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观有哪些如何运用其分析人类活动方式与认识问题
1、运用实践观点分析人类活动方式的特征
(1)实践的本质含义与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与基本特征有三: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人的活动的,而且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活动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①实践是人独有活动。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的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3)上述原理告诉我们:①人的实践活动要尊重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只有符合规律的认识和行动才是正确的认识和行动,违背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②实践是人能动的活动,人是实践的主体,要认识改造客体、历史主体的自觉选择,可以也应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调整实践方式,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运用实践的辩证的方法分析认识问题
(1)认识运动总规律内容如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次认识都比较的进入高一级的程度,推动人类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
(2)上述理论告诉我们:①人类的认识是循环往复的,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因为人类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的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发展。人的认识一开始不免带有感觉和想象的成分,在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一步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②任何理论和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哪一种正确的理论,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检验其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也是社会实践,而实践都是一定具体的实践,所以理论和实践是否一致、统一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因为实践是无限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创新,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
Ⅱ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和互不可分,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从历史主体与客体角度看。两者是同一个活动、同一个过程。人是历史主体,环境是历史客体。“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是人与环境、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运动,即人向环境、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的运动,以及环境向人、历史客体向历史主体的运动。
环境对人的生成,即所谓客体的主体化、非对象化。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如何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人类活动扩展阅读:
社会系统是由现实的生产组成的,即物质生产系统、人的生产系统和精神生产系统。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同样,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 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持续劳动使得人类能够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改变着我们的环境。
Ⅲ 怎么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人
用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做到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看到历史人物的功绩,又要指出他的过失。用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坚持生产力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Ⅳ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谈谈我们如何正确对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1、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否则整个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
2、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
3、坚持适度原则,自然资源的利用总是有限度的,过度砍伐会走向反面。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
联系观
①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②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③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④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⑤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⑥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发展观
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③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④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观
①对立统一原理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⑤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⑦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创新
①辩证否定观原理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Ⅳ 如何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情 300字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客观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
阅读37页图与小字部分,思考:中国老太太卖废品与美国金融危机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复杂性。联系是复杂的。物质世界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见解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复杂联系的神态系统。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森林、山川、河流、海洋、各种地下资源,以及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类和其他生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相互作用、住影响、住制约,形成了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部分或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或环节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下面的两个小故事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联系的哲学道理:
囚徒逃逸
假设有一个人被禁在高高的石塔顶上,所有通向石塔顶部的门都已经被彻底封死,也没有任何工具可以让他从塔顶上爬下来。即使没有卫兵看守,看来他也插翅难逃。如果他的妻子想要救他,该怎么办呢?如果暂时还没有想出好点子,就先看下面一例,以便打开思路:
非洲南部高原德卡拉哈里盆地边缘的草原地带,那里降雨量小,水源也不丰富,特别是一到旱季,当地居民更是因缺水而惶惶不可终日。怎么才能找到水呢?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的动物狒狒并不因为缺水而“搬家”,于是,逻辑思路就出来了:天大旱——动物们无法在此地生存——应当搬家——既然不搬家——证明其不缺水——不缺水证明其找得到水源。按照这一思路,当地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找水源的方法:他们将狒狒捉回家中,给它大把的盐吃,然后将其放跑。渴得要死的狒狒一旦被放走,就像脱缰的野马,沿着坎坷的小路飞奔到一个隐蔽的山洞里,扑向洞中一股潜流暗动的泉水边,拼命地喝起水来。追踪而来当地人就这样巧妙地找到了水源。
循着同样的思考路径,前面问题的答案也就比较容易找到了:囚徒自己想出一个另人叹为观止的好方法——他让妻子捉来一只金龟子,然后在金龟子的头上涂一点黄油,金龟子以为黄油在前方,于是一直向塔顶爬。金龟子的腿上系了一根极细的丝线,第二段又连接一根稍稍粗一点的丝线,再接一根更粗一些的丝线,随后又连接一根细棉线,然后一段段加粗,再接上相应的麻线……直到一根粗粗的麻绳被拉到了塔顶。最后,囚徒顺着绳子从塔顶下逃走了。
3、联系的种类
联系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中物与物之间的联系,这是自然界中的天然联系;第二类是人与物之间的联系,这是主体对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三类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是主体之间的联系。也是世界上一切联系中最高级、最复杂的关系。
4、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应这样做?)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3)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性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内涵
人际关系就是人民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2、人际交往的作用
(1)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实现的。
(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多种社会关系,形成交往规则和社会制度,在次基础上形成社会。
(3)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不仅创造了社会,而且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4)人际交往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不能离开“人际关系网”,否则无法生存、发展。
思考题:
生活中存在可以不和任何人打交道的工作和人生吗? 你是否乐于与人交往呢?
