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如何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如何

发布时间:2022-07-04 03:37:02

❶ 简述现代分离提取方法有哪些,并且比较其优缺点及应用

1、超高压提取法属于非加热处理加工法,可以克服传统的加热处理方法提取出的活性物质活性低下的缺点。

优点:压力迅速、均匀作用到要提取的素材,可以开发出与热处理方式不同物性的成分,具有与热处理同样高的提取效率。

缺点:设备投资高昂,难以分解残留的农药,不同素材的压强研究进展缓慢。

2、超声波提取法是利用多种不同的超声波,引起分子振动的技术。相比传统的热水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不会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损失较少,同时,通过Cabitation过程可以稳定地提取有效成分。

优点:反应速度非常快,破坏植物组织很容易,可短期内提取出所需物质最大限度维持活性物质的功效,没有残留物。

缺点:只有对物理上稳定的素材才适用,活性物质容易被破坏,需要大量提取时效率低下。

分离提取的应用:

一,料液各组分的沸点相近,甚至形成共沸物,为精馏所不易奏效的场合,如石油馏分中烷烃与芳烃的分离,煤焦油的脱酚;

二,低浓度高沸组分的分离,用精馏能耗很大,如稀醋酸的脱水;

三,多种离子的分离,如矿物浸取液的分离和净制,若加入化学品作分部沉淀,不但分离质量差,又有过滤操作,损耗也大;

四,不稳定物质(如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如从发酵液制取青霉素。

(1)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如何扩展阅读:

分离提取也叫萃取。

分离提取的原理:

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物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来。

溶剂萃取工艺过程一般由萃取、洗涤和反萃取组成。一般将有机相提取水相中溶质的过程称为萃取(extraction),水相去除负载有机相中其他溶质或者包含物的过程称为洗涤(scrubbing),水相解析有机相中溶质的过程称为反萃取(stripping)。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理论的主要依据,物质对不同的溶剂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同时,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加入某种可溶性的物质时,它能分别溶解于两种溶剂中。

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该化合物与此两种溶剂不发生分解、电解、缔合和溶剂化等作用时,此化合物在两液层中之比是一个定值。不论所加物质的量是多少,都是如此。

参考资料:网络:萃取

❷ 英语翻译

工业催化;instry catalysis
化工过程与工艺;chemical instry process and technology
精细化学品;fine chemical procts
现代有机合成;modern organic synthesis
化工工程分析chemical instry engineering analysis;
高分子加工;macromolecule processing
功能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
现代分离;modern segregation
结构表征方法与技术基础课程:structural token method and technical foundamental subjects
21世纪研究生英语;21st century graate English
自然辩证法;nature dialectic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

❸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什么叫中心分割

经类期反复实践检验真实需要由其判断加证明命题原理叫做公理
已经证明具确性、作原则或规律命题或公式叫做定理
通列事务或者物件基本属性描写或者规范词或者概念意义叫做定义

