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各类修行方法详细介绍分类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二)持戒
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
(四)精进
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禅定
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
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
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1)选择佛教的方法和技巧扩展阅读: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
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
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
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
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
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四)精进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
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五)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 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
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
3.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
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
心无旁□,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
为什么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后,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无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开了悟,开悟可使人们摆脱烦恼。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烦恼,烦恼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现,智慧出现了,烦恼便解除,这是循环而互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❷ 我想信佛,谁给我讲讲佛教怎么入门
想学佛就是一种缘分。每个人入门的缘分也不同。
可以到寺院结缘一些佛学入门等书看一看。也可以从念佛、诵经、持咒开始。因为这样自然就有更殊胜的缘分引导你前行。
比如有人想学佛,但佛里的戒是要遵守的基础,但初学者暂时做不到,就先修学准提神咒。因为这个咒不管吃不吃素,或站或躺或在什么地方都能诵或心里念,出不出声都行。所以便每天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然后就是持这个准提咒。
过了不久的一段时间自然就遇到了一些佛学书籍,步步深入。然后在网上找到了海涛法师、慧律法师、体方法师讲法的视频。看了很受益。逐步就是十斋日吃素,然后到能守五戒。这些都是随着缘分和精进不断深入的。随缘精进便好。如果家里人反对,要随缘找到方法,不要让周边的人起烦恼心,和造口业。
❸ 如何正确信佛拜佛。
勤念佛这个很好 就应该这样。
佛珠可以佩戴 但是要恭敬 入厕时候记得先摘下来。
五戒十善 不是那么好做的 好好学着做 平时多护生放生
可以的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可以诵《普贤行愿品》《楞严咒》《大悲咒》等等。
吃肉是最大的恶,你第三条不是还问怎么行善吗 现在就告诉你 吃素就是大善,为了一己口腹众生就得丢掉性命这样的人能称作是善 恐怕众生都不会认同吧。
另外给你附带一段经文算是赠送
节选自《大方广华严经 十恶品》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不饮酒、不食肉者,得几所福?
佛告迦叶:
假使有人,象马牛羊、琉璃珍宝璎珞、国城妻子,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百千两金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能铸金为人数百,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作幡华宝盖,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大浮图宝塔,檐檐相次,如稻麻竹苇,上至梵天,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善男子,不食肉者,现世菩萨,则非凡夫。
❹ 请问 怎么佛教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先赞叹您愿意学习了解佛法,能有这样的发心,难能可贵。末学也是信佛人,可能早您半步亲近佛法,所以给您推荐一些入门的书,希望有帮助。文章可能有点长,希望您耐心看完。
在推荐书之前,这些话要写在前面:我们这个时代,佛教称之为:末法时代。是正知正见逐渐泯灭,邪知邪见充斥弥漫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先学会如何择法,应是首要问题。初学之人,因为还没有建立起 正知正见,也没有详细读过佛经,不了解佛教的戒律和教义,所以很难分辨对错和正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小心把错误的邪见当作是正法,佛法,那就糟糕了。。。比如我们人,有高矮肥瘦,果有酸甜苦涩,佛法在这个世间,也有正邪凡圣之别。如果在初学之时,就学了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先入为主地建立了一个错误观念,到今后要舍弃和纠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初学的朋友,应该先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佛教认知,懂得如何 择法,如何选择,辨别对错,避免误入歧途。
很多初学的师兄,看这个说得也不错,那个讲得也在理,张三推荐这位法师,李四推荐那位居士。。。搞到头来还是有很多选择,如何分辨?。。。在这种情况,只有多亲近经典,也就是多读原版的佛经,才相对稳当。因为佛经里讲的,都基本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原话,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总不能欺骗咱们吧。所以首先得多读经典,多看佛经,讲法的人也是依靠佛语来讲的。
但又有问题来了,佛经都是古文,难以读懂,再加上一些佛教术语,更读不懂了!。。呵呵,这也不必着急。我们除了要多读佛经,以佛经为分别正邪的规矩之外,还要尽量多读祖师和古德的着作。佛教至今已经两三千年了,传到现在,能在宗门教下 被公认为祖师的,那一定都是通宗达教,精通佛理,甚至是证果悟道的圣人。他们所遗留下来的着作,都是真知灼见。大多祖师都注解过重要的佛教经典,在读经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参照古德们的浅释去理解,这样就容易理解得多。这些祖师在世的时候就是佛门的高僧,现在历经了成百上千年,他们的论着依然被大众认可,被众人弘扬传阅,所以祖师的知见是非常值得依靠学习。所以,您真正的第一步,就是去亲近祖师古德的着作,先建立起一个正见,再慢慢读今人的书籍。不是说现在的人不配初学人亲近,现在也有很多大德非常值得赞叹,但是毕竟有好的就有不好的,好是对立不好而存在的,现在有一些“魔子”号称“佛子”混在佛教中,破坏佛教,让人误会佛教,搞一些“相似佛法”出来,有图财的,骗色的,求名声的。。。一个比一个会说,一个比一个演得像,初学人怎么分辨得了?。。。。所以我们先去找一面“照妖镜”,遵古循古,以佛言祖语为准绳,便不容易偏离真正的佛法,不被迷惑,这样最为可靠!
