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练习书法临帖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所谓临帖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为临,即对照着帖来写,一为摹,即描红的意思,后者多用于青少年,入门之用,这里要注意的是,摹写切不可长时间的练习,有一些基本知识和认知后就要开始临帖。我们讲临帖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将帖立起来进行临,这样的好处是看的比较全面,有人说平放在前面不也行吗?是的,可以,但由于视线的问题,帖上的字,如果离的近就显得大,远就会小,这样不利总体所得出的判断。
在临帖过程中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选择常用字进行练习,这主要得意于,凡是常用字,古人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最多,里面的法则也就最多,规范的东西,特色的体现也就最多,所以要注重常用字的多临习。二是要注意笔划少的字要多临习,越是笔划少的字,书写起来的难度就越大,掌握的尺度就困难,也是最能体现书法家笔意,神情的,所以写好笔划少的字就容易掌握总体篇幅的深度。三是要注意临习帖上比较清楚的字,就是说帖上只要是清楚的字你就可以临,不清楚的字,最好不要临,这是因为,帖上的字大部分是拓来的,由于碑文的长时期风化磨损,有些字己变得漠糊不清,字的结构、笔意己发生了变化,这样你再去临写就容易被误导,产生出错误的笔划来,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我们说在临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全身心的投入,一定要入静,调整气息,注意每一个的间架结构,笔势走向,长短变化,笔划特点,重点突破重要的字,举一反三,是临帖,第一就是要临的象,先形似而后神似,否则就是错误,反复临写错误就是巩固错误,这点也要切记。要先专而后博。
② 怎样读帖读帖到底读什么
帖
拼 音 tiè tiě tiē
部 首 巾 笔 画 8
释义
[ tiè ]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字~。画~。
[ tiě ]
1.便条:字~儿。
2.邀请客人的纸片:~子。请~。
3.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换~。
4.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中药。
[ tiē ]
1.妥适:妥~。安~。
2.顺从,驯服:服~。俯首~耳。
3.姓。
③ 学书法的时候一定要多读贴,为什么要这样做
读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提到临帖,对于读帖做得比较少,有些朋友甚至忽略了读帖这一方法,而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把临帖和读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读帖和临帖的时间要一样。
其次,要读一下这本字帖书写的年代和背景了解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那个时代的整体的书法氛围,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一定是要融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但同时,他的一些部分又会超越这个时代,这就是大师了。
④ 书法临帖的方法及要求
书法临习就是依照范帖进行书写基础训练和作品欣赏,它是接受书法传统,发展书法的必由之路。书法临习的基本内容是书写技法、书法形象作品精神。
临习方法:
(1)读帖
书法临习应先动脑后动手,未临摹之前,先要理解,这就需要读帖。读帖就是体会范帖的神韵,认识范帖,分析它的写法,掌握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摹帖
摹帖就是直接依托在范帖或其仿样上书写。常用的摹写形成有四种。
仿影法:把透明的纸覆在范帖上,照着纸面上透过来的字影描摹。
描红法:在印有红色范字的纸上描摹
廓填法:也叫双勾填墨法。就是把透明的书写纸覆在范帖上,用硬笔沿字点画的外沿精确勾画,然后照空心字描摹。廓填法的好处是在勾勒过程中能加深对范帖点画形态的认识。
丰肌法:就是把透明纸覆在范帖上,用硬笔在字的点画中线上勾画,然后看着字帖沿单线描摹。
(3)临帖
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一边,凭观察、理解和记忆书写。常用的临写形式有四种。
对临法:反范帖放在眼前对照着写,可以写得与范字一样大,也可以放大或缩小。
背临法:不看范帖,凭记忆书写临习过的字。
意临法:不求局部点画的逼肖,注意力放在对帖的大关系上和神韵的把握上。
创临法:运用对范帖点画、结体、篇章和风格的认识、书写范帖上没有的字,或联字成文,创作作品。
临帖要求
字帖应放置于书案左上方。砚台放在右上方,练习用纸正对自己,不能歪斜,书写时纸可上下左右移动。 墨不可蘸得太饱,养成完后再蘸的习惯,不能写一笔就蘸墨。
书法格式为从上到下竖写,先右后左。 每天的临帖时间应保证半小时以上,至少应写三十字,节假日也不要间断。如欲在书法上有所成就,这点时间是很不够的。
初学可参照点画运笔动作图示,但千万注意这只是为初学方便而提供的图示。事实上点画的运笔都是一气呵成的,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的重复。因此,临写点画既不能信手涂雅,也不能像木偶一样动作僵化。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临习中逐渐领悟笔法,否则一旦形成不良习惯,纠正起来就不容易了。
字的结构要经过长时间临习才能掌据。应先看清楚字再下笔,尽量养成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的习惯,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要注意第一笔起笔的位置。初学只要能把字工整地写在格子中间就算达到目的了。
米字格是供临习书法的界格纸,临习时对照范本字形,掌握点画位置,充分利用米字格,能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字的结构安排,为过渡到“背临”奠定良好的基础。
⑤ 怎么临摹字帖
1、临帖是每一位学书法者不可缺少的功课。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临帖就是学规矩,把练习的纸张放在字帖旁边,根据字帖里字的外形和笔势慢慢地对照在练习纸上进行书写。
2、临帖前,要学会看帖,看内容,看作者的书写年代,甚至于作者在书写时的心境。需要学习者做到“形在心中,意在笔先”,看的同时记住笔画和结构的主要特征。下笔临写时,才能心中有数,做到心手合一,达到理想的临写效果。
3、学习者要学会边临帖边体会。每写一遍应该与字帖对照,找出笔画、结构好的方面和差距,下一遍临写时注意缩小差距,分析、改进写得不像的字体与临得不准的部位,力求字如法帖。经过多年的练习,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就能一笔到位,不再涂描。
4、由于楷书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字体,所以一般建议从楷书入手。楷书于隶书与行书之间,于上承接隶书,于下则便于我们掌握与楷书相近但技法更为复杂的行书。所以一通百通掌握好楷书就基本上能掌握毛笔书写技巧,对学习其他书体(隶书,行书等)也大有帮助。
