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应如何突破第一岛链
首先,要尽快,尽早解决台湾问题.
台湾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
是第一岛链包围圈的核心所在.
如果我国拥有了台湾,
那么美国在第一岛链的部署就瓦解了.
二,继续大力发展海空力量.
拥有强大的海军,尤其是核潜艇,常规潜艇,
对突破封锁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家继续的强大,
应当适当考虑发展航空母舰战斗群,
及海空远程打击力量.
② 海军一般用什么方法来作战。
。海军战术包括战斗原则,战斗部署、战斗指挥、战斗协同、战斗行动的方法,以及各种保障措施等。分为海军合同战术、海军兵种战术和专业兵战术。灵活机动地运用海军战术,对于夺取海军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海军战术随着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桨船时代,海战由桨船组成一列或多列横队,以接舷、撞击的方式作战,此时海军战术主要是接舷战战术和撞击战术。为能有效地进行接舷战,中国春秋时期的公输般创造了一种名为“钩拒”的战具,对敌方战船可以“进则拒之,退则钩之”。古罗马舰队在公元前3世纪,使用带钩的接舷吊桥钩住敌船,使士兵能通过吊桥跳上敌舰进行格斗。继接舷战战术之后,古代海军中又出现了撞击战术,进攻舰船利用桨船的机动性、良好的航海技术和舰首冲角,猛撞敌舰舷侧,将其毁伤。中国古代战船,曾装有犁形冲角,可在撞击中将敌船撞沉。帆船时代,随着帆船的不断改进和滑膛炮的出现,产生了舷炮战术、战列线战术和舰艇机动战术。16世纪,战舰的两侧装备了顺舷侧配置的重型滑膛炮。海战时,舰队列成纵队实施舷炮攻击,以充分发扬火力,舷炮战术随之产生。18世纪,随着风帆战舰吨位的增大,舷炮口径的增大和射速的提高,舷炮战术发展成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又称“舰队纵列队形战术”。舰队编成单纵队,先抢占上风位置,再接敌至舰炮射程以内,采取与敌方航向平行运动,各舰对指定的敌舰实施炮击,直至决出胜负或一方撤退为止。战列线战术的运用,只有在交战双方都企图决战时才得以实现。18世纪末,海战中出现了舰艇机动战术,又称“打破敌方战列线的战术”。其特点是可以机动灵活地使用兵力。在海战中,舰队编成数个可以独立行动的战术群,以纵列战斗队形穿插分割敌方舰队战斗队形,钳制其一部,包围其另一部,集中火力打击被包围和孤立的敌舰,并倾全力攻击敌方指挥舰,使敌方舰队指挥瘫痪,再将其各个歼灭。1805年,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开始以战术群进行穿插分割的机动战术进行作战,取得了成功。此后,舰艇机动战术即逐步取代了战列线战术。蒸汽时代,出现了蒸汽舰,以蒸汽舰作战为主,产生了“T”字战法和鱼雷攻击战术、布雷扫雷战术等新战术。19世纪下半叶,各国海军从帆船舰队过渡到蒸汽铁甲船舰队,旋转炮塔炮取代了固定的舷炮,使用了螺旋桨,使舰船的机动力和火力大为提高,舰艇机动战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新的舰艇机动战术――“T”字战法(又称跨越“T”字战术)。这种战法是舰队战列线将敌方舰队置于己方一侧的正横方向,使双方态势如“T”字形,集中舰队全部交叉火力,猛烈攻击敌方舰队先头部分舰只,将其击毁,而后,再各个击破。“T”字战法的运用,由于交战双方均以机动争取有利态势,通常难以达到最佳程度。此时战列舰仍占有主要地位,舰队的正确机动与火力相结合,成为海军战术的核心。一些舰上装备了鱼雷和水雷,鱼雷攻击战术和布雷扫雷战术相应产生,为以后的战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潜艇和飞机的使用,海军战术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海军兵种战术和海军合同战术。大战中,潜艇开始用于海上作战,潜艇战术开始形成。飞机的出现及在海战中的运用,产生了海军航空兵战术。此时各国海军仍以水面舰艇作为海上主要作战力量,潜艇和航空兵只作为海战的辅助和支援保障兵力,基本上都以单兵种独立作战,以单艇、单机进行战斗活动,战术运用处于初级阶段。当时已有水面舰艇、潜艇和航空兵相互配合的作战行动,促进了海军合同战术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海军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大量运用,促使海军战术全面发展。航空母舰的出现,为海军航空兵的海上战斗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舞台,以航空母舰编队为核心、以舰载机为主要突击兵力、同水面舰艇和潜艇配合、在海上立体空间作战的海军合同战术,成为海军战术的主要内容,海军兵种战术进一步完善,海军合同战术不断丰富和全面发展。战后,核技术、导弹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一些国家的海军装备了核动力舰艇、导弹、新型电子器材和指挥信息系统,在局部战争中广泛运用,提高了海军综合作战能力,促进了海军战术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海军合成兵力,在信息对抗条件下,从空中、水下、海面对敌方海上和岸上目标实施的远距离合同突击,已成为海军的主要战术手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术,是在解放沿海岛屿作战、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海军成立之初,面临着解放沿海敌占岛屿的战斗任务,进行了多次海上战斗。