下面这些书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您慢慢选,慢慢读~(以下书籍的免费下载连接以短消息方式发给您,直接发到这里容易不显示)
=============================================
《学佛群疑》和《正信的佛教》。。初学者正合适。因为是白话文,普及学佛基础,讲很多生僻术语,解答初学疑问。两书同一作者,圣严法师。
=============================================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沩仰宗祖师宣化上人讲述,他用白话的。此《楞严经》文是佛教里的照妖镜,一切外道邪法在楞严经的义理下无所遁形。
=============================================
《佛说阿弥陀经浅译》宣化上人讲解的,很好懂很有趣。也讲了很多基础知识,非常有用!千万要有耐心去读。可以先读这本。
=============================================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文钞入门读本》
《印光大师八十四题》印光法师讲解的八十四道学佛念佛的疑问
=============================================
《安乐集白话》道绰大师,为学佛人揭示念佛法门的利益
=============================================
佛学常识课本(深入佛法非常好的资料,十分详尽)
=============================================
佛教常识答问(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的着作)
=============================================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基础知识的讲解)
=============================================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上人主讲,佛陀语录,至简至要)
=============================================
《竹窗随笔》有白话参考(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的着作,后人翻译为白话,此书一定要读)
=============================================
先介绍这些吧。您要多关注莲池大师,藕益大师,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谛闲大师,倓虚大师,圆瑛大师,宣化上人(他是白话)的着作。尽量找他们的书来读,这都是祖师,他们的话,可靠!
阿弥陀佛。希望您从此契入佛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成为一个正信博学的佛子。
南无阿弥陀佛。
❺ 普通人如何最好的学习佛法呢
您好,
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学佛:
)
今天在博客中有朋友问到:我很喜欢佛学,我也想学,但是初学从什么开始?就此问题,白伞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我是从2006年开始学佛的,在此之前我对佛教、佛法的认识是一张白纸,没有什么概念,之后因遇到了一位好师傅,一个好师兄我才开始对此慢慢了解和学习。到现在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初学者,而且学得也不好,但我自己已经明白了该怎么学,怎么修,我该要干什么,怎么让自己沉下心干下去。我确实经历了由初学到入门的这样一个过程,大致可以给问我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帮助。
学佛要学好,学成,最重要的是要有好老师、好道友帮你改变观念,坚定信心。这是很关键的,这就好像一个站在桌子上的人要把这个桌子举起来一样,要外力辅助他找到一个新的、正确的、牢靠的立足点,才能摆脱旧的依靠。而初学者最难的就是找到好老师、好道友。比如在陈念萱着的《寻找上师》一文中,就提到好多人为了学佛,为了寻找好的师傅,费尽千辛万苦,几十年如一日不曾放弃,有些“运气好”的找到了,有些“运气差”的不但没找到,甚至还被骗财骗色,虚度光阴,引入邪教,凄惨无比。现实的问题是,初学佛的人有热情,有激情,但自己还要人指点迷津,哪有一下子就能辨别谁是谁非,哪能那么顺利的,在不颠覆现有的生活环境和思维观念的情况下找到明师明友呢?这不是空谈么?不要紧,也不要急,一个一个问题来。首先我要说明的是那些“运气好”找到了明师的,不是什么运气决定的,这些人可能看上去普普通通,和你没什么两样,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你,但这些人肯定是累生累世诚心诚意学过佛、供过佛的,不管业力让他今生如何破落,他都能不费劲或者是很费劲、却最终能找到好师傅的。那些不费劲或者是很费劲、却最终被骗了的,被带到歧途上的,肯定是在过去很多世中,由于对佛或佛法产生过歧义、恶口、不真心供养等等原因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我又不知道我前世有没有什么不好,那我去找师傅还是不找?我现在确实想学佛,想学好,该怎么办呢?”确实,我们都不知道过去,但我想把握现在,把握今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又该怎么做呢?白伞认为,如果自己还是一个初学者,对佛教的理念、概念、历史、文化等等还不是了解的话,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去找一个师傅。从很多佛教经典以及大德开示中我们都可以看得出,佛教基本的理念是善!基本规律是因果轮回!最终方向是解脱身心断烦恼。作为一个初学者,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开始,以一种敢于转变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勇气来认识和了解佛教,看一些着名的佛教书籍如《西藏生死书》、《前世今生论》,着名的佛教经典如《心经》、《金刚经》等等,相信善恶因果,相信生命轮回,以一颗善心来付诸于善行:比如你某天心血来潮想吃口味虾时,想想因为满足自己一时口腹之欲,这么多活蹦乱跳的虾子要剥皮抽筋,不可不可。比如你看到小孩不懂事在踩死一堆堆的蚂蚁时,你心头一紧,连忙拉住他,并对他说它们也有爸爸妈妈,也会痛苦流泪。比如你做生意完全可以弄虚作假、瞒天过海多赚钱,但你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绝不干昧良心的事等等。这就是一个初学者最因该做的。
