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问如何把水变成雪
把水撒到冰箱壁上 等到它结成冰后在撒一点水到冰上 如此反复几次 就有雪在冰的最上面 不过这个时间要长一点才有雪 还有就是把冰箱温度调低一点 时间长了就自然会有雪!
B. 这问题有关于化学,怎样把水变成雪
花形成的条件:
天空中的云是由无数的水蒸气和小水点所组成。在内陆上的云层,大部分的小水点的直径要比千分之四毫米还要少!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水是在摄氏零度时凝结成冰,但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以下是大部分科家相信雪花形成的基本条件:
在一般的情况下,水点并不会互相黏在一起,它也需要一些基本条件配合。首先,大气里需要有着大量的水点,是要令大气饱和;同时,大气温度要徘徊在水凝结的温度 ,也即是摄氏零度。不过,纯正的水点并不会在这温度下凝固,这是因为水点里没有包含一种名为凝固核的粒子。这种凝固核通常会在摄氏零下十度形成,并会被水点所包围和凝固。在天空中,水点需要黏附在一些物质才能凝固,大气里最容易找到的应该是尘埃了,不过烟雾甚至细菌也可以作为所需的凝结粒子呢!
曾经有一班苏联人对雪花进行了研究,结果也支持了以上的说法。他们使用飞机在天空中投放一些以尘埃做成的人工粒子,然后收集和量度冰核 (凝结核),证实了利用人工粒子形成的雪花比那些天然形成的更大。
雪花形成的过程:
当凝结核在摄氏零度以下时,水点便会开始凝结成冰晶。由于那些水点是非常细小并且是看不到的,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升华作用。升华作用是指水蒸气没有经过液态的过程而直接变成冰。
当冰晶形成后,围绕冰晶的水点会凝固并与冰晶黏在一起,细小的冰晶会吸引更多的水点而逐渐长成更大的冰晶,直至二至二百个冰晶连系在一起,形状不同而且独一无二的雪花便会根据大气环境而形成。
雪粒子由天上降至地上的度快慢各异,极小的晶体下降度近乎零,一般雪花则以每秒一米的速度,溶化中的雪还要快好几倍。每当雪晶碰到过冷的水点时 ,它们会立刻凝固在一起,形成的软粒子便是雪小球,而整个过程被称为“蒙霜”。在温和的区域里,水分子的增加造就了冰晶的生长,从而形成了雪花。它那巧夺天工的六角体成为了雪花生长的奥秘,每个雪花有着至少上亿个水分子,冰晶就是从水平和垂直的方向,生长成更大更厚的晶体了。不过 ,整个过程都是有着六角对称的特性,确是不可思议呢!
雪花的生长:
雪花形成的时候,大气里水气是饱和的,温度则在摄氏零度以下。微细的冰晶会渐渐围绕着凝结核。然后,冰晶连结在一起而雪花亦随之诞生。这过程被称为“结晶”。在结晶过程中,水分子会以它们的基本排列方式从液态变成固态。由于冰晶的基本模式是六角棱体,大部份冰晶的雏形都是六角形的。当更多的水分子与冰晶结合后,,他们会由第一个六角形开始保持冰晶的形状继续向外生长。
虽然大部份冰晶形成时有着六边对称的特性,但是它们会因应温度的改变而做成很多不同形状的变化。若温度低于摄氏零下三十度,六角柱体的冰晶便会形成,典型的六角形的扁平片状雪花会在摄氏零下十五度左右时形成。当温度上升至摄氏零下五度,无论针状、柱状抑或一些不能估计的形状的雪花便会产生。由于雪层越高,温度越冷,因此六角柱状的雪花通常会在高云形成。较低的云层通常会形成六角平面的片状雪花,而不同形状的结晶会在低云中产生。不过现实的情形更加复杂、不为人所知呢!
