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鉴别古代字画的真伪
一,多看真迹。书画作为文化艺术,既有其自身的积累和师承,也有自己发展的历史,是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同时,也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物质条件及生活习俗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时代的绘画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果一幅绘画不符合时代特点,那很可能是赝品。古代字画作品的真伪判断,归根到底是对真伪进行比较,对古代字画的发展脉络及每个名家的风格面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有助于藏家发现真伪的差异。
二,了解名家风格,一个书画家长年累月所形成的笔法习惯,无论其作品题材如何变化,总能看到他的笔法轨迹和风格特征,所以要熟悉主要书画名家的艺术气质、师承渊源、作品境界以及创作笔法、用墨用色等独特之处,熟悉书画家的画风与笔墨语言,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作为鉴定真伪的一个参考。
三,注意题款钤印。在中国画中明确出现署款可以说历史并不悠久。北宋时画家把名款多藏在画中很不显眼的地方,署款真正开始大规模盛行是在元代,这对于一幅作品朝代的判定很是关键。书画作伪者常常利用无款字画或残破字画,在落款和印章上做手脚,有的伪造签名,有的伪造印章。对签名真伪的鉴别,一是从笔法和书法功力上辨认。二是从书画家名、字签署习惯上辨认。对印章的鉴别也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印章。不同时代印章的形状、刻法、篆文以及印章的用料质地多有不同。如宋代印章以铜、玉居多;元代印章质料有木、铜、玉、石;明代中后期印章质料以石质居多。二是看印泥。元代以后印泥是以油调朱而成;而宋代以前多用水印,以水调朱,南宋以后至元代也有用蜜调朱的。调治方法不同,印迹颜色也不同,以此可发现破绽,辨别真伪。另外,也要注意落款年月与作者出生年月是否相符,与事实有无出入。
四,注意题跋。古代字画上多有历代藏家与鉴家的题跋与观款,因为藏家对书画的题跋十分看重,造假者便投其所好,在伪造题跋上下功夫做文章。如明代张泰阶便善用此招,他伪造的假画常常都附带各代名家假跋,因此遇到“名家题跋”时应格外小心,多加审看。书画所用的纸和绢,因朝代不同也有所不同。宋、元所织的绢无论精细、色度都有差别;而一些朝代的造纸用料也有不同。如隋、唐、五代都用麻纸,北宋时期用树皮造纸。如书画上落款的朝代与绢、纸的朝代不符,也可断定为赝品。
2. 古代名人字画鉴定有什么技巧
(一)摹(包括法书的勾填)
摹是最易得形似的,它有三种方法:①先勾后填;②不勾径自影写;③勾摹物兼临写,又修饰之。勾填大都用以摹书,古法先用涂熨黄蜡较透明的纸(称为硬黄)蒙在原迹上面,以淡墨作细线,依笔法勾出一个轮廓来,然后取下,以浓淡干湿墨填空成字,所以也称为双勾廓填。第二种以纸蒙在原件上,径用浓淡墨依样摹写。摹工笔勾勒绘画,一般都用此法。第三种亦大都用于摹书,先勾淡墨廓后,再用一笔在廓中摹写(有异于不见笔法的填墨),碰到虚躁笔锋处才略为填作。以上三法。因为勾摹时必须映于向明处(古代没有透明纸),所以都可称之为“响拓”。
唐代“弘文馆”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如太宗朝(贞观)有冯承素、诸葛贞、赵模、韩道政、汤普澈等,都是传名千载的好手。现在我们还能物华看到武后朝(万岁通天)摹的王方庆进王氏一门法贴,即《万岁通天贴》,真可谓“下真迹一等”。摹拓时把原纸上破缺处物都以细线框出(因为它的目的是仅为留一副本),否则真不容易使人望知是个摹本呢!
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华中有时会将牵丝的笔画搞错,例如唐摹王羲之《丧乱贴》中的“咏”字,《奉桔贴》中的“馀”字等等,很容易看出有错。
工笔人物和早期的勾描山水等也可以影写摹拓。但如搞得不好,有时会将人物的衣纹搞乱,如所见宋摹传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其中就有这样的物华情况。这些东西有的可能是一翻再翻之本,勾摹者根本没有见过原作,所以人物面相也往往呆板无神情。勾填的方法,在书法中又易在牵华博丝处易显得不太自然(特好的例外),还有一些集字勾摹的,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更都有不呼应不贯气的现象,如所谓王羲之书物钟繇《千字文》卷等,即可见一斑。
所见唐宋摹晋贴,以及宋以来摹晋、唐等大都用上述三种方式。五代两宋画法逐渐复博杂,如出现皴染兼施的山水画等,根本无法勾摹,因此三法渐废,而大都以临写来代替了。但临写时也有先取透明纸,依形象(多半是绘画)轮廓,用浓墨约略勾出部位,取下后再将纸绢盖在浓墨勾的稿本上,然后看着原作临写。这种作法可说是半摹半临(基本上算是临本)。
(二)临
