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写律诗
怎样学写律诗?
⒈写律诗之前,必须学会对仗,因此要掌握有关对仗的基本知识,从两字对开始练习,到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七字对,直到学会为止。在练习过程中,可请内行的指教。
⒉写律诗之前,最好先写绝句,绝句学会了,再写律诗就比较容易了;也可以先写古风(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以练习写作。不要写那些不合格律的诗。
⒊喜怒哀乐,皆可入诗。有感就写。初写律诗,可先按照“起承转合”的布局,写些风景诗,而后扩大范围,写“书怀”、“怀古”、“会友”、“思亲”等等诗。
⒋初写律诗时,可以先不计较平仄,待写好初稿后,再按格律要求调整不合律处;或用倒装句,或用同义词代替,或参考《诗韵合璧》及有关书籍,更换词语,或进一步诵读古今优秀的律诗,搁置几日后再推敲修改,这样会推动作者动脑筋,往往能写出更好的诗句来。
⒌写好律诗初稿,请里手行家当面评议,收效更大。
总之,律诗既讲究平仄,又讲究对仗;既讲究押韵,又讲究章法,故写作较难。但是,只要有决心并能向内行人请教,只要认真钻研有关诗词写作的指导书籍,并且持之以恒,是可以学会写律诗的。
律诗的形式与特点
一、律诗的形式 可分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称“长律”)三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兹就五律和七律说明于下:
⒈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56字。
⒉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⒊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⒋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自便。
排律是律诗的延长。至少十句以上。关于排律的韵数,多用整数,例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一百韵(二百句)等;有些排律的韵数不是整数,如二十四韵、三十六韵等。排律以两句为一韵。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
二、律诗各联的名称与特点 一首律诗共四联(两句为一联),第一联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结联)。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和景,可抒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但历代文人深入探求,写出了许多名篇名句,扣人心弦,流传千古,充实了我国诗歌的宝库。
【注】
⒈此外,还有三韵小律诗和六言律诗,均极为少见。
⒉律诗的别体:首联和颈联(或颔联)用对仗者,旧称“偷春格”;只用联(颈联)对仗者,旧称“蜂腰体”。律诗定型以后,此别体亦少见。
格律诗的写作技巧
一、每句第一个字的平仄选取技巧
律诗有8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加在一起就是8个字。
这8个字的平仄以“4平4仄交叉选用”“3平5仄或5平3仄交叉选用”为佳,
不到万不得已时,尽量避免“2平6仄或者6平2仄交叉选用
最好不要选用“1平7仄或7平1仄”更不能“8个都是平或者8个都是仄”。
理由是为了格律的和谐。
二、非韵句的四声递用技巧
非韵句是指律诗中尾字不押韵的句子。
以律诗的四种格式来分,首句为最后字仄的格式中非韵句有4个,即第1、3、5、7句;
四声递用的意思是,非韵句中最后一个字(肯定是仄声字),在选用上、去、入的仄声时,相邻的仄声字,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声部里。
比如第一句最后一个字选用了去声,那么第三句最后一个字最好不要再选用去声字,你可以选用上声字或者去声字。
同理,凡是相邻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在选声部时都要交错开选用。
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
即使达不到最佳,也要交错开来。
三、对仗句的词性位置技巧
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这个技巧就是: 要注意,诗写时尽量不使用词组。结合主题,可以在名词(一个字)前,加形容词来增加力度。
另外: 颌联和颈联相对应来看,同一位置的字的词性,要避免重复。举例:
颌联:X名词XXX动词X,XXXXXXX。
颈联:X非名XXX非动X,XXXXXXX。
其它位置也同理。如果相同的位置上使用的词性也相同,就犯了“四言一法”的毛病。
这种要求,是为了诗句生动,不至于句式呆板。所以请大家在读唐诗时注意一下。这个技巧在五律中更应该值得注意.在对仗句中要避免“合掌”“正对”。
先说“合掌”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是合掌。
联中“豪杰”与“英雄”同属人物门类。两者相对似乎“最工”,但细加考察,两者皆指才能勇武过人者。今有合成词“英豪”和“英杰”。这就犯了“合掌”的毛病。 又如“狂澜滚滚侵江岸,猛浪滔滔撼海峤”。“浪”“澜”皆属地理门类,但两者同义反复,亦属“合掌”。
合掌乃诗家大忌,必须避免。因为律诗不是散文,律诗字数很少,却要表达很多意思,你不要用14个字来反复表达相同的一个思想吧。所以忌讳合掌.
