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如何用好哲学思维方法

如何用好哲学思维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26 10:30:21

A. 怎么培养哲学的思维,要实用的方法。

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 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着作入手为好。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我们就是 这样学过来的。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 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我 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 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 专着、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 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不过就学术来讲 ,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 。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 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 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 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 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应该说,这些人物的书,都不是很好 读的,在国外也是难读的书。 读这些书的难处主要的也在于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的学养在内,没有这 些学养,字句上也许懂了,思想内容把握不住,不容易在思想上贯通起来,还没 有到哲学的层次。 九十年代大家爱谈海德格尔,他的书对我们自然有一种吸引力,因为海德格 尔强调时间性、历史性,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有相似之处,而他的“人诗意地居于 大地”又很象我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之所以如此,说明哲学性的思考,时无分古 今,地无分中外,都有它可通之处;然而,就海德格尔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欧 洲哲学的传统,尽管他对这个传统有许多批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自己就已经 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紧接着《存在与时间》之后,他 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而在当时德国学界对黑格尔一片漫骂声中,海 德格尔却也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后人来读他们的书,深感有许多 地方,海德格尔的确道出了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蕴涵但尚未发挥出来的道 理。并不是说,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是读了康德、黑格尔的书以后发展出来的,而 是说我们后人如果也好好读康德、黑格尔的书,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是会有很大帮 助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好好读海德格尔的书,对于理解现在的“后现代”哲学 也会是有帮助的。 譬如说,“后现代”讲“断裂”,讲“空间”,似乎和从德国古典哲学到海 德格尔讲“时间”,讲“历史”很不一样;当然是很不一样。不过,就我们做哲 学史的来看,我们还是感到它们的理路还是可以沟通的。古典哲学把“时间”从 “空间”观念里划出来,因为那时的“空间”观念是牛顿式机械的,“时间”从 这个“空间”的“口袋(框框)”里“脱颖而出”,展示了它自身的“不可分割” 的特性,古典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了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在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中,又强调了“有限 ”、“死”的观念,把黑格尔“有限”中的“无限”思想更往前推进一步,不把 “有限”看死了,说它完全就是经验的世界,而使它也有“本体”意义,“死” 也不是一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样,在“时间”进入“ 本体”以后,“空间”也就被接纳到“本体”问题中来,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 个意义,正是现在法国“后现代”诸公接着做的工作。我们须得从“本体”化了 以后的“空间”问题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就要回到牛顿机械的空间观念 ,这也许是他们不愿意的,至于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握不住的地方, 就是具体研究的问题了。 法国哲学对于连断的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的,就连那个最强调“连”的柏格 森,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断”的问题。喜欢哲学的都知道,他提出一个“绵延 ”的观念来说“时间”。“绵延”就是“割不断”、“不可分割”。这个观念的 确“古已有之”。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原子论者提出的“原子”,原就是“不 可分”的意思,那么柏格森又多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称道? 