纯粹的对临,是不可避免会稍离原作的形貌的。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边看边临。对一些草书和写意的画大都采用此法。因为勾稿映看易受拘束,草书和写意画一受拘束就显出死板的样子来,对临正可以避免这个弊病。但中物任何事情往往是有利有弊,对临固然比勾摹要灵活些,可是又容易失掉形似,甚或露出临写者自己的面目来。例如“三希”之一物的王献之《中秋贴》,就是北宋米芾的临写本。米氏是纵逸不太守法的,因此这临本(有近于仿)也大露本相,试拿《宝晋斋法贴》中王献之原作石刻本来对比,就真伪立判了。又临写时如果希望搞得像一些,边看边作,所以在书法中的行款方面就会上下左右不相呼应(这与勾摹本的不呼应不大一样,又在结体上也容易出毛病)。绘画中山水的勾笔、皴笔等有时也会出现些脱节或混腻的现象。下面记录一件摹而带临的明代董其昌画《夜村图》真、伪各一本。此真本为《山水》大册中的一页,作于“戊午八月”,为万历四十六年物博(1618年),董氏年64岁。伪本是单独的小轴,它的树石等部位基本上和真迹一致,定是先勾一墨框放在纸下然后摹作。但因此图画法物中是比较率逸的,所以不能90%以上的笔笔肖似(也包括部位没有小走样),同时率逸之笔在临摹时更难免会不太自然甚至见得混腻。这种现象我们在此临摹本上就能辨得出来,尤其在下部的石皴上更为明显易见。此二件均藏故宫博物院。
(三)仿
一般说来,仿作是没有蓝本的。作伪者凭自己的想象,仿学某人笔法结构,自由写作而成。这大都因为缺乏古本临摹,才不得不这样作。当然这更容易露出作伪者的本相来,或两者的时代风格不相符合,但仿学更为自然活泼,也有容易欺人的一方面。其中也还有虽有原本而作伪者博物略取大意,不予照临,亦可谓之仿。着名的仿本,所见有《江村销夏录》卷二等书着录的黄庭坚书《梵志诗》卷,行书仿黄体而不佳,后有梁清标等题跋,都称之为真迹,实为后代依原文略仿黄体而随意自书之。此本曾见之于北京市文物管理局。按此书真本见《汪氏珊瑚网书跋》着博物录,原为大草书,其末尾自跋则为大行书;今自跋已与前文割离,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本文则早已不知去向。又考此卷之文实非《梵志博物诗》而为《懒残和尚歌》。仿作虽不甚相似而技法高超的,如所谓米芾小行书《崇国公墓志铭》卷,实为明代祝允明仿书,原藏过云楼顾中物氏,未见《书画记》入录。又如黄公望《山坞远村图》卷,王蒙《仙居图》卷(《石渠宝笈初编》卷一四着录),倪瓒《柳塘㶉鵣图》轴物中。三件均纸本,墨笔,都出于王翚早年所仿,仿倪轴可与王氏自款一轴对比,更能一目了然,知出于一人之手,其仿倪轴实已接近“造”作,华物因为画法离倪已远。
另外有些人一生专学一家的书画(大都是儿子学父母,门生学老师,或当时的私淑者),学到成熟后,他和那华中个“被学者”的面貌几乎取得基本上的一致(当然不可能绝对的一样),可以大量随便制造,这种仿本,又往往专学某人的殊异处,物以致形成一种“套子”,有的书法中的同样字几乎可以千篇一律,真迹倒反而不是这样。所见如元代钱选《孤山探梅图》卷(七真迹粗野博中),明代沈周《溪山深秀图》卷(比真迹板俗),王宠小正书临晋唐贴册(真迹倒不如临本匀正),等等。这些全为同时人仿作,大中物都似是非类,类似的更不计其数。
要搞清楚那些仿作书画,最好要能先看到仿作者的本款画,以之对照,就容易直抉其稳。例如我们因物中看到过王翚的早年自画,才能更确切地断定上述的三件“元人”画为伪造无疑。
此类伪本,如上述的仿钱选、沈周、王宠华博等人的作品此外,常见的还有仿文征明、董其昌、王鉴、髡残、王翚、恽寿平、郑燮等人的伪作大量存世,其他不能一一列物华举。如果我们错误地把它误认为某人的标准“样板”,以之作为鉴别某人书画的依据,势必大上其当,甚至可以反把真迹当作伪华物本,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现在,犯有这种错误的还大有人在。
(四)造
有一种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样,随意凭华中空伪造,写上一个名字就算数。见得较多的如宋代岳飞、文天祥,明代海瑞的一般书法,具体的有元代泰不华的画石,萨都刺的物中花鸟,杨维祯的鸡,明代方孝孺的虎、松等轴。如泰不华(即达不花)以下四人,根本未闻他们是会作画的,这种明明不可能有的事,稍有美华术史常识的鉴定的工作者,是闻而知其必伪的,所以也最容易辨别出来。用这种方式来作伪画,其原因,主要是取其无有对证便于欺博物人。所以,原为书画名手而一时又还有不少作品存世的,则较少有人去“造”它的。当然也有一些极次等的伪品,作伪者根本不去考虑那么多中博问题,而随意伪造,那就不在话下。
作伪书画还有一些地区性的问题,例如所谓“苏州片”、“扬州片”、“绍兴片华中”、“广东货”、“河南货”、“湖南货”、“江西货”,等等。苏州片大都仿赵伯驹、仇英一路工笔青绿山水长卷。扬州华、绍兴多仿地方名家,如明代绍兴的徐渭、陈洪绶,清代扬州的僧原济、郑燮等人的作品。山东潍县也有作郑燮伪画的。广州有一种华博臆造的宋代佛像画,大都设色浓丽。河南货多作苏轼、岳飞等名人伪书,也有将粉笺揉碎成冰裂纹的,极为下劣。湖南货用绫绢作明清伪物博画,有冷名的,画法亦劣,绫色往往焦黄。对识别地区性假书画,仅仅是增加一些常识的问题。书画既然已经看出了是伪本,目的已经达到,博华至于它是什么地方伪作的,就显得次要了。
(五)代笔
找他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名款,加盖印记,叫做“代笔”。博物书法代笔当然连名款都是代者一手所写,只是印记是自己用上的;绘画则有的款字出于亲笔,有的也可以另找一人代写,也只有博物印记是自用的。代笔书画虽然是经本人授意而成,和私作伪本不同,但从实质上讲,总是出于另一人之手。仅用本人的题、印,仍属于作中博伪的行径,只是出发点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我把它另立一节,附在各种作伪方式方法之后来谈。
较早的代作书画的文献记载,有南梁陶物博弘景答武帝萧衍书启中说到王羲之的代笔问题:
“从(羲之)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人不能别也。华博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
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华中于逸少无复末年之讥。”
所云“世人不能别”,可见“此人”(惜不知其姓名)与王书竟无多大距离,要是存到今天,想来我们更物无法区别其真伪了。
又在《历代名画记》卷九中记载:“吴生(吴道子)每画,落笔(即勾完墨线后)便去,多使琰华博(翟琰)与张藏布色,浓淡无不得其所。”这是吴道子作佛像壁画时叫人半代笔设色的一例。又同书卷十中记载当时人家收藏的王维画中博:“多是右函指恽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掘,复多细巧,翻更失真。”这又是一例。较后曾见明人墨迹黄姬水致钱榖一札博物云:“寒泉纸奉上,幸作乔松大石,它日持往衡翁(文征明)亲题,庶得大济耳。此出吾兄高义,不待名嘱也。理得早惠尤感尤感。十九华中日,姬水顿首。罄室老兄。”正是文征明有代笔作品的确证。
又见米万钟尺牍二通,其一云:“寄去抚台扇十柄,欲弟字画,烦老物博丈转送可复兄一代。须树石奇怪,着色鲜明,方如彼公意,必须五日内完,弟差人赍去。其花鸟必勾染,或可复兄不暇办,博华转烦善此为之,弟归时如数补谢,万惟留意。偶念方遣使相接耳。弟亦欲荐吴文仲,明日再言之。见文仲时亦可致意,然弟行甚急,华永升言转促两丈速为弟一染卷纸,如抚台接去,则弟画便无完期,幸留意,定别有报也。”
其二云:“可复兄卷可曾华博完否?名画扇毕竟出谁手,祈赐掷下,以便转缴。所应备笔资,唯命是听,径务封送,不必待弟可也。……承可复兄为弟作《移居图》,中华可得一看否?弟恶况中补得一诗,殊不能佳,此时不暇录,容再送可复兄。”
米万钟画传世较少,真笔代笔一时还少区分标准,按可复博为金陵胡宗信之字,胡画亦不多见。吴文仲名彬,福建莆田人,画人物、山水,形象奇怪,忆米画树石确有怪态一种,不知是否博华即为吴彬手笔。
又见清代“内务府”“活计档”如意馆条:“(干隆)六年二月十七日,内大臣海望口奏:画画人冷枚有一子(按物华:名“鉴”),现今帮伊画画,欲照画人所食次等钱粮赏给工食,应否之处,请旨。”“帮伊画画”,可见冷鉴有时就为他的父华博亲代笔作画。清宫画画者找人代笔,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皇帝也不以为嫌。听老辈说:弘历曾询蒋廷锡,你的代笔人是谁?博云云,可为一证。
3. 清朝铜钱真伪如何辨别
一、听声音定真伪。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
二、闻气味定真伪。古铜钱时间越长,其氧化越严重,铜钱氧化的时间越久,其铜腥味越小。凡是铜腥味重的古钱币,皆可判定为假货。
三、观锈色定真伪。古铜钱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世古铜钱锈层较薄,且锈在局部,钱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铜钱坑口不同锈色不同。土坑出土的铜钱,锈层一般较厚,锈在一起的铜钱叩开后,有“泛金”、“泛银”、“泛蓝”现象。
“三泛”现象是无法仿制的;沙坑出土的铜钱,一般锈层较薄,钱面多生红黄锈;水坑铜钱锈色布满币面,呈墨绿色。古铜钱的锈是由内向外而生,行家称其为“发锈”、“贴骨锈”,真锈是很难去掉的,凡是锈容易去掉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
四、舌头舔定真伪。用舌头舔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必假无疑。
五、水煮定真伪。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
(3)清代真迹鉴定方法和技巧扩展阅读:
古代铜币的保养注意事项:
古币的保养主要是除锈,除锈的方法很多,专家建议:古钱除锈不易彻底,以除去表面浮锈,看得清古钱文字为妥。千万不能在强酸或强碱中脱锈,也不宜用尖锐的利器除锈,这样会损伤古币。
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选用大号油画笔,减去鼻尖上部分棕毛,只留5至7毫米的根部,用这种自制的刷子去刷古钱上的锈,可以恰到好处地刷去古钱上的浮锈和残绣,而丝毫不伤古钱上的包浆。
4. 辨别一副话是否是真迹,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收藏书画,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鉴别真伪和怎样欣赏作品这两个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着急。要从基础开始,要循序渐进地熟悉、学习、摸索、积累;继而总结心得,归纳和整理经验,渐渐地就能掌握规律了。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要从头做起。至于鉴赏书画,也是如此。
��收藏书画的第一步是要懂得鉴赏书画.现在各城市都有不少古玩市场,也是收藏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但因市场里复制品或仿制品颇多,初涉古玩市场的收藏爱好者在购买收藏品时应注意什么呢?
