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比喻句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比喻句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29 06:56:29

1. 什么是比喻句如何正确辨别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1、本体和喻体不是同一类的事物。

举例:

①小明长得很像他的爸爸。小明和爸爸是同一类事物,是将小明与爸爸作比较,不是比喻句。

2、这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 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举例:

①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这里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一面硕大的银镜。

相似点:形态。

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这里将抱在一起的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

(1)比喻句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扩展阅读: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像B。(会出现明显的比喻词)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喻词。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没有比喻词。

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2. 怎样辨别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体或喻体。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

例如:

一、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

例句:

1、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隐喻(又称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句:

1、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冰心《荷叶母亲》)

2、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本体)成了喧腾的大海(喻体)。(袁鹰《十月长安街》

三、借喻

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句: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2、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喻体)。(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四、回喻

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五、扩喻

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本体在后,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叫做扩喻,又叫类比。

例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一朵花,我们不大觉得它香,但是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滴,我们就感到它的浓郁了。许多诗歌、戏剧、小说,所以有强烈感人之处,和作者正确地把素材表现出来不是关系极大么!(秦牧《北京花房》)

六、较喻

较喻的句子有下列几种情况:

1、您说,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作者把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情谊比作高山和大海,然而在相似点“高”和“深”上本体“情谊”又超过了喻体“山”和“海”,形象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感激、崇敬和依依不舍的心情。

你这种用“比……还……”、“赛过”、“胜过”等词连接,表示本体在相似点上超过喻体的较喻,也可称为“强喻”,强喻一般带有褒义色彩。

2、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作者将狗的境况作为喻体,与凡卡的遭遇比较,相比之下,本体“我的生活”还不如狗的境遇。这就强烈控诉了沙皇制度下的旧俄罗斯儿童的命运。像这种在相似点上比不上喻体的较喻,又可称为“弱喻”。弱喻多数带有贬义色彩。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句子用的喻词是“不及”,形式上看似为弱喻,但从意志上分析,诗人是用“桃花潭水”与汪伦之“情”相比,本体“情”在相似点“深”上超过了“桃花潭水”,因此也是强喻。

4、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是在一句话中,从正反两个方面交替使用强喻和弱喻的例子。

作者先以“泰山”为喻体,从正面极言“人民利益而死”的意义比“泰山”还重;又从反面用“鸿毛”设喻: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卖力,就比“鸿毛”还轻。两相对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为人民服务应该具备的生死观。

七、缩喻

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不出现比喻词,本体与喻体极其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比喻形式叫缩喻。可分为:

1、并列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在结构形式上是并列关系。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小的船”,中间没有喻词,二者构成复指短语。

2、偏正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组成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形式上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黄金季节”就是两个名词直接连在一起,前者修饰后者,而修饰语是比喻性质的,只是没有用“像、似的”之类的比喻词罢了。

八、博喻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

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

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极光”是本体,“彩带”“火焰”“银幕”“青丝”等都是它的喻体,属于一个本体可以带多个喻体的类型。)

九、引喻

是引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本体、喻体都出现,但把喻体作为“引子”而不用喻词的一种比喻。它经常构成排比、对偶等平行的句式,整齐而富有节奏感。民歌、新诗(包括歌词)常采用这种隐喻。其表现形式是“引乙喻甲”或“以甲引乙”。例如: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反对党八股》)该例作者引用射箭、弹琴等事情,通俗浅显的道理,深刻阐明了写文章做演说一定要看对象的道理。

十、约喻

是用一个比喻体来比喻几个本体的修辞格。它与博喻是比喻修辞中互相对应的两种表现方式。博喻的功能在于揭示一个事物的多方面特征;约喻的功能在于突出一组事物的共同特征,能使行文简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1、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茶花赋》)把“红梅、白梅、绿梅、朱砂梅”,每一种梅都比做“一树诗”,四个本体用一个喻体设喻,集中的描绘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2、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来;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三峡之秋》)。把“渔火”、“灯标”和它们映在水面的“光晕”一并喻为长江眨着眼睛,突出地渲染了夜晚长江上安谧、宁静的气氛。

3. 比喻句理解方法

比喻句的三要素无外乎本体喻体相似点,所以你要先找到这三点。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喻体来比喻本体,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有的时候,结合文章或段落的大意来理解会更容易,因为比喻句是为大意服务的,所以它的作用:‘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必然是联系中心的,你可以从这里下手

4. 如何正确使用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一、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二、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3.“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句中的“像”字引出我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而并非是比喻句。
三、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只是猜测而已。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运用比喻句应该注意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点
(2)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喻原理
(3) 了解比喻的特点不要随便写要遵守 把什么比作什么 的比喻原理
生动
(4)使文章更生动

5. 比喻句的答题技巧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5)比喻句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扩展阅读:

在语文答题中,比喻句的作用诠释,成为了阅读题的重要题点。一般来讲,是应该这样答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表达)”

例如: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

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

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

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分别比作眼神,清风,春雨,问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关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网络-比喻句

