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后浇带、施工缝留置形式、位置和处理措施
对后浇带、施工缝的要求:
(1)、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伸缩后浇带在二侧砼龄期达到60天后,经设计部门认可后进行浇筑。
(2)、沉降后浇带在主体结构完成、沉降稳定后,提供沉降观测数据,后浇带后浇时间一般为两个月,沉降后浇带在主体封顶并满足沉降稳定标准(两侧沉降差小于1~2mm/月),经设计院认可后进行浇筑。
(3)所有后浇带应采用微膨胀砼浇筑,后浇带砼强度等级比二侧砼高一级(+C5)。
(4)后浇带留置部位钢筋应连续不断,为防止钢筋因锈蚀而削弱,后浇带的板中均布置双倍钢筋。
(5)后浇带企口采用粗糙的木模,本工程采用市场的商品"快易收口钢网"支挡,使界面保持粗糙。
(6)地下室后浇带必须采取覆盖保护措施,凡因留置后浇带而形成较大悬臂的部位应加支撑,待后浇带砼浇筑后强度达到100%时才能拆除。
(7)后浇带填筑前必须全面进行清理干净。如地下室积水,应抽排干净并清除干净该处余泥渣物,用水冲洗干净后,方能浇筑砼。
(8)施工缝应根据图纸有关规定留置,留置在次梁跨中1/3处,主梁一不留施工缝。
4.2 后浇带的留设
(1)、后浇带的留置和模板支设方式
1)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留设: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按结构平面位置尺寸留设,构造如图:
2)留设方法如下:地下室底板底筋绑扎好后,按设计图的位置出200mm拉通长线,架沿止水钢板中心线(即后浇带边线)与底筋焊接加固,支架完成后,下部用800目钢丝网帖成双层沿支架敷设并扎牢,止水钢板沿支架中心布置,与钢筋支架焊成整体,施工中注意控制钢板中心必须在一条线上且必须水平。板面筋绑扎完成后,紧贴止水钢板上部用800目钢丝网扎紧。
3)后浇带部位的模板支承体系应以其两侧轴线为界,自成一独立体系,同时又要确保与整体支承系统共同受力,即当相邻结构施工时,后浇带部位的支承架参与整体支承系统共同受力,但当相邻结构模板及支承架拆除后,后浇带部位的支承架及模板独立工作的性能不变,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结构与模板间应不产生间隙,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接缝平顺。
4)后浇带部位的模板支承体系必须在后浇带部位的砼达到设计要求的100%后,方可拆除,板部位的后浇带模板支撑时,两侧考虑采用1.8cm~2.0 cm厚开槽木模板,其安装方法按常规操作。
(2)顶板后浇带的留置:
1)顶板板后浇带的底模与支撑系统与两侧现浇板模板分离。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后浇带位置的顶板模板与支撑系统不得拆除。模板支设方式与构造作法见下图示意:
本项目地下室底板高为4.1m,后浇带支模体系步距为1.2m,纵横距为1000mm。模板下部使用50x100木凛垫住,间距为200。
2)构造作法:
3)混凝土浇筑28天后,下方模板与支撑方可拆除。
4.2 施工缝的留设
(1)塔吊穿结构的留置方式:
1)由于C组团塔吊基础位于车库底板位置,需对顶板部位进行留设洞口,为满足施工场地布局以及塔吊节部位拆除需要,留设洞口范围及做法如下:
塔吊底座部位标准节尺寸为2000x2000,为满足拆除需要,故顶板洞口尺寸为3000x2400,详见下图。
2)塔吊四周框架梁需进行钢筋绑扎并砼浇筑,梁侧及甩项板中间设置止水钢板,且进行预留楼板插筋并上翻500,插筋须进行防锈处理。
(2)塔吊穿结构的留置方式:
1)为满足10#栋、11#栋施工电梯安装及使用条件,现对南侧商铺二层、三层进行预留洞口处理,洞口具体尺寸及做法如下:
2)由于10#栋施工电梯平面尺寸为3500mmx5400mm,为保证施工电梯与楼板不发生碰撞,预留洞口大小设置为4000mmx6200mm,具体预留洞定位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
10#栋施工电梯预留洞
为满足11#栋施工电梯安装及使用条件,现对南侧商铺二层、三层进行预留洞口处理,洞口具体尺寸及做法如下:
由于施工电梯平面尺寸为3500mmx5400mm,为保证施工电梯与楼板不发生碰撞,预留洞口大小设置为4000mmx6200mm,具体预留洞定位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
11#栋施工电梯预留洞
3)施工电梯预留洞口四周须设置止水钢板(3厚),后期封堵时,要求凿毛彻底,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密实,避免施工缝部位出现渗水现场,同时甩出钢筋长度需满足16G101-1图集要求。
(3)后甩主体结构的留置要求:
甩项部位悬挑结构底部支模架不得拆除,要求单独成支撑架体,立杆纵横距为900mm,步距1200mm,扫地杆距地不大于200mm。
B. 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和后浇带处的钢筋预留怎么处理
后浇带的留设位置的处理:
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的留置宽度一般700-1000mm,现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
后浇带处的钢筋预留:
后浇带内的钢筋,有全断开再搭接,有不断开另设附加筋的规定。
(2)后浇带如何处理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防兼备,以防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
C. 后浇带如何设置及其要注意的地方
后浇带的设置:后浇带分为伸缩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
1、伸缩后浇带一般间距30~40m,贯通结构的基础、顶板、底板和墙板,最小宽度800mm,在两侧混凝土浇灌两个月以后浇灌(防水规范要求42天,高层建筑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进行),混凝土标高一般比两侧提高一级。墙板的钢筋要求错开搭接,梁主筋要求贯通。
2、沉降后浇带除浇筑时间和伸缩后浇带不一样以外,其余两者相同,沉降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
注意事项:
1、后浇带的平面位置应结合基础及其以上结构布置综合考虑,宜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线附近,以避开上部楼板的最大受力部位。
2、后浇带应设置在钢筋最简单的部位,避免与梁位置重叠,上部框架结构后浇带可与基础后浇带平面位置错开,但必须在同一跨内,可曲折而行,应注意地下室与上部结构设缝位置的一致性原则。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3)后浇带如何处理方法扩展阅读:
后浇带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施工阶段的结构长度,以减少施工阶段的收缩应力和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但其并不能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不宜使用施工后浇带解决结构超长的温度应力问题。
后浇带只能用来消除或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不能直接解决温度应力的问题,对温度应力应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D. 浇筑混凝土时如遇到后浇带该如何处理
可以采用用钢板网或钢丝网把后浇带位置格出来。
E. 后浇带浇筑前应怎样处理
一 设置后浇带的一般规定
1. 后浇带间距
后浇带间距首先应考虑能有效的削减温度收缩应力,其次考虑与施工缝结合。通过计算及实践经验调查,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带的间距约为20~30 m。当房屋长度大于40 m时,可在楼面中部设置后浇带
2. 后浇带保留时间
后浇带保留时间当然越长越好,但必须保证项目总工期要求,一般不应少于40天,最宜60天
3. 后浇带的宽度与构造
后浇带的理论宽度,只须25px已足够保证温度收缩变形,但考虑施工方便,并避免应力集中,一般宽度应在1750px~2500px左右,实践中较多采用2500px。后浇带处钢筋连续不断,为便于清理凿毛亦可断开钢筋。后浇带可做成企口式。无论何种形式,后浇带都必须清理干净。
4. 后浇带的填充材料
最宜采用浇筑水泥及其他微膨胀水泥,亦可采用普通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但要求混凝土比原结构强度等级高C5~C10,长期潮湿养护不少于15天。
后浇带的模板过去都用木模,支模拆模都比较麻烦。近年来,国内外成功地采用了不必拆除的,以钢筋为骨架制成的钢板网模板。
当地下地上均为现浇结构时,后浇带应贯通地下及地上结构,遇梁断梁,遇墙断墙(钢筋不断),遇板断板。施工中还应注意拆模后支撑。墙的后浇带与底板相同,可作企口式。有防水要求的结构宜作企口式。后浇带应尽力设在梁或墙中内力较小位置。
F. 后浇带做法
你怎么能弄到烹饪里了,在校学生吗?后浇带是指有一部分原本要浇筑的砼,留在以后浇,该有的钢筋还得有,多到现场看看就明白了
G. 后浇带怎么处理