通过向苏联海军学习,开办海军院校,取得了海军建设的有益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军战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海军各兵种建设不断发展,围绕海军担负的登陆与抗登陆、海上封锁与反封锁、海上护航、袭击与反袭击等任务,形成了海军各兵种依托岛岸的海上破袭游击战战术。在解放一江山岛、粉碎敌小股匪特窜犯大陆、八六海战、崇武以东海战等战斗,以及辽东半岛抗登陆等演习中得到检验。70~80年代,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海军担负作战任务的变化,海军形成了以扼守海峡水道作战为背景的海上游击战、破袭战、反潜作战,以及抗登陆、协同陆军坚守岛屿和对陆军濒海翼侧的火力支援等战术,并在战备、训练和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的战斗中得到实践检验。90年代以后,海军加强了以近海积极防御和海上封锁作战为背景的登陆、抗登陆、对敌海上编队和运输队的袭击、对敌基地港口和岸上重要目标的袭击、珊瑚岛礁攻防等海军战术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战备、训练活动和海上维权行动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进入21世纪,一大批海军新装备投入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术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海军战术的基本问题包括海军战术的分类,海军战斗的基本样式,海军战斗的基本行动,海军战斗原则,战场环境对海军战斗的影响,海军战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等。海军战术有多种分类,主要有:按作战类型,分为海军进攻战术和海军防御战术;按参战兵种,分为海军兵种战术和海军合同战术。根据海军所担负的作战任务,海军战斗基本样式有:进攻海上战斗舰艇编队战斗、进攻海上护航运输队战斗、袭击驻泊舰船战斗、反潜战斗、珊瑚岛礁进攻战斗、掩护潜艇突破反潜封锁区战斗、海军登陆战斗、攻势布雷战斗、海上护航战斗、珊瑚岛礁防御战斗、海军驻泊地域防御战斗、海军抗登陆战斗等。包括进攻性战斗行动、防御性战斗行动和保障性战斗行动。进攻性战斗行动,以直接杀伤敌人和摧毁敌装备设施为主要目的,以主动进攻敌人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形式为战术突击和战术反击。防御性战斗行动以挫败敌人的进攻、确保己方掩护目标安全为主要目的,以最大限度降低敌突击效果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形式是抗击、规避和防护。保障性战斗行动以保证战斗中进攻和防御行动的顺利进行为直接目的,以有效提高参战兵力整体作战效能为主要特征,分为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行动。主要包括:①强调进攻,主要通过攻击行动达成战斗目的。②适时机动,获得行动自由,形成有利态势。③集中兵力,使参战兵力、火力集中于预定的时间、海域和目标,形成并保持优势。④隐蔽突然,快速反应,力求先敌发现,先敌展开,先敌占领有利阵位,先敌开火,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⑤周密组织协同,主动配合,发挥整体作战威力。⑥迅速、全面、周密地组织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确保战斗任务的顺利完成。现代海军战斗,通常需要组织可靠的情报保障和有效的信息对抗;主要突击目标的选择,根据上级意图、战斗任务、参战兵力兵器的情况确定,通常选择对战斗全局有重大影响的目标,或孤立、好打的目标;担负主要突击任务的兵力兵器,根据突击目标的性质、敌兵力编成及海区情况确定,通常选择机动性强、隐蔽性好和突击威力大的兵力兵器;尽量缩小突击兵力的编成,增加保障兵力。多方向同时或先后在空中、水面和水下立体空间展开;使用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实施超视距攻击;突击中,在保证互不妨碍、互不误伤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各次突击的间隔时间,增加敌方抗击的困难。使用新型登陆工具时,需要在宽大正面上实施两栖登陆,提高登陆战斗的突然性和上陆速度。在抗登陆战斗中,力求实施立体抗击和全纵深打击。随着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精确化、远程化的武器在海战场的大量运用,以及海战场全面感知能力的增强,战场空间不断扩大,海军战术将更加灵活多样。新的战斗样式和战法将不断涌现,海军战术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③ 狼群战术对一流航母战斗群来说管用吗,是怎么来突破航母层层防御的
狼群战术不能应对主力舰队,只能对付运输后勤船队。