❹ 清华大学数学教材

水处理生物学(第四版) 顾夏声、胡洪营、文湘华、王慧 环境系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特等奖
2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 郑莉、董渊、张瑞丰 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特等奖
3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及习题、实验题与综合训练题集)(第三版) 戴梅萼、史嘉权 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特等奖
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 华成英、童诗白、叶朝辉 自动化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特等奖
5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 阎石、王红 自动化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特等奖
6 基础生命科学(第二版) 吴庆余 生物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特等奖
7 新英语教程系列教材(第四版) 吕中舌、何福胜、张文霞、杨芳、邢茹、王英、庞红梅 人文社科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特等奖
8 新大学俄语系列教材 何红梅、马步宁、刘颖、李庆华、刘玉英、乐苓、李小青 人文社科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特等奖
9 陶瓷造型艺术 杨永善 美术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特等奖
10 建筑热环境 刘念雄、秦佑国 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11 结构力学(上、下)(第二版) 包世华、辛克贵、燕柳斌 土木系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12 混凝土结构(上、下)(第二版) 叶列平、赵作周、樊健生 土木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13 物业管理 季如进、李菁、郭立、李平、沈悦 建管系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14 房地产经济学 张红 建管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15 高等土力学 李广信、王正宏、王钊、陈祖煜、濮家骝 水利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16 有限元分析及应用 曾攀 机械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17 机械原理教程(及辅导与习题)(第二版) 申永胜、郝智秀、阎绍泽、贾晓红 精仪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18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版) 董景新、赵长德、熊沈蜀、郭美凤 精仪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19 热工基础(第二版) 张学学、李桂馥、史琳 热能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0 电工电子技术与EDA基础(上下) 段玉生、王艳丹、何丽静、侯世英、许怡生、李钊年 电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1 高等模拟集成电路 董在望、李冬梅、王志华、李永明 电子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2 离散随机信号处理 张旭东、陆明泉 电子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3 图像工程(上册)图像处理(第二版) 章毓晋 电子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4 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原理 冯建华、周立柱、郝晓龙 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5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第二版) 钟玉琢、蔡莲红、史元春、沈洪 计算机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6 Java程序设计与案例(及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 刘宝林、胡博、谢锋波 计算机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7 Visual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第二版) 黄维通 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8 高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机制、算法设计与路由器技术 徐恪、吴建平、徐明伟 计算机系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29 电机与运动控制系统 杨耕、罗应立、陈伯时、窦曰轩、王焕钢 自动化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0 矩阵分析与应用 张贤达 自动化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1 自动控制原理(上下)(第二版) 吴麒、王诗宓、杜继宏、高黛陵 自动化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2 CMOS射频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池保勇、余志平、石秉学 微纳电子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3 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 覃征、韩毅、李顺东、阎礼祥 软件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4 材料力学(土木水利类) 范钦珊、蔡新、祝英、梁小燕 航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5 UncertaintyTheory(不确定理论) 刘宝碇 数学系 Springer-Verlag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6 大学数学实验 姜启源、邢文训、谢金星、杨顶辉 数学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7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 刘进元、张淑平、武耀廷、赵广荣、边少敏、金龙国、吕世友 生物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8 科学技术概论(第二版) 胡显章、曾国屏、李正风、吴金希、蒋劲松、高亮华、雷毅、张辰岗 人文社科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39 中华传统礼仪概要 彭林 人文社科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0 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 刘兵、杨舰、郭奕玲、戴吾三、蒋劲松 人文社科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1 国际经济法概要 车丕照 法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2 刑事诉讼法(第二版) 易延友 法学院 法律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3 当代新闻学原理(修订版) 刘建明 新闻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4 国情研究系列教材(之一~之五) 胡鞍钢、王绍光、王亚华、胡光宇 公共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5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二版) 傅水根、张学政、洪亮、马二恩、卢达溶、李生录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6 热加工工艺基础(第二版) 严绍华、李双寿、李家枢、易又南、龚国尚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7 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第三版) 张学政、李家枢、傅水根、严绍华、武静、易又南、左晶、李而立、张秀海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8 现代信号处理教程 胡广书 医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49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第二版) 郑曙旸、张绮曼、潘吾华、李凤菘、苏丹、张月、李朝阳、杜异、黄艳、刘铁军、杨冬江、汪建松、郑宏 美术学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50 西洋服装史(第二版) 李当歧 美术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51 计算机与染织艺术设计 贾京生 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52 广告与视觉传达 何洁、马泉、陈磊、詹凯、刘欣欣 美术学院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53 纤维艺术 林乐成、王凯 美术学院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54 中国传统工艺 杭间、郭秋惠 美术学院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55 版画 石玉翎、文中言、宋光智、杨峰 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56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程 李家骝、曲欣、田旭桐、洪兴宇、李莉婷、金剑平 美术学院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一等奖
