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是怎么回事
你好!首先要说明一下同源染色体,即:控制同一个性状的染色体,成对存在。一般,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如果是等位基因突变的话,就是同一位点上的基因突变,可能会有性状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类型很多;基因缺失、基因插入、易位、颠倒。。。。。。
② Common Method Variance是什么意思
common method variance
网络 共同方法变异; 同源方差; 产生共同方法变异; 共同方法变异量;
[例句]To avoid common method variance, data are dyad-approach collected from employees and peers by the questionnaire.
为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疑虑,本研究搜集员工与同事两个来源的资料。
③ 同源误差是什么
同源偏差的英文应该是common variance
说的是如果变量都由一个人填写,变量即使没有理论关系也会相关。
你可以搜索“共同方法变异”的文献。 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es,CMB),是指由于同样的数据来源或评分者、同样的测量环境、项目语境以及项目本身特征所造成的预测变量与效标变量之间的人为的共变性。它是源于测量方法而不是研究构念的一种变异,这里的方法包括不同的抽象水平,如特定条目内容、问卷类型、反应形式、一般测试环境等。在最抽象水平上,方法效应可以解释为诸如光环效应(Halo effect)、社会赞许性、熟悉-宽容效应或是-否一致性反应等。共同方法偏差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在问卷法中广泛存在。
④ 何以多倍体可以阻止基因突变的显现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在这方面有什么不同
基因突变包含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两大类,那么无论是哪一种突变情况,如果是多倍体生物的话,其他染色体上带有的等位基因也同样会转化为性状,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突变就更加不容易表现出来。但从理论上讲,如果该个体是个隐性纯合子,那么显性突变将不会被阻止。同源多倍体在这方面,表现优势比较明显,如上述。异源多倍体并不阻止基因突变的显现,原因,此多倍体分别进行基因表达。与染色体组数无关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⑤ 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不等交换,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同源染色体之间如果发生不等交换,那就不能称为交叉互换,结果就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一条染色体长一条染色体短。
⑥ SPSSAU共同方法变异偏差
共同方法偏差(同源方差,CMV)是指测量方法(比如问卷收集数据)带来的可能潜在误差。通常情况下是使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即:把所有量表项进行因子分析时,如果只得出一个因子或者第一个因子的解释力(方差解释率)特别大SPSSAU【具体多大建议以文献为准,通常50%则非常大】,此时可判定存在同源方差(共同方法偏差)。 同源方差的检验还有其它方法,比如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可通过SPSSAU【问卷研究-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研究。同时建议点击右侧"灯泡"这个按钮,对应有详细帮助说明SPSSAU【视频、例子,疑惑和理论等】。
⑦ 蛋白质在免疫学上具有同源性是什么意思如何确定是否同源怎么检测
就是说,它们的祖先是一样的,它们对应的基因是某由一个基因经过不同的变异而来的。这一点常被用来鉴定物种的亲缘关系,如果具有同源蛋白质,说明进化上有关系。方法就是测定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看看是否相似和程度的大小。具体方法讲起来很复杂,大概就是,把蛋白质分解成很多的片断,再一一检测每个片断的首尾氨基酸,最后合并起来一个完整的序列。
⑧ 怎样理解同源性状变异的平行规律
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称突变的平行性,由于突变平行性的存在,可以考虑一个物种或属所具有突变类型。
如果不同生物的同一个性状遗传自同一个共同祖先,那么就是同源性状;或者说这些性状有共同的遗传祖先。
同源性状(homologous character):一般来说,如果两个物种中有两个性状(状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可以称这两个性状为一对同源性状:(1)它们与这些物种的祖先类群中所发现的某个性状相同;(2)它们是具有祖先—后裔关系的不同性状。两个或多个类元的性状,也见于它们的共同祖先的是同源性状。或者两项性状,或者一项性状的线性系列,一个直接地或顺序地从另一个衍离而来,则为同源物。
⑨ 生物如何变异
生物变异 -网络
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在这些变异现象中,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并没有引起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因而不能够遗传下去,属于不遗传的变异。有的变异现象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
正常人的红细胞是圆饼状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的。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基因突变的概念 人们在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进行检查时发现,患者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为什么发生氨基酸分子结构的改变呢?经过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最终导致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产生。
除碱基的替换以外,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DNA的碱基序列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有时也会导致血红蛋白病的产生。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例如,小麦从高秆变成矮秆,普通羊群中出现了短腿的安康羊等,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物理因素,如X射线、激光等;另一类是化学因素,是指能够与DNA分子起作用而改变DNA分子性质的物质,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第三类是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某些细菌等。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的动植物以及人,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的特种中广泛存在。例如,棉花的短果枝,水稻的矮秆、糯性,果蝇的白眼、残翅,家鸽羽毛的灰红色,以及人的色盲、糖尿病、白化病等遗传病,都是突变性状。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自然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诱发突变。
第二,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它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一般来说,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越迟,生物体表现突变的部分就越少。例如,植物的叶芽如果在发育的早期发生基因突变,那么由这个叶芽长成的枝条,上面着生的叶、花和果实都有可能与其他枝条不同。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花芽分化时,那么,将来可能只在一朵花或一个花序上表现出变异。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递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
