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两个原子之间是怎样连在一起组成分子的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来看,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分子能独立存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 、 、 、S等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等,它们都属于分子晶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原子间结合可形成分子,如 分子, 分子,也可以直接形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Si晶体, 晶体。金属晶体也可看成是由金属原子构成的物质,实际上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结合而成的,金属单质都属于金属晶体。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构成的物质,属于离子晶体,大多数的盐、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晶体。
物质的性质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物质的性质通过自身的变化表现出来。物理性质指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颜色、状态、溶解性、气味、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可以通过观察法和测量法来研究的性质。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等。
物质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和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如空气、溶液、汽油、玻璃等。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同素异形体混在一起称为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在一起为混和物。同理, 与 的气体也为混合物。另外,聚合物因分子的聚合度不同,没有固定熔点,也被视为混合物,纯净物指的是由同种分子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另外,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些矿物,材料往往不是纯净物。这时要求我们掌握的是它的主要成份,例如硫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菱镁矿的主要成分是 等。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种类,又可细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又细分为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在常温下降 为液态外,都是固体。它们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非金属单质中只有 为液态,其它均为气态或固态,金刚石,晶体硅和晶体硼属于原子晶体,石墨属于混合晶体,其余多为分子晶体。与金属单质对比,非金属单质通常没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能差,在化学反应中,象 等常表现氧化性,象C、 等常表现还原性。稀有气体因其特殊的结构而单列为一族,它们都是单原子分子,因为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已达到稳定结构。化合物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又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其中酸指的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所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酸的分类有多种方式:①根据构成元素分为含氧酸(如 )和无氧酸(如 等);②根据可电离出的 数目分为一元酸( )二元酸(如 )和多元酸(如 );③根据酸性强弱可分为强酸(中学阶段掌握的强酸有 )和弱酸( 等);④根据是否具有氧化性可分为氧化性酸(如 )和非氧化性酸( 等);⑤根据沸点高低分为高沸点酸(如 )和低沸点酸(如 )。凡是酸应具有酸的通性:①使指示剂变色;②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 ;③与碱发生中和反应;④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⑤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这里要注意的是水溶液显酸性的物质不一定都是酸,例如强酸的酸式盐,或水解显酸性的强酸弱碱盐,应强调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中学常用的可溶性强碱为如下四种: 。 是常用的弱碱。碱的通性如下:①使指示剂变色;②与酸发生中和反应;③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④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碱与盐的复分解反应要求反应物都可溶,产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盐是酸、碱中和的产物,大多数的盐属于强电解质。盐的溶解性差别很大,钾盐、钠盐、硝酸盐、醋酸盐、铵盐大都易溶于水,碳酸盐、磷酸盐、硫化物、亚硫酸盐等大都不溶于水。根据盐的组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正盐指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酸式盐指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如 等;碱式盐指碱中的 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如 等;复盐指多种阳离子与一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如 。部分盐可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另外,盐与酸、盐与碱均可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氧化物又可以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指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气,如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如 等,酸性氧化物中元素的价态必须与对应的酸和盐中的价态一致,例如 的酸性氧化物是 ,碱性氧化物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等。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指与酸、碱反应都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另外,有一类氧化物不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或者没有对应价态的酸、碱或盐,这一类物质称为不成盐氧化物,如NO、 等。还有象 称为过氧化物。
