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拔罐的方法和技巧视频

拔罐的方法和技巧视频

发布时间:2022-08-16 15:11:31

A. 拔罐的方法

1).拔罐前做好准备: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患者体位: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选罐: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 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5).温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和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6).施术:首先将选好的部位显露出来,术者靠近患者身边,顺手(或左或右手)执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两种排序:
(1)密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且有疼痛症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之功,又称“刺激法”。
(2)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者。又称“弱刺激法”。
7.询问: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情况),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气徐徐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放气,重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吸着无力,可起下来再拔1次。
8.拔罐时间:大罐吸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9.拔罐次数: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日

----好轻松品牌团队整理

B. 拔罐方法及技巧 怎么进行拔罐

1、火罐的选取根据使用的部位的不同选择的火罐大小也不一样,使用适当的火罐对对于身体的健康以及一些疾病的康复有更大的益处,在面积比较大的地方可以选取比较大的火罐,面积小的地方相应的选择小一点的火罐,一般的火罐都是在背部拔,所以选择普通大小的火罐。

2、拔火罐燃料的选取,我们在拔火罐的时候不仅需要火罐,还需要95%的酒精,纱布块和钳子(注意安全)。在点火前,将纱布块叠成块,用钳子加紧,蘸取少量的酒精,在远离人体的地方点燃。防止酒精滴在人体上伤到人。

3、拔火罐的操作步骤,先让拔火罐的人扒一个舒适的体位,将罐子放在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根据个人习惯,一手拿火,一手拿罐,将罐子倾斜45度,快速将火伸进罐内,绕一圈,注意不要碰到罐壁,随后将罐快速留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保证罐子吸到皮肤。

4、拔火罐留灌期间的护理,将罐子拔住在拔罐的人身体上面以后,一般留罐时间是10到15分钟,在此期间不时检查罐子是否与皮肤紧密吸住,并防止罐子的掉落,第一次拔罐可能不是很习惯,需要坚持完成拔罐的操作。

5、拔罐结束后的护理,拔罐后的护理,取罐是用一指轻压灌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轻轻取下罐子,之后,将皮肤表面用纱布块擦拭干净,皮肤在24小时内不要沾水。将罐口擦洗干净,放在合适的地方,以备后用

6、拔火罐注意事项,因个体差异,有的可能在罐口留下水泡,这些问题不大,小的可以不用处理,稍大的可以将水泡用消毒针刺破,局部消毒即可。留下的罐印会自然消退,不必担心,注意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要烫到人。

C. 拔罐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施罐前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室应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室温适宜,要注意患者保暖,并防止晕罐。
2.根据病情与施术要求,选择适当体位与罐的规格,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应剃去,拔针罐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4.老年、儿童与体质虚弱的患者施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否则难以承受。初次接受拔罐者,除应消除其畏惧心理外,拔罐数量与时间也宜少宜短,待适应后复诊时再酌增。
(二)施罐中注意事项
1.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稳、准。拔多罐数量宜少,罐间距离应适中,过远影响疗效,过近易痛易落。
2.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其局部和全身反应。拔罐后一般有下述三种反应:
(1)患者感觉拔罐部位紧束、酸胀、温暖舒适或有凉气外出,罐内肌肤突起,呈红疹或紫斑样变,为正常反应。
(2)患者感觉吸拔部明显疼痛或烧灼、麻木,多为吸拔力过大;若患者毫无感觉,多为吸拔力不足。均应启罐(取下)重拔。若重拔后,上述情况依旧,则应考虑罐具规格、吸拔部位、施罐方法、负压大小,以及疾病性质、患者体质等因素的影响。
(3)拔罐期间,如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胸闷心慌,甚至晕厥、脉细弱等晕罐征象,应及时启罐,并参照晕针处理。
(三)启罐方法
启罐亦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稳的留置罐取下的方法。
1.一般罐的启法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住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自落。切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
2.抽气罐的启法 注射器抽气罐、空气唧筒抽气罐,向罐内注入空气,罐具即脱。
3.水(药)罐的启法 应防止水(药)液漏出,若吸拔部位呈水平面,应先将拔罐部位调整为侧面后再启罐。
(四)效应观察
1.治疗效应 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或兼微热痛感;通称罐斑或罐印,是属正常反应,1~2日即自行消失。
2.病理反应 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提示湿盛或寒湿。若水气色黄为湿热;水泡呈红色或黑色,示久病湿盛血瘀。罐斑色深紫,示瘀血为患。罐斑色深紫黑触之即痛、伴身热,系热毒瘀结。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为虚寒证。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多系风邪为患。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属虚证。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青色为寒凝血瘀。以上反应应结合临床而综合分析。
(五)善后处理
启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如出现小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处理;水泡较大,应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涂上龙胆紫。若出血应用棉球拭净。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系拔罐治疗疮痈,启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
处置停妥后,嘱患者休息片刻才离开治疗室,并嘱次日或2、3日再作治疗,视病情与反应而定。

