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初一数学相遇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初一数学相遇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6 09:20:41

⑴ 相遇问题例题.公式以及解题方法

解题指导:
“相遇问题”( 或相背问题)是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从两地同时出发,(
或从一地同时相背而行),经若干小时上遇(
或相离)。我们若把两物体速度之和称之为“速度和”,从同时出发到相遇(
或相距)时止,这段时间叫“相遇时间”;两物体同时走的这段路程 叫“相遇路程”,那么,它们的关系式是: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千米,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5.
5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
从题中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它们速度和是42.5+38=80.5 ( 千米)
相遇时间是4小时,相遇路程可。
A、B两地的距离是: 相遇路程 +还相距的35.5千米
解: ( 42.5+38 )×4+35.5
=80.5×4+35.5
=322+35. 5
=357.5 ( 千米)
答:A、B两地的距离是357.5千米。
2、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相距299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问:几小时后两车第一次相距69千米?再过多少时间两车再次相距69千米?
分析:

从题意可知,第一次相距69千米,就是两车还没有相遇,还差69千米,相遇路程应是299-69,
根据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即 230÷( 40+52 )=2.5 ( 小时)。

第二次相距69千米,是在行完第一次相距的69千米相遇后,到再相离69千米,实际共行2个69千米。
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 可解。
解: ( 299-69 )÷( 40+52 )
=230÷92
= 2.5 ( 小时)

( 69×2 )÷( 40+52 )
=138÷92
=1.5 ( 小时)

答:2.5小时后两车第一次相距69千米,再过1.5小时两车再次相距69千米

应该够详细了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⑵ 相遇问题的公式和方法

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它和一般的行程问题区别在: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两个物体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乙的速度
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题意,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解答方法.。相遇问题除了要弄清路程,速度与相遇时间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是否是同时出发,如果题目中有谁先出发,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时行的路程。驶的方向,是相向,同向还是背向.不同的方向解题方法就不一样。是否相遇.有的题目行驶的物体并没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的题目是两者错过,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时行驶的路程.。

追及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⑶ 7年级上册数学如何解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

追及问题一般都是类似于一个人在前面走,一个人在后面走,然后求后面的人什么时候追上前面的人。注意这里有一个不变的量:时间。两人行走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然后列一等式即可,两人原来的距离+前面的人的速度×时间=后面的人的速度×时间。相遇问题则是两人相向而行,求什么时候相遇,这里路程是确定的了,然后是两个人走完。
所以列式(一个人的速度+另一个人的速度)×时间=路程。解出来就可以了。

⑷ 数学相遇问题怎么解决

⑸ 初一数学题解答技巧谁有

数学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它贯穿了整个小学高年级学段和初中学段,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生动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新课程标准新理念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中学生必须学会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于初一年级这一阶段学生的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却相对仍然较弱,因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除了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还要及时地给学生以解题方法的指导。根据这几年我对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理解,我认为要解答好应用题应掌握以下几个步骤:
1、读:读题或者审题。遇到列方程应用题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至少读两遍题:学生在读第一遍题的时候就要给应用题定位:是属于行程类、还是工程类或是销售类应用题,或者说是其他什么类型的应用题;要明确已知什么,未知什么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抽象出数学问题;在读第二遍题的时候,学生要逐字逐句的阅读和理解,必要时可做一些记录,直到完全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所有已知条件。好多同学一看到应用题就产生畏难情绪,在读题时怕浪费时间就随意看两眼,造成读题不仔细,理解不到位,导致应用题分析不够,从而无法下手将应用题解答出来。
2、设:设恰当的未知数。读完题,并明确题目的类型和已知未知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就要根据题意设出恰当的未知数,可以设直接未知数,有时候根据题意也需要设间接未知数。
3、列:列数学关系式。根据题意设出恰当的未知数后,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列出数学关系式,应用题就变成了纯粹的数学题了,要注意的是所列的方程应满足等号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同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需要写出未知量的范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接着就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数学题,要注意解题过程必须完整。
4、解:根据解方程的步骤,仔细、完整地解出方程的结果。要注意的是答案解答出来后要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比如:人的个数、树的棵树、机器的台数等都必须为非负整数才符合实际情况。
5、检验并答:方程解完后还要检验,然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检验要做到: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最后还要作答,要将解数学题的结论回归到应用题上来,千万注意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几类常见应用题的类型和每个类型所用到的基本数量关系: 1、行程类应用题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1)相遇问题:甲、乙相向而行,则: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2)追及问题:甲、乙同向不同地,则:追者走的路程=前者走的路程+两地间的距离。
(3)环形跑道题:
①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快的多跑一圈才能追上慢的。 ②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反向出发:两人相遇时的总路程为环形跑道一圈的长度。
(4)飞行问题、基本等量关系: ①顺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 ②逆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 (5)航行问题,基本等量关系: ①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②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2、工程类应用题基本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注意:工程类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有时候并不是具体数量,因而常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完成某项任务的各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1”。 3、销售打折类应用题基本关系:销售总价=销售单价×数量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进价) (2)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成本价(进价) (3)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4)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5)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标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打8折出售,即按原标价的80%出售
4、 等积类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变形前的体积(容积)=变形后的体积(容积)。 5、 调配类应用题的特点是:调配前的数量关系,调配后又有一种新的数量关系。 其他几类常见应用题类型:
1、利息类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本金×利率=利息,本金+利息=本息。 2、比例类应用题:若甲、乙的比为2:3,可设甲为2x,乙为3x。
3、数字类应用题基本关系:若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三位数为:100a+10b+c