3、人际关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1)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2)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如学生、儿女、父母、下级、领导、兄弟、姐妹、行人、伙伴、同事、同学、朋友等等。
(3)人们的价值观、生活背景、个性、思想、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不同,人际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关系(参照P40)。
(4)人有多重社会关系,就必须把握好自己交往的角色,兼顾彼此。
思考题:
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广泛性?你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对待人际关系的两种态度
(1)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为接纳、合作、和睦、和谐。
(2)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消极的人生态度表现为冷漠、自闭、排斥、对抗。
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态度
人际和谐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人生态度,“和谐”既是中国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积极人生态度。
“和为贵”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倡导的最高社会价值目标,中国崇尚“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人和”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3、和谐与人际和谐的内涵
(1)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和谐不等于不承认差别和分歧。
(2)人际和谐意味着不同个性的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包容、和睦相处,互助、互补、互利,团结一致,安定有序,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的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3)和谐人际关系的特征
A、平等相处。不歧视人、不欺负人,是减少人际冲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B、宽松的人际环境。
C、相互真诚信任。相互信任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本保障。
D、友善和关爱。与人为善是人际和谐的基本出发点。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受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读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4、人际和谐的作用
(1)人际和谐能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人际和谐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
A、和谐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以积极的态度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确认识自我;
B、有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C、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好象支持,有助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爱护人际环境就像爱护生态环境一样重要,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人家关系既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自觉营造的。
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的人生呢?这就需要我们主动打开交往的大门,学会与人和谐交往,合作公事,建立纯洁而深厚的友谊,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2、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合作共事,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3、 建立真正的友谊
(1)拥有真正的友谊要善于辨别“益友”和“损友”。 “益友”是真正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损友”是好谄媚奉承的人、好背后诋毁人的人、好巧言逢迎的人。
(2)真正的友谊还需要用心维持和呵护。维护友谊要做到:以诚交友;包容、和谐;重情义,关键时刻勇于相助。
4、交往要把握一定的度
交友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与异性的交往,更要把握交往的度
Ⅵ 怎样用唯物辩证法看物质与人类
重新认识辩证唯物主义感恩之心4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中国古人早就将事物一分为二了, 事物一分为二决不是马克思的发现, 马克思不知落后中国人多少代了,远古的中国人在周易中已明确地表述了事物的阴阳两面性,但纯阴与纯阳只不过是事物的两个极端,更多的事物处在阴阳的变化之中.任何一个真正的中医都可以讲出阴阳的原理.远古的中国人是最善于思考的民族.也是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可悲的是中国人的后人沉醉于祖先的功德,再也不思进取.以至于现在落后与世界上列强.
有人把这落后的责任全推到古人的头上,以掩盖自己的不肖.这是十分卑劣的行径.有人说中国的落后在于孔子在于中医就是来自与这种类卑劣的心理. 中国什么都不行,外国什么都好,月亮也是外国的圆, 卑劣来自于缺少思考,来自于不负责任.我要说的是,这落后的不是中国的古人,而是我们中国的现代人.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句话就把事物简单化了.不是真理就是谬误,不是正确的就是不正确的,不是革命的就是反革命的.这种理论不知害死多少人.以至于现在有不少文化人听到辩证唯物主义这几个字就感到害怕, 一说唯物唯心就头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周易中已经说的很清楚,极端的事物很少存在,纯阳与纯阴几乎是不存在的,一个事物纯阳了就可能转变为纯阴. 事物存在有阴阳两面性,用现代的话来讲如果我们认为恩格斯与马克思是革命的,那么就必需同时意识到恩格斯与马克思还具有反革命的一面,至少也应该意识到有人会利用恩格斯与马克思来进行反革命活动.真理是在转变的.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会变成谬误.也可以理解为恩格斯与马克思会帮助中国的进步,也会阻碍中国的进步.
中国古人看重的是这种转变的规律所带给我们的影响,而辩证唯物主义看重的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以此来辩正一番.因为他们自己也看到了唯物主义是不靠谱的. 辩证的实质是辩正.企图将谬误辩正一番变成真理. 真理是靠辩正的吗? 要将谬误辩成正确的,只有强权做得到,当失去强权的时候,留给后人的只是笑柄而已.因为辩证是一种关系,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把他与唯物主义加在一起,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唯心的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就是唯物的唯心主义.当女人男人是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是什么人呢?这个人很利害,你要男人的时候他是男人,你要女人的时候他是女人.战无不胜的思想从此产生.无论你唯物唯心他一把抓.两性人就是牛.