* 雪花的大小
很多人会把雪花想象成从天而降的雪,因此他们会假设雪花会和雪球差不多大小。事实上,雪花一词是指个别的雪晶,而从天空降下来的雪称为雪球,它聚集了数百甚至数千个细小雪花黏在一起。现在,你可以想象得到一个雪花有多大吧。
一般来说,雪晶的直径介乎半毫米至三毫米,而雪花的大小大概是十毫米,在一克里有着三千至一万个这些雪花,有些较大的雪花直径可能达到二厘米至四厘米(0.79英寸至1.57 英寸),但偶尔也有一些巨型的雪花,有些特别大的雪花的直径能超过五厘米(2英寸)和包含在数百个晶体。不过,要长出巨大的雪花是需要完美的条件配合的。
周边的温度是影响雪晶大小的其中一个原因。在摄氏零下三十六度,雪晶很小,只有0.017平方毫米,这时它们是看不见的。在摄氏零下二十四度,雪晶的大小是0.034平方毫米;在摄氏零下十八度,雪花的大小增加至0.084平方毫米。处于摄氏零下六度的温度下,它们平均有0.256平方毫米。在摄氏零下三度,雪花的大小增加至0.811平方毫米。
* 雪花的六角形状
我们知道雪晶的六角形状能细分为两大类,一是片状,另一类是柱状。我们经常看到比较美丽的雪花便是那些六边对称的片状雪晶。它们通常会在温度介乎摄氏零下五度至零下二十度之间形成,柱状雪花包括了针状和中空柱状,针状雪晶在温度介乎摄氏零度至摄氏零下五度形成,中空柱状在是低于摄氏零下二十度形成。
如果我们希望找出大部分冰晶是六角棱体的原因,我们或许应该首先了解一下水分子。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以及一个氧原子(这便是我们常把水称为H2O的原因),它们以一种很强的键——共价键, 黏合在一起。
当液态的水分子被冷却至凝固点,水分子会互相碰撞,形成固态冰晶,然后它们会利用氢键结合在一起。若分子与分子之间结合,便会更稳定。相对来说,最稳定的排列方式是以六角形状把六个水分子黏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大部份冰晶是六角形的。
很多水分子从冰晶周围黏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大部份会黏在六角形冰芯片的角上,这是由于六角形的角比边更容易吸引水分子。因此,角会是雪花生长的起步点呢!
* 雪花的独有性
很久以前,一位科学家曾作一个有关雪花的研究,他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大约五千个雪花的形状。令他感到出奇的是,竟然找不到任何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雪花,每一个雪花都拥有自己的独有图案而从不重复的。
科学家其后尝试找出这个雪花的奥秘,结果他们发现雪花对于大气环境的改变是极度敏感的。即使气温或水份子饱和度出现微小的改变,雪花生长的图案也可能有很明显的改变。在大气里,气温和饱和度是不断改变的,因此我们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雪晶。
事实上,雪花有多尖锐能反映其生长环境。例如,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片状主体时,温度大约介乎摄氏零下五度至零下二十度,如果温度变暖至介乎摄氏零度至五度,针状分支便会形成。 此外,雪花在空气中飘浮的时间越长,图案会越复杂。
C. 水是怎么变成雪花的
当水凝结核在摄氏零度以下时,水点便会开始凝结成冰晶。当冰晶形成后,围绕冰晶的水点会凝固并与冰晶粘在一起,细小的冰晶会吸引更多的水点而逐渐长成更大的冰晶,直至二百个冰晶连系在一起形成雪花。
雪花也称银粟,玉龙,玉尘,是一种晶体,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结构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多呈六角形,像花。
D. 在秋天用什么方法可以造出雪来
人造雪
人造雪又称人工造雪,是指人为地,通过一定的设备或物理、化学手段,将水(水气)变成雪花或[1]类似雪花的过程。人造雪制造方式分为炮筒式与冰片粉碎式。自然雪花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从本质上看,人造雪和自然雪是相同的,但人造雪的密度更大。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同体积人造雪比自然雪融化慢。
