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如何对对子方法

如何对对子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7 13:46:57

⑴ 对对子的方法是什么

你好,对对子就是对对联,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个人对下联或上联,这种文字智力游戏对于习作古体诗很有帮助。对联特点概括起来穿畅扁堆壮瞪憋缺铂画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1.句:每句都要字数相同,且意思能够使两句有一定的融合性。天各一方、牛头不对马嘴那是不行的。2.词:每个词都要遥相呼应,相互对应着,也不能瞎整。名词要对名词,量词要对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⑵ 对对子的方法规则是什么

方法:解剖上联: 1、除了四字联以外,必须先行找出节奏点,然后用节律竿确定平仄;例如这样一条上联: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表面上看是个十七字联,但可以确定为七字联、四字联和六字联的结合。还可将七字联细分为四字联加三字联。 2、标明平仄 先要全部标明,然后根据征联方的要求弄清是宽对还是严对。宽对则以解剖好的最小单元的几个字联为单位,从第一字开始的三、五、七……位置上的字可以和上联的相应位置的字平仄未必相反;而严对则必须上联该字是平下联必得为仄,反之亦然。未注明的你可以自行判断。 3、下联的构思 主要是承上启下,而且下联的意思和气度要超过上联为佳作。 4、工仗 第一是字数,这应该没问题; 其次是字性: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

⑶ 怎样学对对子

对联讲究字数相同,词性互对,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字音调三、四声,下联一活二),最好再有节凑感。

⑷ 对对子的方法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1-2]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要求: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⑸ 对对子的基本要求

对对子的基本要求:

1、字数相等,节奏一致。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

如“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上、下联均为“二一二”节奏。

2、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即虚对虚,实对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已同怀视之”;又如“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长”。

3、平仄合律,声调和谐。

一联之内,平仄相间;两联之间,平仄相对;上联尾仄,下联尾平(仄起平落)。

4、语意关联,上下贯通,文字简炼,言简意赅,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5)如何对对子方法扩展阅读:

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关于对联的产生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认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子又叫对联、联语,贴在楹柱上的称楹联。

对对子例句:

远对近,古对今。明对暗,早对晚。

干对湿,公对私。美对丑,薄对厚。

咸对淡,甘对甜。天对地,稠对稀。

有对无,出对入。宽对窄,买对卖。

优对劣,日对夜。紧对松,轻对重。

香对臭,胖对瘦。后对先,易对难。

南对北,首对尾。西对东,始对终。

旧对新,晴对阴。浮对沉,假对真。

强对弱,对对错。开对关,硬对软。

深对浅,加对减。负对正,降对升。

冷对热,饱对饿。死对生,反对正。

直对弯,长对短。胜对败,好对坏。

快对慢,双对单。熟对生,歪对正。

笑对哭,吸对呼。退对进,阳对阴。

冷对暖,忙对闲。爱对憎,贵对贱。

⑹ 对对联的方法,越详细越好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楹联),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 春联习俗 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一副标准的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t”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行之一。 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自“土”、“木”依为五行,且墨由柏来,可谓墨柏 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五字联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六字联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 七字联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八字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 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多字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关于平仄声问题。对联应该讲究平仄,以提高艺术质量。但是对平仄声的辨别和分布规律,初学者是不易掌握的,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把平仄规律都学好了再去对对联,因此对平仄的要求可以放宽一些。然而放宽必须有个底线,这底线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下联最后一字为平。以前有过把仄尾句作下联的做法,但根据声律在楹联中的长期应用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上联收仄下联收平逐步成为楹联创作的一个规则(关于为何要把收仄句作上联,把收平句作为下联的问题,我曾经作过回答,见楹联与骈文)。有些出联句让人对的朋友,不管所出的句子末字是平还是仄,一律当作上联,让人对下联,这是不妥的。所出句若末字是仄声的,此句应作上联,应让别人对下联;反过来,所出句若末字是平声的,此句应作下联,应让别人对上联。我在爱问中对对子,不管楼主认为自己所出的句子是上联还是下联,凡是末字为仄声的,我都当作上联处理,反之,凡是末字是平声的,我都作下联处理。 平仄声的辨别,很多人只以现代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标准,这是不太对的。凡是现在读上声、去声的字都当作仄声,这是对的;但是凡是现在读阴平、阳平的字都当作平声,这就不对了。应该把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剔出去作仄声处理。有人会问:现代人又不说古语,朗读对联的时候用的是现代话,为什么还要辨别入声字呢?理由如下: 1.平仄声是一个历史概念,平、仄本来就是依据古四声(平、上、去、入)来归类的,而不是按照现代的四声归类的。现代的阴平、阳平,在古代都属于平声一类,读音没有区别,值调都读得高而平,而现在读高而平的只有阴平,阳平的调值是由低往高上扬的,已经不平了。如果一定要按照实际声调调值是平的才称为平声的话,阳平就该归到仄声中去了,但是没有谁会这样做。既然今天的阳平虽然调值变了还算平声,那么古入声也是这样,虽然调值变了,还算仄声。 2.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用普通话来朗读对联的,除了在公开表演的场合用普通话外,绝大多数人在吟读对联时,用的是自己的方言。老一辈的文人,如毛泽东、郭沫若、柳亚子、叶剑英等等,即便在公开场合吟诗对联,都用自己的方言。而很多方言目前还保留着古入声(如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吴语、晋语等等),如果把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当作平声,他们读起来就不和谐。 3.字音在诗词、对联中,除了有听觉上的韵律之外,还有一个视觉上的韵律问题。听觉上的韵律叫“耳韵”,视觉上的韵律称为“目韵”。所谓“目韵”,就是诗人或诗词爱好者在长期阅读欣赏历代诗词的过程中,已经熟悉了某些字与某些字是押韵的或和谐的,而某些字与某些字是不押韵或不和谐的,尽管用他自己的方言或普通话读时实际不是那样,但是如果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会觉得不顺眼;反之,他们熟悉了古诗词中某些字与某些字是经常押韵的或和谐的,就感到顺眼。这就叫“目韵”,这是升堂入室的文人才达到的境界。

⑺ 对对子是怎么个对法

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个人对下联或上联,这种文字智力游戏对于习作古体诗很有帮助。对对子特点概括起来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平仄合律,声调和谐。一联之内,平仄相间;两联之间,平仄相对;上联尾仄,下联尾平(仄起平落)。语意关联,上下贯通,文字简炼,言简意赅,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字数相等,节奏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

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即虚对虚,实对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7)如何对对子方法扩展阅读:

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⑻ 怎样对对子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分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⑼ 对对子方法

1.句:每句都要字数相同,且意思能够使两句有一定的融合性。天各一方、牛头不对马嘴那是不行的。2.词:每个词都要遥相呼应,相互对应着,也不能瞎整。名词要对名词,量词要对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阅读全文

与如何对对子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辣椒缺铜施什么肥施肥方法 浏览:110
电脑调试摄像头方法 浏览:779
帕萨特18t发电机涨紧器安装方法 浏览:932
笔记本电脑耳机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9
win7恢复语言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07
无资料地区水文研究方法 浏览:687
肺部内膜结合临床治疗方法 浏览:708
挽回方法是什么 浏览:204
充电线电阻测量方法 浏览:184
如何用简单方法制作皮冻 浏览:852
在家快速止咳缓解的方法 浏览:455
牛的注射方法有哪些 浏览:567
笔记本爱奇艺全屏卡顿解决方法 浏览:860
如何养好赛鸽的方法 浏览:854
qq电脑皮肤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47
案例有什么分析方法 浏览:784
499x32十32简便方法 浏览:752
电子支付器怎么使用方法 浏览:586
365天锻炼方法 浏览:378
rnw使用方法步骤 浏览: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