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途径有那些
第一,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等的认识,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如自己的身高、外貌、体态、性格、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伴随着情感体验,如由身高外貌等引发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绪情感。以及,在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过程中,我们是否有目的、自觉的调节和控制我们的行为和想法。我们要善于剖析自我,深刻认识自我,更好地认识外在形象和内在自我。
第二,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向他人了解自己。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同时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人的评价,以便我们从多角度来认识自己。
第三,通过社会比较认识自己。自我观察和他人评价难免会有各自的主观投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现在的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未来进行纵向比较,与同龄人或者有类似条件的人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更全面的纵横社会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认识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各种活动过程与结果来认识自己。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分析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开展活动来分析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读书活动,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的查漏补缺等等。通过具体的活动分析自己的表现及成果,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㈡ 自我觉察的心理学方法
“认识你自己”,意味着一个人不是单纯活在直觉里,而是要与自己拉开一点距离,从自己之外来审视自己,包括自己的欲望和情感。自我觉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自我觉察不仅是自己看自己的此时此刻的“状态”,更涉及一个人在其文化背景熏陶、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的结构与家人互动模式、个人遗传特质等因素与此交互影响的结果,更能对一个人的情绪、行为、信念、价值观等等方面有深入与完整的了解。它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荣格说:“你的潜意识会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除非你能意识到你的潜意识。”这个“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其实就是自我觉察,而自我觉察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自我觉察的最高境界便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一. 提升自我觉察和自我认知7个方法
1. 对自我价值观的觉察—关键词“价值观”
这是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察觉自我情绪变化和原因,就是你需要明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套价值观既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的的样子,也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
2. 对自我兴趣和热情的觉察—关键词“兴趣”“热情”
了解到自己在那些方面,做那些事情有兴趣、有热情,有意愿去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即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什么?找到自己的热爱和兴趣点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个探索的过程,自知的人会不断寻觅它,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你会越来越接近自己,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所谓职业规划仅此而已。
3. 对自我抱负的觉察—关键词“抱负”
意思是远大的志向、理想。抱负与目标、成就是不同的。我们通常会在目标达成后感到失落,仅有目标并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比起问自己“我想达成什么?”更好的问题是“我想从生活中获得些什么?”,它指向的是一种远大的志向,所以抱负是持续的,它可以每天在你醒来再次感觉到被它激励。
4. 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觉察—关键词“环境”
在U型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社会场域”,是指引发集体行为的沟通、群体、组织和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构,揭示了在人任何环境中,都会有很多眼睛看不到的内容,可是身体却完全可以体会到的部分,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身体感知环境的能力。
5. 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觉察—关键词“模式”
行为模式是人类从大量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它是具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持续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
6. 对自我反应的觉察—关键词“反应”
这里说的是内在反应,人们在各种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为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我在有压力时会产生对别人的评判和指责,会变得暴躁,那这些就都是我在高压下的反应。区别在于当你能够觉察到当下你自己的状态就会知道自己是在指责和暴躁中。
7. 对自我影响力的觉察—关键词“影响力”
影响力是用一种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人造成影响。明白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力,这也是自我觉察的标志之一。
㈢ 心理学中提供的自我认知的方法有哪些
普通的自我认知,可以通过自我看,即你自己眼中的自己。通过询问他人认知“客我”,即他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最后把自己放在所处的环境中,在社会中,自我是什么样的。这三者综合来看。
需要具体参数的话,建议用测量量表,对你的智力能力,人格等多角度、多维度的进行测量。这个要找专业测评人员。
㈣ 在心理学中如何认识自我,有几种方法
认识并不是智性活动。汲取认识自己的知识和认识自己是两回事,因为你所累积的有关自己的知识,都是基于过去的往事,而沉溺于往事的心时常是失意与哀伤的。认识自己和学习语言或科技完全不同,后者必须累积知识,记住一切,因为你不可能凡事从头证明起;然而,从心理层面来认识自己,所面对的却是目前的人,知识则属于过去。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过去,而且对于活在过去已经感到满足了,知识对我们才变得那么重要,我们也因此而崇拜那些博学、聪慧、精明的人。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从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断进展,永无过去。”、“如果你说你要慢慢地学习认识自己,一点一滴地累积,这表示你并不在认识目前的你,你只是在累积有关自己的知识罢了。学习的本身需要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如果你任凭过去的观念驾驭现在,你就根本敏锐不起来,你的心智也不可能迅捷、柔软、机警。我们大多数连身体都不够敏感,我们饮食过量,我们不注意营养的均衡,我们烟酒无忌,因此身体变得粗糙而迟钝,我们这个有机体的注意力也减弱了。如果这个有机体的本身都如此迟钝沉重,心智怎能保持敏感清澈?也许我们对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事很敏感,但是要对生命涉及的一切都完全敏感,就不能把这个有机体和它的精神层面分开,因为那是整体性的活动。”