你看,古人已经想到“不可分割”的问题,但是古人对为什么“不可分割” 的解释只是说它“没有缝隙”,没有缝,就打不开,“天衣无缝”。说它“没有 缝隙”是以想象为根据的,天下哪有没有缝的东西?“没有不透风的墙”嘛。柏 格森换了一个思路来理解“不可分割”的理由、根据,他说绵延之所以“不可分 割”,不是因为它“太简单”,“铁板一块”,之所以“没有缝隙”,而是因为 它“太复杂”,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硬要把 它割断开来,“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质”就变了。“绵延”、“ 时间”是个“质”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于是,你看,柏格森也已经涉及 到“断”的问题,把“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混沌”“割断”,就有天下一个个 占空间的性质各异的事物,不过在这个观念的创始阶段,柏格森的工作重点在于 阐明他的“绵延”观念的“混沌性”,至于开显出来的空间的事,他把它们归于 机械的世界,我想,我们后人的思路,会想到,这些具体的有空间的事物,就其 “在时间中”的意义来说,也不会全是机械的,从一个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 “具体事物”,是不是“有限”中还有“无限”,“断”中还有“连”;或者更 是“无限”中的“有限”,“连”中之“断”。 于是,从哲学的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空间”,是不是“后现代”诸公心目 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这些意思对于“新生”来说,或许过于艰深了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多 数年轻人,即使喜欢哲学,也是喜欢那些新流派、新思潮,加上现在“断裂”之 声不绝于耳,以为“历史”、“时间”可以一笔勾销,或者只是一些“死学问” 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这些人的书,你就会发现,“后现代”卓然成家者,无不博 学多识、满腹经纶,要从“不读书”再出一个“后-后”现代来,无疑是“异想天 开”了。 我之所以经常强调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还有一个方法途径的考虑在内 。 我以前跟学生说,就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更为 成熟的哲学,那个时候,哲学逐渐地成为一个专业,对于个人来说,就成了专门 的职业,进入学校可以专门教哲学,而不仅仅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被称做哲学教授 ,不是泛泛的被称做哲学家(者)了。按我的体会,就是作为学科来说,哲学的“ 系统性”加强了。 我专门做过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在做这个工作时,我已经有了一般的哲学 基础知识,但是在写第一本书《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时,也只能做一些历史材 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写过第二本书《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以后,就不敢往下 写了;以后我学习了欧洲现当代的哲学,并且不断地温习、补习从康德到黑格尔 这一段的哲学思想,在我做《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想方式》这个课题时 ,又重新写了古代希腊这一部分,哲学的分量加重了,并且也敢一直写到了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自己这样不断地上下反复几遍以后,我比较有把握地跟学生说 ,你就先从康德或黑格尔哲学入手,使自己习惯于读哲学书。 读他们的书,可以使你比较快地、比较直接地了解什么叫“哲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定则。各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生入门的门径。我选的这条 途径,会让学生一上来就遇到困难,因为康德、黑格尔的书是出名的难读的。我 也不想把学生一开始就吓倒;我觉得开头难一些,以后碰到难读的书就不怕了, 因为哲学的书毕竟跟文学作品不同,只有很特殊的人才拿读哲学书来“消闲”。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对学生说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被普遍批评为脱离实际 ,是书斋里的哲学,这个批评当然是很中肯,很有理的。哲学进入大学的讲堂, 成为“专门”的“职业”,就会着意地营造自己独特的天地,强调自己的特点, 从而与其他的学问和人生实际剥离。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一直感到英美的有些 哲学过于技术性,我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在大学以别人不会的技术来稳 住自己的教席,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但是长期以来我有这个印象。现在比较贴近 生活实际的是法国的哲学家。 当然,躲进书斋、脱离实际不仅仅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学理上的问题 。康德、黑格尔的思路,是强调“哲学”要“纯”而又“纯”,这个“纯(粹)” 指的是排除一切经验的、被动的、接受的因素。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强调 的“纯主动性”,到康德、黑格尔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现实性、感性、 直观性的问题,在这个哲学系统中,始终不好摆平,尽管黑格尔以后,直到胡塞 尔,都强调“直观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观”,但是这个“直观”还是“主动的 ”,“纯粹的”。“哲学”如何接纳“被动性”的问题,是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 的。 和“新生”谈如何读哲学书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也是一个可以不断谈下去 的话题
希望采纳