���一�遇绝对便宜货要警惕
��市场上有相当多的古玩是“二手货”。若为上品,价位一般不会太低,便宜的货色,总会有些问题,或是赝品,或是残损品。
���二�做工粗劣的器物不可买
��一些玉器、竹器、牙器、角器等,雕工无力,不精巧,一般为粗制滥造或学徒所作,不必收藏;一些劣质玉或类似玉的石头,没有坚密光润的特质或玉内多杂质、黑点,无继续增值的可能不可买。
���三�无法判断真品还是赝品的不可买
��有些古董虽经多方鉴定,仍无法把握它的真伪,就不必去买。如一幅名家书画只有在认定它是真迹的情况下才会体现其价值,如果不是就会不值钱。
���四�对古玩藏品应多看多思
��所谓多看多思多加揣摩,特别要注意古玩藏品的制作年份和艺术造型。年份是指古玩藏品的存世越久则越有收藏价值;品味艺术价值,是看该藏品是否典雅、精湛,是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五�不急于下结论
��对看中的古玩藏品不要急于洽购,既要看该物品是否值得收藏,又要看它的价格是否适中,即便是再好的古玩,若价格远高于其价值也不值得购买。
���六�不要轻信“故事”
��古玩市场上的卖主一般都会讲述有关古玩藏品的“故事”,大凡“珍品”总能讲得绘声绘色。收藏者应多读各种收藏书籍,了解各类古玩的确切价格行情,尤其是真伪藏品的鉴别知识,以免因轻信“故事”而上当,要知道古玩市场里有故事的古董多半是赝品。
���七�要确定收藏目标
��集藏者要按自己的心愿,明确收藏方向,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一心一意地干下去,要肯吃苦,发现稀世珍品要肯花大价钱,要相信自己最终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古玩收藏家。
收藏入门之鉴定常识
��警惕作假之形形色色
��(一)书画鉴定重要依据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
��我们谈过以上的基础知识,再简单谈谈书画鉴定知识。
��由于时代的发展,像纸张、印色、装裱式样等这些工艺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书画用纸,像净皮绵廉、三层玉版等,虽然今天还有生产,但品质上已有很大不同。又比如印色,好的印色多用矿物颜料制成,像上乘的朱砂、红宝石粉末等等,一般可以经数百年不变色。关于印色,不同书画家所喜欢的颜色不同,其中还有区分。张大千书画用具,都是他自己定制的专用品,十分讲究,为此,他在解放前曾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但是,对于他的书画进行鉴定却有所帮助。关于装裱的款式、用料、工艺对鉴定书画真伪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特征就是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
��(二)印章
��各个时代印章的特点是不相同的,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以从印章的形状、篆文、质地、印色辨别出来。宋代书画大多不加盖作者本人名字的印章,材质以铜、玉为主,印油与其他朝代有区别。元代开始才使用石料印章,明代开始使用“印油”,据说以沈周为代表。有些作者固定印和油,有些作者比较乱。
��(三)纸和绢
��纸,晋唐多是用麻制成(比如陆机《平复贴》),纸在宋代非常发达,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用熟纸写字,另还需了解自明代后各个时期纸张分类,比如布纹纸、洒金纸、高丽纸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四)书画题跋与标签及收藏印章
��题跋分同时代人题跋与后人题跋,多为赞美之词或鉴赏之词。
��(五)书画着录书目
��检阅是否有对某藏品的记录、说明、评价等。
��(六)书画装裱及作者字号、籍贯、生卒时间
��现存最古老的装潢是北宋的,各个时代都有鲜明的风格。
��(七)形形色色作假方式
��1.无意为之:如临摹。
��2.勾填作假:挖、补、填、描等。
��3.请人代笔:如董其昌、金农等。
古字画的鉴别
纸绢鉴别
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则几乎没有。隋、唐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精细的佳作。此种质料亦发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发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竹料的造纸用于书画始于北宋。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形,转角外也见棱角。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易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装潢鉴别
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唐熙、干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是定制的,与非宫廷有显着不同。嘉庆以后,宫廷装裱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成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比较笨拙。手卷比康乾时期也显得粗些。
印章鉴别
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别书画的佐证。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宋代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未期出现了极少数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后期印章以石质居多,其它如水晶、玛瑙、铜、玉等均有。字体有古文篆体等到各种形式。这一时期印色大多是油制的,颜色也有浓淡之分,也还有少数画家使用水印。清初,书画家印章甩用的篆文变化并不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种流派,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印色从为油质,水印已不见使用。
题跋鉴别
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某件书画的题跋虽然也有对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是少数。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表扬它的美,于是人所共知的。但书画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的作伪情况,因此书画鉴定不能不注意它的" 张变幻"。真古画而配以别人的伪跋,或伪古画而配以别人的真跋,都是常见之事。画上如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作伪在宋代已很盛行,米芾《书史》便记载他临写的王献之《鹅群帖》及虞世南书,被王晋卿染成古色,加上从别处移来的题跋,装在一起,还请当时的公卿来题这些字卷。如果传到现在,宋人题跋虽真,帖本身却是米芾临的。题跋对书画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看题跋者的水平。弘历收藏至富,题跋也很多,但鉴别能力都差,往往弄假成真。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他先得了赝本,叹为旷世无双。后来对真本他反说是假的。文征明的题跋就较为可信,因他工书善画,鉴别能力高。鉴别的人除了眼力有高低之分,还须看他对作品的负责态度如何。董其昌经眼过很多书画明迹,但在评真上极不严肃,因此不能对他的题跋完全相信。总的说来,前代的鉴赏家去古较近,见到的东西多,有比我们占便宜的地方。他们的题跋虽不克尽信,还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 其它一些证据