有位网友提出现代核潜艇可以用潜射导弹进行狼群攻击,这种方法对付美国超级航母战斗群是得不偿失的。
1、首先美国超级航母战斗群的反潜距离达到了近1000公里,而潜射对舰巡航导弹射程最远不到500公里,并且还需要其他飞机等提供中继制导(问题是什么样的飞机能够突破航母1000公里的对空打击半径),如果组成狼群,就会过早的暴露目标,航母战斗群的反潜飞机会蜂拥而至,在潜射导弹射程外进行猎杀。
2、现代声纳发展使得,核潜艇和军舰、飞机的声纳探测距离非常大,一支核潜艇就会封锁很广的范围(探测200公里左右)因此核潜艇组成狼群,反而降低了核潜艇的效能,大家拥挤在一起,不但容易误伤,并且容易暴露目标。
3、潜艇是一种纯粹的进攻性武器,几乎没有什么防御能力,靠着隐蔽偷袭对手,组成狼群后,在航母战斗群强大声纳探测面前,会暴露集体位置,反潜飞机会蜂拥而至。
二、介绍一下美国航母水下防护:
在以美国典型实战航母战斗群编队为例(也就是双航母战斗群)。
一、水下防护和攻击力
1、首先航母战斗群根据威胁不同配备2-4艘强大的攻击核潜艇(如:洛杉矶或弗吉尼亚、海狼)。一般在航母战斗群抵达战区前3-4天就会先期派遣一艘攻击核潜艇抵达战区进行水下驱敌或封锁咽喉要道,潜艇的作战范围可达100海里×100海里(1海里=1.85公里左右)
2、另外两艘攻击核潜艇配置在距离航母战斗群核心接外100公里-185海里处(威胁方向)的战斗群两翼,然后采取蛙跳战术,向两条猎狗一样,交替前冲,然后放慢速度进行水下侦测(向猎狗一样嗅嗅),然后再交替前冲,再进行侦测。
3、最后一艘配置在航母战斗群核心后部,30海里处(60公里左右),以防敌人潜艇追尾攻击
二、空中力量的水下防护和攻击。
1、美国拥有全球基地,因此P-3“猎户座反潜一般都是要配合航母战斗群,从就近的基地起飞,其作作战半径1000多公里,留空12小时。这是第一层。
2、在航母核心外400公里处(威胁方向)配置S-3B反潜飞机(整个航母战斗群拥有12架),次飞机作战半径600公里。
3、反潜直升机、各种反潜直升机还有驱逐舰和巡洋舰的反潜直升机如:SH-60、s-3等作战半径上百公里。
三、水面舰艇的水下防护
7-8艘宙斯盾战舰以环形
部署在航母母舰周围8--10海里外(1海里=1.85公里),环形防护利于战斗群转向。4艘负责反潜(驱、护卫舰)成半圆形在编队核心前方20-25海里,目的是将对方潜艇拦截在鱼雷射程之外。负责反潜的舰支之间间距要大于主动声纳探测距离的1.5-1.75倍,也就是说一般是(15-26海里)
进入高威胁区,沿威胁方向前出20-30海里,1-2艘神盾战舰(宙斯盾)。
总结: 、美国航母战斗群拥有强大的前期水下探测能力
美国在冷战期间就在主要航道都部署了大量声纳监听基站,监视各个水下潜艇,还有就是一般在敌对国家外海长期都会部署一些不属于航母战斗群内的核潜艇,起到守门员的作用,当敌方核潜艇出海后,就在敌方外海潜伏,进行"人顶人的追踪“并且这些信息和航母战斗群共享,一旦需要还可以配合航母战斗群作战。
2、提前3天到达战区的核潜艇可以提供水下敌情,并且可以得到P-3(半径1000公里)配合,
3、因此狼群会暴露行踪引来大批反潜飞机和反潜战舰的攻击。
所以说只有潜艇是无法夺取制海权的,航母战斗群是制海权的关键。
④ 什么是潜艇
你好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潜艇是一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潜入水中某一深度进一行机动作战的舰艇,也称潜水艇,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潜艇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是:对引陆上战略目标实施核袭击,摧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执行布雷、侦察、救援和遣送特种人员登陆等。 (下面附有图片)
潜艇[1]按作战使命分为攻击潜艇与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分为常规动力潜艇(柴油机-蓄电池动力潜艇)与核潜艇(核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分,常规动力潜艇有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吨)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核动力潜艇一般在3000吨以上;按艇体结构分为双壳潜艇、一壳半潜艇和单壳潜艇。
潜艇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攻击海上和陆上目标。
潜艇配套设备多样,技术要求高,全世界能够自行研制并生产潜艇的国家不多。潜艇自卫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对空观测手段和对空防御武器;水下通信联络较困难,不易实现双向、及时、远距离的通信;探测设备作用距离较近,观察范围受限,容易受环境影响,掌握敌方情况比较困难;常规动力潜艇水下航速较低,水下高速航行时续航力极为有限,充电时须处于通气管航行状态,易于暴露。
常规潜艇的自持力一般在45天左右,核潜艇最高纪录可以达到90天。
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动等。其主要攻击对象首选为敌方的运输船或商船,而航母、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由于大多拥有护航舰艇和飞机保护,攻击风险较大。潜艇也被用于非军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搜索援救、海底电缆维修、水下旅游观光、学术调查等,超级富豪甚至用为海下移动豪宅。