6. 比喻句怎样教给学生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

比喻就是两不相关的物体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只要找出一些相似的东西交给学生们去想象,比如:红苹果和脸蛋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小朋友们找到它们的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即红色的,圆圆的。再引出比喻的定义,以便学生理解。
望采纳

7. 怎样理解比喻

举例】

语文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比喻句:“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接着,老师问同学,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和“用什么比喻什么”?不少同学搞不清这两个问题。

【解答】

1.首先要认识比喻句的构成。一般的比喻句都由三部分构成,即一部分是被比喻的事物,叫作本体,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另一部分是作比喻的事物,叫作喻体,它们都是联想到的事物;还有一部分是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如”、“好像”、“仿佛”等等。举例中的比喻句,平静“湖面”是本体,“镜子”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2.如果问“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应该回答:这个比喻句把“湖面”比作“镜子”。回答时,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3.如果问“这个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应该回答:这个比喻句用“镜子”比喻“湖面”。回答时,喻体在前,本体在后。

记住了本体和喻体的前后区别,我们就能够搞清楚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和“用什么比喻什么”这两个问题。

8. 什么是比喻句如何正确辨别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像B。(会出现明显的比喻词)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喻词。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没有比喻词。

9. 改比喻句的方法和技巧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 物。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 (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物。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 (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 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句子的形式:本体+ 喻词+ 喻体。 : 比喻词:“?? 像??”、 、“?? 好像??”、 、“?? 如同??”、 、“?? 宛如??”、 、“?? 仿佛??” 、 “ 像?? 似的??” 、“ 像······ 一样” 、“ 好比” 、“ 是” 、 “ 变成”等。 顺口溜: 比喻手法真形象,本体喻体比喻词。 本体喻体性不同,本体喻体有相似。 修改句子睁大眼,首先本体来找出。 接着比喻词添加,好像同仿佛似的。 成了变成是构成,喻体确定由本体。 比喻的条件: 1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如:他长得像他爸爸。(不是比喻句) 露似珍珠月似弓。(比喻句) 2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 云像棉花。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有“ 好像”“ 像”“ 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 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 打比方” 。 例句赏析: 一块块拔地而起的巨石像一支支巨大的竹笋。 (外形相似) 小河如同一条透明的蓝带子。(外形、颜色相似)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外形、颜色相似)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外形、颜色相似) 用比喻的方法把下列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雨下得很大。 眼睛明亮。 天气闷热。 闪亮的小露珠。大象的耳朵真有趣。闪亮的小露珠。大象的耳朵真有趣。 树叶一片片落下来。 2 、鸟儿啼转起来。 3 、金秋十月,桂花开了。 4 、洞庭湖的水真绿啊! 5 、奔腾的湖水从大坝的进水口直冲下来。 6 、他飞快地跑过来。 7 、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 8 、排着队的游客走进展览厅 篇二:比喻句修改方法 比 “ 变成” 等。 顺口溜: 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

10. 比喻句的赏析

解题方法:

1、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把……比作…… 或 用……比喻……

3、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网络上的定义是“用跟 甲事物 有相似之点的 乙事物 来描写或说明 甲事物。”当然,这样理解起来有点深奥。

举个例子来说,“太阳像个大火球。”这个句子里,“太阳”就是甲事物,“大火球”就是乙事物,太阳和大火球有相似之点,因此,用大火球来描写太阳。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它是一句比喻句。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比喻句主要是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这三部分组成。

(10)比喻句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扩展阅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摘自《颐和园》)

参考答案

答: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昆明湖静的特点;用一块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生动地写出了昆明湖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湖的喜爱之情。

答题思路解析

《“赏析题”解题思路技巧》这篇文章里说过,遇到“句子赏析”这样的题型,首先应该判断句子的特点。以比喻句为专题,因此,出示了一句比喻句作为例题。

接着,按照上面赏析比喻句的解题方法,按点作答就行。

在上面的例题解答中,我用了两种方法来表述句子中的比喻句,是为了让读者能更明白比喻句如何表述。在考场上,用其中一种方法来表述两句比喻句即可,不用特意用两种方法来表述。

阅读全文

与比喻句理解的技巧和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数据冲突的四种解决方法 浏览:554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浏览:419
色素胎记治疗方法 浏览:230
50岁治疗白发的方法 浏览:301
男士怎么能瘦下来的方法 浏览:734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方法 浏览:139
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分析电影 浏览:870
雾化药图片使用方法w 浏览:467
地脚螺栓简易安装方法 浏览:248
cnmr是什么检测方法 浏览:229
目前发达国家治癌方法是哪些 浏览:817
如何控制类风湿方法 浏览:922
葡萄量筒测量方法 浏览:995
统计研究运用各种方法 浏览:283
寻找研究生硕士老师的方法 浏览:704
苹果平板按键音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79
快速减小腿肚的方法 浏览:143
牛排肉怎么腌制的方法 浏览:880
油性指甲油凝固解决方法 浏览:263
杜仲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