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找穴位
先得了解中医找穴位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同身寸法;一种是骨度分寸法。 别看这名词挺难懂的,其实呀,意义非常简单。 就是把除大拇指外的四根手指给并拢了,从食指中间的那个关节处到小指中间的那个关节处连一段直线的长度,算是三寸。每个人当然有每个人的3寸,然后,量穴位尺寸的时候,就靠用这个三寸做为标准了。 当然,想也想得出来的,这样的量法非常之粗糙,是没那么准的。 骨度分寸法准。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尺算成尺寸做为定穴标准的方法,此法最早载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以两手外展与肩平齐,以中指为准)也为七尺五寸,因每个人的长短胖瘦不同,故分部折寸的具体长度应按比例尺而有所伸缩,一般在头面部规定: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耳后两乳突之间为9寸,头围为26寸,额前至颈项根部为10寸。 老师说针灸书上都有的,用普通的布软尺,按比例计算。 建议大家平时用骨度分寸法来定尺寸。 举个例子:我要找百会穴,从书上查到它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前发际正中,就是前面头发边缘的正中间,这位置很好找,看图就能找到了。 前发际正中直上,这位置也好找,就是头部的正中间那条线的位置。 先取一根软尺---就杂货店卖的那种普通裁缝用的软尺就行,便宜的一块钱,贵一点的两块钱,在家里备一根。然后,从前发际正中,量到后发际正中,查看人体的骨度分寸表,可以知道,这个尺寸是12寸----名义上是12寸,而实际上用软尺量出来的肯定不是12寸,就假设是a厘米吧,然后换算一下,12寸对应a厘米,用a除以12寸再乘以5寸,便可以得到这5寸对应的软尺的长度,假设是b厘米。然后,从前发际正中开始,沿头部的正中线网上量b厘米,这样一来,这对应b厘米的点,便是百会穴所在位置了。 可能有人有疑问,这同身寸法不太准,那么,怎么会一直在用呢?---它是在用,但这可不是大家初学的人适合用的,而是对穴位非常熟练的人适合用的----如果你找穴位找熟悉了,你会发现,穴位处其实一般都有明显特征的,比如,用手指按下去能感觉与周围的区域不太同。找穴位熟练的人,通常是瞄一眼人家的手指,估算一下大概的长度,然后,以这长度作为标准,迅速便能大概估算一下他的某个穴位所在的大概位置----有了大概位置,再瞧一下这大概位置附近,便能找到穴位所在了。初始大家不熟练,建议还是规规矩矩拿根软尺来量,这样更能准确找到穴位。-----另外,穴位本身也是有范围的,很多穴位都有一个一元硬币那么大小的,使用同身寸,虽然不太准,但常常也能够触及穴位处的边缘,这使得大家平时就那么用用同身寸,也会有用---只是,从准确程度来说,终究不如骨度分寸罢了。
‘贰’ 怎样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人体穴位
人体穴位疗法最难的,就是人体穴位的找法。 关于人体穴位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人体穴位图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人体穴位疗法,也无法如愿。 寻找人体穴位的诀窍,在本站相关疾病穴位疗法的网页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仅就一般寻找人体穴位的诀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人体穴位,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人体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④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人体穴位的重要标志。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人体穴位在。 另外,在人体穴位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人体穴位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叁’ 腧穴的位置 七大方法定腧穴
1、指切揣穴法。左手拇指指甲在穴位上用力切掐,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固定穴位。又叫爪切法。本法临床最为常用。
2、按压揣穴法。左手五指张开或并拢用力按压,将肌肉压平以防移位,便于进针。用于肌肉松弛处,如腹部中脘穴,可将中指按压该处,其他四指排开将腹部压平。
3、分拨揣穴法。用拇指前后左右推拨,将肌腱、血管分开,按定穴位。如取内关穴,用左手拇指按定其穴,将肌腱和血管拨开,并找到指感强烈的部位作为进针点。