中文名
人工造雪
外文名
artificial snow making
快速
导航
张致恒演唱的歌曲
人为制造的雪
人造雪性质
非自然性降温,人工方式利用换热技术实现水变成雪。
与自然界的自然雪相比,无论哪种形式的造雪设备,造出来的雪的形状都无法与其形状相似,无法实现6面菱形状自然雪。
自然雪花轻盈,可以缓慢地从天而降,美感十足。而所有的人工造雪设备造出的雪花,更类似雪珠,因此更类似冰晶,不能做到6面体雪花。
自然雪花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
人造雪应用领域
应用于滑雪场、人造自然飘雪景观、娱乐舞台造景、影视拍摄飘雪景观、实验室飘雪、汽车低温耐寒性能测试。
人造雪历史
1950年3月,美国人韦恩·皮尔斯(Wayne Pierce)利用一个油漆喷雾压缩机,喷嘴和一些用来给花木浇水的软管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造雪机。他将水注入一个专用喷嘴或喷枪,在那里接触到高压空气,高压空气将水流分割成微小的粒子并喷入寒冷的外部空气中,在落到地面以前这些小水滴凝结成冰晶,这也是枪式(炮筒式)造雪机的祖先。
1972年8月,德国Külinda(柯琳德)公司利用其领先的制冷技术,独树一帜,在水转化为冰后,通过完善机械、传动、液压、流体等技术,将冰片现行储存,然后粉碎,通过高速的冷风机机吹出,实现阶段性的类似雪花的造雪设备。
2002年,上海弗格森制冷设备有限公司(FOCUSUN REFRIGERATION)作为德国Külinda(柯琳德)公司的子公司改进了人造雪系统的关键冷却和传动工艺,实现了密闭式干状雪花夏天造雪的功能。
2014年,弗格森制冷(FOCUSUN)作为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冰雪项目设备的供应商之一,为冬奥会提供了7套日产300立方的人工造雪系统。
人造雪与奥运会
1980年2月,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了人工造雪机来造雪,冬奥会“靠天吃饭”的困惑得到了根本缓解。
1988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第15届冬奥会期间,组织者花了近400万美元购得电子计算机控制的造雪机,并在所造的白雪中加入一种类似酵母的细菌,使晶莹的雪花更大、更结实,即使刮起暖风也不易融化。该届冬奥会进行期间,气温曾高达18℃,亏得特殊的人造雪帮了大忙,因而得名“人工冰雪运动会”。
1998年在日本长野举行的第18届冬奥会,鉴于长野滑雪场严重缺雪,组委会负责人纷纷到当地一个有1400年历史的寺庙祈祷降雪。不料祈来的是大雨,国际雪上运动联合会秘书长自嘲:“滑雪赛该变成滑水赛了。”最危险的是,雪面上的雨水冻成了一层硬壳,变得异常光滑。长野运动会是史上最糟糕的一次冬奥会。
2014年索契奥运会组委会在赛场附近修建了大型储雪设施,紧急储存了45万立方米的积雪。这些积雪用40厘米厚、特别处理过的锯末层遮盖起来。光这一项的花费,就达到了2.5亿卢布 (约合人民币4600万元)。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组委会还从美国、中国、瑞士购进了约500套造雪机,利用附近两个工人湖以及一个山脉中溪流的自然水资源,可以把将近9万立方米的水变成雪,足够将500个足球场覆盖两英尺深。
人造雪实现方式
炮筒式
目前国内滑雪场都采用零下温度造雪的雪炮方式降雪。因受气温及湿度的影响很大,暖冬现象严重,冬季造出来的雪量有限,满足不了滑雪场的正常营业。人工降雪机受环境的影响太大,大气温度达不到-3℃以下,温度60%以上就造不出雪。
其工作流程是,来自高压水泵的高压水与来自空气压缩机的高压空在双进口喷嘴处混合。利用自然蒸发和空气出喷嘴后的体积膨胀带走热量而使雾滴凝结成冰晶。但存在的问题是雾滴越小,其蒸发量越大,水的损失越多,造雪效率越低。此外,只能在冰点以下工作,对外界环境温度的依赖性很强,造雪效率低。
冰片粉碎式
随着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冬天气温升高,只靠人工造雪机造雪,已达到了极限,部分地区滑雪场甚至已无法继续营业。如何克服雪量的不足,成为各滑雪场最大的难题。
