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抒情手法的8种表现是什么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5、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6、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7、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8、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1)如何判断抒情方法扩展阅读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10、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Ⅱ 抒情的方法有哪些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3.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Ⅲ 怎样找抒情的句子 给个方法 区分抒情和议论
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直接抒情有以下几种方式:
1、呼告式:情到深处,常常难以自禁,忍不住大声呼告:"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顿悟式: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看到镇公所布告牌前有很多人围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他走进教室以后,才慢慢明白:祖国沦陷了!这时,作家写到:"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以顿悟式的直抒胸臆,表达万分难过的心情.
3、反复式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采用反复式语句,抒发"我"对北京大学的一往情深.
间接抒情有三种方式:
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两次写景表现人物心情:"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2、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在文中把"物"作为主体对象来写,而不是作为一般景物点缀其间,作者往往以浓墨重彩极力铺写某物,使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
3、叙事抒情:寓情于事,在叙述中抒发感情.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便是通过叙写蔡老师在课内教我们读诗,在课外教我们跳舞,带领我们观察蜜蜂等事例,抒发"我"对老师的爱戴之情.
再看议论:
所谓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来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的文字,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文章中,议论常常从叙述或说明中生发出来,同时又去深化叙述或说明的内容.议论常常缘事而发.或感触,或启示,或褒或贬,是非曲直皆为议论.
议论的笔法多种多样:
1、评述性议论.
针对某人某事某物,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肯定、赞扬、或否定、批判,态度明朗,色彩鲜明.鲁迅的《藤野先生》,开篇便描述清国留学生留着长辫扭脖子的丑态,结尾一句"实在标致极了"便是评述性的议论.作者以犀利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这种议论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
2、哲理性议论.
语言含蓄,见解独到,令人深思,这种议论方式往往具有启发性.鲁迅先生在《故乡》的结尾处写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中的抒情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第三单元已有些日子了,在记叙中抒情、议论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但是在具体句子中,区分抒情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却有点难度.与同事们讨论,结果也不是很明显.一头水雾之际,上网查询,所得这点信息,对我稍有启发.现登录如下,希望于己于人有所帮助.
“多么美好的一天呀”如果用叹号,是抒情,如果是句号,则是议论.为什么呢?这就是说,分辨表达方式必须结合语境.因为表达方式是互相结合的,是为表达感情服务的,那么,抒发不同的的感情决定了表达方式的不同.先说抒情:
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直接抒情有以下几种方式:
1、呼告式:情到深处,常常难以自禁,忍不住大声呼告:"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顿悟式: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看到镇公所布告牌前有很多人围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他走进教室以后,才慢慢明白:祖国沦陷了!这时,作家写到:"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以顿悟式的直抒胸臆,表达万分难过的心情.
3、反复式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采用反复式语句,抒发"我"对北京大学的一往情深.
间接抒情有三种方式:
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两次写景表现人物心情:"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2、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在文中把"物"作为主体对象来写,而不是作为一般景物点缀其间,作者往往以浓墨重彩极力铺写某物,使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
3、叙事抒情:寓情于事,在叙述中抒发感情.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便是通过叙写蔡老师在课内教我们读诗,在课外教我们跳舞,带领我们观察蜜蜂等事例,抒发"我"对老师的爱戴之情.
再看议论:
所谓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来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的文字,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文章中,议论常常从叙述或说明中生发出来,同时又去深化叙述或说明的内容.议论常常缘事而发.或感触,或启示,或褒或贬,是非曲直皆为议论.
议论的笔法多种多样:
1、评述性议论.
针对某人某事某物,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肯定、赞扬、或否定、批判,态度明朗,色彩鲜明.鲁迅的《藤野先生》,开篇便描述清国留学生留着长辫扭脖子的丑态,结尾一句"实在标致极了"便是评述性的议论.作者以犀利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这种议论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
2、哲理性议论.
语言含蓄,见解独到,令人深思,这种议论方式往往具有启发性.鲁迅先生在《故乡》的结尾处写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3、抒情性议论.
议论的语言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而也许少了一份灵气和生动,俨然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其实,议论也是讲究文笔的,也是形象的.上文中所说鲁迅的《故乡》,便是将抽象的"希望",比作形象可感的"路",因而生发议论,形象生动.议论中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便赋予议论以强烈的抒情性.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选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之处,作者在叙述每一件生动感人的事例之后,不失时机,以抒情的笔调,议论生友,一唱三叹,既承上启下,又点明主旨
Ⅳ 抒情手法有哪些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刘一止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4)如何判断抒情方法扩展阅读: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
1、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2、修辞手法:比喻 、借代、设问、比拟、夸张、反问、双关、对偶、互文、列锦
3、表现手法: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衬托、对比、渲染、用典 、照应、以少总多、以小 见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离合、蒙太奇
4、结构模式: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结构对比、卒章显志
Ⅳ 如何选择抒情的方法以及抒情的度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Ⅵ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哪几种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1)例: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2)答案示例: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作者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间接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1)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答案示例: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6)如何判断抒情方法扩展阅读:
古诗抒情方法细分:
1、借景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3、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