B. 如何运用哲学

这个问题有点儿大!
其实哲学本身不是要让人来用的,“用”之可用在其使用价值,是某种事物的某种具体的明确的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以“有用”来对待哲学,本身就是将哲学矮化和弱化的表现,是不了解哲学导致的后果。或者,是将哲学科学化的结果,即把哲学看作了某种自然科学,以为这一学科肯定与化学、物理学、几何学等等一样,会有着具体的效用。
我经常会遇到相似的问题。过去有学者往往用哲学有“无用之大用”来回答此问题。我想,既然问者由此一问,那就应对此做专门的解答。我认为可以从思维方式、观念水平和立场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回答此问题。
其一,从思维方式上看,哲学之用在于通过哲学化的思维训练,使人的思维方式尽可能理性化——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或者问题的本质;不要被主观的情绪所误导,要清醒地看待事态发展;要考虑前因后果和左右关联,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一个事情的发生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理性化思维方式。不管西方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训练都是题中应有之意。人类超越于一般动物的一个标志就在于人的理性思维,或者说,理性思维是人超拔于动物群体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根本手段。
之所以说哲学之用在与理性思维方式,就在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上。哲学本身的发展建基于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在具体科学有所突破的基础上,将其思维结果与思维过程相结合,找到人类思维的内在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任何一门具体科学发展到一定高度,都会归结为哲学问题——即不再是探究该学科单个门类的问题,而是要考虑整个世界与宇宙的本原与发展规律的问题,因此,英联邦国家的博士学位叫做philosophy doctor,有人翻译作哲学博士,其实大可不必,直接译作博士即可,其含义即如上所说,该研究者的学术高度已经可以达到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的水平了,如此而已。
其二,从观念水平来看,哲学之用在于通过哲学的训练,可以使人凝练出较高水平是观念(概念),从而可以深入把握事物之本根,从本质而不是从表面来考察和解决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别不是外表的体格与体力,而是内在的观念差异。由于每个人拥有的观念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见解是自热而然的事情。拥有较高水平观念的人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可以从当下状况,回溯问题的由来与根源,并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走势。而那些只有简单观念的人,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如此等等。
哲学的诞生就在于人类对世界宇宙本原的惊诧,对万事万物发展趋势的由衷渴望,其究极根源在于人类试图以有限把握无限,并以此来突破肉身的有限。哲学部分东西古今,就其观念水平而言,都是很值得我们珍惜的人类思想的结晶。
其三,从立场方法来看,哲学之用在于给人提供一个立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哲学是有阶级性的,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事实上,我们都明白,不同利益集团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肯定不一样,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就是此意。我们过去常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过去的就哲学相比,与当代西方哲学相比,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即立场的确定性、观念的科学性和方法的有效性。立场的确定性在于其阶级性,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宣扬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解放自身,要解放每一个人。观点的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是对人类迄今为止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的概括总结。(关于这一点,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开放体系,至于有些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要么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随声附和,要么是有意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信口雌黄,这里不再做一一辩护。)而方法的有效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为了群众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以上所述,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突然就想起来老子对“道”之为“道”的“强为之名”,我在这里解释哲学之用,颇有点儿“强为之名”的意味啊!
以上所述,是我个人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用的理解。理论水平有限,肯定会误舛处处,期待着方家批评。

C. 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

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

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通俗表述
哲学思维方式其实就是理性思考的方式。生活到处都是哲学,只要你在思考,你的思考必定是‘哲学的’,只是由于哲学的类别不一样,你自己不知道你属于哪个哲学系统而已。所以如果你希望有意识地进行哲学的思考,首先要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哲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如此,你就会运用哲学的思维了。

实际意义
哲学思维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学、问题和世界,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动脑去发现其中那些不完善的细节部分,将自己的一些观点多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从而达到在批判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好比中国古时的寓言授人以渔。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

D. 如何学好哲学、用好哲学,如何以此提高思维能力,请赐教。

1.多读哲学书籍。
2.多读历史书籍。
3.多思考社会问题。
4.多与智者交流。
5.学习逻辑。

E. 掌握最基本的哲学思维的办法

①分析部分把握整体的方法;
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③重视内容兼顾形式的方法;
④调整结构优化功能的方法;
⑤追溯原因预见结果的方法;
⑥通过偶然认识必然的方法;
⑦有利可能变成美好现实的方法。

F. 哲学的三大思维方式是什么

哲学的三大思维方式是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

人类最基本思维方式有究根思维;发散思维由一件事物出发,找出与之联系的各个事物;线性思维由一件事物经过演变而发展成另外一件事物;辩证思维对于一件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找出其平衡点。

而这些思维方式也对应了哲学的几个基本点究根思维,发散思维,线性思维,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其他的各种思维方式都是由这几种基本方式演变和组合而来的。

哲学思维模式的本土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事物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

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中去,才能正确认识它。部分在整体里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各部分。这就像太极图一样,图中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

G. 怎么样用哲学的思维回答问题

就是不依靠任何现实存在回答问题

H. 怎么培养自己的哲学思维

1、归纳高层次属性或规律
比如:张三 --> 中国人 --> 地球人 --> 人类 -->灵长类动物 -->哺乳动物 -->动物 -->物体 -->客观存在 .....
2、学会分类和归类
比如:按大小、颜色、价格、速度、时代、产地、用途......
3、学会质疑和思考
为什么有的歌好听,有的不好听?为什么太阳又黑子?为什么现在还有君主?为什么会有光?
4、学会系统思维
站在高楼看城市,站在月球看地球(想象就可以),依靠地图找出路(不是导航)
5、规律演化图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万物;(当前正是数字时代、虚拟时代)
地:宇宙 度:温度、速度、能量、时间、长度、...、幸福指数、基尼系数...
测量产生数值,100米,5公斤...