冰片粉碎式造雪机的工作流程是,先将水制成片状的冰(1.5MM-2.0MM),储存于带有制冷系统的容器中,在需要使用雪花的时刻,通过高压的密闭风机,经粉碎腔体快速输送到指定需雪区域。与炮筒式造雪机相比较,有如下优点:
1,大量制雪,高效率—达到1000立方/day的制冰量。
2,雪形更类似自然雪,美感超过炮筒式。
3,符合超远距离输送—能达到200M以上。
4,自动制冰,自动蓄积—夜间无人状态下,自动制冰口蓄积。
5,无天气气温的限制,无水温的限制,无湿度的限制。全年360天常态化造雪。
6,减少水的浪费。
7,减少人工成本。
8,无任何污染。
全球知名厂家
1- 美国SMI公司,是全球伟大的炮筒式造雪机制造商之一。
2- 德国弗格森(FOCUSUN),是全球领先的人造雪制造商。
3- 德国INNOVAG公司,全球室内造雪先驱。
4- 奥地利Technoalpin公司,枪式造雪机领先企业。
E. 可以使水瞬间变成雪的化学试剂
硝酸铵,硝酸铵溶于水中会大量吸热,使水瞬间凝固
F. 如何把水变成雪
额……雪是气态直接变固态
你要是想水变雪,的两个连接在一起的装置,首先水变气,然后气变雪,一个加热,一个冷凝
G. 为什么能5秒把水变冰谁能用科学的道理告诉我这不是脑筋急转弯喔!
尽管很清楚其中的原理,我们看到水瞬间结成冰,还是会感到震撼。这一次,我们来看看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它也能使水瞬间结冰。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打火机,一根吸管,一杯水及一些盐。做法也非常简单,先把一些盐撒进水里,然后再用手指封住吸管的一端,用打火机烧一下吸管的另一端,然后再快速将吸管插入水中,再把手指放开,5秒钟后,快速把吸管抽离水面,这样杯子里的水就会在数秒钟内结成冰。
嗯,这样说可能有点模糊,直接看演示吧:
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在5秒钟后及时将吸管抽出水面,可能需要多试几次才能掌握。
一个奇怪的生活常识,没学过物理,不知道原因,哪位达人给解释一下。冰箱里拿出来尚未结冰的饮料(红茶、绿茶类的饮料,无气体非碳酸饮料)在桌子上,上下撞击几下饮料瓶,瞬间瓶内的饮料就变成雪泥一样的了!这是为什么?没见过的可以亲自试试,,最近刚发现这个现象,谁给上一课?
水迅速结冰的艺术
H. 水结成冰的原理是什么
水结成冰的原理是物理现象凝固。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的固体。
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目前已知的液体几乎都可以在低温时凝固成为固体,氦是唯一的例外,常压下在绝对零度时仍为液体,需加压才能凝固为固体。
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的固体。结晶的过程是一阶的热力学相变化,在液态固态共存的期间,系统的平衡温度不变,等于凝固点。结晶主要包括二个现象,成核和晶体生长。
(8)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把水变成雪扩展阅读:
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纯净的水不易导电,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冰点)是0℃,沸点是100℃。
在4℃时,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此时密度最大.将水冷却到0℃,可以结成冰而体积增加,它的体积为原来的1.09倍。如果加热到100℃,使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加1600多倍。
水对很多物质的溶解能力很强。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气,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I. 在家里怎么做水变雪
在家里怎么做水变雪,那需要有冰箱啊。把水放进冰箱里面去冷冻,尤其是冷冻柜里面就可以变成雪了。根据你需要的多少放多少水决定变成多少雪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