㈤ 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人类有五大类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看上去,这里似乎没有交往需要的位置。可仔细想想,哪一种需要离得开人际交往呢?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涉及的物质资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离不开人际关系;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的交往;安全感也离不开他人,恐惧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类群体的倾向;个体的归属就是个体对另—个体或群体的某种依属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交往的产物;爱的感情一—不论是爱谁和被谁爱——同样是与人交往的产物;对他人的尊重只能在交往中产生,自尊也不可能在人际交往之外形成;自我实现无非是个人潜能的发挥和事业的成功,而发挥和成功的舞台是人际交往之社会。
上述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交往活动伴随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缺乏或被剥夺了正常的交往活动,个体就会出现消极情绪反应和心理紊乱,久之便导致心身疾病。因此,人际交往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
1.本能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种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的本能。这恐怕得从人类的祖先古猿说起。他们的个体自我保护能力很低,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中,必须采取集体行动,依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敌的侵害、保持种族的繁衍。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古猿逐渐形成了群居习性并遗传给后代。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个体早期的社会性交往是以后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个体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人类个体最早形成的社会性交往是婴儿和母亲的交往: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通常母亲能为其提供这些需要,于是婴儿与母亲进行了积极交往和情感联系。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儿通过和母亲的积极交往,学会和形成了团结、同情、关心、帮助他人、与人分享、合作、谦让、尊敬长辈、文明礼貌等等大量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许多良好的社会行为,习得了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如学会了如何参与交往、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等,并积累了社会交往经验。因此可以说,母婴关系是诸多其他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质量。
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本能需要;只有在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人类的这种本能需要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自我肯定的需要
随着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加深,婴儿逐渐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就产生了自我意识。但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家发现,个体的自我认识开始于认识别人的评价。个体可以从别人对待自己的评价、态度、行为方式之中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被他的父母所钟爱、被老师所重视、被朋友所喜欢和尊重,那么他就—定会认为自己是—个具有某些令人喜爱的品质的人;如果个体从出生起就没有接触人类社会,没有与人正常交往的机会,那么他的自我概念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尽管其各方面的生理机能可能发展正常。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引导个体塑造实际的自我。所以,在有效的社会人际交往中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确立在群体中的地位、树立相应可行的奋斗目标。
一般地,我们不会满足于只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质或某些特征。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总喜欢选择—些心理上愿意接受的群体,将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都与这些群体对照,并接受这些群体对自己的影响。这个过程离不开社会人际交往。比如,当—个人知道自己的身高达到170厘米的时候.他—定还会产生同龄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自己在同龄群体中是高还是矮等等问题,而这必须和别人去交流才会获得答案。与他人比较,不仅限于自己生活周围的同龄人,我们有时也会与一些理想中的人进行比较,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师、英雄人物、青春偶像等,比较之后往往就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与他人比较并不是最理想的了解自己的方法,因为别人不—定完全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或者心存偏见,其评价也不—定正确、客观、公平。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会形成不恰当的自我概念和不良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做法是,既要与别人相比以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又要与自己相比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如此这般,我们才会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3.合群的需要
个体的合群需要也是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之—。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将试验对象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在高恐惧组条件下,实验对象被告知,他们将参加一项电击实验,电击会很痛,但不会留下永久性伤害;在低恐惧组条件下,实验对象被告知,电击只是有些轻微的震动,不会有任何伤害性后果。然后,在被试等待接受电击的时间里,研究者逐个询问他们是愿意独自等待还是想与其他人一起等待。结果发现,高恐惧组个体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低恐惧组个体的这种倾向没有那么强烈。可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在漆黑的夜晚,当你—个人走在一条小路上时,你是不是很渴望有人来做伴呢?如果突然听到人的说话声,你是不是顿时觉得轻松了许多?