⑥ 初学硬笔书法怎样 读帖 临帖
所谓读帖就是看着帖上的字,琢磨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如何起笔。落笔、收笔。
临帖就是比照着字帖上的字,在另外一张纸上写字。这种办法容易学到字帖上的字的神,对间架结构来说要差一些。
想学间架结构,就要用摩的方式,就是拿一张比较薄的纸,直接放在要学习的字帖上,一笔一笔的描摹。
实际上如果你特别想学,可以采用空临的方式,就是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按照每个字的字形,在空中比划。这个适合于不能使用纸笔的场合,但也有走火入魔之嫌。
学习书法有几点要注意:
1、抛掉原来的写字习惯,严格按照所学习的字帖习字。
2、认真、仔细的临写,不能着急。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眼高手低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住。
⑦ 书法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读帖能力
人们常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面”。这是因为字写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风度等。《新课标》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小学生身心特征来说,写字不仅可以巩固识字,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各科作业,也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可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做写字的习惯真是让人担心。有的书写方法不当:有横握着笔,有拳握着笔,有的一直握到笔尖处,有的又远离笔尖。有的落笔太重,每字的一笔一画都是那么用力,仿佛是在刻字。有的落笔很轻,仿佛蜻蜓点水。有的坐姿不正:斜着坐的(摆出喝茶老人的姿势),弯弓坐的(像上了年纪似的),有的手托下巴,(好像头会掉下来似的。)那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呢?通过实践,我摸索出下面几个教学方法:
一、要培养学生正确坐姿及握笔的好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写字姿势是基础。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危害不小,轻者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习惯;重者影响生长发育、不利于身心健康。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书写,不仅有利于书写的规范,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首先把正确坐姿及握笔的要点编成顺口溜如:“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胸离桌子约一拳,手离笔尖约一寸。让学生熟记成诵,并印发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其次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应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自悟问题的缘由,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过去抓学生的坐姿,握笔,只要求做到“三个一”,至于为什么要“三个一”,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常常难以坚持,现在,我把工作做到细微处。先让他们执笔写字时靠近笔尖,学生立刻就会发现这样执笔是看不见笔尖的,为了看到笔尖,身体就得往前倾,头向左偏,时间久了,学生感到很不舒服。告诉学生这样不仅人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再让学生手指离笔尖稍远些,他们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就能与桌沿一拳的距离了。这样,使学生在体验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另外,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让家长不断的提醒孩子,在写作业、练字时都保持正确的写作姿势和握笔姿势。这样老师、家长、齐抓共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写好规范字的好习惯
要掌握千变万化的书写线条,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学好规矩,循序渐进”。写字技巧的学习离不开这条基本原则。如果把一个字看成是一部组合巧妙的“机器”的话,那么,八个基本笔画则是组成“机器”的“零件”。“零件”是否精确,直接关系到“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转。为此,写字课中,对规范、漂亮的基本笔画、笔画的变化及汉字部首进行教学是重中之重。在课堂上,我把八种基本笔画、部首写法结合范字教给学生,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笔笔到位,各个象样。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学以致用,逐步写成规范的正楷字。
三、培养学生认真读贴的好习惯
读帖是指临摹者在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想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在众多正楷字帖中,一些着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等的字帖都是很好的范本。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不读贴,或对字帖稍作浏览,就匆匆下笔,以至顾此失彼,徒劳无功。要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和习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临笔画,临间架结构,临行气,临章法等。如临笔画,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位置,起笔和收笔的方圆,藏露,笔画的长短、精细、俯仰、斜正、曲直等。让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致观察”的读帖习惯。
四、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习惯