第三,在自然状态下,对一种生物来说,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据估计,在高等生物中,约10五次方到10的八次方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1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突变率是10的负五次方到10的负八次方。
第四,在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由于任何一物都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与环境条件已经取得了高度的协调。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就有可能破坏这种协调关系。因此,基因突变对于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例如,绝大多数的人类遗传病,就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这些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又如,植物中常见的白化苗,也是基因突变形成的。这种苗由于缺乏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最终导致死亡。但是,也有少数基因突变是有利的。例如,植物的抗病性突变、耐旱性突变、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等,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
第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人工诱变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告诉我们,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这样,由雌雄配子结合形成是一种类型的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局部交换,这些染色体单体上的基因组合,是另一种类型的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特质基础不同,当二者杂交时,基因重新组合,就能使子代产生变异,通过这种来源产生的变异是非常丰富的。父本与母本自身的杂合性越高,二者的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也越大。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控制这10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亲本进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所引起的基因重组,F2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1024种(即2的十次方)。在生物体内,尤其是在高等动植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的数目是非常巨大,因此,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是很多的。如果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引起的基因重组也考虑在内,那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
由此可见,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见的。而染色体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比较明显的染色体变化,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等。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人类的许多遗传病是由染色体结构改变引起的。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
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4种:1.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2.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3.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4.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上述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物体死亡。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一般来说,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稳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组 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例如,果蝇有4对共8条染色体,这4对染色体可以分成两组,每一组中包括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就雄果蝇来说,在精子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的数目减半,所以雄果蝇的精子中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Ⅹ、Ⅱ、Ⅲ、Ⅳ 或 Y、Ⅱ、Ⅲ、Ⅳ)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例如,雄果蝇精子中的这组染色体就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
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其中,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三倍体;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叫做四倍体。例如,人、果蝇、玉米是二倍体,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多倍体在植物中很常见,在动物中比较少见。
多倍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是细胞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骤变)或生物内部因素的干扰,纺锤体的形成受到破坏,以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就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果这样的细胞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就可以发育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组织或个体。
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的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例如,四倍体葡萄的果实比二倍体品种的大得多,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的含量比二倍体的品种几乎增加了一倍。因此,人们常常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来获得多倍体,培育新品种。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将来就可以发育成多倍体植株。目前世界各国利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已经培育出不少新品种,如含糖量高的三倍体无子西瓜和甜菜。此外,我国科技工作者还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作物----八倍体小黑麦。
