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穴位按摩选穴处方可遵守原则有哪些
(1)取阿是穴阿是穴是指病灶或其邻近的痛点以及人体脏腑疾患在体表的反射点,当人体患某种疾病或受到外伤刺激时,体内的病变通过神经系统在体表相应的经穴会出现压痛点,中医称为“有病必有点”,按摩这些压痛点,当疼痛消失时,疾病也有可能痊愈了。当然,也有痛点转移的情况,应寻找新的痛点进行按摩。
(2)远部取穴远部取穴是指在病变的远部,通常是指在手足部取穴,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主。如胃脘痛取足三里穴,腰背痛取委中穴,咳嗽取手上的列缺穴。
(3)近处取穴近处取穴是指在患病脏腑器官或肢体的临近穴位进行按摩。如眼睛疾患取风池穴,膝关节炎取梁丘和足三里穴。
(4)局部取穴局部取穴是指在患病的脏腑或患病肢体周围的局部取穴。如眼睛疾患取睛明和童子骼,鼻塞鼻痛取迎香,肋痛取章门,腰痛取肾俞。
(5)远近配穴远近配穴是临床上常用的配穴方法,如胃病常取下肢的足三里,配腹部的中脘和天枢穴;头痛常取手上的合谷穴,配头部的太阳、百会、风池穴;腰痛取小腿上的三阴交,配腰部的肾俞、小腹部的关元和中极穴。
穴位按摩治病的次数与补泄按摩的次数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决定,对于久病体虚的人及患慢性病的人,可以每天治疗一次,每天治疗时间在十分钟至二十分钟之间,手法要采用补法,即要用轻手法,用力宜轻;对于急症,每次五分钟即可驱除病症,可以每天治疗一次,连续几天按摩治疗以巩固疗效;对于软组织损伤,可以每天治疗一次,每次治疗十分钟;当然,还要考虑患者的感觉,如采用重手法则要考虑时间间隔,以使机体有恢复过程。
按摩手法有补泄之分,根据“补虚泄实”的原则,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法,手法的补泄通常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顺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补法,逆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泄法。
(2)根据按摩的力度可分为手法和轻手法。重手法,用力相对较大属于泄法;轻手法,用力相对较小,属于补法;用力适中则属于平补平泄法。
(3)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按血液从心脏流人流出,向血液流出心脏方向按摩为补法,按摩方向同心脏流出血液方向相同为泄法。
(4)根据手法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按摩为补,逆时针按摩为泄。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按摩同时进行则属于平补平泄法。
‘贰’ 常用的针灸配穴方法有哪些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叁’ 针灸减肥的选穴是怎样的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肆’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 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 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 , 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伍’ 针灸穴位图解的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陆’ 针灸 主穴与配穴怎么选
针灸 主穴与配穴选用
外感头痛包括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等。外感头痛由于外邪性质、受邪部位和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有伤风头痛、伤寒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伤暑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不同名称,
针灸治疗主要是祛散外邪,通经止痛。
经络一般选取手足少阳、阳明,足太阳经穴。
选穴可以是:风池、头维、通天、太阳、合谷、外关。
书上说,外感头痛主穴选: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经脉以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这是别人总结的,在实践中证明比较有效果的经验.
你也可以在实践中总结出你的经验,干嘛一定要死记硬背?
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五输,子母,原络,八脉,等等方法都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的,关键在于自己懂原理,通过实践证明又有治疗效果.
学中医要记忆,但绝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关键是在懂原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柒’ 针刺治疗的选穴原则是什么
针刺治疗首先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再根据治法选择相应的腧穴组成针刺处方,运用相应的刺法进行治疗,也就是辨证施针的原则。在针刺处方中,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穴,有几个配穴。主穴一般是针对主证而设,相对比较固定;配穴多因兼证或伴随症状的变化而灵活加减。
(一)循经取穴
即在脏腑或经络辨证的基础上在与该脏腑所属或所络的经络上取穴。如治疗肝火上炎证,首先考虑在肝脏所属的足厥阴肝经或其所络的足少阳胆经取穴。
(二)局部选穴
针对疼痛、麻木等病证,于病变局部选穴。如肩痛可刺肩髃、肩髎、肩贞、肩井等。
(三)远端取穴
某一部位病变,可据经络循行路线,于其远端取穴。如咽痛可针合谷,目赤肿痛可针太冲等。
(四)巨刺选穴
巨刺,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偏瘫初期,患肢尚无联合反应时,针刺健侧相应的肢体。
(五)分经主治
不同脏腑病证,可在相应所属经脉上取穴。如咳嗽喘促,可取手太阴肺经之太渊、鱼际、列缺等。
(六)俞募选穴
某一脏腑的病变,可选其相应的俞穴及募穴。如脾虚泻泄可选脾之俞穴脾俞及其募穴章门。
(七)原络选穴
某一脏腑病变,可选其相应原穴及络穴,原穴主治其所属脏腑病变,络穴可主治相互表里之脏和腑病。如肾虚腰痛可选肾之原穴太溪。手太阴肺之络穴列缺既可治肺之病变咳喘,又可治大肠热结腑气不通。
(八)辨证选穴
气虚证可选用膻中、气海、脾俞、中脘、足三里以益气;血虚证可选血海、膈俞、脾俞、足三里以养血;阴虚证可用太溪、复溜、三阴交、照海以养阴;阳虚证可用命门、气海、关元、三焦俞以温阳;痰浊证可用脾俞、肺俞、丰隆、太渊以祛痰;瘀血证可用膈俞、血海以活血;表证不解可用风门、列缺、大椎、风池以解表;里热不去可用合谷、曲池、风池、大椎以泻热;肝阳上亢可用太冲、行间、照海以平肝潜阳。
(九)子母补泻
十二正经的五输穴均可按五行进行分类。《难经六十九难》指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肝属木,木之母为水,木之子为火。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中,属于水者为其合穴曲泉,属于火者为其荥穴行间,为此,治疗肝之虚证当用曲泉,治疗其实证宜选行间。以此类推,治心之实证用神门,虚证用少冲;肺之实证用尺泽,虚证用太渊;脾之实证用间使,虚证用劳宫;肾之实证用涌泉,虚证用复溜。
‘捌’ 配穴的方法有几种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玖’ 针灸临床如何辩证取穴,其原则是什么
这个需要看你讲的是内科还是外科了,内科的话,楼上的回答已经够了,我是干疼痛的,疼痛中,辨证不是阴阳五行,脏腑归经,而是肌肉神经关节椎体。首先是看疼痛部位,一般来讲,哪里疼痛就代表着哪块肌肉哪个关节有问题,但是也有上段神经出现问题导致下段神经支配区域疼痛的情况,这也不在少数,所以疼痛中取穴。首先要看是哪块肌肉哪个关节的疼痛,然后看这个肌肉是哪个神经支配的,这个神经从哪个椎间孔发出。然后再找相应的治疗穴位,当然,这个穴位绝不是指的一定要是书上的穴位。
‘拾’ 什么是八脉交会穴配穴法
八脉交会穴指十二经脉有8个腧穴与奇经八脉相能。相配方法是:外关配足临泣,是手足少阳同各经相配,主治耳鸣、耳聋、目疾、偏头痛、高血压;后溪配申脉,也是手足太阳同名经相配,主治头项痛、肩周炎等,同各经相配有上下一气、同气相求的作用;公孙配内关,是足太阴和手厥阴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关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阴和足少阴经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