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次函数交点式的推导
一般老师刚开始教一般用配方法
设 二次函数为 y=ax²+bx+c
y=ax²+bx+c
=a(x²+b/ax+c/a)
因为要求与x轴的交点,所以y=0
x²+b/ax+c/a=0
x²+b/ax+(b/2a)²-(b/2a)²+c/a=0
(x+b/2a)²=(b/2a)²-c/a
y=a(x-(-b+根号b²-4ac)/2a)(x-(-b+根号b²-ac)/2a)
一般这种题用十字相乘因式分解就行了
Ⅱ 谁能告诉我十字相乘法和交点式的具体内容
1、十字相乘法的方法:十字左边相乘等于二次项系数,右边相乘等于常数项,交叉相乘再相加等于一次项系数。
2、十字相乘法的用处:(1)用十字相乘法来分解因式。(2)用十字相乘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3、十字相乘法的优点:用十字相乘法来解题的速度比较快,能够节约时间,而且运用算量不大,不容易出错。
4、十字相乘法的缺陷:1、有些题目用十字相乘法来解比较简单,但并不是每一道题用十字相乘法来解都简单。2、十字相乘法只适用于二次三项式类型的题目。3、十字相乘法比较难学。
5、十字相乘法解题实例:
1)、 用十字相乘法解一些简单常见的题目
例1把m²+4m-12分解因式
分析:本题中常数项-12可以分为-1×12,-2×6,-3×4,-4×3,-6×2,-12×1当-12分成-2×6时,才符合本题
解:因为 1 -2
1 ╳ 6
所以m²+4m-12=(m-2)(m+6)
例2把5x²+6x-8分解因式
分析:本题中的5可分为1×5,-8可分为-1×8,-2×4,-4×2,-8×1。当二次项系数分为1×5,常数项分为-4×2时,才符合本题
解: 因为 1 2
5 ╳ -4
所以5x²+6x-8=(x+2)(5x-4)
例3解方程x²-8x+15=0
分析:把x²-8x+15看成关于x的一个二次三项式,则15可分成1×15,3×5。
解: 因为 1 -3
1 ╳ -5
所以原方程可变形(x-3)(x-5)=0
所以x1=3 x2=5
例4、解方程 6x²-5x-25=0
分析:把6x²-5x-25看成一个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6可以分为1×6,2×3,-25可以分成-1×25,-5×5,-25×1。
解: 因为 2 -5
3 ╳ 5
所以 原方程可变形成(2x-5)(3x+5)=0
所以 x1=5/2 x2=-5/3
2)、用十字相乘法解一些比较难的题目
例5把14x²-67xy+18y²分解因式
分析:把14x²-67xy+18y²看成是一个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则14可分为1×14,2×7, 18y²可分为y.18y , 2y.9y , 3y.6y
解: 因为 2 -9y
7 ╳ -2y
所以 14x²-67xy+18y²= (2x-9y)(7x-2y)
例6 把10x²-27xy-28y²-x+25y-3分解因式
分析:在本题中,要把这个多项式整理成二次三项式的形式
解法一、10x²-27xy-28y²-x+25y-3
=10x²-(27y+1)x -(28y²-25y+3) 4y -3
7y ╳ -1
=10x²-(27y+1)x -(4y-3)(7y -1)
=[2x -(7y -1)][5x +(4y -3)] 2 -(7y – 1)
5 ╳ 4y - 3
=(2x -7y +1)(5x +4y -3)
说明:在本题中先把28y²-25y+3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为(4y-3)(7y -1),再用十字相乘法把10x²-(27y+1)x -(4y-3)(7y -1)分解为[2x -(7y -1)][5x +(4y -3)]
解法二、10x²-27xy-28y²-x+25y-3
=(2x -7y)(5x +4y)-(x -25y)- 3 2 -7y
=[(2x -7y)+1] [(5x -4y)-3] 5 ╳ 4y
=(2x -7y+1)(5x -4y -3) 2 x -7y 1
5 x - 4y ╳ -3
说明:在本题中先把10x²-27xy-28y²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为(2x -7y)(5x +4y),再把(2x -7y)(5x +4y)-(x -25y)- 3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为[(2x -7y)+1] [(5x -4y)-3].
例7:解关于x方程:x²- 3ax + 2a²–ab -b²=0
分析:2a²–ab-b²可以用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
解:x²- 3ax + 2a²–ab -b²=0
x²- 3ax +(2a²–ab - b²)=0
x²- 3ax +(2a+b)(a-b)=0 1 -b
2 ╳ +b
[x-(2a+b)][ x-(a-b)]=0 1 -(2a+b)
1 ╳ -(a-b)
所以 x1=2a+b x2=a-b
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可以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解析式表示: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
交点式.