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混凝土灌实。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拌制,也可以采用掺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的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强度至少与先浇混凝土相同或提高一级。
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灌时间,按不同类型的后浇带选择不同的浇灌时间。伸缩后浇带——根据先浇灌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时间而定。不同水泥品种,不同水灰比,不同的温度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要区别其收缩完成的时间而定,一般为浇注施工后60d 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灌,在工期要求紧迫和有特别困难时,也不应少于30d。留置沉降后浇带,一般宜在建筑物沉降稳定后,再浇注后浇带的混凝土。
后浇带的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施工图施工。施工缝施工时要用堵头板或根据接口形式在堵头板上装凸条。在浇注混凝土前要进行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的清理、凿毛、湿润,对该处的混凝土一定要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与已硬化混凝土紧密结合。尤其是地下室底板更要注意提高其结构自防水能力,避免渗水现象。
后浇带的先浇混凝土完成后,应设法进行防护,采用顶部遮盖,四周用临时栏杆或围护砌体围护等方法。防止后浇带内垃圾堆积难以清理及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踩踏。
后浇带后浇部分混凝土一定要用无收缩混凝土,有条件的最好掺入一些早强减水剂,施工前应做试配,拌制要认真,精心浇捣密实,事后还要注意养护。
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混凝土尚未浇注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在后浇混凝土设计强度达到其强度值的75 %后,再按由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拆除。在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后,要确定时间间隔进行监测,将此数据与同时间内的沉降观测记录。
H. 混凝土工程的后浇带应该怎样处理啊特别是有地下室防水的,谢谢了!
我给你把后浇带的施工工艺标准发去吧,邮箱
I. 后浇带的做法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9)后浇带如何处理方法扩展阅读
后浇带施工的注意事项:
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防兼备,以防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J. 对后浇带该如何处理
正确定位后浇带部位,宽度(按图施工),注意后浇带在同一横断面上要部位一致,所有板、梁要全部断开,不可局部未断,如果是高层的,也要注意每一层,同一位置设置后浇带,这个必须要注意;后浇带处板、梁一般多要钢筋加密,要按图施工,配合相关图集一起正确绑扎;后浇带处模板支设相当关键,如不密实有缝隙在浇筑时会漏浆,造成板梁断面处蜂窝,也给后期浇筑后浇带处清理工作造成困难,按我经验,一般后浇带处梁底板先断开不要铺上,这样断面处砼即使有漏出来也不会停留在梁底,给清理工作带来困难,特别是高度较大的梁,砼结硬后去用撬棒清理相当吃力的,后浇带处梁侧板也断开,用垂直于梁断面的模向模板支设加固,容易加固,支设出来的模板也较密封,漏浆情况较轻;楼面砼浇筑约1个月后达到设计强度后(规范上要2个月,一般工期有限,不可能)再浇筑后浇带砼。先支设后浇带处梁底板及侧板,对接缝处松散砼颗粒进行清除并浇水湿润,采用较楼面砼高一级强度的微膨胀商品砼进行浇筑。加强养护,至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施工结束。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超长基础底板施工中后浇带的留置有利于解决超长结构温度应力及高低层差异沉降应力导致底板裂缝,但影响结构安全及防水质量。后浇带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