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小生戏服的技巧和方法

小生戏服的技巧和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0 22:06:56

A. 越剧的妆容与服饰

概述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戏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数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长袍、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神像蟒袍。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放在篾篓里,挑着走村跑镇,这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租赁行头多以袄、衫、蟒、靠、箭衣为主,行头样式,基本上是绍剧、京剧传统样式。
20世纪20至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受上海京剧衣箱制度影响,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由主要演员负责添置;一般演员及龙套、宫女等群众演员,穿“堂中行头”,这类行头由班主或香衣班头出资租借。由于当时观众既要看演员又要看行头,促使一些名演员竞相炫耀私彩行头,有的小旦演出时,在一个晚上连换10多套服装。有人称这时的越剧服装是“杂乱无章”时期。
越剧服装设计开始于1943年。专业舞美设计韩义在《雨夜惊梦》中,对剧中魔王及4个小鬼的服装作了设计;是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时,因剧中人物有兄弟民族及出场人物身份较多,力求艺术上的统一,全部服装由韩义统盘设计,由演员自己置办,戏院老板根据角色主次贴一部分置办费。这是越剧服装的一大改革。
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积累,越剧服装的轻柔、淡雅、清丽的独特风格,不断巩固和发展,并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另一种服装风格样式。
古装衣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越剧蟒
越剧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传统的上五色的蟒,分阶、分身份严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间色的都有,但又参照上五色色阶等级制的习俗,在间色中选择。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练更随意,《孟丽君》中用了许多的间色蟒袍。另一种方法是参照历史典律和官阶运用色彩,如《长乐宫》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华虫”“火”等象征性图案。越剧有时把传统的“蟒”改为袍制,叫蟒袍。在制作上和传统的“蟒”有很大的区别。蟒不再是整件夹里,而前后是麻衬,使前后挺括硬撑,以显官风十足。发展到后来,蟒的前后内衬有的干脆不用麻衬,用布刮浆代替。
越剧靠越剧男班早期都用传统大靠,女班也沿用传统大靠(硬靠)。改革后,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靠身”“靠脚”“靠肩”,不再用“网子穗”或“排须”、搂带,一般也不用双层靠肩。靠肚不再是传统的平面一大块,改为围腰的“腰包”再束虎头腰带。靠衣不绣花,都用甲片。1944年春,袁雪芬饰演《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所穿戎装,甲片开始用铜片,上甲、下甲都用,以后,纹样有“鱼鳞甲”“丁字甲”“人字甲”“龟背甲”等,有金绣,也有用金缎、银缎剪贴,或金银宽边花版线缝纫上去。护心镜有用克罗米铜泡,或盘金、盘银。
越剧裙
越剧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最早穿的都是传统大裥裙,前后有“马面”,俗称“马面裙”,以后去掉后“马面”,改为单马面裙,经常用于老旦。传统的“鱼鳞百裥裙”往往作衬裙使用。以后大裥改成五分宽的百裥裙。20世纪40年代雪声剧团受清末仕女画的影响,设计了“褙裙”。这种褙裙,罩在大裥裙外,正面用佩,佩长及脚面,很简洁。这种“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剧中反复使用。短裙,行话称“包屁股”,有折裥的,有不打折裥的,有网眼雕花的,有绣花、贴花、斜裁、平裁的,花样繁多。
越剧云肩最早用的都是传统大云肩,以后发展到百多种,如:对开云肩、珠云肩(白珠或金、银珠穿成的)、有领云肩、无领云肩,如意云肩、花形云肩、网眼云肩等。
褶子与帔