利用配方法,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变形为
Y=a[(x+b/2a)^2-(b^2-4ac)/4a^2]
应用平方差公式对右端进行因式分解,得
Y=a[x+b/2a+√b^2-4ac/2a][x+b/2a-√b^2-4ac/2a]
=a[x-(-b-√b^2-4ac)/2a][x-(-b+√b^2-4ac)/2a]
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根分别为x1,2=(-b±√b^2-4ac)/2a
所以上式可写成y=a(x-x1)(x-x2),其中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
因x1,x2恰为此函数图象与x轴两交点(x1,0),(x2,0)的横坐标,故我们把函数y=a(x-x1)(x-x2)叫做函数的交点式.
在解决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x轴交点坐标有关的问题时,使用交点式较为方便.
二次函数的交点式还可利用下列变形方法求得:
设方程ax^2+bx+c=0的两根分别为x1,x2
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
有b/a=-(x1+x2),a/c=x1x2
∴y=ax^2+bx+c=a[x^2+b/a*x+c/a]
=a[x^2-(x1+x2)x+x1x2]=a(x-x1)(x-x2)
Ⅲ 二次函数交点式具体推导过程
设y=ax²+bx+c此函数与x轴有两交点,, 即ax²+bx+c=0有两根 分别为 x1,x2,
a(x²+bx/a+c/a)=0 根据韦达定理 a[x²-(x1+x2)x+x1*x2]=0
十字交叉相乘:
1x -x1
1x -x2
a(x-x1)(x-x2) 就这样推出的。
解决二次函数,还有一般式和顶点式
一般式:y=ax²+bx+c
顶点式:y=a(x-h)²+k
交点式: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一般地,如果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 的性质
(1)抛物线的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y 轴.
(2)函数 的图像与 的符号关系.
①当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顶点为其最低点;
②当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顶点为其最高点.
(3)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 轴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形式为 .
3.二次函数 的图像是对称轴平行于(包括重合)y 轴的抛物线.
4.二次函数 用配方法可化成: 的形式,其中 .
5.二次函数由特殊到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 ;② ;③ ;④ ;⑤ .
6.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①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 时,开口向上;当 时,开口向下;
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②平行于 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 .特别地, 轴记作直线 .
7.顶点决定抛物线的位置.几个不同的二次函数,如果二次项系数相同,那么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完全相同,只是顶点的位置不同.
8.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1)公式法: ,∴顶点是 ,对称轴是直线 .
(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 的形式,得到顶点为( , ),对称轴是直线 .
(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对称轴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用配方法求得的顶点,再用公式法或对称性进行验证,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9.抛物线 中, 的作用
(1) 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 中的 完全一样.
(2) 和 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 的对称轴是直线
,故:① 时,对称轴在对称轴上;② (即 、 同号)时,对称轴在 轴左侧;③ (即 、 异号)时,对称轴在 轴右侧.
(3) 的大小决定抛物线 与 轴交点的位置.
当 时, ,∴抛物线 与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 ):
① ,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 ,与 轴交于正半轴;③ ,与 轴交于负半轴.
以上三点中,当结论和条件互换时,仍成立.如抛物线的对称轴在 轴右侧,则 .
10.几种特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如下:
函数解析式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当 时
开口向上
当 时
开口向下
( 轴)
(0,0)
( 轴)
(0, )
( ,0)
( , )
( )
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一般式: .已知图像上三点或三对 、 的值,通常选择一般式.
(2)顶点式: .已知图像的顶点或对称轴,通常选择顶点式.
(3)交点式:已知图像与 轴的交点坐标 、 ,通常选用交点式: .
12.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1) 轴与抛物线 得交点为(0, ).
(2)与 轴平行的直线 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 ).
(3)抛物线与 轴的交点
二次函数 的图像与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 、 ,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 轴的交点情况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定:
①有两个交点抛物线与 轴相交;
②有一个交点(顶点在 轴上)抛物线与 轴相切;
③没有交点抛物线与 轴相离.
(4)平行于 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同(3)一样可能有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当有2个交点时,两交点的纵坐标相等,设纵坐标为 ,则横坐标是 的两个实数根.
(5)一次函数的图像 与二次函数 的图像 的交点,由方程组的解的数目来确定:①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解时 与 有两个交点; ②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 与 只有一个交点;③方程组无解时 与 没有交点.