双壳潜艇艇体分内壳和外壳,内壳是钢制的耐压艇体,保证潜艇在水下活动时,能承受与深度相对应的静水压力;外壳是钢制的非耐压艇体,不承受海水压力。内壳与外壳之间是主压载水舱和燃油舱等。单壳潜艇只有耐压艇体,主压载水舱布置在耐压艇体内。个半壳潜艇,在耐压艇体两侧设有部分不耐压的外壳作为潜艇的主压载水舱。
潜艇艇体多呈流线型(先进的潜艇一般设计成水滴形或者雪茄形),以减少水下运动时的阻力,保证潜艇有良好的操纵性。
耐压艇体内通常分为艏、舯、艉三大段,分隔成3~8个密封舱室,舱室内设置有操纵指挥部位及武器、设备、装置、各种系统和艇员生活设施等,以保证艇员正常工作、生活和实施战斗。现代潜艇在艏段安装有大型球形声纳基阵和鱼雷舱,在鱼雷舱内一般安装有4-8具533-650mm鱼雷发射管。舯段有耐压的指挥室和非耐压的水上指挥舰桥。在指挥室及其围壳内,布置有可在潜望深度工作的潜望镜、通气管及无线电通信、雷达、雷达侦察告警接收机、无线电定向仪等天线的升降装置。艉段主要安装有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在艇身两侧一般还安装有声纳基阵。
潜艇的运动是靠改变潜艇的自身重量来实现的。潜艇它有多个蓄水仓,当潜艇要下潜时就往蓄水舱中注水,使潜艇重量增加,大于它的排水量,潜艇就下潜;要上浮时就往外排水,使潜艇重量降低,小于它的排水量,潜艇就上浮。潜艇艇员呼吸的氧气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通气管装置、空调装置、空气再生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
通气管装置是一种可以升降的管子,在近海海域或夜间航行时,潜艇有时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在距水面几米或十几米深的地方伸出潜望镜观察水面及空中敌情,如条件允许,可将通气管升出水面,空气经管子进入潜艇舱室,舱内污浊空气可通过设在指挥台围壳后部的排气管装置用抽风机排出,使艇内空气对流,可以保持新鲜空气。潜望镜深度在战术术语中称作危险深度,为了隐蔽起见,潜艇一般都不敢使用这种工作状态,因为它极易被敌反潜兵力发现,在近海还容易撞击或搅乱渔网等。
空调装置主要是保持艇内的温度、湿度等,使艇员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同时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氧气。
空气再生装置是一种可以生成氧气的装置,它由再生风机、制氧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等组成。工作时,风机将舱内污浊的空气经风管抽至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消除二氧化碳,再在处理过的空气中加进由制氧装置产生的氧气,然后经风管送到各舱室供艇员呼吸,如此循环,以达空气再生的目的。这种空气再生装置通常还可用电解水来制氧,它分解出的氧气可供70~100人呼吸数小时,但由于耗电过多,不适于常规潜艇。此外,还有一些预储氧气的方法,如再生药板、氧气瓶、液态氧和氧烛等。再生药板是一种由各种化学物质及填料制成的多孔板,空气流过时,就能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一般潜艇上带的再生药板,可使用500~1500小时。氧气瓶是将氧气储存起来的一种高压容器,使用时打开阀门即可放气,主要供潜水钟、深潜器等使用。液态氧也是一种与氧气瓶类似的高压容器,它可供100名艇员使用90天。氧烛是一种由化学材料等制成的烛状可燃物,点燃后即可造氧。一根1尺长、直径3寸的氧烛所放出的氧气,可供40人呼吸1小时。
空气净化装置是将艇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控制在允许标准值以下的一种处理装置,常用的有以下四种:一是消氢燃烧装置,它主要是用电加热器将流过的空气加温,然后在催化燃烧床的催化作用下使氢、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水蒸气,氢就被燃烧掉了。二是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其工作方式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不过它所燃烧掉的是有害气体。三是二氧化碳净化装置,它通过一种特殊药液来吸收二氧化碳。四是活性炭过滤器,它是用活性炭作滤料,是由特制的炭组成的多孔性吸附剂来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进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潜艇按战斗使命区分:有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
动力区分:有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
按水下排水量区分:有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吨)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
艇体结构形式区分:有双壳潜艇和单壳潜艇。
