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木头和木头如何拼接,能更牢固些
木头榫卯工艺拼接,既稳固又牢靠。如图:
榫卯就是采用木头凹凸拼接的形式,将家具的各个构件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使用钉子对木材的破坏,而且十分稳固和牢靠。有时要求很高的精密度,需要手工制作榫头和卯,费时费力。现在也有了机器加工燕尾榫卯,应用于板材的插接合成。
Ⅱ 把木头连接起来用什么钉子
这种架子一定要用螺丝钉。
但是要注意板子的宽度,太窄了用大螺丝会把它胀劈开的,如果木头裂缝了就不牢固了。能不能直接钻进去要看木头的质地和钻钉子的位置,一般的松木桦木都比较容易拧进去,但是要碰到节子的地方就是用锤子也很难。所以要做柜子木头的选材很重要。不建议你使用水泥钉。
Ⅲ 木头和金属怎么连接
若是工艺品 用氯丁胶即可。若是工程方面,一般采用螺栓或铆接 需在木头与金属接触面加一块金属片垫层
Ⅳ 如何让两块木头连接在一起,请做过木工的人告诉我有哪些方法
502胶水,环氧类胶水绝对没问题
Ⅳ 木头对接方法
古代匠师们就创造的一种连接方式——榫卯连接。其 特点是利用榫卯嵌合作用,使结构在承受水平外力时,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二根木头的下面制作一个燕尾榫,上面制作一个台阶式卡口,形成这样的一个木梁式的连接。在受力时,下面燕尾榫就产生强大的牵引力,就如一整根木头效果,再也不用为木头长度不够而发愁了。所谓“榫卯结构”是我们古代制作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榫眼)。这种结构的巧妙运用,不仅让几百年前的红木家具依然保存完好,也让中式家具更显艺术性。
Ⅵ 木头与不锈钢的连接方式
用自攻螺丝连接
Ⅶ 木材的接合方式有哪些
木材的接合方式有:
一、对接:一块木块的末端简单地抵住另一块木块,形成正确的角度。两块木块之间用钉子、螺丝钉、木钉或其他东西固定住。
二、塞角拼接:在夹角处加入两块木块、一块削短后的小木块,把它们在夹角处粘起来。这种方法经常用来加固拼接处。经常在制造最好的抽屉时在底部使用,对抽屉进行增强。
三、交叉重叠拼接:在交叉重叠拼接中,在拼接的两块木块上都挖出来一个矩形的凹槽。这样,木板就互相锁定了。加工精细的话,凹槽的深度应该被削成正好使接缝能够与木板持平。
四、开榫槽拼接:在一块木块上切割出一条宽度与第二块木块相同的凹槽,将两块木板连接住。五、法式鸠尾榫拼接:也叫做自始鸠尾榫拼接,这种形式的固定拼接侧面看上去很像智力拼图。一块木板有一个向外凸出的连接点,与另一块有凹进连接点的木板结合起来。
六、多重鸠尾榫拼接:像法式鸠尾榫一样结合在一起的拼接方法(经常被叫做英式鸠尾榫拼接),顾名思义,使用了多个接头而不是单个。法式鸠尾榫通常在木板的较窄一边有突出的连接点和凹进的连接点,而且一通到底。多重楔形榫用较宽的一边来制造多个突出的连接点和凹进的连接点。抽屉经常使用多重鸠尾榫拼接,因为它提供了很大的支撑力。
七、暗榫拼接:两块木块各钻有两个小孔,在一块木板的小孔内插入两根小圆桩使两块木板结合起来。再在另一块木板中插入暗榫,这样一来木板就相互结合住了。沙发和椅子的框架常使用了暗榫拼接。
八、重叠对接:重叠对接与交叉重叠拼接很相似,不过发生在木板的末端而不是中间。虽然拼接处只有一条“边界线”,但它们会根据拼接处的压力而滑动。
九、斜面拼接:每块木块各取一端切成45度角,将两个有斜面的末端相连。通常使用胶水、钉子和螺丝钉连接,取决于相连接的木块尺寸,有些时候还用到嵌接。
十、榫眼和凸榫拼接:也叫公母榫。在这种式样的拼接中,榫眼内部有一个凹进处,凸榫有一个突出的部分(通常是矩形的),正好与榫眼的凹进处相匹配。两块木块有时是粘在一起来固定连接,有时在榫眼和凸榫上都钻一个小孔,再用一个暗榫来进一步固定连接。
十一、嵌槽拼接:在一块木板上削出一个凹槽,用另一块木板的一部分嵌入这个凹槽。类似于层叠对拼接,但只削了一块木板。
十二、截面拼接A:截面拼接能将两块木块连接成一块连续的长木板。一种需要在两块板上各切下一块成对角的斜块,使他们可以在对角处用胶水或其他方式固定住的拼接形式。
十三、截面拼接B:另一种形式的截面拼接。在两块木板的每一侧面使用一片金属板将他们坚固地固定起来。
十四、榫舌和凹槽:切下一块木块的边缘或轮廓,与另一块木块削成的凹槽相连接。榫舌和凹槽必须加工成这种方式,使木板能够结合得天衣无缝。