② 什么是分子组装
分子组装 一般来讲 分子组装包含两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指在分子尺度上对物质的物理~ 化学 性质进行剪裁从而得到一些具有新奇特性的物质 并在分子水平上对这些特性进行研究 即 对大量的试验研究中出现的新现象~ 新特性进行表征~ 理论解释和某些预测. 第二是指用 单个分子作为基本结构单元 采用合适的方法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和器件 并研究所得 到的结构与器件各方面的性质. 这对试验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例如在用单个分子构成 单分子器件时 需要对单个分子进行精确的操纵 以便有效地将单个分子组装到电极之间. LB 膜技术 LB 膜技术在适当的条件下,不溶物单分子层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转移到固体基底上, 并且基本保持其定向排列的分子层结构。这种技术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科学家 LLangmuir 及其学生 K.Blodgett 建立的一种单分子膜制备技术,它是将兼具亲水头和疏水 尾的两亲性分子分散在水面上,经逐渐压缩其水面上的占有面积,使其排列成单分子层, 再将其转移沉积到固体基底上所得到的一种膜。 强度是指材料在宏观上抵抗形变(弹性形变或塑性形变)的能力,韧性是材料断裂 能量的判据,是强度和塑性的综合表征。一般来说,结构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是一 对矛盾。通常提高强度,就降低韧性。或者反过来,韧性改善了,强度就下降。 金属材料的强化途径不外两个,一是提高合金的原子间结合力,提高其 理论强度,并制得无缺陷的完整晶体,如晶须。另一强化途径是向晶体内引入大 量晶体缺陷, 如位错、 点缺陷、 异类原子、 晶界、 高度弥散的质点或不均匀性 (如 偏聚)等,这些缺陷阻碍位错运动,也会明显地提高金属强度。目前钢铁材料主 要的强化方式有固溶强化、形变强化、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细晶强化等几种强 化方式。在所有金属强化方法中,细化晶粒是目前唯一可以做到既提高强度,又 改善塑性和韧性的方法。 固溶强化:融入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 错运动的阻力,使滑移难以进行,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这种通 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在溶质原 子浓度适当时,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而其韧性和塑性却有所下降。 形变强化:在金属的整个形变过程中当外力超过屈服强度后,要塑性变 性继续进行必须不断增加外力,从而在真实的应力-应变曲线上表现为盈利不断 上升。 沉淀强化: 合金通过相变得到的合金元素与基体元素的化合物会引起合 金强化,为沉淀强化 ,弥散强化则是机械混掺于基体材料中的硬质颗粒引起的 强化。 两者的区别是沉淀强化中沉淀相和基体有化学交互作用,而弥散强化沉淀 相和基体无化学交互作用。 弥散强化: 弥散强化指一种通过在均匀材料中加入硬质颗粒的一种材料 的强化手段。是指用不溶于基体金属的超细第二相(强化相)强化的金属材料。为 了使第二相在基体金属中分布均匀,通常用粉末冶金方法制造。第二相一般为高 熔点的氧化物或碳化物、氮化物,其强化作用可保持到较高温度。弥散强化是强 化效果较大的一种强化合金的方法,很有发展前途。若化合物在固溶体晶粒内呈 弥散质点或粒状分布, 则既可显着提高合金强度和硬度,又可使塑性和韧性下降 不大,并且颗粒越细小,越呈弥散均匀分布,强化效果越好。 细晶强化:通常金属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晶粒的大小可以用单 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数目越多,晶粒越细。在常温下的细晶粒金属比粗 晶粒金属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这是因为细晶粒受到外力发生塑性 变形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内进行,塑性变形较均匀,应力集中较小;此外,晶粒 越细,晶界面积越大,晶界越曲折,越不利于裂纹的扩展。故工业上将通过细化 晶粒以提高材料强度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③ 表示有机分子结构和组成的不同方法有什么优点
教 案
课题:第一章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授课班级
课 时 2
技能 1、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了解碳原子杂化方式与结构
2、掌握甲烷、乙烯、乙炔的结构特点和同分异构体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对同分异构体各题型的练习,要分析总结出对解题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方法、结论,从“思考会”转变成“会思考”,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同分异构体及同分异构现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准确判断同分异构体及其种类的多少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认识到事物不能只看到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重 点 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难 点 同分异构体相关题型及解题思路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键长、键角、键能
2、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第一步:所有碳,一直链。
第二步:原直链,缩一碳。缩下的碳,作支链。
第三步:原直链,再缩一碳;缩下的碳,都作支链。
碳链异构
2、烯烃同分异构体书写步骤
(1)先写出相应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从相应烷烃的结构简式出发,变动不饱和键的位置。
烯烃同分异构体包括
官能团异构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我们在高一时就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所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板书〕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讲〕仅由氧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至今只发现了两种:H2O和H2O2,而仅由碳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却超过了几百万种,这正是由于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所决定的。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易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碳原子通过共价键与氢、氧、氮、硫、磷等多种非金属形成共价化合物。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里,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构成以碳原子位中心,4个氢原子位于四个顶点的正四面体立体结构。键角均为109º28’。
