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怎样评估测量的准确性
一般采用绝对误差。比如测量长度,会说这个长度是1±0.05m,1米长,误差是±5厘米,即0.95米到1.05米之间。 有时候,绝对误差比较大,厂家会用相对误差表示。比如测量高温,2000±100度,大家一看,上下100度的误差,太大了。这时,如果用±5%的误差,表示起来比较好看。 还有一些测量设备,本身误差就是相对误差,比如某些压力计,那就用相对误差好了。 总之,误差的表示方式,一般是选择看起来比较小的。
在选择测量方法时,要综合考虑下列主要因素:所要求的测量准确度;被测量本身的特性;现有测量设备;测量环境。
在可用的测试和测量硬件和软件范围内进行选择,对初次用户和有经验的用户来说,都一样难办,这是可以理解的。
技术的进步使测量和测试方法的发展呈指数方式加快,给用户提供难以想象的强大系统功能。
测试和测量设备跨越很宽的范围。对简单应用来说,比较容易选择合适的结构来满足需要和预算。应用的复杂性增加时,结构的选择以及相关的费用也变得复杂了,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会更昂贵,正确的选择显得更加重要。
出发点是要知道信号或传感器输出的电平和测量所需要的灵敏度(定义为测量时所能检测到的最小变化,并能以测量值的单位来表达)。
精度、分辨率和测量速度是一些重要因素,是工程师在决定如何收集和测量数据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测量是在电噪声很大的厂区中进行,还是在电噪声微小的实验室中进行。另外,传感器的位置是否离得很远,难以接近。在许多应用中,环境因素对结构可能起决定作用。
C. 怎么去评价一个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一,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1, 要确定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 2, 要确定这个问题研究的困难程度,看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可不可以进行这个研究; 3, 看一下这个问题是别的研究者没有发现过的,或是漏掉的问题. 4, 问题要明确化,这样的问题才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实验假设,可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下一个操作性定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1. 现实的需要. 2. 理论来源(1)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选择课题(2)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提出质疑选择课题(3)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提出相应的课题 3. 研究文献——矛盾、忽视、过失、或原先解决不了,现在能解决了的问题. 4. 从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二,形成实验假设,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述这一实验假设. 假设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科学假设是在一定专业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理论思维产物.它体现为一种知识体系.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关系的过程,是研究课题操作化的过程,假设形成之后,即可实施具体实验设计及实验. (一)假设的种类 1. 预测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2. 相关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3. 因果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二)假设的标准(1)假设应有科学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且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 (2)假设应有预测性.假设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是否正确有待于检验. (3)假设应有可行性.假设应该有较强的操作性,其中所包含的概念应该可以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加以操纵. (4)假设的语言应简单、明了,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或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直接陈述可能的研究结果. (5)假设能包括所要进行的研究的变量之间的潜在的关系,而且假设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而且能对已有的假设做出很好的解释,并且能够预测未来的事件. 三,确定实验中的各自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确定. 要注意的问题是: 1, 自变量的确定:(1),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事件,事物或是现象对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这样的自变量才是客观的,有利于别人对实验结果进行参考和重复验证. (2),自变量能引起我们所要研究的因变量的变化. (3),自变量必须是可以变化的. (4),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检查点,检查点之间的间隔至少要大于差别阈限,这样才能保证自变量变化时,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另外,我们在呈现自变量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变量刺激的大小,呈现方式,空间位置,呈现的时间顺序和呈现时间的长短等问题. 2, 因变量的确定:因变量的选择必须具备一些固有的性质,这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因变量的标准. (1) 有效性,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从样本所测得的因变量的结果能够代表这个样本所在的总体. (2) 可靠性,在其他所有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时因变量的变化的一致性. (3) 灵敏度,因变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由自变量所引起的机体的反应变化. (4) 数量化,能数量化的指标可以更细地反映出反应变量的变化,而且能够搜集到客观的数据,可以进行科学地比较. 3, 无关变量的控制: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混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我们在实验设计之前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作调查,或是根据自己或是前人的研究的经验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哪些影响因素,哪些是需要控制的,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确定研究的总体,抽取样本以及分配样本. 我们在实验之前, 1, 要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人还是动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以此来确定实验的总体,也就是说确定我们实验的被试应该是属于一个具有哪种特征的总体? 2, 再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总体还是总体中的一部分(能代表总体的样本)? 3, 如果是研究一个样本的话,再确定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样本的大小?