⑹ 七年级上册数学追及问题技巧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数学追及问题技巧是如下:

1、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3、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4、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5、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乙的速度。

6、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是行程中的一大类问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追及问题

1、相遇问题

多个物体相向运动,通常求相遇时间或全程。

2、流水行船问题

船本身有动力,即使水不流动,船也有自己的速度,但在流动的水中,或者受到流水的推动,或者受到流水的顶逆,使船在流水中的速度发生变化,而竹筏等没有速度,它的速度就是水的速度。

3、火车行程问题

火车走过的长度其实还有本身车长,这是火车行程问题的特点。

4、钟表问题

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或相遇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但是在许多时钟问题中,往往我们会遇到各种“怪钟”,或者是“坏了的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每分钟走的度数会与常规的时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

⑺ 相遇问题的解题技巧是什么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另一个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

(7)初一数学相遇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扩展阅读:

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三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

但归纳起来,不管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还是“多个物体的运动”,不管是“相向运动”、“同向运动”,还是“相背运动”,他们的特点是一样的,具体地说,就是它们反映出来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可以归纳为:速度×时间=路程。

⑻ 追及相遇问题解题技巧初中

追及问题概念特征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

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追及问题的注意点

追及问题,实质上就是在相同时间内,走得快的比走得慢的多走了两者之间的路程差。

解答这类问题,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画好线段图,理清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要提醒孩子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弄清题意,紧扣速度差、追及时间和路程差这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

(2) 对复杂的同向运动问题,可以借助直观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3) 要注意运动物体的出发点、出发时间、行走方向、善于扑捉速度、时间、路程对应关系。

(4) 要善于联想、转化、使隐藏的数量关系明朗化,找准理解题目的突破口。

(5)可适当的选择画图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思考方法解题。

最后还有一点,同一道题中,有些路程的单位不一样(例如米、千米),孩子如果不留意不注意单位换算,很容易栽跟头功亏一篑,家长要叮嘱孩子紧记单位换算。



例题

了解了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思路,下面我们进入应用环节。

以下四道例题,难度各不同,都是小学数学比较常见的追及问题,家长可以让孩子依次做一做。

因为数学题一般都有延展性,孩子在做题的过程中,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最重要是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1

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解:

步骤一: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

步骤二:好马几天追上劣马?

75×12÷(120-75)=20(天)

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例2

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秒,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跑。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解:

步骤一: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时小亮跑了(500-200)米

步骤二:要知小亮的速度,须知追及时间,即小明跑500米所用的时间。又知小明跑200米用40秒,则跑500米用[40×(500÷200)]秒

步骤三:所以小亮的速度是

(500-200)÷[40×(500÷200)]

=300÷100=3(米)

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



例3

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敌人在下午16点开始从甲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军在晚上22点接到命令,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开始从乙地追击。已知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问解放军几个小时可以追上敌人?

解:

步骤一:敌人逃跑时间与解放军追击时间的时差是(22-16)小时

步骤二:这段时间敌人逃跑的路程是[10×(22-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

步骤三:由此推知

追及时间=[10×(22-6)+60]÷(30-10)

=220÷20=11(小时)

答:解放军在11小时后可以追上敌人。



例4

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在距两站中点16千米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

解:

步骤一:从题中可知客车落后于货车(16×2)千米

步骤二:客车追上货车的时间就是前面所说的相遇时间,这个时间为16×2÷(48-40)=4(小时)

步骤三:所以两站间的距离为

(48+40)×[16×2÷(48-40)]

=88×4

=352(千米)