另外还有种:类概念的事物与种概念的事物。
“类概念”指包含小概念的大概念。“种概念”指被大概念包含着的小概念。
例如,常见对仗联“华夏风光好,衡州气象新”之类。“华夏”与“衡州”虽同属地理门类,但“华夏”是大概念,“衡州”是小概念。“华夏”涵盖“衡州”。形象说明便是:“衡州”好比小圆环,“华夏”好比大圆环,大圆环套着小圆环。那样对仗则被视为“不工”。
接着说避免“正对”
从虚字的对仗来看,古人虽未对虚字详细分类,但却提出了一个重要标准:“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此处的“虚字”也依旧指除意义比较实的名词以外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方位词等;也就是说,虚字的对仗应该求其异而避其同,求其远而避其近。最好是反义相对,动静相对,高下相对。无论是对句还是诗境,能做到对都是比较优的。
例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中”对“外”正好相反。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开”与“合”正好相反。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涌”对“垂”,动静相对。以上是“反对为优”的显例。
我们再来看看“正对为劣”“流星透疏水,走月送浮云”“走”与“流”是近义词,属“正对”。那样,整句就走不出一个意境。“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行”与“动”是近义词,亦属“正对”。
② 怎样写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古诗中遵守平仄格律的近体诗中的一种八句诗体,分为五律,五八四十字;七律,七八五十六字。
相对于四句的绝句来说,律诗篇幅大,字数多,有充足的空间来进行铺陈、描述,可以丰满整首诗,并很好地完成“起承转合”的文法结构,在古诗中属于比较圆熟的体裁,多用于感情充沛,或内容丰富时的创作。
而律诗因为是格律诗,所以必须严格遵守平仄格律。
要写好律诗,首先就是要在格式上了解清楚,否则的话写出来的就是古体诗,不是律诗,就更谈不上好律诗了。
律诗的几个格律要求是:平仄两替、相对、相粘、押韵、对仗。
这其中前四点和绝句是一样的,而绝句不需要对仗,律诗这一点和排律又是一样的,除了首联和尾联之外,其他联都需要对账。对律诗来说,总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所以,律诗最开始的要求是颔联、颈联需要对仗。后来相对宽松一些,但是颈联必须对仗,否则视为出律。
我们随意选首律诗对照着看规则。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平仄两替
指诗句关键位置(二四六位置)的用字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形成一种两两相替的律句结构。比如“王濬楼船下益州”,关键位置为“濬、船、益”,发音为“仄、平、仄”,这就是个合平仄的律句。否则的话称为“失替”。
平仄相对
指出句和对句关键位置平仄相反。如首联出句为“王濬楼船下益州”,平仄“仄、平、仄”,那么对句关键位置平仄必须是“平、仄、平”,所以“金陵王气黯然收”,二四六位置为“陵、气、然”,果然是相对
③ 如何写好律诗
要想写好绝句和律诗,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律诗,什么是绝句。律诗和绝句格律一样,只是句数不同,绝句只有四句,而律诗不仅每首八句,而且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要求分别对仗。律诗、绝句,相对于词来讲,格律和韵脚要求更严格,但有一定的技巧性。建议你到铁血社区中国文化版块,搜索“古典近体格律诗词创作汇编”,和“平水韵部”。
律诗和绝句的格律好记,不像词牌有多种格律,格式太多不好记忆。对律诗句绝来讲,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孤平与拗救”等说法。格律中的平仄解释,按现代汉语(也说新韵),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按古韵,分为平声(阴平、阳平)、入声、去声等(详见“平水韵部”)。
在了解基本格式和韵脚后,语言尽可能含蓄,不要太白,其次注意全诗的连惯性。做到这些,就看你自己的实际水平了!
④ 写绝句和律诗怎么营造意境吗有什么好的技巧
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又分韵文,绝句和律诗两者的区别在于韵文的不同,前者是四韵文,后者是八韵文。写诗最重要的是给读者营造一种意境,意境的因营造需要开篇立意新颖、意象的选择要平常,诗句读来要朗朗上口。
营造意境最重要的还在于这首诗在格律规整的基础上要能读上去朗朗上口,思维逻辑清晰,有理有节。诗歌是一种美的韵文形式,它需要在字词使用上有所斟酌,要照顾到各个阶层人读到此诗时的感受。好的诗歌是在字词上精炼,立意上巧妙,意境营造完整的。营造意境需要的是符合文法的基础上,起承转合,纪录人间百态。营造意境,立意是根本,思维走向是必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出好诗。
⑤ 格律诗有哪些创作技巧
既然是格律诗,条条框框就多些,大致有下列几点要注意:
1押韵。即使不是格律诗,也讲求押韵,所以这个要求是最基本的。它可以保证作品具有良好的韵律美,读之朗朗上口。
2平仄。这是格律诗的一个显着特点。句子中的字是讲求平仄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同位置的字的读音是有要求的。这个主要是可以保证诗句在读的时候会有一定的抑扬顿挫,音调富于变化。如果有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句子,这种句子就称为拗句,有时候拗句无法避免,就得进行拗救,这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可以看看王力的《诗词格律》,便可明了。
3对仗。一般律诗要求对仗的,但绝句没有严格规定,根据喜好,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就属于全诗对仗的绝句。学习对仗可以看看下面书籍,对积累词汇也有好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
也许看了王力先生的《声律启蒙》,您的很多困惑会迎刃而解!网上有下!先看看吧!
⑥ 怎样写七言律诗
写作要求: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
1、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4、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6)写律诗如何突出中心方法技巧扩展阅读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这一时期的七言律诗虽亦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多数属于奉和应制、酬赠,比之五言律诗更见狭窄。同时,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
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时期,七言律体未能推陈出新。晚唐时期,七言律诗则打开了新局面。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这几位七律圣手不仅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总结了唐代七言律诗的发展历程:“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一变也。高、岑、王、李,风格大备,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又一变也。”
五代时期七言律诗乏善可陈。宋代七律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逐渐定型,走出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佳作不少。元明清以下,七言律诗逐渐衰落。
⑦ 作律诗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有什么技巧吗
在古诗词当中,古诗词有很多的分类,就拿诗来说,就有绝句以及律诗等,而且作诗的格调是很严格的,因为每一种诗词有各自的严格格式,那么问题来了,作律诗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有什么技巧吗?其实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尤为注意格式以及格律平仄和韵脚,而写诗的技巧,只能够说是多练习。
但是要想一开始就能够做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完整的避开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练习,然后改变,而且因为人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可以通过多看多学习的方法,慢慢的将自己的写律诗习惯改变掉,长时间下来,在写律诗的时候,就能够尽量避免在律诗的平仄之声,以及韵脚上面出错,所以做律诗没有什么技巧的,都得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