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如何进行观察与指导
1.给予相应的课程支持。
观察记录真实反映了幼儿的需要、兴趣、发展特点和水平,所以,观察记录是幼儿园调整环境与课程的依据。
2.透过我们的行为观察,帮助我们引领孩子的成长。
面对当下的问题思考最佳的回应方式和支持策略。另一方面,反思也是我们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面对幼儿的种种表现,思考自己的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后面该如何调整以更好的支持幼儿的发展。如何才能更好的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3.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用数据支持孩子的成长。
高水平的观察记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用于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访、家园沟通栏等都会跟有效的增强家园沟通的实效。
提出问题
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板块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呢?
这几乎涉及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从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行为去观察孩子。
比如,从孩子使用材料的情况去观察孩子。
比如,从孩子的能力发展和情绪情感去观察孩子。
比如,从孩子间的社交行为、师幼关系去观察孩子。
比如,观察需要特殊关注的儿童。
……
我们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
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材料,以呈现其真实的状态;
应持续观察,以确保能够观察到幼儿典型的行为和持续的发展过程;
应尽可能减少教师对过程的控制和干预,确保幼儿的自然状态。
⑵ 如何观察与指导幼儿的行为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并实施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样一来,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不到完善,从而影响了观察的质量。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科学观察幼儿。
一、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北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三、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在连续性个案观察中,有些教师受观察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证实已经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正确洗手上了。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也就终止了。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
四、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应避免以下两种不当的表现。
表现之—:从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
表现之二: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五、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表现之一:分析与观察内容不吻合,如观察的是某个孩子的行为,分析的却是某一类孩子的行为,这样以点代面,欠客观。
表现之二:分析观察内容时,习惯于以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察分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该幼儿一向比较胆小、怯懦”“这个孩子一直比较霸道、不讲礼貌”。教师简单地给幼儿贴上了标签,却没有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表现之四:教育分析中过分依赖家长的配合。例如,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观察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放碗筷的动作很重,于是将“联系家长配合指导”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实,教师只需在幼儿园进餐时提出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醒幼儿,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见,教师除了考虑家庭教育因素之外,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学观察幼儿,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
⑶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观察
第一,要鼓励、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一般说来,孩子都有观察的兴趣。从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发展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父母们可以在家里开辟一个生物角,让孩子自己播下种子,看看几天发芽,怎么发茅。如果有条件,帮助孩子养养小乌龟、小青蛙、小鸟、小蚱蜢什么的,这些生命会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父母可有意识地教孩子观察它们怎么运动,吃什么,怎么发声等等。观察兴趣的培养使孩子们学会用探索和好奇的眼光观察世界。
第二,要教孩子学会进行精细观察,让孩子注意通过观察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同类事物的不同点。例如,父母可在孩子参观动物园时让孩子区分猴和猩猩的差别,雄孔雀和雌孔雀的差别。也可让孩子观察晚上和中午时猫的眼睛的差别,观察各种树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种类的鱼的体形特点等。通过这种精细的比较、观察,孩子们容易记住事物的特点和事物之间的差别。
最后,要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没有问题的观察目的性不强,收获也不大。父母要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去寻找答案。例如,你可问孩子,大白菜的白色菜心放在阳光下会变成什么颜色,放在暗处会是什么颜色,紫色的牵牛花放在清水中是什么颜色,放在醋中是什么颜色,等等。观察也需要一些工具,例如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如果有条件,可以买一些观察用具,使孩子观察到更微妙的世界。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羽毛和蝉的翅膀,会看到一个个新的景象,大大开阔了孩子的眼界!
孩子学会了观察,他一定会经常有新的发现、有新的问题,他一定会懂得更多,智力的发展也一定会更快些。
⑷ 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观察
一、 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实效性 观察活动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目的是否明确。观察目的明确,幼儿观察时积极性就高,针对性就强,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比较完整、清晰。反之,幼儿就会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抓不住要领,收效甚微。 二、 培养认知兴趣,提高观察的持久性 幼儿的观察一般是无意观察,只有注意培养他们对观察对象产生兴趣,才能使观察成为幼儿的自觉行动。心理学家对幼儿认知兴趣的研究表明: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事物,一是动态性的,主要是动物。二是多彩性的,主要是颜色鲜艳的东西;三是新奇性的,主要是幼儿没见过的新东西、新事物等;四是幻想性的,如科幻故事中的角色——超人,先进武器——太空堡垒,不明飞行物——飞碟等等。所以,教师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在引导观察时,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些感兴趣的东西。 三、教给认知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具有比较普遍的不确定性,观察事物也比较盲目,往往遇到什么就观察什么,而且只图一时的兴趣,整个观察过程都漫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观察活动时,必须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指导幼儿有秩有序、有始有终的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四、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 幼儿在观察活动中,往往是就事论事,不会调动已有的知识来深入理解观察对象。教师应鼓励幼儿依据观察的事物充分联想,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⑸ 如何引导幼儿观察
