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
1、氧化焰: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烧必须有大量空气供给,这时窑中的氧气充足,CO较少。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机物都蒸发和挥发排出,使坯体得到正常的收缩,所以在烧窑过程中必须有氧化焰阶段。适用于焊接铜、锰钢等金属材料。
2、还原焰:还原焰是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这时窑中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多,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而变成青色,消灭瓷色发黄的现象,在日用瓷的烧窑过程中,多采用还原焰烧成。
3、中性焰:烧中性焰时,窑内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加氢气与进入窑中的空气化合量几乎相等,处于平衡状态,其作用是使氧化亚铁不再受氧化作用而恢复成高价铁,最后使坯体达到完全玻化的目的。
(1)氧化焰快速烧成方法扩展阅读:
氧化焰的温度可达3100-3400。氧化焰的温度很高,在火焰加热时为了提高效率,常使用氧化焰。气割时,通常使用氧化焰。
还原焰是在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它的特征是有烟、浑浊,燃烧产物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燃物质。火焰的组成决定了火焰的氧化还原特性,影响到待测元素化合物的分解及难解离化合物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原子化效率和自由原子火焰区中的有效寿命。
中性焰是氧与乙炔体积的比值(OZ/CZHZ)为1.1-1.2的混合气燃烧形成的气体火焰,中性焰在第一燃烧阶段既无过剩的氧又无游离的碳。当氧与丙烷容积的比值(OZ/C3Hs )为3. 5时,也可得到中性焰。
B. 气焊、气割时如何调火如何最容易的区分碳化焰、中性焰、氧化焰
点火后调节低压氧气,碳化焰(蜡烛焰)就是刚点火时的,加氧气时就出现中性焰,超过了就是氧化焰,正常工作时用中性焰。
C. 什么是"还原焰"和"氧化焰"用来做什么
还原焰
还原焰是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这时窑中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多,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由于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Fe2O3)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FeO),而变成青色,消灭瓷色发黄的现象,因此在日用瓷的烧窑过程中,多采用还原焰烧成。
氧化焰
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烧必须有大量空气供给,这时窑中的氧气充足,CO较少。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机物都蒸发和挥发排出,使坯体得到正常的收缩,所以在烧窑过程中必须有氧化焰阶段。
日用瓷快速烧制
D. 还原焰和氧化焰怎么调节
还原焰和氧化焰调节需要通过调整氧气和乙炔的比例来进行。
还原焰就是燃烧时生成还原性气体的火焰,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而使燃烧不充分,在燃烧产物中含有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火焰中没有或者含有极少量的氧分子。这种还原性火焰,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
还原焰是在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它的特征是有烟、浑浊,燃烧产物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燃物质,如CO、H2、CH4等。按照CO含量的多少,又可把还原焰区分为强还原焰和弱还原焰。强还原焰的CO含量为5~7%,弱还原焰的CO含量为2~5%。还原焰的空气过剩系数应小于1,过剩氧的含量应在1%以下。
还原焰的浓度主要应根据坯体含铁量的多少来确定。如含铁量较大,还原焰就应浓些;反之,就可以淡些,甚至不烧还原焰。我国北方各瓷区,由于原料中含铁量较少,一般都采用氧化烧成。而陶器产品,因为表面白度等要求不高,故一般都采用氧化烧成。
E. 自己烧制陶瓷的方法