别字:历来把写别字看得很严重,书画作者等都不至于有此等错误。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的题款等等出现了这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 避讳: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就是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否则就是作伪的漏洞。这一问题,一向作为无可置疑的铁证。
年月:书画上或题跋上所题的年月或作者的年龄、生卒不符,或与事实有出入,也将被认为是作伪的佐征。如张大千藏《湘江风雨图》与卷,曾影印于《大风堂名迹》第一集中。纸本,长幅。画墨笔水石风雨竹。自识;风林顾有终,志行昆季,求予写《湘江风雨》已三年矣,而予倥偬未能酬之。今年予上京师,与友携酒追而送别于鹿城之南,乘兴一挥而就,但愧用笔不精而情谊则蔼然也,时正统丙寅岁(十一年,1446年)秋七月望后一日,东吴夏昶仲昭识。钤朱文"东吴夏昶仲照图书印"、"太常卿图书"等印。另北京文物研究所存一卷,画法款题印记,和张氏藏本完全一样。画在生纸,而末尾题识处纸色拖浆煮熟。细看两卷画笔均欠沉着,款字略有文微明法派,完全是一手之作。再拿夏画真迹中题记印亲校勘,乃知正统十一年丙寅(1446年)夏氏还在吏部考功习,而他官太常卿,则要到天顺至成化五年已丑(约1457年--1469年)间,所以不可能正统中已用"太常卿图书"的印章,因此肯定这两卷多是明代中期人凭空仿造的伪本。
5. 光绪元宝真假鉴别方法技巧
光绪元宝真假鉴别的方法有六个,从材料、大小、工艺、错版、有齿和品相。下面是六个方法的详细说明。
一、看铸造币材。
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为多见,黄铜元少见。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如“大清铜币”中心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红铜元反而少见。
此外,民间私铸的铜元也多为黄铜质。铸造整齐精美、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以及铅质铜元则多属于样币性质,难得一见。
二、看面值大小。
铜元面值有很多,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铜元都值得留意。“光绪元宝”四川当三十文铜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旋铸旋废,存世仅有十余枚,非常罕见。
“大清铜币”宣统二十文、“光绪元宝”广东五文、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三、看铸币工艺。
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但有些地方因买不起机器因陋就简铸币或民间土法私铸,产生了不是机制的铜元。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铜元等。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另外,铜元一般中间无孔,因此发现中间有孔,特别是方孔的铜元值得格外留意。其中以“光绪元宝”安徽方孔十文铜元最为罕见,估计存世量不会超过10枚,被誉为“一级大珍”。
四、看是否错版。
铜元常见错版形态有:1.英文错误,主要有字母写错、单词拼错等。如将“A”写成“A”、单词“PROVINCE”(省)错拼为“PROVINEC”等。2.满文错误。如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元,上缘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却为“宝福”(福建铸钱局)。3.正背面图案错配。
如“光绪元宝”背错配大清龙图,“光绪元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大清铜币”宣统乙酉年造背错配“光绪年造”字样等。4.阴文图案。铜元币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5.合背、合面铜元。错版铜元值得关注。
五、看是否有齿。
一般情况下,铜元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轧有齿边的铜元绝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值得收藏。但“光绪元宝”江苏十文和民国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铜元中也常见齿边普通品存在,这属例外。
六、看品相。
铜元的品相对铜元收藏意义尤为重大。机制铜元无论是对表面的光洁度,乃至边丝的好坏都有严格的要求,任何缺陷都会影响藏品的价格。图案文字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
拓展资料:
光绪元宝受到西方影响,在洋务运动的倡导下,光绪年间,清朝通行钱币种类多样,金币、银币、铜币和纸钞并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光绪元宝。光绪元宝有银元和铜元两种,形制上都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钱,有很强烈的西方色彩,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被侵略”状态。
光绪元宝由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
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光绪元宝中,价值最高的就是广东省造的双龙寿字币:库平重一两。
银币光绪元宝1898年--1907发行,正常成色为89%-90%。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XX省造”或“造币总厂”,底部铸货币价值如:“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为满文“光绪元宝”。
银币背面外圈顶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XX省造”或“造币总厂”字样,下面为英文货币价值,内圈铸有中心为蟠龙图,品相精致,其审美风格独特。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
6.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很多喜欢研究文学的人们都会想要去购买一本真品。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去鉴别清楚它的真伪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着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干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干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干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唐刻本
现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除了敦煌所出乾符四年(877)与中和二年(822)两种唐历和刻于咸通九年(868)卷本《金刚经》已流散异国以外,未见其他传本留存。所以说,唐代古书都是传说级别的东西。
宋刻本
前面说到,宋时刻书印书事业繁盛,两浙、四川与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刻书的中心,刻书单位有监司、州学、书院、家塾、书坊等。但为何到今天宋版书寥若晨星呢?因为即使排除战火、天灾的因素,一般纸的寿命也只不过千年而已。像唐代遗留下来仅存的那几本书,若不是纸张在湿度为零、几乎真空的敦煌戈壁滩的洞窟中存放,绝无保全的可能。
每一册宋版书都是艺术品,弥足珍贵,因此现代按页卖,且每页都在万元以上。其实早在明末崇祯年间,着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就按页购宋版书了。他在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谓:“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宋代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由工于刻书前要请书法大家缮写上版,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字体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元刻本