(文章来源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
一、观察和记录并行
老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观察事物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作好记录。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所以,家长教会孩子收集和整理所观察到的情况,对于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而且还养成孩子上课爱记笔记的好习惯。可以说提髙孩子的观察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们时,不仅要让孩子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提高观察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家长应该多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让孩子有敏锐的关注度。
七、观察与思维结合
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要做到观察和思维互相配合,只有这样观察才有意义。家长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认真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要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家长的指导观察不是站在孩子深厚说,然后让孩子记录家长的结论。而要引导儿童从比较中发现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孩子各项思维能力向深度发展。
⑹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一、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培养观察兴趣。
二、教幼儿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
三、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观察对象。
⑺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该怎么做
感官刺激塑造观察力,第一步要从维护视觉器官逐渐。由于人脑所获取的信息内容,有80%到90%是利用视觉效果,听觉系统键入人的大脑的。因而,练习孩子的观察力,要从维护孩子的双眼和耳朵里面逐渐,特别是在以双眼的维护更为关键。父母一定要留意对孩子日常营养与膳食的配搭,并塑造孩子培养优良的生活方式;不任凭孩子培养在电视前长期地看电视剧或自由地戴着耳麦听歌等坏习惯,那样便会降低孩子因坏习惯造成视觉器官损伤的概率。
(1)父母让孩子适度地闻一闻食用醋味,纯粮酒味,香味等,能够刺激性味觉生长发育,提高孩子味觉感观能力。
(2)父母在日常饮食搭配中,要多转换饮食搭配的口感,来刺激性孩子味蕾的生长发育,提升感观能力。
在日常日常生活,父母根据感官刺激来塑造孩子观察力的手游慢慢增加,因而,父母要随时随地具体指导孩子多观察,让孩子发觉观察目标的外型轮廊,关键关键点,如色调,样子,尺寸,每个构成部分等,而且要根据启迪让孩子讲出与这类一样事情,较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进而塑造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式,尤其是培育出孩子恰当的观察习惯性。比如,让孩子观察街上的消防车救火,巡逻车和急救车,让孩子讲出三者的外型,正确引导孩子讲出三者的差别,父母再填补车子的作用。那样,一方面塑造了孩子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另一方面也开拓了孩子的知识层面。父母要清醒地让孩子带上问题去观察,激励孩子讲出不易看得出的微小之处,对孩子一时看不出的地区,别着急,要细心,开展一点一滴的启迪。
(1)提示和毫无疑问孩子的观察——孩子最开始的观察主题活动,是下意识的。假如父母适度地提示或多方面毫无疑问孩子的观察,便会使孩子的观察力获得加强。
(2)正确引导孩子开展井然有序观察——当父母和孩子在看一本大印刷尺寸的画册时,孩子通常对艳丽的照片特别感兴趣,但它们老是急着需看后面的图片,因此就忽视了前边照片的内容。此刻,必须父母仔细地引导孩子的留意,作为手机游戏的办法来提升孩子看画册的挑战性。如,父母问孩子:界面上左侧大姐在干嘛?右侧有哪些?大的是啥?小的是啥?这一藏在房屋后外露一条小尾巴的是啥?正确引导孩子注意到部分关键点和总体界面。
(3)塑造孩子观察的通感化——父母何不拿一棵新鲜的蔬菜水果给孩子玩乐,使他细心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嗅一嗅,举一举,折一折,对事情开展各个方面的掌握。
(4)给孩子一份意外惊喜一一在正确引导孩子观察时,给孩子一份意外之喜是提高孩子观察力的有效的方式。如,当孩子观察图形时,忽然发觉一只藏在颜色中的小狗狗轮廊,他兴高采烈把自己的看到告知父母时,父母要对孩子的“观察成效”给与奖赏,那样会使孩子迷上观察。
(5)一起观察——父母在和孩子一起观察事情时,由于孩子双眼挪动的速率,留意的迁移,留意的总宽等基本都是起不上大人的,因此父母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孩子。应对观察目标,让孩子仔细地观察,自身从这当中发觉新生事物,获得快乐。
⑻ 在活动中,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一、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培养观察兴趣。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色彩鲜明和会活动的东西作为观察对象。在引导幼儿观察时,力求让幼儿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如观察水果时,可以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尝,从而获得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也可以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大千世界,亲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种各样的禾苗与小草;亲耳听听优美动听的蝉鸣鸟叫;亲手摸摸饱满飘香的麦粒谷穗;亲口尝尝凉而爽口的雪花冰块,从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成人还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来感染幼儿,使他产生喜欢看的愿望。当幼儿产生兴趣后,注意力就会集中。
二、教幼儿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幼儿观察的条理性差,这就需要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为此,要引导幼儿有目的的、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的观察原则。如:观察大公鸡,可先引导幼儿观看鸡头、鸡身、鸡脚,以后再进一步观察公鸡和母鸡有什么异同。边看边引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回答。这样幼儿的观察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⑼ 学前儿童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哪些
一、 扫描观察法
这种方法是指观察者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对观察对象依次轮流进行观察。此法比较适合于粗线条地了解全班儿童的游戏情况,如可以掌握游戏开展了哪些主题,学前儿童选择了哪些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行为特点。扫描观察法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运用较多。
二、 定点观察法
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区域定点进行观察,适合于了解某主题或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了解学前儿童的现有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学前儿童之间交往、游戏情结的发展等动态信息,并且让教师较为系统地了解某一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避免指导的盲目性。定点观察法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
三、 追踪观察法
观察者根据需要确定1~2个学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自始自终地观察,也可以就某意识时段或某一情节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