以做陶瓷碗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要把陶瓷泥压出空气,放到一个可以旋转的盘子上,启动马达,让这个盘子旋转起来。这样,方便于制作碗体。
(5)氧化焰快速烧成方法扩展阅读
保养方法: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四、 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甚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落。
五、在洗刷油污等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铅的成分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
4、如果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
F. 我国古代陶瓷发展三大突破及三大阶段
决定陶瓷器本质的条件除了内在的原料成分外,还同外在的窑炉有无乃至烧成方法分不开。换言之,一定的窑炉结构和烧造技术才能生产一定品质的陶瓷。我国古陶瓷窑炉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古陶瓷性质的变化。总的看来,是由升焰式逐步发展为半倒焰式与平焰式。由于结构的限制,升焰式窑炉的温度、气氛都不具备烧成瓷器的条件。而半倒焰式窑炉既可烧陶也可烧瓷。例如前面所说的无窑“累坯露烧”和“穴窑”以及升焰式圆窑、方窑等都属于升焰式,“馒头窑”属于半倒焰式,“龙窑”属于平焰式。
原始的烧陶方法是不用窑的。不仅从文献上得知的唐代西北一带曾保留过这种古老的烧法,而且根据最近的实地调查,至今我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无窑烧陶法”仍然持续未变。这种方法是在地面上铺放适当的柴草,放置晒干或烘干的陶坯后再用干柴草包围四周及顶部,外面涂抹一层薄黄泥浆(约1厘米),并留有通风小孔,以免燃烧过快。然后将地面柴草点燃,任其自然升温,约经二至八小时便可烧在陶器。由于这种烧陶法不能控制升温速度,尤其当周围柴草燃烧时,使陶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只能烧低温(约800℃以下)的氧化气氛,所以烧成的陶器呈红色或褐色。而一部分和草木灰接触的陶器则因受烟熏而成灰陶或黑陶。
从无窑到有窑烧制陶器,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其中以“穴窑”出现最早,今日考古发掘所见,我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南北各地商代以前的陶窑,大多属于这一类型,至少已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穴窑有竖穴、横穴之分,小的只烧一件陶器,大的直径可达一米。有的穴窑底部分布进火孔( 孔),孔下是火道。从发掘的古窑址看来,进火孔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大小及数目各不相同。火道的排列各地方也不一样,有的围绕窑床一圈呈环形(如陕西汾县下孟村陶窑),有的并列分支(如河北邯郸涧沟村陶窑),有的呈非字形(如陕西客省庄二期文化陶窑)。还有的穴窑并无带 孔的窑床,火膛和窑室是连成一体的,陶坯放在垫柱上(如河南陕县三里桥与山西芮城东庄村的陶窑)。
虽然穴窑四周有窑壁,可以避免大量的冷空气,使烧成温度略有提高,但也很难控制空气量,所以仍是烧1000℃以下的氧化焰。产品多为红陶、褐陶。如果投柴过多,或将窑顶封闭,就会产生大量的游离碳素,使陶器薰烟而成灰陶、黑陶。例如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灰陶、黑陶往往同时出土,而龙山文化时期的灰陶、黑陶也不例外。这些都可说明它们在氧化气氛而且熏烟的情况下烧制出来的。
这种挖在地下的圆窑直到商代仍在使用。但窑室直径逐渐增大,有的达到1.5米(如河北邢台曹演庄陶窑)乃至1.8米(如河南郑州碧沙岗陶窑),而且多数将燃烧室的位置移至窑床的正下方,容积也比较宽大。由于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陶窑在结构上有了许多改进,从而才有可能提高烧成温度。如郑州二里岗早期红陶的烧成温度为1000℃上下,而硬陶的烧成温度竟达1180℃左右。同地出土釉陶的烧成温度也与此相近。这种“釉”是用铁作为着色剂而烧成的铁青釉,釉的熔剂主要是氧化钙,属于石灰釉范畴。由于各窑的烧成气氛不尽相同,或为氧化,或氧化与还原兼而有之,所以呈浅黄绿或灰青色。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陶瓷史上一次很大的飞跃。