勤学苦练是古今书家的共同之处。如何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我的做法是讲故事,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自古至今有许多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练字的轶事趣闻。我在写字课中有重点地介绍他们勤学苦练书法的事迹。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洗笔方便,索性就到庭院的池塘边去写,在池塘边洗笔。天长日久,那水塘里的水就变成黑的了,成了后人传为美谈的“墨池”。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古碑,在碑前观了三天才离去。这样既教育学生学习他们勤学苦练的精神,又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与自己的惰性做斗争。我坚持识字、写字有机结合,即教学生字时有机地进行写字指导。当然,仅靠一周一节写字课,学生是不可能把字写好的。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练字的计划。确定每天练字的时间,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练字,回家练15分钟,并要求家长督促,真正落实“天天练”。因为有了老师的指导,家长的督促,学生进步更明显了,兴趣更浓了。
五、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天天在练字”。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形是:学生练字时是一种书写,做作业时又是另一种书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作业多,难以顾及书面质量;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没有形成自觉写字的习惯。为此,我在写字课上,对学生反复强调,一定要将练字融入日常的各科作业之中,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要有“提笔即是练字时”这种意识,就应该做到不管是什么场合,不管什么时间,只要提起笔来写字,就要严格遵守正确的写字姿势。特别要抓紧日常各门作业这一练写字的最好机会,和各科老师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学生的写字姿势,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教师一定要从严、从实、从点滴抓起,要抓住小学阶段的最佳时期,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⑧ 怎么样才算是真的读帖
何谓读帖?怎样读帖
读帖,是学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说读,并非出声去读,而是“观”之意。即在临帖之余,或临帖之前,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去临习。宋代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这里所说“观”、“谛观”,即是读帖的意思。
要将古人法帖学到手,要靠临摹,而比临摹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则是读帖。因为读帖锻炼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帖字入于眼,记于心,方能临时出于手,显于纸。如果眼观不准,心记不住,手是难以表现出来的。不少学书者的经验证明:临不好帖的主要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有些人不读帖,拿起帖即临,有些人读帖不认真,一看而过。眼未看清帖字的精微,手必然临不好其形神。初学者对此应特别予以重
视。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察之者尚精”。读帖务求精细周到。首先,要仔细揣摩帖字的用笔方法,对点、横、竖、钩、撇、捺等逐一进行分析,看它用的是藏锋还是露锋,是圆笔还是方笔,是折笔还是转笔,是明折还是暗折,等等。然后,研究字的形体结构特征,如笔画的粗细、长短、大小、高低、斜正、收放、争让以及结体松紧、取势纵横,还要分析帖字的布局和神情、意态等。对这些都了解和掌握了,临帖就比较有把握了。当然,对初学者来说,读帖并不是一“读”就懂,“读”后也不一定立即奏效。它有一个养成习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且应将读帖与临帖紧密结合起来,读后临,临后读,两者配合,逐步深化,正如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
⑨ 写毛笔字读帖的步骤
说到“读帖”,古人有古人的说法,今人有今人的说法。时过境迁,各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我只是仅就我这个业余书法爱好者是怎样“读帖”的,说出来供同我一样条件的书友学习时参考。首先是选帖。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墨宝”,字体不一,章法不一,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一踏进“书法殿堂”,真有点头晕目眩,不知东西南北的感觉。我觉得:你如果是初入门,而且是自学,那在学习“中国书法史”的同时,你就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展,对不同时代、不同的书家、不同书体的帖,都要有个基本全面的了解。第二步,当你选择准备主学什么书体后,再着重去选择什么帖。当你选准了帖后,则进入了如何读帖的阶段。我在开始学书法时,选择的是墨皇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唐摹兰亭序三种》两个帖。选好帖后,我首先把这两个帖本用复印机进行了加工。一是放大,放大到能挂到墙上,坐在一米开外,能欣赏的程度就行了。再就是缩小,把这两个帖本缩小到能时刻随身带着走,到哪里都方便拿出来看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很方便的“读帖”了。古人讲:学习要用“三余”。我呢,则效法行之。一是早上入厕,坐在马桶上看;二是上下班的通勤车上看,每天上下班有一个多小时。中午午饭后,有半小时休息时间。我就抓紧看。下了班或是星期天,只要家里没客人了。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坐在书房里,把大帖挂出来去看。那种“美”是语言无法形容的。那时的我,可以说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啊!看帖、读帖,不能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动脑,就是要琢磨“帖”,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形质”,在帖上,点画、结构、章法,都是看得到的。对于“字”,看它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着重要体会书家的“笔力”。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骨气”。但是,“三余”动手在宣纸上“临”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体会每个字的用笔。二是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