思维方式的辩证法才能够被称为“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马克思把辩证法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法作为思维方式之所以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于“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马克思既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革命家。无论是作为理论家还是作为革命家,马克思都迫切需要一种同主流思维方式不同的、革命的、批判的思维方式,以揭示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以论证社会革命的可能性,以期望一个更为理想的现实。
质言之,无论是对于古希腊和康德,还是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辩证法都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而黑格尔和马克思重提并高扬辩证法,都在于辩证法包含了对现实和主流思想的否定和批判。
G.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比如你中了500万大奖,首先这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改善你的生活质量,你也可以帮助别人;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可能会使你处理不好而引发一些问题,不劳而获或坐吃山空等等不胜枚举.这就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出不同的方面,好的要坚持,坏的方面要克服.
总之具体事项要具体分析
H. 提问:如何进行中医辩证施治
艾先生:您好!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 辨证论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I. 如何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辩证形容看问题的眼光全面。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的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通过观察和学习掌握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之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看法,因此他们在一起通过类似辩论的方式阐述各自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剔除自己原本的想法中不合逻辑的部分。
这其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企图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是“在讨论中觉得自己原本的观点不正确而将其放弃,转而接受别人的观点”。其本质是个人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同时批判。参与辩证的人最终会得出共同结果,这个结果相较于他们原来各自的想法更加客观和系统化。
(9)论述各种辨证方法如何运用扩展阅读:
依照苏格拉底的观点,真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唯有基于理性(类似于逻辑,而不是感情),才是说服别人与及发现真理的正确方法,并且是一个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他认为真理能够在讨论所使用的推理和逻辑中被发现。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