进入周代前后,陶窑结构的变化尤为显着。根据多年来发表的考古资料来看,陕西一带的西周窑炉在结构上又有了较大的改进。如窑后有烟囱,有窑顶、窑床平坦,无出火孔,窑壁近于垂直,燃烧室移回窑床前下方,有窑门和通风道,以及窑形近于椭圆等。但是,这些优点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在同一座西周窑址上。据推想,着名的沣西张家坡的西周窑很可能就具备了这些特长。因而具备了提高烧成温度的条件,方能烧出那种基本上烧结,矿物组成接近于瓷器,烧成温度近于1200℃的器物。其它如山西侯马东周窑址出土的已经烧结,烧成温度高达1230℃的釉陶,当然也应具备了这样的技术条件。这样结构的窑,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馒头窑”,或者说它是挖在地下的馒头窑(参见表17)。
值得注意的是,东周时期的湖北江陵毛家山窑的设计,已在地面上建窑床,床面平整,无火道及出火孔,其前方设燃烧室,呈扇形,窑室呈椭圆形,并用窑室将燃烧室包围在内,窑后设一烟囱,窑前设窑门,门前设有通风坑道,兼用于存灰,有窑顶。这种建在地面上的镘头窑,更为后世窑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应该说,由穴窑到将窑建在地面上,又是一大进步。
这种“馒头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成一个馒头形的空间。当火焰自火膛喷向窑顶时,因为顶上没有出路,便倒向窑床,流经坯体而将它们烧熟,烟气从排烟口、竖烟道排出窑外,所以是半倒焰式。
馒头窑靠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因而烧成温度较高,可以达到1300℃,可以烧还原气氛。发掘结果证明,我国北方不少古瓷都是在这种窑里烧成的。例如着名的钧窑、定窑、磁州窑、博山窑以及耀州窑等。其中耀州窑早自北宋时期就已经使用煤作燃料,而且用耐火材料砌筑炉栅。博山窑在北宋早期虽然烧柴,实际上已是全倒焰的圆窑。可见我国用煤烧窑和倒焰窑的发明都比欧洲早以一千年以上。
我国南方并非没有此种馒头窑,例如在南京雨花台眼香庙就曾发现过六座直径约三米的馒头窑,而且也是全倒焰的圆窑。然而,更多的还是“龙窑”。
龙窑的历史据现在所知,最早的为广东增城的战国时代龙窑,其次为浙江上虞的东汉、三国、两晋龙窑,丽水的南朝龙窑,江苏宜兴的唐代龙窑,浙江龙泉、广东潮安、福建建阳、德化的宋代龙窑,以及云南建水、四川荣昌、广东石湾等地的明、清时期龙窑。可以说是两千年来广泛应用,连绵不绝,直到今天仍在许多地方继续保留,并有所发展。
根据推断,那种火膛与窑室连成一体的升焰式方窑发展到后期,将窑顶封闭,窑身倾斜,最低的一端为火膛,最高的一端开排烟口,便成为龙窑。由于窑身为长条形,依山傍丘倾斜构筑,犹如一条火龙自空而下,因而有“龙窑”之称。窑身的长度随同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例如上述的占国龙窑长不足10米,三国龙窑长约13米,到唐代为40米左右,南宋时期更发展到45~53米。
由于龙窑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烧成时间和产量,因此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了长期实践和反复思索,终于摸索了比较合理的一种形式,使窑头坡度大,易于上火,窑尾坡度小,易于存火。否则坡度过大就会增加抽力,使大量的冷空气进入窑内而降低温度,不易维持还原气氛,影响产品质量。例如从考古发掘的古窑址来看,东汉的两条龙窑后段斜度和为21和14度,均比现代龙窑大。三国时期的龙窑前、后段的倾斜度同现代龙窑正好相反。只是西晋龙窑的后段斜度为10度(前段窑址因遭破坏无从得知),比较趋向合理。
龙窑的主要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速烧。尤其是使用松柴的挥发分多,灰分熔点高,着火温度低,燃烧速度快,而且火焰较长,便于快速烧成,并维持还原气氛。我国古代着名的青瓷、影青瓷、黑釉瓷(如建窑“兔毫”、“油滴”,以及吉州窑的“玳皮”“鹧鸪斑”等)大多是用这种窑烧成的。
我国古代聪明的制瓷工匠们充分利用了龙窑的这些优点,掌握了它适合于焙烧坯胎较薄、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的规律,终能烧成所谓“类冰”、“类玉”那般纯净莹沏的越窑青瓷,乃至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那样空前精致的影青瓷器。尤其这种体薄色青、具有半透明性的瓷器的制作成功,除了具备龙窑的优良烧成条件外,当然也关系到瓷土纯度的高低,坯胎玻璃相的多少,以及白度、强度、透明度与吸水性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的合理解决。它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国陶瓷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
帮你找了一些儿资料 不知道和你意不
G. 什么叫氧化烧
陶瓷的烧制中有两种火候,氧化焰和还原焰
氧化焰是指燃料中全部可燃成分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达到完全燃烧,燃料产物中没有游离C及CO ,H2,CH4等可燃成份的一种无烟火焰。