〔板书〕1、键长、键角、键能
〔投影〕键长:原子核间的距离称为键长,越小键能越大,键越稳定。
键角:分子中1个原子与另外2个原子形成的两个共价键在空间的夹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键能:以共价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裂解成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观察与思考〕观察甲烷、乙烯、 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
〔投影〕
〔讲〕碳原子成键规律小结:
1、当一个碳原子与其他4个原子连接时,这个碳原子将采取四面体取向与之成键。
2、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形成双键时,形成双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3、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形成叁键时,形成叁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4、烃分子中,仅以单键方式成键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以双键或叁键方式成键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
5、只有单键可以在空间任意旋转。
〔点击试题〕下列关于CH3—CH=CH—C≡C—CF3分子的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
A、6个碳原子有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
B、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
C、6个碳原子一定都在同一平面上
D、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讲评〕依据。即“乙烯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上、乙炔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处在一条直线上。
〔板书〕2、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讲〕结构式: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的一对共用电子(一个共价键)用一根短线表示,将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连接起来,若省略碳碳单键或碳氢单键等短线,成为结构简式。若将碳、氢元素符号省略,只表示分子中键的连接情况,每个拐点或终点均表示有一个碳原子,称为键线式。
〔投影〕结构式—结构简式的转换
〔小结〕
〔讲〕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每个碳原子不仅能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与共价键相结合。碳原子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和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结合成长短不一的碳链,碳链也可以带有支链,还可以结合成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互相结合。以上就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讲〕下面,我们来扩展一下,如何能够由结构简式或键线式,快速判断该有机物的分子式。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不饱和度。
〔投影〕不饱和度
1、不饱和度又称为缺氢指数,有机物分子中与碳原子数相等的开链烷烃相比较,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不饱和度增加1。
2、计算分式:
(1) 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nHm,不饱和度Ω==
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nHmXr, 不饱和度Ω==
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xHyOz, 不饱和度Ω==
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xHyNz, 不饱和度Ω==
〔讲〕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若有机物为含氧化合物,C=O,C=C等效,不饱和度相当于1,故O原子数可不计入不饱和度。而有机物分子中如有-X、-NO2、—NH2、—SO3H 均可视为氢原子。带入不饱和度计算时作出相应的转换。
〔投影〕不饱和度:
(2) 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
〔讲〕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有机物中的桥环化合物或笼形结构的脂环化合物进行研究时,我们所指的环数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立体结构的面数,通常在有机中,把碳环化合物转变为链状化合物需要打断的C-C键数目,就是碳环的数目。
〔投影〕不饱和度
(3) 对于立体有机物分子,Ω=面数-1
对于多笼结构,Ω=面数-笼数
〔讲〕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笼状化合物也符合欧拉定理,即
〔投影〕知识拓展—欧拉定理
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边数的关系,遵循欧拉定理:
顶点数+面数-棱边数=2
〔讲〕在有机化合物中,顶点数就相当于组成的原子数,棱边数相当于化学键数。
〔投影〕以立方烷和金刚烷举例,计算不饱和度
〔过〕也是由于以上原因,由相同原子组成的有机物分子可能具有不同的几种结构。
[板书〕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投影复习〕1、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称为同系物。特点是物理性质递变,化学性质相似。
2、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讲〕对于某一烷烃分子怎样判断它是否具有同分异构体,如有,又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这是学习有机化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并能够书写。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常用的书写方法—缩链法(减碳对称法)。
[板书〕1、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点击试题〕例1、 的同分异构体
[板书〕第一步:所有碳,一直链。
(先写碳络结构,后用H原子饱和)
[板书〕第二步:原直链,缩一碳。缩下的碳,作支链。
(从链端依次编号)
[问〕缩去的一个碳可作为一个 ,能否连接到1号或4号碳原子上?