57 城市规划 谭纵波 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58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 党安荣、贾海峰、刘钊、易善桢 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59 ERDAS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党安荣、王晓栋、张建宝、陈晓峰 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0 环境管理与环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曾思育、陈吉宁、杜鹏飞 环境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1 清洁生产导论 张天柱、石磊、黄英娜、贾小平、张光明 环境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2 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经济与造价管理 周律 环境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3 制造工程与技术原理 冯之敬、朱跃峰、张辉、刘成颖 精仪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4 工程测试技术 王伯雄、王雪、陈非凡 精仪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5 光学工程基础(一) 毛文炜 精仪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6 机械基础实验技术 刘莹、邵天敏、阎少泽、魏喜新、叶佩青 精仪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7 PC数控原理、系统及应用 周凯 精仪系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8 流体机械基础 王正伟、周凌九、乐枚 热能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69 立体设计表达-汽车油泥模型设计制作 周力辉 汽车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0 数学规划 黄红选、韩继业 工业工程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1 电机学 孙旭东、王善铭 电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2 教与写的记忆-信号与系统评注 郑君里 电子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3 Java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柳西玲、许斌 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4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王诚、宋佳兴 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5 C语言程序设计 黄维通、马力妮 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6 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第二版) 边计年、薛宏熙、苏明、吴为民 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7 小波分析及其应用 孙延奎 计算机系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8 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质量(QoS) 林闯、单志广、任丰原 计算机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79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 李清、陈禹六 自动化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0 车间调度及其遗传算法 王凌 自动化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1 微弱信号检测 高晋占 自动化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2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 张曾科 自动化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3 核电厂系统及设备 藏希年、申世飞 工物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4 化工概论 戴猷元 化工系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5 化工应用数学分析 王金福 化工系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6 电子封装工程 田民波 材料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7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 田民波 材料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8 大学物理学(第二版)思考题解答 邓新元、刘凤英、王怀玉 物理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89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第二版) 陈培榕、李景虹、邓勃、孙素琴、刘密新、童爱军、林金明、朱永法、王如骥 化学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0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丁明玉、杨学东、陈德朴、陈旭、马继平 化学系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1 分子细胞生物学 陈晔光、张传茂、尚永丰、陈佺、冯新华 生物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2 生物化学(及学习指导)(第二版) 王希成 生物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3 新世纪日本语教程 冯峰、位坂和隆、水谷信子、陆泽军、张威 人文社科学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4 文体学概论 刘世生、朱瑞青 人文社科学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5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第二版) 许建平、李相崇 人文社科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6 英美文学欣赏教程--小说与戏剧 罗选民、张跃军、王炯、熊沐清、程倩 人文社科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7 国际政治与中国 阎学通 人文社科学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8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曾国屏、高亮华、刘立、吴彤、李正风 人文社科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99 逻辑基础(修订版) 王路 人文社科学院 人民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0 中国法律制度概要 高其才、罗昶 法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1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 刘惠芬 新闻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2 工业系统概论(第二版) 卢达溶、傅水根、李双寿、蒋耘中、叶桐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3 服装设计表达 吴波 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4 包装设计 陈磊 美术学院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5 标志设计 陈楠 美术学院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6 艺术玻璃吹制技巧 关东海 美术学院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7 漆的艺术 祝重华 美术学院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8 中国插图艺术史话 祝重寿 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109 书法鉴赏 邱才桢 美术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华大学 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 校级二等奖