单倍体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地增加,还可以成倍地减少。例如,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像蜜蜂的雄蜂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在自然条件下,玉米、高粮、水稻、番茄等高等植物,偶尔也会出现单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它们在育种上有特殊的意义。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只需要两年时间,就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与常规的杂交育种方法相比,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
学习生物的变异,知道变异的来源有两个:环境因素改变和遗传物质的改变。其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其来源主要有三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如果没有变异现象,就不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物种。
⑩ 如何降低餐厨垃圾饲料化后存在的同源性风险
餐厨垃圾饲料化技术的同源性污染研究
摘要:以疯牛病为例,阐述动物源性饲料同源性污染的机理,分析餐厨垃圾饲料化技术及其同源性污染,并参考欧盟等对动物源性饲料的管理制度提出:我国餐厨垃圾处理应审慎选择饲料化处理技术,禁止使用其饲料化产品喂养反刍动物
1餐厨垃圾饲料化技术的同源性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餐厨垃圾产生量增长和公众环保意识增强,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国内餐厨垃圾处理主要有3类技术: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及饲料化,其中饲料化技术约占80%,居于主导地位。餐厨垃圾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各种微量元素,完全满足其作为饲料原料的基本要求[1]。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食物消费中产生的剩余肉、骨、蛋等动物源性成分,根据有关研究,北京市部分餐饮单位中蛋白质与脂肪约占50%[2]。餐厨垃圾饲料化产品是一种含有多种动物成分的动物源性饲料(动物源性饲料指以动物或动物副产物为原料制作的单一饲料[3]),当其作为动物饲料使用时,就有可能产生同源性污染,即由某种动物食用其同种类动物的肉、骨、血液等动物组织生产的动物源性饲料,产生的潜在、不确定性的传播疾病的风险。
2动物源性饲料的同源性污染研究动物源性饲料的同源性污染的关注源于1985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在对疯牛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最终确定牛的喂养饲料——牛、羊的动物肉骨粉造成了疯牛产生及传播[4]。目前该病已在欧美国家爆发,亚洲的韩国、日本也受到波及,受影响的国家达100多个。疯牛病也可以传染给人,引起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神经退化病——新型克雅病。疯牛病以及人新型克雅病都是由一种全新的病毒——朊毒体(Prion Protein,PrP)引起的。朊毒体与一般病毒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含有生物通用的遗传物质——核酸,仅由蛋白质构成。朊毒体存在朊蛋白(正常型,PrPc)和阮病毒(致病型,PrPsc)2种形式,其差别只在于蛋白质分子的3级构像不同。PrPc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正常蛋白质,但当生物体感染PrPsc时,PrPsc能“强迫”正常的PrPc变成具有致病型的PrPsc。由于朊毒体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脑部、脊髓等神经细胞中,所以会引发疯牛病等神经疾病[5]。同源性污染不仅存在牛、羊中,有些科学家怀疑这种情况在人类自身也出现过。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巴布亚新几内亚福尔人中的库鲁人“人吃人”现象普遍,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库鲁人中存在一种类似疯牛病的脑神经疾病。远古时代的穴居人也有食用同类的现象,有人类学家认为,类似疯牛病的疾病蔓延是穴居人灭绝的一个可能原因[6]。2006年我国曾爆发猪高温症,虽然并没有证据显示这是由动物源性饲料引起的,但调查时发现这些猪场多数都使用动物源性饲料,且包括猪血、骨粉等[7]。
3饲料化处理技术的同源性污染分析
3.1直接干燥法直接干燥法是在对餐厨垃圾进行预处理后(一般为分拣、脱水脱油过程),采用湿热或干热的工艺,将餐厨垃圾加热到一定温度以达到灭菌及干燥的效果,并通过后续处理获得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比较典型的工艺流程见图1。
图1餐厨垃圾干燥制饲料典型工艺流程
干燥法制饲料的技术核心是高温干燥灭菌过程,不同企业及加热工艺的加热温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湿热法一般略高于干热法。以某使用湿热法的企业工艺为例,其干燥灭菌温度为120℃以上加热30min。根据有关研究,引起疯牛病的朊病毒在134~138℃的高压蒸汽中18min仍不能使之完全失活[5]。
干燥法处理过程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并未改变餐厨垃圾中牛、羊等动物物质的种属,高温也并不能保证杀死所有病原体。因此,其产品作为饲料使用时存在同源性安全隐患。
3.2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的技术核心是微生物利用餐厨垃圾中的营养物质,最终把这些物质转变为自身的成长和繁殖所需的能源和物质。其产物一般被认为是由微生物自身及其蛋白分泌物组成的蛋白饲料。这一技术多以小型生物处理机的形式存在,且一般生物处理时间较短(1d以内)。国内比较典型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
图2餐厨垃圾微生物饲料化技术工艺流程
按此种处理工艺,从分子生物学理论分析餐厨垃圾主要引起同源性问题的动物源性蛋白质的物质变化,见图3。
图3动物蛋白质物质变化
由此可知,添加高蛋白含量的特异性微生物,利用其生命活动,将餐厨垃圾中的动物源性蛋白质通过一系列的生物过程转变成微生物自身的特异性蛋白,改变物质属性,并杀灭病原体。此法事实上是生物干燥和生物发酵的结合。但是,由于餐厨垃圾成分复杂,以及此处理法生物作用时间短、生物增殖条件限制,产品中仍有大量未被降解的餐厨动物源性成分,作为动物饲料使用时仍可能存在同源性污染的风险。
4欧盟对动物源性饲料的管理要求自从疯牛病产生的原因确定以后,欧美等西方国家都对动物源性饲料作了规定,其中欧盟的要求最为严格、详细。欧盟议会和欧盟执委会第1774/2002号条例规定:“在经过卫生检验后,任何不适合人类食用的动物源性副产品不应该再进入食物链。”该条例还指出“科学资料表明,使用同源性动物蛋白饲喂同种动物,将会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作为一种预防措施,应禁止上述做法。因此,应当制定实施规则,确保用作饲用的动物副产品在加工、存放和运输过程各个环节分别进行。如果有充分科学依据,使用同源性动物蛋白饲喂鱼和毛皮动物,应留有余地。”该条例第22条规定:“含动物源性产品(欧盟定义为动物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用途在下列情况被禁止:①使用同源性动物蛋白饲喂同种动物;②使用餐饮废弃物或含有餐饮废弃物的饲料饲喂除毛皮动物以外的农场动物;③在牧场使用除粪肥以外的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8]。”作为预防措施,欧盟已经全面禁止了餐厨垃圾的饲料化产品重新进入人类食物链的可能。
5结论与建议1)餐厨垃圾处理中应审慎选择饲料化技术。使用动物源性饲料喂养同种动物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我国餐厨垃圾中可能含有所有可食用动物的源性蛋白,为防范风险,餐厨垃圾处理中应审慎选择饲料化工艺。2)禁止使用餐厨垃圾生产牛羊等反刍动物饲料。由于疯牛病、羊瘙痒症等疾病更容易在反刍类动物中传播和发病,借鉴相关法规要求,应明确禁止餐厨垃圾饲料化企业生产此类动物饲料或饲料添加剂。3)对餐厨垃圾饲料化生产过程及产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为将餐厨垃圾饲料化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需建设部门和农业部门配合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设部门着重管理生产过程,如对干燥法的干燥灭菌温度、持续时间,生物法的发酵时间、转化效率等提出明确要求,增强产品的安全性;农业部门注重对饲料化产品的管理,对产品标识、流向、接受单位及使用范围提出要求,尽量避免同源性问题的产生,尤其要杜绝这些产品成为牛羊等反刍动物饲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