4、旋转揣穴法。旋转有关部位,使穴位充分暴露的方法。适用于骨骼、肌腱、血管覆盖处。如取养老穴,令患者屈肘,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然后掌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取穴。
5、滚摇揣穴法。左手拇指掐住穴位,右手牵拉并左右摇滚肢体远端的掐穴方法。适用于关节处的穴位。如阳池穴,以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患者四指,用轻微力量牵拉并左右摇滚,使关节松弛,穴位暴露于指下。
6、升降揣穴法。左手拇指紧掐穴位,右手握住肢体远端并上下摇动的揣穴法。如解溪穴,用左手固定踝部,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摇动使踝关节松动,以暴露穴位。
7、滚摇升降揣穴法。左右摇滚、上下抬举,以屈伸关节,暴露穴位的揣穴法。如肩髃穴,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托握肘关节,上下抬举,左右摇滚,使穴位显露于指下。
‘肆’ 推拿穴位如何准确找准穴位
为了便于学习和临床应用,将脊部的经络和穴位结合解剖重新命名并用数学坐标表示,原理作用不变: 一、将枕骨隆突下沿中点向左右旁开,水平延长3寸,命名为枕骨一线。 二、将尾骨尖下滑沿向左右旁开延长3寸,命名为尾骨下线。 三、将枕骨线和尾骨下线的中点连线命名为平衡1线(正中、督脉) 四、将平衡1线左右旁开0。5寸平行两线命名为平衡2线。(华陀夹脊线) 五、将平衡1线左右旁开1。5寸命名为平衡3线。(膀胱1经) 六、将平衡1线左右旁开3寸命名为平衡4线。(膀胱2经) 七、将第一颈椎后节下沿的水平横线定为颈一线,第二颈椎棘突下的水平线定为颈二线,第一胸椎为胸一线,依此类推,骶骨按骶孔分别为骶1、2、3、4线,尾骨分尾骨上下线。 八、每个平衡线与横线交叉点就是一坐标点,也就是推拿重点刺激点。 综上所述,所谓的交叉点就是它所在的平衡线与横线交点即可,实际上就是把平衡线定为纵坐标,把水平横线定为横坐标,如:颈4线与平衡5线的交叉点,可命名为颈4平5点,枕骨线和平衡3线的交叉点命名为枕线平3点。以上这些都是为了便于记住背部穴位,给应用带来方便,尤其对初学推拿的学员来说,不需要按传统的经络那样去死记硬背,不容易混淆等优点。再说在给病人推拿时也不需要向病人讲解太多的理论,只要推拿师自己心中做到有数就行。本法作用原理结合经络解剖,实用科学,手法简单易操作,安全高效,是一种普及推拿学习穴位的好方法,学会这种定位穴位的方法不仅能增长技能,重要的是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快乐。
‘伍’ 怎样能快速的找到穴位
仔细学好人体解剖学,中医经络学,中医腧穴学。这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个都没学好就想快速找到穴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是根据你的提问才这样回答你的,因为只有没有专业学过的人才会问这样的问题,话不大好听,但说的是实话。有些钱不是人人都能省的,中医看上去简单,能弄懂的人都很少,别说做出效果了。
‘陆’ 快速记忆人体穴位的口诀
你了解自己的穴位吗?你知道自己的穴位分别在那个部位吗?人体有经络经脉上有361个穴位再加上经络之外的穴位。下面由我给你带来关于快速记忆人体穴位的口诀,希望对你有帮助!
膝盖发凉找昆仑;膝痛中渚要常揉,再加胆经膝阳关;手三里处病不留,跪膝引血下行法;膝病肘治解忧愁。
“急性扭伤寻梁丘”就是指如果发生突然性的扭伤可马上点按“梁丘”穴(膝盖骨上方贴近股骨边缘敏感之处),它是胃经的“郄穴”。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对急性腿痛、脚痛、膝盖痛有手到病除之效。
对于陈旧性的膝盖疼痛,口诀中说的“膝痛中渚要常揉”就是让您“下病上治”多按“中渚”穴(掌心向下,中渚穴位于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出,用力按压,会有力量脱落的感觉),它是三焦经的“俞穴”,它是止痛的要穴。
“再加胆经膝阳关;手三里处病不留”,就是让您多揉揉大腿胆经上的“膝阳关”穴(膝外侧,当股骨外侧上方的凹陷处)。它是膝关节气血下行的必经之地,常按摩此穴对缓解疼痛有很好的作用。另外,还要着重按摩“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两寸处),不仅能治疗肘关节疼痛还对膝关节疼痛有特效,这就是“下病上治,膝病肘治”的治疗方法。
膝盖出现充血肿胀或肿痛无力、酸涨、关节积液,活动下蹲困难,功能受限等现象,有可能是“滑膜炎”。“滑膜炎”主要是微循环不通阻碍“关节积水犊鼻求”说的就是“犊鼻穴”,也叫“膝眼”穴。“膝眼”位于将膝盖折成直角时,在它的下面凹处。指压时用双手中指,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如此左右各做10次,每天做3回。则关节疼痛在不知不觉间就可去除.