I. 哲学方法五大思维

一是整体思维,就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对于集团企业来说,首先是一个集团,是一个整体,其次,内部各个法人实体又是相互影响,制约的。

二是阴阳思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后来演绎的矛盾论,正反论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三是象数思维,就是指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领悟外界,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阐述事物的本质。

四是中庸思维,做事主张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处理问题执两用中,考虑问题周全。在中国,有时没有非对即错的逻辑,首先必须符合中国习惯,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习惯不同,-全球品牌网-在集团企业的不同领域、地方,只有符合中国实际,有些看起来并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但是更能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

五是实用理性思维,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功利性强。企业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所有诸如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实现,均为空谈。

伴随着中国五大哲学思维,相应在几千年的中国传承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内涵,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五大传承。

一、内圣外王,经营之道

“内圣外王”词出《庄子》。所谓“内圣”之道,指的是修己,指人的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谓“外王”之道,指的是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成己成人,成行成业,由“内圣”转为“外王”。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出“家、国、天下”之本在“身”,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要求“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我们现在理解,内圣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就是要让人发挥这套功夫作用,用以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内圣外王是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在现代企业中,推行内圣外王之道,修己安人,追求个人道德修养的不断完善,进而经世济国,才能造福社会。

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和谐不是消灭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譬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礼记》:“君子和而不流”意思是说君子应做到真正的协调随和,但是不否认差别,不抹杀矛盾,更不会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儒家认为,人和人、组织和组织之间之所以能以个体存在,肯定有其异于他人、他组织的利益、特征globrand.com。但是这种异并不是必然妨碍他们共存、共进,相反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这种“异”,更有益于其共利、公利的实现。

三、民惟邦本,民贵君轻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以民为本,早在殷商时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从先秦一直到汉代的陆贾、贾谊、王符、仲长统,到隋唐的王通、韩愈、柳宗元,到宋元的李觏、张载、范仲淹,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对民本思想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源头活水。《尚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认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国家的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四、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无为”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是回归自然的唯一途径。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可能改变。“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与状态,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类的创造不可能比“自然”更好。以无为顺应自然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以无为顺应人性自然是企业管理的根本规律。

五、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J.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怎么才能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

首先要明确一点:哲学并不是脱离于生活高高在上的一种存在。哲学本身就是对生活中的事与现象的一种思考。基于此,可以认定生活中无一事无一物非哲学考虑之范畴。比如说在大街上走,有人不小心碰了你一下。你是要针锋相对呢?还是一笑而过呢?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相同的事情的方法也不同。同样的,事情的结果肯定也不相同。这就是哲学。
所以,我们不要把哲学想的太深奥太复杂。平时我们看到听到的相关哲学知识,大多数都是用来解释特殊现象的,所以看上去似乎很有深度的样子。其实,哲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所以,你每次思考问题,你所用到的都是哲学的思维。无论是否正确,都可以这么理解。

阅读全文

与如何用好哲学思维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41的竖式计算方法 浏览:944
如何快速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浏览:919
centos安装软件的方法 浏览:288
挂衣架安装方法和步骤 浏览:908
乙肝表抗定量检测方法 浏览:604
戒酒什么方法最快 浏览:336
拉力测试仪使用方法 浏览:245
电子放大镜使用方法 浏览:971
冰梯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684
榻榻米和床连接方法 浏览:192
杂土渣土的鉴别方法图解 浏览:698
冰用哪些方法溶化 浏览:633
中国移动宽带电视网线连接方法 浏览:816
简单有效的去扁平疣方法 浏览:526
鸟简便方法怎么画 浏览:831
选择高层管理者最常用甄选方法 浏览:220
机械硬盘放在光驱位置安装方法 浏览:805
外部存储的计算方法 浏览:741
金刚石液压块安装方法 浏览:113
资金货物比例计算方法 浏览: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