以及样本如何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抽取的样本能最大程度的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样本的代表性. 五,进行实验设计及其对实验的控制. 实验设计有好多种,从广义上来就,实验设计包括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首先我们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的类型确定我们要采用哪一种实验设计?在选择进行哪一种实验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参考:样本的大小,被试的特征,自变量是否可以进行操纵,以及自变量的多少,自变量的性质. 另外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还需考虑对实验的控制,从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测量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几方面入手. 六,实施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1,指导语的确定:指导语是指主试为了交代实验任务向被试所说的一系列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1) 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被试的指导语.确保指导语能将实验的实验过程,所要注意的事项,被试的实验任务都体现出来. (2) 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告诉被他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3) 要确保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最好在被试看完指导语之后,要他重复一下实验要求他做什么?怎么做? (4) 指导语要标准化.即前后应该一致,统一. 2,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进一步地从头至尾地考虑一下,实验是否地真的按照实验设想进行的,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试和被试的时间的安排是否已经妥当了?实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实验程序是否正常运行?实验数据的搜集准备是否完备? 3,无关变量的控制.利用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手段,控制好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 4,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额外的刺激的干扰! 5,注意主试的态度,言行,语气和行为穿着等一些方面对被试的影响. 七,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我们搜集到的数据进得统计而且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评价.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时候要注意推论的范围,不能太大. 八,写出实验报告在写实验报告时要注意格式规范,这样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交流.而且语言要准确,简洁.结果的报告要客观,分析要有根据,讨论部分根据我看的一本国外论文发表的书上面的要求就是“tell a good story”(讲一个好故事).
D. 如何评价心理测验是否符合心里测量学标准
心理测量可以从个体的智力、能力倾向、创造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对个体进行全面的描述,说明个体的心理特性和行为。同时可以对同一个人的不同心理特征间的差异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相对优势和不足,发现行为变化的原因,为决策提供信息。
E. 如何证明一种新的测量方法与原始测量方法相比同样可行
对同一对象用两种不同方法,测量两组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无显着差异就同样可行。
F. 如何对一个测量法进行评价
跳出这个测量法,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评判。比如:借鉴其它的测量方法,这个方法的思路中有何不足,有何优点。所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否能满足成功测量,是否能有效排除测量者自身带来的误差。。
G. 社会研究方法 怎样评估测量的准确性
1、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2、社会研究的对象既涉及客观事物,也涉及人的主观动机、态度、心理。无论任何研究对象,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都要按照科学研究的原则和程序,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
3、排除个人的主观偏见,采用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得出客观、明确的结论。这种研究结果可被他人在相同条件下的重复研究所验证。
4、社会研究分研究方法、研究程序和研究设计三大部分, 指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加以解释和预测的科学方式和手段。
5、社会研究方法具体分为方法论、基本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3个层次。
H. 如何定量评价两个测量结果是否差不多
定量评价两个测量结果是否差不多可以用检验法。
检验法可用于分析样本数 n 较小的检测数据平均值间的差异性(一般要先做F检验)。适用于实验室人员比对、 仪器比对、 方法比对等。
另外En值可用于判断两个测量值之间的一致性,特别适用于有标准值或参考值的比对试验,如标准物质比对、指定参考实验室的实验室间比对等。
Z比分数法
Z比分数法适用于多组比对检测数据,较适宜权威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较少用于检测实验室内部自行组织的比对分析试验。Z 比分数法包括经典统计法与稳健统计法两种。
当比对的数据较多时,可采用稳健统计法进行比对分析及评价;当比对的数据较少时,应先采用格拉布斯检验法剔除离群值,同时考虑标准的允许误差后,对余下的数据采用经典统计法进行分析及评价。
经典统计法是用算术平均值X 作为公议值 X,标准偏差S作为允许离散度 s,其缺点是存在存伪风险;而稳健统计法是用中位值作为公议值 X,标准化四分位距作为允许离散度s,其缺点是存在去真风险。
I. 测量结果有效性评价方法指的是什么
你指的是当监视与测量装置失效之后对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吧。 我们的做法是,对监测结果造成产品不良或者功能失效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进行的评估,从而为1)不做动作,维持出货 2)返工、返修 3)产品召回 三种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的构成,当然以上的动作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要与顾客沟通。
J. 如何评估人才测评方法的有效性
主要通过2个指标来测评:效度和信度。
第一个是效度,主要是心理测验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指标,人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预测性的指标,指的是人员的评价结果与其实际(或将来)工作业绩的关系。评价方法的效度越高,就越能够准确地评价个人,找出其现有业绩高低的原因,并预测其将来工作业绩。
第二个是信度,是影响测评质量的关键因素。信度是指心理测验的稳定性,即对一项心理测验所产生反应的一致性。
人才测评工具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工具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各种方法对被试者加以了解,从而为企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