元代初期刻书承南宋遗风,字体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误为宋刻本,后流行赵体字。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经手,流风所及,自然流行赵体,渐有颜体字,字瘦一些、圆劲一些,不像南宋建本字那样横细竖粗。元代俗文化发达,故刻本中多简体字和俗字,许多简体字跟现代一致。
官刻、家刻中较少,经史文集中较少,坊刻和话本类书中较多。元本墨色稍淡,刀法也显软弱无力。早期用纸,白麻纸、黄麻纸兼而有之,中期以后,则多用黄麻纸。元朝皇帝为蒙古族。人名汉字都是音译、无法避讳也不用避讳。元人礼制观念淡薄,查禁的也不严,元刻本中几乎没有讳字。
明刻本
明代刻书情况,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明初至正德一百余年间,刻书风格继承元代余韵,无论官刻私雕,概括起来讲,那就是“黑口、赵字、继元”。
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20)时期,近百年间,由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反映在刻书风格上,一洗前期旧式版式、行款、字体,全面仿宋。这一时期所刻的书,除了司礼监刻一遵旧式少有变化外,其余无论官雕私刻,完全变为另外一种风格,即“白口、方字、仿宋”。颇有宋版遗风。
嘉靖 六家文选 字体
万历后期至崇祯(1628-1644)时期,刻书风气又一变,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更显死板,讳字也较以前为严。
清刻本
7. 古董鉴别方法有哪些
古玩收藏鉴定技巧教程
链接: https://pan..com/s/1fCjivNE80a94JoasUg1zbw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8. 怎么辨别清朝铜币的真假
一、听声音定真伪。铜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钙化。金属撞击时声音沉闷且小时为时间久远即是真币。
二、闻气味定真伪。铜币会有其自身的铜腥味,氧化之后味道会变小。所以腥味小的币为真,否则为假。
三、舌头舔定真伪。用舌头舔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即假币。
四、比较定真伪。我国古代铜币均为手工制造,不免有所不同。当市面上的铜币互相之间所差微乎其微时,可能就是假币。
五、水煮定真伪。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币。
拓展资料:
铜币,铜制的钱币,亦称“铜钱”。铜币主要指清末民初时期的无孔铜币。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而金属货币中,历代又以铜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实际上就是铜币史。中国在殷周时期固以齿贝为货币,后因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铜贝代之。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废刀、布、贝等币,规定只采有外圆中间有一方孔的方孔钱,是由环钱演变而成的。秦以后的通行货币,都是方孔钱,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9. 书画鉴定方法及学习方法
鉴定方法:
书画鉴定,一般地说,有三种方法。
一是目鉴,也是目前最主要的鉴定方法。要凭经验和比较,提高目鉴水平。
二是考证,借助于画家传记、书画着录、有关诗文、历史文献等,对作品的有关问题进行考证,以判断作品的真伪。
三是科技测试方法,这在目前尚处于开创阶段。已经尝试运用的科技方法有软X光摄影,如董源《溪岸图》,通过软X光摄影,显示出历次修补的迹象。
此外,丝织和纸张研究的专家,曾对一些古绢和古纸作过高精度电子显微镜摄影,积累了一些丝质编织结构的图像资料、纸张的材质和纤维组织的图像资料,为绢纸的时代鉴定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数据。
学习方法:
1、多看名家真迹,最好认真只学习一位名家作品风格,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
2、要对其签名及其印章极其的了解。
3、要对其惯用的宣纸有一定的了解。
4、一般名家都是惜字如金,所以了解其人风格。
10. 验证古画的技巧
参考下述资料,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书画鉴定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美术史,主要是中国美术史的范畴。但它涉及的面却相当之广:文学、历史、建筑、服饰、风俗、地理,都是研究书画鉴定必不可少的参照。可以说,它是综合了多门学科的一种边缘学科。
书画鉴定的目的,主要是为美术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服务。美术史不单是关于美术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是美术作品流传的历史。比起文字记载来,美术作品是更直观、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但自从有了美术作品,也就有了美术作品的作伪。因此,对书画进行鉴定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书画鉴定的对象,是指已故书画家手书、手绘在纸、绢、绫等材质上的书画,如立轴、手卷、册页、扇面、镜心等,不包括壁画;书法里的碑帖、拓本,属于另外一门学问,启功、秦公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至于年画、书画复制品以及在世书画家的作品,不属于书画鉴定指向的范围。
出土的书画,其年代基本一目了然,所以也没多少鉴定的必要。辽墓中出土的《深山会棋图》和《竹雀双兔图》,它们的年代应与墓的年代相近,即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之间。
书画鉴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辨定真伪,二是品定高下。前者是"鉴",后者是"赏"。一件作品,它是否真实可靠,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再好,也没有意义。书画大师张大千不仅诗文书画俱佳,同时也是个作伪高手,生平所作历代书画的赝品数量相当可观,质量也很高。他作的石涛、徐渭等人的赝品更是得心应手、惟妙惟肖。连黄宾虹这样的大师也曾被他骗过。
这一方面说明了张大千作伪水平之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书画鉴定之难。这还仅是现代人作伪的例子,古代高手所作的赝品,就更难鉴定了。
因此,书画鉴定的任务,就是对传世书画作品还其本来面目:判定真伪、界定年代、证明伪作。
书画鉴定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一个人鉴定水平的高下,与他所接触过的书画真迹、他所掌握的书画知识以及相关知识成正比。就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人,你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一声咳嗽,就知道是他来了。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对于某个时代、某个书画家的作品看得比较多了,产生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了一些特征。那末我们就可以触类旁通,对于这个书画家其他的作品,也能够识别它。
书画鉴定之学,其历史也十分久远。鉴定是与收藏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最早对卷轴画的收藏,可远推到魏晋时期,此后,书画着录、笔记之类的书层出不穷。虽然没有正式命名为鉴定学之类,但其中包含了鉴定知识在内,只是还不成系统。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一章"论鉴识、收藏、购求、观赏",谈到通过服饰、建筑来鉴定书画年代的方法;宋代出现了一大批鉴藏家和书画鉴定着作,米芾的《书史》、《画史》就是其中的代表。