头痛左右太阳穴,风池风府一样攻,
连捏带按十余次,须臾头上即觉轻。
双目昏暗视不明,按觅睛明运目框。
鼻塞无闻香与臭,通利鼻窍按迎香。
耳聋浑沌不闻声,耳旁各穴均能听。
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诸穴皆可用。
肩臂痿痹不能举,肩禺按之效无疑。
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
头面手足诸般症,合谷一按可收功。
按定人迎有动脉,二七呼吸臂上通。
锁骨窝内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
云门肩头巨骨下,按定动脉在内生。
此乃要摧肺中气,二十一度气要行。
极泉腋窝心脉始,按定此穴心窍清。
乳旁期门是肝脉,重按腹内亦有声。
大包穴在乳筋内,此是脾经脉络通,
斜按能调五脏气,心胸之病往下冲。
两手齐拢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阙中,
指下气动即是病,随手重切向下攻。
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
两腿宛如火来烤,热气走到两脚中。
左右有动石关穴,此是积聚在内横,
一样按法往下送,淤气下降病觉轻。
肓俞穴动肾气走,抬手热气散如风,
一样按摩三五次,腹中轻快病无踪,
是寒是火随气降,七疝原来是肾经。
盘脐有块聚是气,按住犹如石块形,
重按轻揉在指下,朝夕按摩要费功,
按来按去气血散,脏腑调和病不生。
脐下二指名气海,按之有动气脉横,
丹田不通生百病,体衰身懈气力空。
小腹不宜按摩法,曲骨动脉明气冲,
一连按动数十次,小腹淤气往下行。
阴股动脉通五里,伸手摩脉抓大筋,
能调五脏阴阳气,疼痛难忍方为真。
阴陵穴在麦辅骨,手指振动筋有声,
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气自通。
胸腹按摩手法尽,再从背后一程行,
君若试探劳心记,胸腹疾病定扫清。
平肩大筋真气聚,捏此开通气血行,
脊骨旁边一寸五,此是太阳膀胱经,
两条大筋伸手捏,上下抓着筋有声,
内连五脏与六腑,风寒暑湿尽皆通。
伸手抓到肾俞穴,按之大痛穴为真,
此穴善治下寒病,腰痛之病立见功。
若要不痛拿至痛,此乃仙术定非轻,
肾旁左右名带脉,大筋揪起痛更憎,
能降胁下阴阳气,六脉调和甚分明。
胞肓脊骨第十九,去脊三寸在两旁,
伸手连揉数十次,背气相通到腿上。
承扶闭结用脚踩,此穴阴股绾中央,
腿上酸麻气血降,患者不觉细参详。
阳陵泉在膝外侧,振动小筋痛难当。
承山能治五脏病,伸手摸捏痛非常。
踝上大筋着力起,疼痛难言不要忙,
此穴能调周身气,寒火腹痛立消亡。
‘柒’ 风水穴位怎么定
三势定穴方法:
立势:山势如人站立,头俯身耸,气往上浮,这时出脉,结脉穴,生晕在高处,这叫做“天穴”穴结在山巅顶之仰而,立穴的地方一定要平坦,才正确。
坐势:山形如坐着一样,身屈,头不俯不仰,气藏在中间,山脉结穴,生晕处,不高不低,叫做人穴。穴结在山腰。落脉缓和低平的地方。如果来脉急,穴位应在傍边寻找。穴点高了伤龙,点的太低伤穴。
眠势:山势如人仰睡一样,身仰,头仰,气往下坠,出脉结穴,生晕在低处,名为地穴。一般穴结在山脚附近,来脉峻急时穴结在乳头。以上为三势走穴,必须符合如下条件才是真穴:
(1)天穴,穴虽高,但站在穴位上,如临平地,没有高的感觉才对,同时天穴如乘风而下,来脉面缓慢,若脉急就不对。
(2)地穴就水而下,来脉宜急,此穴要得水近堂,若是明堂端正水合法度求富甚速。
(3)人穴避风而上,来脉宜不急不缓。
另外还有这样的说法:
天穴:如人之心窝,多结立体,如人拱手直立,两肩曲凹,必抱其心窝。
人穴:如人的肚脐多结坐体,如人分手危坐,两臂曲凹,必中抱其肚脐处。
地穴:男女之道,乳突,窝钳,多结眠体,如人垂手仰卧,两掌曲凹,必下抱其人道。
如果有更多问题,可以点击ID咨询。
‘捌’ 怎样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人体穴位
穴位的记忆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困难和可怕,如果不掌握技巧,穴位的记忆确实比较困难,但是一旦你掌握了方法也很简单,下面我来给你粗浅地介绍一下: 首先要学会找穴位,找穴位一般按照书上讲的尺寸去找,但是一定注意这里的尺寸不是指的标准的尺寸,而是说的“同身寸法”,即某人一定要用某人自己的指头去寻找-----一拇指的宽度为一寸,食指加中指的宽度为一寸五,食指、中指加无名指的宽度为二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加小指的宽度为三寸,一个手掌的宽度为四寸。 其次要会感觉穴位,正确穴位的感觉是酸、困、麻。如果点按时这三种感觉都没有,要考虑可能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这个穴位点按的不到位;二是点按准确但是这个穴位根本不畅通。如果这三种感觉只有一种或者两种敏感,没有关系点按一段时间其他的可能就有了。 再次就是要学以致用,当你了解正确一个穴位以后,要在别人的身上点按几次,有了效果以后,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而且可以提高你对穴位的兴趣。 先简单介绍这么多,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当然为了不至于盲目地寻找,去医疗器械店里面买一个穴位模型小人,以后寻找穴位就很方便了,要想快速找到和记忆穴位很简单----牢记我上面的办法就可以“熟能生巧”,祝你学有所成!!!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