D. 怎么拔罐

1、准备道具。玻璃罐、酒精、棉球、棉球夹等都需要备齐,并且在拔罐前要进行消毒。
2、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平躺在干燥舒适的位置,裸露出需要拔罐的部位。
3、拔罐过程。操作人员需要一手拿着拔火罐,一手用棉球夹夹住酒精棉球,点燃棉球后迅速在玻璃罐中环绕,再迅速的按压在患者的相关穴位上,紧紧的吸附住体表。
4、拔罐结束。10~20分钟后,翘起玻璃罐的一边,使压强减小,取下罐具。
拔火罐属于理疗方法之一,建议请专业人员进行。

E. 拔罐的技巧

2008-01-17
09:45来源:
足疗顾问类别:
桑拿资讯
>>进入八界社区
(1)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实践证明,短时间留罐比长时间留罐好处多。严重郁血减为轻微渗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过度,造成水泡伤引起感染;时间虽短,疗效较高。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F. 拔火罐的方法

拔罐方法
1.留罐法(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 2. 走罐法(罐具吸拔住后,将罐自上而下反复拉动至皮肤潮红) 3.闪罐法(罐具吸拔于施治部位后,手握罐体快速外拔发出声响,以不留痕迹为宜) 4. 刺血拔罐法(用消毒后的三棱针刺破穴位病灶部表皮,使之出血,然后立即拔罐) 5.留针拔罐法 6.药罐:(1)煮药罐: 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 汁内煮15分钟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2/3-1/2)。 7.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可按病变的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 8.多罐: 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拾数个。

G. 拔火罐的技巧与方法 拔火罐应该怎么操作

1、选料。

最先要留意选料,中医学要用竹桶来拔火罐,如找不着,玻璃瓶子、陶瓷杯子都能够,仅仅口一定要厚而光洁,以防罐子口过薄伤到皮和肉,底端最好是宽敞呈半圆型。

2、拔罐前的提前准备。

在拔罐前,应当先将罐清洗擦拭,再让被拔火罐者舒服地躺好或坐正,外露要拔火罐的位置,随后打火入罐。

3、拔罐时的实际操作。

打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执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燃火的探子,实际操作要快速,将起火的探子在罐里晃上几晃后撤走,将罐快速放到要医治的位置,火仍在点燃时就需要将罐口捂紧在伤处,不可以等火熄,不然很松,不利吸出来体内湿气,要有罐口牢牢地吸在的身上的觉得才好。留意不必把罐口边沿烧开防止烫伤。

4、时间。

一般拔15到20分钟就可将罐取出,取时不必强制扯罐,不必拉扯和旋转,姿势要点是一手将罐向一面歪斜,另一手轻按皮肤,使气体经间隙进到罐里,陶罐当然便会与皮肤松掉。

5、拔罐的错误观念。

一次不好拔2次,同一个部位,反复地拔,就不相信这罐子拔得没实际效果。有很大的一种世界上无难症,只怕有心人的信心,实际上,那样做也是不好的。拔罐的情况下你乃至能够拔满全身,由于那样能够全方位医治,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在一个地区反复的拔,那么就因小失大了。

H. 怎样拔火罐啊

具体拔火罐操作方法包括:(1)贴棉法:将75%或95%的酒精棉片贴放于罐内,燃着后,立即拔于患处,待局部皮肤充血,郁血呈紫色即可。
(2)投火法:将罐口浸湿,把点燃的酒精棉球或纸片投入罐内,迅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适用于从侧面横位拔罐。
(3)闪火法: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在火罐内闪一下即退出,然后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拔火罐时间为10~15分钟。取罐时,以一指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顺手取下火罐,不可硬拔以防伤皮肤。如果采用走罐,多选择背部,可先在施术部位涂一层润滑油,将罐拔好后,向上下或左右推移,至皮肤充血为止。
拔火罐注意事项有3点:(1)拔火罐适宜于肌肉丰满的部位,如肩、背、腰、臀部等。不适用于肌肉松弛,有毛发及骨骼凹凸处。
(2)皮肤病、出血性疾病,皮肤水肿以及孕妇的腰、腹部均不适宜拔罐。
(3)拔火罐时间不要过长。如果出现烫伤,较小的水疱可不加处理,较大水疱可用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或用消毒过的针刺破而放出疱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覆盖消毒敷料固定。