在陶瓷产品烧成时,火焰的性质会对产品的颜色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我国的传统建筑用青砖,就是在烧成临近结束时,有意识减少助燃空气量,使火焰中有不完全燃烧的还原性气体产物CO和H2等,在高温下砖坯中的高价的红色三氧化二铁被还原为低价青色氧化亚铁,砖也因此而呈青色。而在红砖的烧成过程中,始终保持氧化焰烧成,砖坯中的红色三氧化二铁没有发生还原应,所以烧后产品为红色。 在陶瓷釉料中,许多色釉的发色也与火焰性质有关,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名贵的铜红釉。在良好的还原火焰中烧成为红色,称为铜红釉,但在氧化焰中烧成时却为绿色称为铜绿釉。
在氧化焰中烧制就是氧化烧
顺便再向你介绍一下还原焰
还原焰是指在燃烧过程中,氧气供应不足,燃烧不充分,在燃烧产物中有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的火焰。 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通风不良,缺少氧气,含铜的釉,在还原焰中会出现红色。 由于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Fe2O3)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FeO),而变成青色,消灭瓷色发黄的现象,因此在日用瓷的烧窑过程中,多采用还原焰烧成。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希望采纳,谢谢
H. 谁能说下陶瓷烧制中氧化焰和还原焰有什么不一样!怎么控制啊
一、产生原因不同
1、氧化焰:当氧气和乙炔混合的比例大于1.2时,燃料中全部可燃成分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达到完全燃烧,燃料产物中没有游离C及CO ,H2,CH4等可燃成分的一种无烟火焰。
2、还原焰:燃烧时生成还原性气体的火焰,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而使燃烧不充分,在燃烧产物中含有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火焰中没有或者含有极少量的氧分子。
二、作用不同
1、氧化焰:适用于焊接铜、锰钢等金属材料。
2、还原焰:使坯体小的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再与二氧化能反应生成青白色的亚铁硅酸盐,使瓷件显现白里泛青色调,且生成较多的液相,促进瓷件致密;并使硫酸盐提前分解,二氧化硫、三化硫干釉而玻化前逸出,避免产生高温火泡。
三、特点不同
1、氧化焰:燃烧过程中空气过剩系数大,火焰清澈透明,烟囱不冒黑烟。
2、还原焰:还原焰的浓度主要应根据坯体含铁量的多少来确定。如含铁量较大,还原焰就应浓些;反之,就可以淡些,甚至不烧还原焰。
控制:“还原焰烧成”是坯胎人窑焙烧,升温至940~1050℃时采用空气供应不足,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强还原焰燃烧至1 200℃左右改为弱还原焰;在南方由于坯体中含有较多铁质,因此必须使还原焰烧成使得坯料中高价铁( Fe2 03)还原为低价铁(Fe0),再与坯体中的二氧化硅(S102)超作用。
I. 气焊的基本操作方法有哪些
(1)气焊点火和熄火操作
点火时,先将焊炬的氧气阀调到很小的氧气流量,再缓慢地打开乙炔气阀,点燃,再调节氧气和乙炔气的流量,直到将火焰调到所需大小为止,即可进行焊接操作。熄灭火焰时,应先关闭乙炔气阀,后关闭氧气阀。
(2)调节氧-乙炔火焰的方法
乙炔与氧气混合燃烧成生的火焰,称为氧-乙炔火焰。根据氧气和乙炔气混合比例的不同,气焊火焰可分为:氧化焰、中性焰、炭化焰3种(图5-10)。
表5-7 不同金属气焊时应采用的火焰
J. 一般的瓷器 上完釉烧多久能烧成瓷器 需要多少步
瓷器浇完釉之后,就可以开始烧造了。
首先装窑。瓷窑主要有龙窑和馒头窑两种。龙窑一般都依山坡建成,较低矮,呈长条形,如龙一般;馒头窑较高大,形状有如馒头。装窑时为了防止沾粘,窑底放有陶制的垫足或垫饼,垒装的器物之间加有陶制垫圈。细瓷一般都装入陶制的匣钵中,以保护器物,防止粘上杂质、灰土。
之后开始烧窑。瓷器是在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摄氏度的高温下烧成的,温度的上升速度、火焰的性质以及冷却的方法等,都直接关系到瓷器的质量。故制瓷工匠中有“一烧、二土、三细工”之说。火焰的性质有氧化焰和还原焰之分。氧化焰是让窑室中有充足的氧,造成氧化气氛;还原焰是让窑室中氧气不足,造成还原气氛。青瓷一般是用还原焰烧成,而白瓷则是用氧化焰烧成。烧制时间主要与瓷器的种类,窑内的温度上升时间有关,一般都在1小时--3天。
最后出窑、质检,这样一件瓷器基本上在上完釉之后经过这么几步瓷器就算是完工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