越剧小生穿的褶子是不开门襟的,有圆领、斜领、对开领,开门襟的是“帔”。这种“帔”往往在剧中有夫妻俩出场时,运用相同色彩,称“对帔”。越剧帔在领口上又变化出多种样式,如斜襟帔、直襟帔、翻领帔、如意领帔等。小生褶子与帔,多用间色,花纹偏一边,有四君子花纹(梅、兰、竹、菊),也有用牡丹、玉兰等花纹,领边也越改越窄,约二寸,朝秀美的方向发展。越剧所有衣服在服装的“夹窝”里都挖“裉袋”(夹窝裁剪成圆形),所以越剧的戏服,双肩挥洒自如、平稳服贴而且舒服。 越剧盔帽 越剧早期男班演传统戏时的盔帽,是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或有额玉的瓜皮帽,有的是在拆除破旧小庙时从菩萨神像头上取下的盔帽。以后租用绍剧、京剧的服装和盔帽。女班进入上海后,主要演员有了“私彩行头”,身上穿的戏服、头上戴的盔帽都是到南恒泰彩靴店或广东路戏服店买的。而其他穿“堂中行头”的演员,则是穿戴租来的戏服、盔帽。这些盔帽基本上是承袭了京剧或昆剧的帽箱制,如《香笺泪》《梁祝》中小生戴的盔帽,都是京剧的文生巾。
在新编历史剧中,越剧把历史生活中的“进贤冠”“方山冠”“通天冠”“束发冠”“法冠”“巧士冠”“缁布冠”等加以改良,运用到舞台人物中来。传统凤冠是皇后、嫔妃和公主所戴,女子在婚礼大典时也戴这种凤冠。越剧除了传统剧目中仍戴凤冠外,一般在其他剧目中不再戴这种装满绒球的凤冠了。如《打金枝》中的公主、皇后,《长乐宫》中的皇后,《孟丽君》中的孟丽君,都改凤冠为额形,或装插,头上露出髻发,采用正凤为主,边凤插戴两旁,或对凤为主,边凤插戴两旁,后再把“如意”“单凤”“步摇”等头饰进行装戴。
越剧靴鞋
越剧男班在“草台班”时期,演员已穿租借的靴鞋。女班进上海后,学京剧、绍剧穿高靴,特别是大面、老生,官带装扮穿高靴居多。女班小生穿的靴鞋都不高,穿云鞋,有平底鞋,有一寸左右高的鞋。小旦为弥补身材过矮,在鞋内垫高二三寸。20世纪30年代末“高升舞台”演出《彩姨娘》,筱丹桂饰彩姨娘,为了增高身材曾用“踩跷”。直到1944年演《新梁祝哀史》的男角小生才穿一寸左右的薄高靴。解放后,小生穿三套云高靴居多,一般都要二三寸左右,个别演员还要再加内高。1955年,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后,靴鞋改革,不但穿高靴,在靴头上也改成有云饰纹的花样或绣花,色彩套成强烈和谐的三色,俗称三套云高靴。

B. 京剧戏服的有什么特点

从其造型、图案纹样和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剧中人物文与武、善与恶、富贵与贫贱等身份。例如从服饰所绣纹样来区分人物:官衣前胸后背有方形“补子”(又叫谱子),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另以不同禽兽的图案区分一至七品官。男女披风上绣团花,寿字纹的多为中老年人穿用,年轻者穿的则是绣梅兰菊竹花卉图案;穿绣满花卉的海青的是花花公子,穿不绣花纹素色海青的多为清贫落难书生。最有特点的是“八卦袍”,袍上所绣八卦的布局规则是:肩承天地(乾、坤卦)、胸怀风雷(翼、震卦)、背负山川(艮、兑卦)、袖藏水火(坎、离卦),前胸后背有太极(即阴阳)。穿上这种八卦袍,更显出角色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除戏衣外,还有头盔、靴鞋、战旗、玉带等配套服饰。如将帅出征时穿大靠,这大靠配上两肩飞袖、胸背处绣的护心镜,胸腹处凸绣出虎头的甲衣,背后插着四支三角形背旗,再配以头上的战盔和脚上的战靴,能表现军令在身,披挂上阵的雄姿。且大靠下身作开裂形状,分上下两层嵌有八件一并的比裙,专用于配合表演上下战马的动作。将帅手中持马鞭或执刀枪,在走圆场、跨马、对打时,比裙飘动,夸张和美化了动作,显示出沙场将帅勇悍威武的气派。戏曲服装是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改良后而形成现今传统程式化的形态。传统京剧的服装可分为:蟒、铠、褶、帔、衣五种。粤剧服装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材自京剧的,它的分类有蟒、铠、褶子、开氅、官衣、帔及衣七种。其实与京剧分类并没有太大不同,只是京剧将“开氅”归入“帔”类;将“官衣”归入“衣”类而已。现试详细介绍各类粤剧戏服的特色。

据《辞源》所记:“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满清则官无大小,凡遇典礼,皆着此袍,地蓝色或石青,全身以金线绣蟒,自公侯至七品官,蟒数自八至五,以次递降,俗称‘花衣’,又称‘蟒服’。”可见戏班中的蟒袍是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的。穿蟒的多是戏曲中的帝王、将相、后妃、大臣等高贵身份人物通用的礼服。特别是于礼宴、朝会、大典、理案等场合穿着,以示庄重严肃。蟒的种类还有“加官蟒”、“改良蟒”等。蟒的式样是:齐肩、圆领、右衽、大襟、大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腋下开*至底襟、袖根下衬有与袍不同颜色的阔边,叫“摆”;唐朝时称“燕尾”,明朝时叫“插摆”,配有“玉带”,又名“角带”。蟒的纹样多是在袍前后襟下部绣有海水、江崖,包括弯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等纹式。男蟒全身绣龙,包括团龙、行龙、大龙,或祥云等。女蟒略短,绣龙或凤图,下裳配裙子及飘带,为后妃等穿。色彩方面主要是用十种纯色,包括上五色:皇帝、后妃穿黄色,元帅穿红色,将军及忠臣穿绿色,老臣及小将穿白色,刚烈性格人物穿黑色。至于下五色的蟒则多是一般大臣穿着。