到了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收藏之风很盛,出现了专门的民间收藏家,书画鉴藏着录、笔记大量出现。张丑在他所着的《清河书画舫》中,对"鉴定之学"作了较为深入的叙述:"鉴赏二意,本质不同",指出了各种鉴赏的方法,认为应该先看精神、气质,再看有无皇家收藏记载,有无名人题跋;要买纸画,不要买绢画,因为"纸寿千年"。等等。
到近现代,书画鉴定已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20年代,已经有了面向公众的博物馆。许多学者参与到美术史,以及书画的研究中;从这以后,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系统的关于书画鉴定的着作,如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关于鉴别书画的问题》、张珩的《怎样鉴定书画》、王以坤的《书画鉴定简述》、以及谢稚柳的《鉴余杂稿》、徐邦达《书画鉴定概论》等。
50年代以来,随着流入西方的中国古画逐渐增多,西方学者对中国书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用西方的方法,运用到中国书画、以中国书画鉴定的研究中,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书画鉴定方面,有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如方闻、高居翰(jams gahill)等人。
解放以后,国家对文博事业十分重视。由于各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不断增加,当时曾组织鉴定小组到各地进行鉴定工作,后因文革中断; 1983年,由文化部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在全国范围内,对现存的古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查、鉴定并编印目录、图录及大型画册。
随着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相对而言,古老的书画艺术,以及书画鉴定已经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一方面,社会的进步给书画鉴定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同时,社会情境、文化环境的改变使从事书画收藏、鉴定的人们需要更多的"定力",付出更多的努力。
大致说来,从事书画鉴定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得熟悉中国美术史,熟悉渊源流派,这样才能从大的坐标里认识具体的书画家、作品。
对历代书画家(可定为真迹)的作品的风格特点要有系统的认识。这是验证同一书画家其它作品的标尺。
历代书画着录、笔记,有关书画家的传记、年谱以及其它相关的文史知识可有助于我们对古代书画作品进行更为精确的鉴定。着录书上就记载有一些常见的作为情况,例如:吴应卯常伪造祝允明的书法;朱朗是文征明的学生,即以造文征明的假字为业;至于王石谷,就常为王荦专造他的假画而苦恼。等等。
如果对书画创作的方法、过程有很深的了解,无疑大大有益于书画鉴定。历代鉴定家、收藏家中,很多人本身就是书画家,如近现代的吴湖帆、张大千以及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人。
最关键的是实践,从大量的鉴定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已故鉴定家刘九庵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大师。长时间鉴定实践中的观察、比较、分析、研究,才能逐渐获得鉴别门径。
第一、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
书画鉴定的基本前提是书画本身。书画本身所包涵的用笔用墨的技法水平,结体构图技巧、画面内容以及 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画家的个人风格,是从事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
一、笔法
所谓“笔法”,是指书画作品中点、线运行的形态、方法。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中认为:
“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划出、顿出的线和点的具体方法的简称”。中国书画全赖以点线来表现形
象,笔法是中国书画最重要的灵魂和核心,笔法之优劣是衡量书画艺术水平高下的最重要的准绳。因此,书画 的真伪是非,必然首先反映在笔法上。前人说过:“笔端钢杵,要力透纸背”,指的便是笔法中笔端的力量, 这种力量要内敛,不能显露在外边,显露在外边叫青筋暴露。书画的快慢是次要的,主要的是用笔的轻重、疾 徐、转折、顿挫,是否合乎笔法。有人以颓笔渴墨故作飞白取势以迷惑阅者,用评画的术语来说,这叫做“剑 拔弩张”,其实笔里并没东西。鉴定大画,如高山大树以及长线条的衣纹等,更应注意笔法。画大画必须放 笔,即“请君放笔为直干”,然而放笔不是任意胡抹,不要被故作姿态的“狂华”、“客慧”所迷惑,即“始 知其放本细微,不比狂华生客慧”。鉴别细短线的工笔画,也必须看是否笔笔有力,笔笔到家。前人常以如 “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春云行空”、“流水行地”、“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写遒劲于婉媚之内”、 “剑绣土花,中藏坚质,鼎仓翠绿,外耀锋芒”等来比喻笔法。总之,笔法是书画的核心和灵魂,是打开书画 真伪是非之谜的关键。
正由于中国书画从来重视笔法,每个时代对书画笔法的研究都有创新和发展,形成一种既继承传统,又有 创新的时代笔法特征。所以,每个时代书画的笔法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前辈对其均有高度的概 括。
在书法方面:
魏晋时代,人们将书法仅仅作为一种表现笔墨技巧的艺术形式,其崇尚玄学,醉心清淡,此时的书法风格 神韵潇洒,散漫轻盈。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心思上,文人学士精神豪迈,书法风格奔放,又规整严 谨。宋代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文化勃兴,社会文风特盛,书法风格平稳清丽,华美多姿、新颖精妙。元代蒙古 统治严酷,文人学士精神压抑,此时书风循规蹈矩,只能“出入羲献,牢笼古今”。明、清科举日渐成为文人 士子们的唯一入仕途径,而科场试卷,官方文书朝庭要求严格,加上不断的文字狱的迫害,因此,文人士大夫 思想保守,此期书法风格以台阁体、馆阁体为盛,行款整齐,字体匀称,雍容,笔划平直光圆,结体呆滞拘 谨,风格端庄秀整,稳健刚劲。
在绘画方面:
晋代线条巧密纤细,如春蚕吐丝。“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其列 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唐代绘画气势雄奇,宏大潇洒,色彩富丽辉煌,绘画技巧风格在山水画上同晋代差 不多;然人物画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语。宋代绘画风格与其书法一样,也是华美多姿,新颖真妙,其 “笔法紧,笔触重”。元代绘画姿纵新颖,更多诗文意境和书法情趣,诗、书、画合为一体。明清绘画风格多 样,其画派林立,气象万千。读者可从本书第一章的概述中详细了解,如清初正统派的平稳、安闲、雍容、雅 正,而野逸派的姿肆、洒脱、怪异、豪放;清末上海画家的任性挥洒、北京画家的规规矩矩等等。 书画时代特征的形成是每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的产物。另外,影响笔法时代特征 的差异与同表现笔法的工具(毛笔)的制作和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毛笔对笔法的影响,从绘画上看,清代同治、光绪以前,画山水大都用鼠须狼毫等硬笔,只在渲晕时才用 软的羊毫。晚清以来,才见到陆恢等人全用羊毫画的山水画,形成一种比较肥软的线条。