十五、薄缝片拼接:在每块木块的末端都削出一块凹槽,使它们在连接的时候可以对齐。再将一块叫做薄缝片的木块插入到每个凹槽中,使两块木块连接起来。
Ⅷ 连接木材三种方法
胶黏剂
卯榫连接
连接键 一般是金属的
胶黏剂连接 连接键连接在现代化生产中常见
卯榫连接常用于明清式家具以及一些古建筑中
Ⅸ 木材之间靠什么连接的,以及木材的连接方式有哪些
一、榫卯连接。中国古代匠师创造的一种连接方式(见中国古代木结构)。其特点是利用木材承压传力,以简化梁柱连接的构造;利用榫卯嵌合作用,使结构在承受水平外力时,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二、木结构连接。也叫胶黏剂连接 ,至今仍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缺点是对木料的受力面积削弱较大,用料不甚经济。
三、齿连接。用于桁架节点的连接方式。将压杆的端头做成齿形,直接抵承于另一杆件的齿槽中,通过木材承压和受剪传力。为了提高其可靠性,要求压杆的轴线必须垂直于齿槽的承压面并通过其中心。这样使压杆的垂直分力对齿槽的受剪面有压紧作用,提高木材的抗剪强度。为了防止刻槽过深削弱杆件截面影响杆件承载能力,对于桁架中间节点,应要求齿深(h0)不大于杆件截面高度的1/4;对于桁架支座节点应不大于1/3。
受剪面过短容易撕裂,过长又起不了应有的作用,为此宜将受剪面长度(lv)控制在4~10h范围内。并应设置保险螺栓,以防受剪面意外剪坏时,可能引起的屋盖结构倒塌。
四、螺栓连接和钉连接。在木结构中,螺栓和钉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即由于阻止了构件的相对移动,而受到其孔壁木材的挤压,这种挤压还使螺栓和钉受剪与受弯,木材受剪与受劈。为了充分利用螺栓和钉受弯、木材受挤压的良好韧性,避免因螺栓和钉过粗、排列过密或构件过薄而导致木材剪坏或劈裂。在构造上对木料的最小厚度、螺栓和钉的最小排列间距已有规定。
五、键连接 。有木键和钢键两类。近些年来,木键已逐渐被淘汰,而为受力性能较好的板销和钢键所代替。钢键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裂环、剪盘、齿环和齿板等四种。均可用于木料接长,拼合和节点连接,其承载能力通过试验确定。
明式家具的榫卯结合
明式红木家具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凤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Ⅹ 古人运用家具木头与木头连接用了什么方法
古人运用家具木头与木头连接用了卯榫连接方法。通过卯与榫的契合,达到紧密稳定结构。经久而不松动,愈用而愈紧凑。
卯榫的经典与巧妙之处在于区别于现代结构连接方式,不使用铁钉固定而比之更牢固耐用,而卯榫的结构也演化为多种方式出现于我们的生活应用中。
而其中最为显眼的便是斗拱,在中式古建筑中,华夏大地,南北东西,处处可见房屋中大量使用的斗拱,复杂而唯美,繁琐而坚固,成为廊檐中式结构经典。
这一创造性的发明自出现后便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经千年以上的传承后不断发扬光大,并在勤劳智慧的人们手中不断改善和创新,最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卯榫在传承过程中也衔生出了多种用途,并在材料使用方面也不再拘泥于木材,而是发展到了石材,玉器,纺织等多种材料之上。
(10)木头的连接方法扩展阅读
卯榫结构大致分类:
1、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2、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
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
3、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
4、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5、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