㈥ 如何从心理学方面认知自己,认识他人
1、看看心理学的书;
2、和亲朋好友交流;
3、重视总结自己感悟。
㈦ 用心理学论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并不是智性活动。汲取认识自己的知识和认识自己是两回事,因为你所累积的有关自己的知识,都是基于过去的往事,而沉溺于往事的心时常是失意与哀伤的。认识自己和学习语言或科技完全不同,后者必须累积知识,记住一切,因为你不可能凡事从头证明起;然而,从心理层面来认识自己,所面对的却是目前的人,知识则属于过去。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过去,而且对于活在过去已经感到满足了,知识对我们才变得那么重要,我们也因此而崇拜那些博学、聪慧、精明的人。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从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断进展,永无过去。”、“如果你说你要慢慢地学习认识自己,一点一滴地累积,这表示你并不在认识目前的你,你只是在累积有关自己的知识罢了。学习的本身需要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如果你任凭过去的观念驾驭现在,你就根本敏锐不起来,你的心智也不可能迅捷、柔软、机警。我们大多数连身体都不够敏感,我们饮食过量,我们不注意营养的均衡,我们烟酒无忌,因此身体变得粗糙而迟钝,我们这个有机体的注意力也减弱了。如果这个有机体的本身都如此迟钝沉重,心智怎能保持敏感清澈?也许我们对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事很敏感,但是要对生命涉及的一切都完全敏感,就不能把这个有机体和它的精神层面分开,因为那是整体性的活动。”
摘自《重新认识你自己》,我看过的书之中最有价值的一本!
㈧ 如何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认知
第一,要认识到“物-我”二分的大幻境。
第二,要认识到,五感聚合由意根所生的意识,是如梦般来去皆无踪影的妄识。人的心如蹦跳抓挠不停的猿猴般毫无定性,是人们受苦的根源。
第三,认识到人的意识有不同的层次,人对能观、观性、所观的执有,形成执着的“我”。这个“我”是因为“所观”而生的一种幻觉,否则是谁在看着并拥有现在所看到的感受呢?
第四,把第三和第一结合起来,便发现,正是因为所看不全,才有了“我”的幻觉。“我”成为利己主义的中心,而利己主义不是形容这个世界最为贴切的办法。因为他看到的不是实际。
第五,没有一个安全的、只属于自己的“我”,因为任何“我”其实都不能不沾染周围事物、思绪的像,由此并没有“我”,而只有“我执”。譬如角色层次,满足来源于尤顺所在系统的良知和认知,而将阴影扩散到不属于系统认知为好的事物上。譬如形式反思(个体化)阶段,满足来源于对法的执着,如追求金钱、名利、地位而所动思维、意愿、动机。
第六,人活在心理里,既不在物质里,也不在精神里。人活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效力里。人依靠利己的愿心所造满足会消退,由此再追求更多,直到超过自己能力,而因心之不满生匮乏,生匮乏而作恶。人依靠文字、意识思考,永远得不着真理,只有提升灵魂的质量,进入精神的层面,方能看到真理。
第七,利他主义的原理在于,当周围充满了满足的人,满足感会形成流动的系统,被这系统包围的人将体验到永恒的满足感。这种满足因人们不封闭自己的满足而得到。
第八,凡所有像,皆是虚妄。是说,以像为真的状态下,能看到什么像是源于人们的意识印染在五感所成的无意的画面上的。人的天性是依欲望而行,以臭为香,以灾祸为乐事。当人毁坏灵命,所信不实,成就事情的能力也就不灵了,因为乃是力量流经人,人才有了点石成金的神力。
第九,最乐乃是能自由选择苦乐喜忧。
第十,始终记住我们人是在用意识和五感看待事物,真实事物由于其本身模样与我们的认知格式不符太多,实在不是我们感知方式所想象的那样。譬如我们的感知方式是圆形,而实际上事物都是无数嵌套的球体。
十一,人实际上是由肉体的力量(大地)和精神的力量(名为天空的像)所合而成,即我们所见的时空。如果跳苏菲旋转舞入定,可以深有体会。
十二,人的一个念头刚过去,另一个念头还未来到,之间的间隙叫一念的世界,是实相所在之地。这个间隙为天文数字之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