同样,由于书画家所处的时代风尚,其所具有的个性爱好,师承渊源、生活经历、修养学识、书画工具、
宗教信仰等诸复杂因素能形成书画家独具个性特征的笔法,如执笔、下笔的方法,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 悬臂、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下笔的轻重缓急等,这些反映在作品上便成为书画家的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 总较时代特征鲜明突出,这也是我们进行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
另外,一个书画家的笔法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从早年到晚年,多少总有些变化,有些人甚至变化很 大。一个书画家的笔法虽有早晚的区别,但笔法其中一定有贯始终的特质,此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万变不离其宗”,因此,精明的鉴定者必须抓住这个根本而不为其它变化所惑,成功地进行鉴定。 笔法作为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还表现在笔法是书画作伪者最难逾越的一关。 综上所述,书画的笔法是书画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进行书画鉴定的首要的、关键的依据。
二、墨法和设色
墨法即用墨的方法。陈兆复先生说:“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的变化”。在认识墨法之前, 先要注意作品笔墨的年代远近。年代越远,笔线的粗细收缩得越显着,加上纸绢本身也收缩,当然笔线也随着 收缩,因此,笔线就比初画时细一些而显得坚硬状;墨色也因年代远而显着柔和,不像新墨色那样刺眼,并且 能深入到纸绢的肌里。古今书画家,每个人有每个人用墨的习惯性方法,也正如每个书画家有自己独特的笔法
一样。所以,墨法是书画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众所周知,书画时用的墨是指磨成的水墨,书画家在使用这些水墨时,在纸绢上就显出浓、淡、干、湿、
黑、白等程度不同的变化,古人称这种墨色的浓度和变化为“五墨”、“六彩”。由于墨和色的浓淡干湿,表 现了书画物象的虚实、枯润、远近及体积感、质量感,是表现物象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墨法能反映书画家 的思想感情、精神气韵,所以,墨法与笔法一样,蕴含着书画时代特征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墨法在鉴定书画上的重要性,还因它同笔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墨法要用笔法来施行和表现,无笔法就无
所谓墨法;同样,笔法要依靠墨法来表现在纸绢上,没有墨色,笔法则无处生根,无从体现。
总之,墨法是从事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其地位和重要性要稍逊于笔法,因为,墨法在不同的时
代,不同的书画家之间有相近和相通之处,书画作伪能把墨法模仿得比较相像,而影响墨法的其它诸条件如
纸、绢、墨等也易仿制。因此,在书画鉴定中要综合其它方面,详加考察。
设色主要应用于绘画中,其在鉴定绘画中的作用同墨法完全一样,也是主要依据之一。
三、结构
书画“结构”一词,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书法的结体和行款,绘画的构图和剪裁,也即徐邦达先生讲的 “结构和剪裁”。
书法的结体,指每个字的笔划的疏密分布。行款则指字与字之间的上下左右的相互联接、呼应关系以及行 与行之间的排列呼应关系。
绘画构图与剪裁,是绘画的要素之一,即画的结构。按照中国画的独特理论,中国画强调的就是结构,线 条的轻重转折(笔法),水墨的浓淡变化(墨法),从塑造形象这个角度讲,其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表现物象的 组织结构。
书画的结构同笔法、墨法一样,有其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是我们进行书画鉴定时的重要依据之一。书画 家们的创作,都经过致密的构思,其画面上每个细小的部分,都有其用意,因此,书画家们在书画的结构方 面,有着独特的习惯与构思,即结构上的个人风格,它表现了书画家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水平。鉴定者也正是从 这里对书画作品的真伪进行鉴定,因为,书画的伪作,总会留下伪作者的时代和个人结构习惯特点,而失去原作的结构特征,露出破绽而被识辩。
第二、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
一、名款
通常所说的款识也叫题款,是指书画作品上作者自署的姓名字号、创作年月、绘制地点及诗词歌赋等。款 名有单款、双款之别,双款即另加上赠送对象名字。书画家本人的名款,具有其书法的多种特征和风格,因而名款对鉴定书画作品的真伪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为历来鉴定家十分重视。因此,认识一些书画名款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对书画鉴定是十分有益的。 名款除时代变化外,还有朝野之别,一般画院画家署款简单,而民间画家则多见长款。 名款的个人风格则是千姿百态,这种个人风格,成为我们鉴定书画的重要依据。
另外,从绘画署款的位置不同,也可断定作品的时代和真伪。绘画款格式,一般有“平行款”、“抬头
款”两种。所谓“平行款”就是写有自己名字,题写给某某人的款字,上款第一行写到何处,第二行也应写到 何处。而抬头款的出现要晚于平行款,大约在明中期以后到清代较多使用。所以这也是鉴定书画作品应注意的 重要特征。一般作者不懂得这些规律,而容易出现漏洞。
书画作品的名款中还存在着历史避讳,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避讳的字,也可以判定书画作品的时代。利用 书画作品中的名款对书画本身进行鉴定,则必须首先对名款本身进行鉴别。作伪者大多采用换款、添款、接款 手段进行作伪(后面章节将专门论述)。总之,书画的名款是鉴定书画真伪与时代的辅助依据。
二、题跋
一般来说,题在书画的上方或前面的诗文为题,写在书画后边的文字叫跋,总称题跋。题跋是书画鉴定
的辅助依据,一般的经验证明,凡是题跋确实可信的(不伪,不是后配,题跋者与作者关系密切,并且又是个 善鉴的人),其书画本身大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当然,题跋是否可作为鉴定书画的真伪的依据,主要看其题 跋本身的真伪,其次还要看题跋写的笔墨技法,词句如何,即题跋者的水平,而千万不要被大名头所吓倒。
三、印章
印章,又名印鉴,即作为凭信之意。历来书画鉴定家都很重视印章真伪的鉴定,某些时期在书画鉴定界还 形成将鉴定书画作品上印章的真伪作为鉴定书画真伪的主要根据的风尚。
四、鉴藏印
钤盖在自己收藏鉴赏的书画上的印章为鉴藏印,亦称收藏印。鉴藏印对于书画鉴定能起辅助作用,尤其是 年代远的书画,其本身并未署款,鉴藏印就更重要了。
五、纸、绢
纸、绢是书画作品的载体。由于各时代书画家所使用的纸绢的不同,因此,掌握了各时代纸绢的特征以及 书画家个人用纸绢的习惯,对于鉴定书画的时代与真伪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纸绢鉴定书画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纸绢的年代、颜色。纸绢在书画鉴定中不能看得太重太大, 其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六、装潢
装潢是书画呈现的一形式。我们从书画的装潢形式上可以看出一些作品的时代或个人特征,其可以作为鉴 定书画的一种辅助依据。
利用装裱鉴定书画真伪,要注意新画旧裱。一些作伪者采用保留原装裱,挖出书画本身,将伪本嵌裱进
去,即所谓“金蝉脱壳”的方法进行作伪。对此,还是必须对书画的笔墨技法诸主要依据和诸辅助依据综合考 察,判别真伪。
七、着录
书画着录是指将历代书画家的书法、绘画作品经过鉴赏整理,编目成册。根据书画着录书籍也可以帮助鉴 别书画的真伪。
总之,在鉴定某件书画之前,应当查看各家的着录,尽可能弄清楚与该件书画有关的一切情况,如它的流 传经过如何,究竟是一本还是几本,题跋、印章、尺寸、装潢等情况如何,这样,才能对书画作品作出比较合 理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