在保持一颗善心,坚持做这些善行的时候,初学者始终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所有的善举、功德均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我不为此要得到丝毫的利益和回报,我只求佛菩萨保佑,让我今生能遇到一位适合自己的,能带我走上正确的学佛道路的明师!如果有可能,最好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四位菩萨面前发此愿。只有如此,才不是把学佛最重要的一条--寻明师—交给自己未知的过去,而是积极地、有效的把握在自己可以决定的当下。
第三个问题:作为一个初学者,不可能像已经皈依的佛子一样毫无顾忌的学佛、念佛、拜佛等等,还有来自家庭、工作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自身性格、习惯、爱好、惰性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何能两头兼顾,不造成麻烦?如何能循序渐进,坚持长久?
一个人学佛,最重要的修心,心修好了,自然会体现在行动上,也就是修行了。初学者有激情,但这种激情请不要表现在外面,比如脖子、手腕要戴各种佛珠,要家人都来吃素,见到同事朋友就说自己学佛,学佛怎么怎么好,你要不要学。见到貌似居士、和尚的人就搭讪,问有没有好师傅,见到佛教交流学会、集会、共修等就钻,见到各类貌似佛教书籍的就看,看了也罢,自己没有主见和实修体验,跟着各种论调跑,大肆帮着宣传等。这其实给初学者学佛带来了很大阻力,给各种违缘和各种不良个人、团体提供了利用的机会,而初学者这时的定力、包容力、信心都还不是很深,最终导致学不下去、学偏甚至反对学佛,诽谤学佛的后果。
❻ 如何是佛教的基本见地,修道技巧及目标
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把修行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极乐世界;第二个阶段,圆满成佛。八万四千法门,不走极乐世界,那是自己修,完全靠自力,靠自力要无量劫;靠佛力,一生成就。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当然放下,“信、愿、持名”,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以佛果觉”,阿弥陀佛是果觉,“做我因心”。我今天修行,这个因地心是一句佛号,这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不历三祇”,不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顿入佛智”,入佛知见,刹那之间就成就了。你看“乃以佛之知见,开示我等,普令悟入,以佛果觉,作我因心,不历三祇,顿入佛智。此正佛之深恩”,这是阿弥陀佛深恩,是释迦牟尼佛的深恩。释迦牟尼佛不介绍,我们不知道,没人晓得;释迦佛的介绍,阿弥陀佛的成就。
“我等遵依佛示。”
这一句话重要!一定要遵守、一定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指示。
“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入于实相,是名敬荷佛恩。”
我们恭恭敬敬把佛的恩德接受过来,“荷”有接受的意思。这个地方有一个术语,“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入于实相”,这句话很重要,参考资料里头有:
“《法门名义集》‘三种般若’:一者实相般若,二者观照般若,三者文字般若。”
“实相般若,以理为体。”
“理”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法性,中国古人所说的“本性”。“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赞美的词,就是太好了、无法想象,为什么?本性具足一切法。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从哪里来的?本性本来具足。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的五句话,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实相般若”,具足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具足遍法界虚空界,自性本自具足,不从外来。
❼ 佛教有什么好的修行方法
可以用“五眼”“六通”来概括。
五眼:
一、肉眼,凡夫之眼。
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都能看得见。
三、慧眼,是指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
四、法眼,是指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
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
此五眼中慧眼为空谛一切智,法眼为假谛道种智,佛眼为中谛一切种智。
六通:
一、天眼通 能见九界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二、天耳通 能闻九界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
三、知他心通 能知九界众生,心中所念之事。
四、宿命通 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一切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
五、身如意通 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
六、漏尽通 漏即五住烦恼惑也,如来断五住惑尽,不受二种生死,而得神通,名漏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