[展示〕用球棍模型旋转,让学生观察。(注意空间结构的变换和支链连接位置的等效性)
(答:不能。书写同分异构体时,碳链顶端的碳原子上不要连接任何烃基,否则,将出现相同的同分异构体。) 可写成
[问〕支链能否连接到第3号碳原子上?
[演示〕用球棍模型旋转,让学生观察。
(答:不能。第2与第3号碳原于是完全对称的、等效的碳原子)
[板书〕第三步:原直链,再缩一碳;缩下的碳,都作支链。
〔讲〕缩去的两个碳原子可作为两个甲基或一个乙基。
[问〕①两个甲基怎么连接?(只能同时连在第2个碳原予上)
(注意:第2号碳已饱和,即使有碳原子也不能再连接在这同一个碳原子上了;除第2号碳原子外,四个碳原于是完全等效的) ②作为乙基,它不能连在顶端的碳原子上,能否连接到第2个碳原子上?
[演示〕用球棍模型旋转,让学生观察。
(答:不能。书写同分异构体时,直链上各号碳原子不要连接原子数等于或大于其号数的烃基,否则,将出现相同的同分异构体。)
[问〕③剩三个碳原子的直链能否再缩去一个碳?(不能。所以碳原子数少于3个的烷烃是没有同分异构体的)
[小结〕①要按照程序依次书写,以防遗漏。
②每一步中要注意等效碳原子,以防重复。
[随堂练习〕写出己烷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投影评点〕(写出一些与上列结构相同,但书写形式不同的烷烃分子的碳络结构,让学生比较分析,从而适应其形式的变化。为系统命名打好基础)
(问:与上列哪些结构相同?答:均为○3)
(问:转化后与上列哪些结构相同?答:均为④)
[问〕有没有缩去三个碳原子以后的同分异构体?
没有,只有五种。
〔讲〕以上这种由于碳链骨架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称为碳链异构。烷烃中的同分异构体均为碳链异构。
[板书〕碳链异构
〔进〕对于碳链异构的书写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减碳对称法”。包括两注意(选择最长的碳链作主链,找出中心对称线),三原则(对称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四顺序(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邻到间)、
[问〕烃的同分异构体是否只有碳链异构一种类型呢?
〔讲〕我们学习了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就知道了。
[板书〕2、烯烃同分异构体书写步骤
(1)先写出相应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从相应烷烃的结构简式出发,变动不饱和键的位置。
〔点击试题〕例2、 写出分子式为 的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共5种)
(1)
〔随堂练习〕1、写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
2、写出分子式为C5H10O的醛的同分异构体
〔投影小结〕等效氢原则
1、同一碳原子上的氢等效
2、同一个碳上连接的相同基团上的氢等效
3、互为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等效。
[小结并板书〕烯烃同分异构体包括
〔讲〕上面已经学了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刚才所学的烯烃由于双键在碳链中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叫位置异构。还有一种同分异构类型是官能团异构。如乙醇和甲醚:CH3—CH2—OH(乙醇,官能团是羟基—OH),CH3—O—CH3(甲醚,官能团是醚键 ),像这种有机物分子式相同,但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叫官能团异构。
[板书〕官能团异构
〔点击试题〕例3,写出分子式为 的烃的同分异构体;
〔小结〕
(随堂练习〕出C4H10O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投影小结〕书写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步骤是:首先考虑官能团异构、其次考虑碳连异构,最后考虑位置异构,同时遵循对称性、互补性、有序性原则,即可以无重复、无遗漏地写出所有的同分异构体来。
〔课后练习〕1、写出C7H8O的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已知丙烷的二氯代物有四种异构体,则其六氯代物的异构体数目为
A 两种 B 三种 C 四种 D五种
解析:采用换元法,将氯原子代替氢原子,氢原子代替氯原子,从二氯代物有四种同分异构体,就可得到六氯代物也有四种同分异构体。答案:C
点评: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如果它的m氯代物与n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相等,则m+n=y,反之,如果m+n=y,也可知道其同分异构体数目相等。
④ 分子自组装的分子自组装应用
(1)分子自组装在膜材料方面的应用:
分子自组装膜,特别是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是分子自组装研究最多的领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SAMs在电子仪器制造、塑料成型、防蚀层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SunghoKim等研究了TiO2纳米粒子与聚苯酰胺自组装薄膜聚合物膜,这种膜可消除生物污垢。自组装单分子膜可通过含有自由运动的端基,例如硫醇,氨基等的有机分子(脂肪族或者芳香族)对电极表面改性,赋予了电极表面新的功能。NirmalyaK.Chaki等阐述了SAMs在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说明了单层分子膜的设计对基于SAMs的生物传感器有关键的作用。F.Sinapi等以多晶锌为基体利用自组装技术在乙醇溶液体系中合成了(MeO)3Si(CH2)3SH自组装膜,并证实了这种膜是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吸收膜。