Ⅶ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Man and Nature) 》开播于1994年5月11日。栏目宗旨是“讴歌生命,关注环境。”栏目内容定位是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与自然》是融欣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栏目,雅俗共赏,思想和文化品位很高,所以受到男女老少和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喜爱。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轻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从水文学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人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对于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将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湿地具有类似的作用,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湿地面积,河流的洪峰就会减少近4%。同时,植被、沼泽和其他形式的湿地,可以自然地过滤水流中的污染物和过量养料,阻滞沉淀物,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能力。
近几年,在植被恢复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表明,一些退化土地封育三五年后,植被的覆盖度可大于0.6。对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 (草)、封山禁牧、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虽然可以从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其经济效益问题,但是必须从长计议,解决好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问题,建立良性发展机制。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柜等措施,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农田,解决农民吃粮和发展问题;通过发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
区水利”,解决休牧、禁牧后的牧业发展问题;通过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太阳能、沼气、薪炭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使大面积植被恢复可以持续进行下去。
’98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退田还水(江、湖),保护湿地和水域,使入水争地问题的解决有了良好开端。但是,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宝贵,需要做好水体、湿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利用好水体、湿地,需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发展旅游农、业和湿地牛态旅游等,形成洪水经济和湿地产业,使人与水找到新的平衡。
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涵养水源工程建设,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回灌、补给利保护,对生态脆弱区的牛态系统调水进行修复,对干旱湿地进行补水等,这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洪涝灾害不可避免,洪灾损失可以减轻,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
我国江河下游约有100万km2的冲积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的产物,也是我国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由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许多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国业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不可能、也没有办法作大的调整和变化。洪水泛滥、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当今社会所无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种让河流不加约束、任意流淌、回归自然状态的思路是不现实的,也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
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御洪水的标准达到了规划设定的标准,仍有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况且我国江河的防洪标准还很低。因此,必须抓紧水土保持、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调度体系等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将防洪安全标准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易被洪水侵害的地区,要建立有利于减轻洪灾损失的生活模式、经济模式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学会人与水共享空间,减轻洪灾损失。此外,研究洪水规律和特性,利用洪水的冲刷和造床功能来减少淤积,治理河流,如黄河的调水调沙试验;加强水库汛限水位的研究,提高雨洪资源化利用程度等,都是利用洪水、变害为利的探索。
3.干旱问题不可根治,缺水问题可以缓解,建立合理协调的用水模式
干旱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丰枯变化,十旱问题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系统卜分脆弱的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牛态和环境的用水需求,维系基本的生态系统平衡。
要缓解干旱导致的缺水问题,必须采取综合对策,需要从人、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来构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从开源、节流、保护的齐抓共管来构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体系,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来构建降低旱灾损失的保障体系。我国年用水量已经占到全国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 20%左右,但是流域间很不平衡,许多地方还存在开发利用的潜力。适当建设雨水集蓄工程、调水工程,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和水资源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扩大对非传统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质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范围,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此外,必须进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制订和实施防旱规划、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旱情监控、信息研究与旱情预报、旱灾救助、公众教育等措施,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干旱的能力。
4.水污染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
对水体的侵害,应该也能够得到解决如果说洪水、干旱还有部分天灾的因素,水污染则纯粹是人祸。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在低发展阶段和较短的时期内遭遇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美国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着手进行污染防治时,人均 GDP要高出我国现在水平的10多倍,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和
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
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恢复业已受到污染的水体,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做出长期、艰苦努力。首先,要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明确责任,严格执法,改变目前“以交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来换取“合法”排污权的做法,杜绝行政管理机关的不作为和排污企业的不作为。二是增加水体的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河湖疏浚,减轻内源污染;加强水库、闸坝的科学调度,保持水体的适当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探索大面积修复污染水体的技术可行性。三是加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把化肥催绿一片庄稼,一瓶农药保证粮棉丰收。但是,过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了土壤酸化、板结,地力下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体严重污染。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行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的耕种方式。
5.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
治水活动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类造福,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对人类治水活动利弊得失的评判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随着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目标的变化,对治水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不仅要对人类有利,而且要对生态有利,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近几年,我国在堤防建设中,进行了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方面的实践,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对河道护砌、重视河流与岸上的联系、尊重河流的多样性等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国外,一些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要求拆除大坝、让河流回归自然的做法,又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是不可取的。
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整个流域的关系。对于水资源问题,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层
面上,从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应该也必
须得到必要的保护和满足,但是,从长远看,保护了整个自然界、保护了生态系统,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