C. 京剧戏服的颜色搭配有什么讲究

京剧服装的服色来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衣着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会的服色为基础演变而来。由于京剧的服装具有高度的符号性特征,京剧的服色也就成了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

早期京剧服装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红、黄、黑、绿、白;"下五色"是指蓝、粉、紫、秋香、皎月。由于黄色属于皇家专用色,因此一般人物不能随便使用。

体现服色特色最为明显的服装是男蟒和男靠。旧戏班形容服装规模整齐通常会说有"十蟒十靠",就是指有十种颜色的蟒和靠,可以开很大规模的戏。由于京剧服色与剧中人物性格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给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服色的服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规定的。

以长靠为例,红靠一般都是给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战太平》之花云,《小商河》之杨再兴,《金雁桥》之张任,《诛仙阵》之韦陀等等,以体现剧中人的英气。

由于黄色属于皇家专用色,所以一般人物所用的黄靠都不是明黄色,杏黄色如《定军山》之黄忠,《李陵碑》之杨继业,《珠帘寨》之李克用等等,为体现老年武将老当益壮的性格;穿黄靠的还有一种性格的人是暴躁武将,如《战宛城》之典韦,《四平山》之宇文成都,《挑华车》之兀术,《瘟癀阵》之杨戬等等,由于赵匡胤是开国皇帝,所以后来在《龙虎斗》中扎明黄靠。

黑色靠一般都是给性格粗鲁莽撞之人准备的,比如《长坂坡》之张飞,《金沙滩》之杨七郎,《牛头山》之牛皋等等。《霸王别姬》中的项羽扎黑色软靠(没有靠旗),但是由于霸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一般霸王的靠都要特制。

绿色靠一般都是勾红色脸谱的人物穿,比如《古城会》之关羽(软靠),《铁笼山》之姜维,《大名府》之关胜等等,都是忠勇之士,同样,关羽的绿靠一般也是要特制的,俗称"老爷靠"。最早的《挑华车》之高宠也勾红色三块瓦脸谱,所以高宠也有扎绿靠的扮相

白色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比如年轻英俊的武将,如《银空山》的高嗣继,《长坂坡》的赵云,《两将军》的马超等等,还有一种人物是所谓的"儒将",比如,《长坂坡》的张辽,《镇潭州》的岳飞,《武昭关》之伍子胥等等,还有一些老年武将,比如《凤鸣关》之赵云,《定军山》之严颜、《百凉楼》之吴祯,《绝燕令》的定燕平等等。

"上五色"一般为剧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则为剧中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扎蓝靠的一般都为次要的武将如《战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戏班中还有"猛烈亲王扎蓝靠"的谚诀,所以《挑华车》之高宠既可以扎绿靠,也可以扎蓝靠。

粉色属于小生专用色,粉靠也是小生应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荆州》之周瑜,《棋盘山》之薛丁山,《佘赛花》之杨继业等等。倘若戏班中没有粉靠的话,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

紫靠则为勇猛的武将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张郃、《贾家楼》之唐璧、《夺太仓》之常遇春等等。

秋香和皎月是两种比较特殊的颜色,秋香是介于草绿和橄榄绿之间的绿色,皎月是湖蓝和正蓝之间的蓝色。秋香一般为老年人物的专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如果同剧中有其他人物必须穿杏黄靠的时候,而后台只有一身杏黄靠的时候。那么年老的人物可以扎秋香靠,比如《李陵碑》之杨继业,新编戏《官渡之战》的袁绍、《对花枪》的罗艺也扎秋香靠。同样,皎月靠也是在同一出戏中有小生已经扎了粉靠的时候,为了区分,可以扎皎月靠。但是《金沙滩》一剧中,杨四郎必须扎皎月靠,杨八郎必须扎粉靠。

随着京剧服色的不断发展,靠的颜色也逐渐增多,但是新增的颜色在使用上,也基本是在原有服色的基础上细化而已。
京剧服装服色浅谈(二)蟒袍服色(上)

阅读全文

与小生戏服的技巧和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冰种翡翠原石鉴别方法图解 浏览:399
租房喝水的正确方法 浏览:819
月见草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4
玉树菇食用方法 浏览:955
子宫上长了瘤子消除最佳方法 浏览:476
led灯接线柱焊接方法视频 浏览:657
ipad如何隔空手势操作方法 浏览:423
如何起小运的方法 浏览:373
有什么草本方法祛痘 浏览:307
北京幼儿教育方法培训班哪里有 浏览:586
用什么方法可以去除手机后面杂质 浏览:458
光纤测量尺的使用方法 浏览:376
矶竿不带漂的使用方法 浏览:663
如何与异性正确相处方法 浏览:789
不合格模具回收方法有哪些 浏览:927
八门运用最佳化解方法 浏览:27
养猪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600
骨架稳定的正确锻炼方法 浏览:127
离散型数据适合什么方法分析 浏览:386
ph的测量方法必须满足的条件 浏览: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