(6)抛物线与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若抛物线 与 轴两交点为 ,由于 、 是方程 的两个根,故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3分)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2、点的坐标的概念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 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3分)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
点P(x,y)在第二象限
点P(x,y)在第三象限
点P(x,y)在第四象限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 ,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 ,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 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 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远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 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考点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3~8分)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考点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3~10分)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 (k,b是常数,k 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为0时, (k为常数,k 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Ⅳ 关于二次函数的几个问题——二次函数交点式是如何推导的
解决二次函数,还有一般式和顶点式
一般式:y=ax^2+bx+c
顶点式:y=a(x-h)^2+k
交点式: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在解决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x轴交点坐标有关的问题时,使用交点式较为方便.y=a(x-x1)(x-x2) 找到函数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记为x1和x2,代入公式,再有一个经过抛物线的点的坐标,即可求出a的值。 将a、X1、X2带入y=a(x-x1)(x-x2),即可得到一个解析式,这是y=ax2+bx+c因式分解得到的,将括号打开,即为一般式。X1,X2是关于ax^2+bx+c=0的两个根
一般地,如果 是常数, ,那么 叫做 的二次函数. 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1)公式法: ,∴顶点是 ,对称轴是直线 .
(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 的形式,得到顶点为( , ),对称轴是直线 .
(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对称轴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用配方法求得的顶点,再用公式法或对称性进行验证,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9.抛物线 中, 的作用
(1) 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 中的 完全一样.
(2) 和 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 的对称轴是直线
Ⅳ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解析式交点式怎么用
交点式: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在解决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x轴交点坐标有关的问题时,使用交点式较为方便.y=a(x-x1)(x-x2)
找到函数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记为x1和x2,代入公式,再有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解析式。
这是y=ax2+bx+c因式分解得到的。X1,X2是关于ax^2+bx+c=0时两个根
Ⅵ 二元一次方程的交点式怎么用
用法是根据函数与x轴交点求出函数或是根据函数求与x轴的交点
交点式: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在解决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x轴交点坐标有关的问题时,使用交点式较为方便。y=a(x-x1)(x-x2) 找到函数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记为x1和x2,代入公式,再有一个经过抛物线的点的坐标,即可求出a的值。 将a、X1、X2代入y=a(x-x1)(x-x2),即可得到一个解析式,这是y=ax²;+bx+c因式分解得到的,将括号打开,即为一般式。X1,X2是关于ax²+bx+c=0的两个根。
Ⅶ 二次函数交点式
解: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交点式y=a(x+2)(x-6),把x=0,y=-2√3代入解析式,得:
-2√3=a(0+2)(0-6)
-2√3=-12a
a=√3/6
再把a=√3/6代入y=a(x+2)(x-6)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3/6)(x+2)(x-6),化成一般式,是:
y=(√3/6)x²-(2√3/3)x-2√3,配方:
y=(√3/6)(x²-4x)-2√3
y=(√3/6)(x²-4x+2²)-2√3-(√3/6)×2²
y=(√3/6)(x-2)²-8√3/3
所以顶点坐标是(2, -8√3/3)
Ⅷ 二次函数交点式怎么求解析式举个例。
二次函数交点式为:y=a(x-x1)(x-x2),这里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x1,0),(x2,0)还需要知道第三点即可求解。
举例如下:
已知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为(1,0)(2,0),以及函数图像像一点(4,12),求解析式。
解: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1)(x-2),则
12=a(4-1)(4-2)
12=a×3×2
12=6a
解得:a=2
故,函数解析式为:y=2(x-1)(x-2)。
顶点决定抛物线的位置,几个不同的二次函数,如果二次项系数相同,那么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完全相同,只是顶点的位置不同。
(8)如何用配方法解交点式扩展阅读:
交点式:y=a(X-x1)(X-x2)[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在解决与二次函数的图象和x轴交点坐标有关的问题时,使用交点式较为方便。y=a(x-x1)(x-x2) 找到函数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记为x1和x2,代入公式,再有一个经过抛物线的点的坐标,即可求出a的值。
将a、X1、X2代入y=a(x-x1)(x-x2),即可得到一个解析式,这是y=ax²;+bx+c因式分解得到的,将括号打开,即为一般式。X1,X2是关于ax²+bx+c=0的两个根。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Ⅸ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交点式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怎么算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m)2+k(a≠0),其中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直线x=m。
3、交点式:y=a(x-x1)(x-x2)(a≠0),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480年,古巴比伦人和中国人已经使用配方法求得了二次方程的正根,但是并没有提出通用的求解方法。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提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
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笈多是第一位懂得使用代数方程的人,它同时容许有正负数的根。
11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密 独立地发展了一套公式以求方程的正数解。亚伯拉罕·巴希亚(亦以拉丁文名字萨瓦索达着称)在他的着作Liber embadorum中,首次将完整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传入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