答:甲乙两站的距离是352千米。

⑼ 相遇问题六大公式是什么

一、相遇问题六大公式

1、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3、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4、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5、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乙的速度

6、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二、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的关系。它和一般的行程问题区别在: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两个物体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9)初一数学相遇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扩展阅读:

行程问题分类

1、追及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是行程中的一大类问题。

2、相遇问题

多个物体相向运动,通常求相遇时间或全程。

3、流水行船问题

船本身有动力,即使水不流动,船也有自己的速度,但在流动的水中,或者受到流水的推动,或者受到流水的顶逆,使船在流水中的速度发生变化,而竹筏等没有速度,它的速度就是水的速度

4、火车行程问题

火车走过的长度其实还有本身车长,这是火车行程问题的特点。

5、钟表问题

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或相遇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但是在许多时钟问题中,往往我们会遇到各种“怪钟”,或者是“坏了的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每分钟走的度数会与常规的时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

⑽ 相遇问题的解题技巧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高频考点,是行程问题中非常经典的一个分支!

行程问题通常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三大要素,这几个要素总是变来变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即使会了其中一种,待条件一变,同学们又摸不着头脑了。

跟着头疼的还有家长,怎么才能让孩子彻底理解这种问题呢?

王老师今天就要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相遇问题定义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基本公式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根据定义,确定属于相遇问题后,就要开始找解题方法了。

解答相遇问题,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划线段图来表示。下面由浅入深看两个模型。

相遇问题的基本模型

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举例:

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26千米的A、B两城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在离两城中点处24千米的地方,甲、乙二人相遇。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

首先根据题干画个线段图:

如上图,中点处就是A、B两城正中间的地方,所以由中点处到A城和B城之间的距离都是(126÷2)千米。甲骑摩托车比乙骑自行车速度快,所以同样行3小时,行驶的路程比乙多,要在离中点24千米处相遇,因此,甲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乙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

解:甲的速度(126÷2+24)÷3=29 (千米/小时) 乙的速度(126÷2-24)÷3= 13(千米/小时)

答:甲骑摩托车的速度是29千米/小时,乙骑自行车的速度13千米/小时。

上面的例题是相遇问题的基本题型,但数学题是具有延展性的,比如相遇问题的另一个模型——二次相遇问题

二次相遇问题

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举例:

A、B两城间有一条公路长24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城出发,甲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从A城到B城,乙以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从B城到A城,各自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第二次相遇?相遇地点离A城多少千米?

解析:

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时,行了一个全程。然后甲乙两人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当小华和小明第二次相遇时,共行了3个全程,这时甲乙共行了多少个小时呢?可以用两城全长的3倍除以甲乙速度和就可以了。

▣解:出发到第二次相遇时共行 240×3=720(千米)

甲、乙两人的速度和 45+35=80(千米) 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共用时间 720÷80=9(小时) 35×9-240=75(千米)

答:9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第二次相遇,相遇地点离A城75千米。

王老师提示: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家长在辅导孩子解答题目时,提醒孩子要利用好速度和与速度差,这是两个能迅速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突破口。

此外,以下几点也要提醒孩子注意:

1.在处理相遇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使用时二者发生关系那一时刻所处的状态;

2.在行程问题里所用的时间都是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非常重要);

3.无论是在哪类行程问题里,只要是相遇,就与速度和有关。

4.解题抓住2大要诀:

①必须弄清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运动方向(相向),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先后),运动路径(封闭、不封闭),运动结果(相遇)等。

②要充分运用图示、列表等方法,正确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迅速的找到解题思路。

阅读全文

与初一数学相遇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不用水咸鸭蛋腌制方法最快又简单 浏览:858
腰肌经络锻炼方法 浏览:672
电动洗脚盆使用方法 浏览:646
全站仪引点计算方法 浏览:172
咳嗽呕吐怎么办方法 浏览:957
酒店冷藏柜不制冷解决方法 浏览:574
怕体检测血压有什么方法 浏览:574
碧海金沙帐篷使用方法 浏览:463
2个大拇指好麻木用什么方法治疗 浏览:355
站立检测骨盆前倾的方法 浏览:404
最简单双螺纹起针方法 浏览:252
种玉米的方法视频 浏览:12
双层楼梯尺寸计算方法 浏览:326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浏览:490
vivo手机打电话黑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00
分析设备设施的风险方法是 浏览:548
红警2尤里的复仇兼容性解决方法 浏览:110
手工红包小鱼灯笼制作方法步骤及图片 浏览:89
重量分析方法包括哪两个过程 浏览:670
如何让人记住你的方法短视频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