战略导弹潜艇用于对陆上重要目标进行战略核袭击。多为核动力,也有常规动力的。主要武器是潜地导弹,并装备有鱼雷。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水下排水量5000~30000吨左右,水下航速20~30节,下潜深度300~500米,自给力60~90昼夜。常规动力战略导弹潜艇水下排水量3500吨左右,水下航速14~15节,下潜深度约300米,自给力30~60昼夜。
攻击潜艇用于攻击水面舰船和潜艇。有核动力和常规动力两种。主要武器是鱼雷、水雷和反舰、反潜导弹。核动力攻击潜艇水下排水量3000~7000吨,水下航速30~42节,下潜深度300~500米,有的可达700余米,自给力60~90昼夜。常规动力攻击潜艇水下排水量600~3000吨,水下航速15~20节,下潜深度200~400米,自给力30~60昼夜...
⑤ 潜艇在航行时靠什么给人提供呼吸
1、潜艇里需要有一种特殊装置叫氧气再生板,这个氧气再生板就可以把整个潜艇里空间的空气,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氧气,这种再生板它有一个时间限制,如果说确实很长时间在水下航行了,这个再生板也会失效。
2、还有就是靠电解水制造氧气,用吸收剂消解二氧化碳,再通过某装置与过滤器驱除有害废气。
⑥ 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潜艇,即潜水艇,是能在水下航行的船只。潜艇种类繁多,外形多样,可全自动或可操作一两人,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到可装载数百人,可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容量分为大型(主要用于军事)、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艇)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从一战开始,潜艇被广泛使用,成为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战舰或潜水艇、近岸防御、突破封锁、侦察和隐藏特别行动等。
你还知道潜艇那些工作原理呢?
⑦ 潜水艇是如何做到浮沉自如的有哪些科学原理
潜艇,即潜水艇,是能在水下航行的船只。潜艇种类繁多,外形多样,可全自动或可操作一两人,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到可装载数百人,可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容量分为大型(主要用于军事)、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艇)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从一战开始,潜艇被广泛使用,成为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战舰或潜水艇、近岸防御、突破封锁、侦察和隐藏特别行动等。
潜艇也可用于非军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救援财产、勘探开采、科学探索、设备维护、救援搜索、海底电缆维护、水下旅游、学术调查等。超级富人甚至用来在海上移动豪宅。潜水艇被公认是战略武器(特别是在裁军和扩军谈判中),其研发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业能力,目前只有几个国家能够自己设计和生产。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核三位一体的关键极点。潜水艇也是较早出现的潜水艇潜水艇。潜艇发出的噪声降至90分贝,现代声纳无法探测,将巨大的海洋背景噪音“淹没”。
潜水艇设计者将潜艇艇体,设计为由内壳和外壳两个壳体组成的双层艇体。有几个水舱被分隔在在内层壳与外层壳之间的空院中,称为压载舱。每一个水舱都有进水和排放阀。如果潜水艇想要沉下去,只需要打开水舱的进水阀,让海水迅速充满每个水舱,那么潜艇的重量就会增加,当重力超过浮力时就下沉。潜水艇如要浮上水面,只要关闭水舱的进水网,用压力大的压缩空气将水舱内的水通过排水阀压出,重量减轻,就可以浮起。
这就是潜艇如何做到浮沉自如和它的科学原理啦。
⑧ 潜艇在水中是怎么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潜艇(别称:黑鱼)或称潜水船、潜舰是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业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装载数百人、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体积可分为大型(主要为军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水器)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
潜艇最早可追溯到15-16世纪的列昂纳多·达芬奇。据说他曾构思“可以水下航行的船”,但这种能力向来被视为“邪恶的”,所以他没有画出设计图。直至一战前夕,潜艇仍被当成“非绅士风度”的武器,其被俘艇员可能被以海盗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