I. 拔罐技巧与手法

拔罐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拔罐常见的方法有哪些呢?本文是答.案.网 Z~q~N~F.Com小编整理的拔罐常见的方法,欢迎阅读。
拔罐常见的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5、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6、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拔罐后,凡肌体及内脏功能失调者,均会出现不同颜色的火罐印迹,对于诊断和指导保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那么拔罐后的皮肤颜色要怎么鉴别呢?下面的内容会详细告诉大家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的方法。

J. 拔火罐的做法

导读:常见的拔罐方法有:常规拔罐、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转罐法、响罐法。详见本文图解拔罐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一、常规拔罐,可分为两种:单罐法、多罐法。准备工具:火罐、止血钳、棉球、热毛巾、打火机、95%酒精

1、单罐法

6大常用的拔罐方法[真人图解示范]

拔罐方法:用热毛巾擦拭清洁施术部位,右手持罐,左手用手术钳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棉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马上抽出,然后迅速将火罐扣在施术部位上,常规留罐10~15分钟

单罐拔罐的具体功效:常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

2、多罐法

6大常用的拔罐方法[真人图解示范]

拔罐方法:用热毛巾擦拭清洁施术部位,右手持罐,左手用手术钳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棉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马上抽出,然后迅速将多个火罐依次扣在施术部位上,常规留罐10~15分钟。

多罐拔罐的具体功效:常用于病变比较广泛的疾病

二、闪罐法,准备工具:火罐、止血钳、棉球、热毛巾、打火机、95%酒精

6大常用的拔罐方法[真人图解示范]

拔罐方法:用热毛巾擦拭清洁施术部位,右手持罐,左手用手术钳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棉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取下,按以上方法再次吸拔于施术部位,如此反复拔起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适用范围: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萎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些较虚弱的病症

三、留罐法,准备工具:火罐、止血钳、棉球、热毛巾、打火机、95%酒精

6大常用的拔罐方法[真人图解示范]

拔罐方法:用热毛巾擦拭清洁施术部位,右手持罐,左手用手术钳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棉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施术部位,常规留罐10~15分钟。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气血瘀滞、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

四、走罐法,准备工具:火罐、止血钳、棉球、热毛巾、打火机、95%酒精、润滑液

6大常用的拔罐方法[真人图解示范]

拔罐方法:用热毛巾擦拭清洁施术部位,在将要施术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液,然后右手持罐,左手用手术钳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棉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施术部位,循着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至皮肤出现淤血为止,常规操作3~5分钟

适用范围:主治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风邪、皮痹麻木、末梢神经炎等症状。

五、转罐法,准备工具:火罐、止血钳、棉球、热毛巾、打火机、95%酒精

6大常用的拔罐方法[真人图解示范]

拔罐方法:用热毛巾擦拭清洁施术部位,右手持罐,左手用手术钳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棉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施术部位,然后手握罐体,来回转动,至皮肤出现淤血为止。温馨提示:操作时手法宜轻柔,转罐宜平稳,防止掉罐。

适用范围:普遍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

六、响罐法,准备工具:火罐、止血钳、棉球、热毛巾、打火机、95%酒精

6大常用的拔罐方法[真人图解示范]

拔罐方法:用热毛巾擦拭清洁施术部位,右手持罐,左手用手术钳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棉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施术部位,在罐具吸定后,稍加推拉或旋转,随即用力将罐具拔下,发出“啪”的响声,如此反复吸拔、重复操作多次,以皮肤潮红或呈紫红色为度。

适用范围:普遍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

阅读全文

与拔罐的方法和技巧视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韩国红参的食用方法 浏览:345
钳形表温度测量方法 浏览:529
创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浏览:882
美缝纸的使用方法图片 浏览:869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浏览:466
弯折的最佳方法 浏览:266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的方法 浏览:792
正确梳头方法视频 浏览:22
稻田捕河蟹的最佳方法 浏览:76
打疫苗用的什么注射方法 浏览:949
水饺睡不着有什么好的方法 浏览:466
铸铁锅的使用方法 浏览:608
共同海损金额计算方法 浏览:885
如何鉴定饮茶方法 浏览:938
达克宁水肿治疗方法 浏览:968
华为手机开关机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92
想把脚洗干净用什么方法 浏览:764
石灰粉发电方法视频 浏览:170
退火的常用方法有 浏览:24
确定物体重心的常用试验方法有 浏览: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