(2)分子自组装在生物科学方面的应用:
目前分子自组装在生物科学中主要应用在酶、蛋白质、DNA、缩氨酸、磷脂的生物分子自组装膜。这些生物分子自组装膜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分子器件、高效催化材料、医用生物材料领域。例如,缩氨酸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行为对于研究不含油脂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人工合成和分子自组装的动力学具有积极的意义。Santoso等人就利用类表面活性剂的缩氨酸分子自组装合成了纳米管纳米囊泡,研究表明其平均直径在30~50nm之间。DNA 树枝状大分子的自组装是在生命体中组蛋白 DNA自组装体系人工模拟的最佳途径。由于DNA 树枝状大分子自组装体系中的DNA对核酸酶降解的阻碍作用,使得这种自组装体系的结构在基因治疗和生物医学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酶、蛋白质、DNA等生物分子自组装体系,不仅保持了生物分子独特的生物功能,同时又为信息、电子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微型化、智能化的材料。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材料性能的进一步提高,生物大分子自组装体系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运用。
⑤ 如何让金属板与有机物成键,或者说把有机小分子接到金属板上
一般有机物只有故对电子可以与金属的外层电子配对成键的,但这个键也太弱了点,连在室温天气都会断!所以你这个想法很难实现。
倒是另一种思路比较可行,就是不粘锅的技术,他就是在金属表面覆了一层聚四氟乙烯,你可以 查查他们的工艺是怎样黏上去的
⑥ 分子如何组装成物质
A.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彼此一定是同系物,结构不同时,不一定是同系物,如环丙烷与乙烯相差一个CH2,但是二者不是同系物,故A错误;
B.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互为同分异构体,两种化合物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则两者一定是同分异构体,如乙炔和苯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但是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
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
D.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则医院用紫外线灯消毒的依据的原理是紫外线能使病毒蛋白质发生变性,使病毒失去活性,故D正确.
⑦ 谈谈你对有机分子结构理论(原字怎样形成分子)的认识。
电子对是在讲到共价化合物的时候说到的一个概念。经常以“共用电子对”这一词组出现。它是指在共价化合物中,为了达到稳定结构,两个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共用的这些对电子就叫做共用电子对。如比在氯化氢中,氢原子和氯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都缺少一个电子,这时氢和氯就各拿出一个电子来共用,以达到稳定结构,这对电子就叫做共用电子对。再比如在N2中,每个氮拿出3个电子,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以达到稳定结构。
共价化合物是依靠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当两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分子时,由于两个原子都有通过得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趋势,它们得电子的能力差不多,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过来,这样两个原子只能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在两个原子的核外空间运动,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两个原子的原子核同时吸引共用电子对,产生作用力,从而形成了一个分子。由于两个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不一样,共用电子对总是偏向得电子能力强的一方,这一方的原子略显负电性,另一方的原子略显正电性,作为整体,分子仍显电中性。比较典型的共价化合物是水、氯化氢以及二氧化碳。
游离态相对于化合态而言,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通常就是指单质状态。一些比较不活泼的元素常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比如金,氮等。
⑧ 什么是超分子组装
超分子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使它具有明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
分子化学研究分子个体,超分子化学研究分子的集团,分子的社会,分子形成的“国家”。
虽然,人们已经熟悉了分子的合成,但是对于分子集团的形成规律,组织结构,功能实现的机理等还不是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