❺ 现代技术有哪些

1、辐射技术

在高分子材料领域,辐射技术已用于聚烯烃的辐射交联,不饱和聚酯类树脂的辐射固化,橡胶的辐射硫化,聚合物辐射降解以及辐射接枝改性等,已有产品实现工业化生产。

2、海洋工程技术

海洋工程技术:包括海洋发电技术、海洋钻探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油矿开采技术、海岸风力发电技术、海层探测技术、海洋物质分离技术、海水提炼技术、海洋建筑设计等。

3、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是20世纪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自其形成以来,一直汲取基础科学和其他应用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高度综合了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引领许多学科专业的发展,甚至促成某些专业的形成。

4、现代生物技术

也称生物工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5、光电子技术

光电子技术是先进的技术,对传统 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 构的调整优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❻ 有关现代分离化学的问题 手性分离的基本策略是什么简述手性分离的原理.

手性分离的基本策略:
1手性消除
采用手性试剂衍生对映体,使之转化为非对映体,利用非对映体间的性质差异采用常规分离方法分离.
2构建手性分离环境
将手性分离介质引入分离器中构建手性分离环境,使得原本没有分离性质差异的对映体产生分离差异.
这些策略也是其他分析技术如波谱法研究手性识别的思路.
3结合高效分离技术
原理:
手性消除采用柱前衍生技术,即用光学纯的手性试剂,将对映体衍生成非对映体复合物,这些非对映体复合物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便能使用常规的色谱技术分离.
其优点是可将手性消除和检测衍生反应结合起来.除了满足一般的色谱衍生要求的条件外,还要注意:
所用的衍生剂应尽可能达到对映体纯;
衍生剂不能选择性地与两种基质对映体反应;
生成分离性大的稳定的非对映体.
衍生后两种非对映体的检测器响应可能不同,不宜按归一化计算对映体纯度.
手性试剂衍生位置应靠近对映体样品的手性中心,以求获得最大的分离效果.过大的衍生试剂可能会缩小样品理化性质的差异,造成分离困难.
作制备用的手性衍生剂要求它的衍生化和去衍生化反应都容易进行,且总收率要高,生成的非对映体具有更大的分离性(有利于提高制备量).

❼ 什么是化学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Modern Technology of Test and Analysis)
1、先修课程:化学、物理、晶体学、分析化学或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的课程

2、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学习用于成分分析、结构分析、表面形态分析、谱学分析及物化性质测定等常见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原理与方法。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及应用;掌握常见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所获信息的解释和分析方法;学会根据不同分析内容,准确选择、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并得出正确的判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现代分析测试和研究工作。

3、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环境工程、植物学、生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4、课程内容介绍

理论讲课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实践采取每组4~6个同学。

第一章:绪论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分类、应用领域等。

第二章:X射线衍射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本原理;物相分析、结构分析、薄膜厚度与晶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仪器组成结构和性能;X射线衍射分析粉末法的制样方法;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结果的基本解析(分析)方法。

实验一:粉晶X射线物相分析

实验二:指标化与晶胞参数精确测定

实验三:纳米薄膜厚度与晶粒度测定

第三章:化学成分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发展应用及特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理论;仪器组成结构和性能;原子吸收分析方法;灵敏度和检出限;干扰及其抑制。

X射线衍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工作原理、仪器组成结构和性能;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制样方法。

实验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未知溶液中的痕量元素

实验二:固体样品的无标样分析、有标样分析

第四章:显微分析

扫描探针显微分析:四种模式(AFM、DFM、KFM、MFM),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四种模式工作的基本工作原理、仪器组成结构和性能;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测定结果的基本分析方法。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包括扫描电镜工作原理、构造和性能、能谱仪结构及工作原理;扫描电镜显微分析的制样方法;扫描电镜显微分析结果的基本分析方法。

实验一: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分析(AFM、DFM模式)

实验二:粉末样品的扫描电镜分析

第五章:谱学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用压片法制作固体试样晶片的方法(KBr、KI);红外光谱图的解释。

拉曼光谱分析:拉曼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拉曼光谱图的解释。

实验一:粉末样品的红外分析

实验二:粉末样品的拉曼分析

第六章:光谱分析

荧光分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仪器的构造原理、实验方法和应用;荧光分析谱图的解释。

光学吸收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学吸收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相关仪器的构造原理、实验方法和应用;紫外-可见-近红外谱图的解释。

实验一:液体样品的荧光分析

实验二:液体、固体样品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

第七章:色-质谱分析

色谱分析:色谱分析的发展应用及特点;色谱分析基本理论;仪器组成结构和性能;灵敏度和检出限;色谱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条件的选择,谱图分析。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的发展应用及特点;质谱分析基本理论;仪器组成结构和性能;质谱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条件的选择,谱图分析。

实验一:苯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实验二: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及鉴定

第八章:DNA测序分析(生物学、植物学专业选)

DNA测序分析: DNA基本操作(提取,分离,回收);PCR仪基本操作(基本原理,引物设计,基本操作);DNA序列测定与比对(测序原理;自动测序仪;DNA序列的同源比对)。

❽ 关于现代分离技术的综述

···莱特··莱德···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膜分离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和反渗透膜(RO)等;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还只有微滤级别的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膜分离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高新技术。膜的材料涉及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膜的制备、分离过程的特征、传递性质和传递机理属于物理化学和数学研究范畴;膜分离过程中涉及的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化工动力学以及工艺过程的设计,主要属于化学工程研究范畴;从膜分离主要应用的领域来看,还涉及生物学、医学以及与食品、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等行业相关的学科。膜分离过程已成为工业上气体分离、水溶液分离、化学品和生化产品的分离与纯化的重要过程。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加工过程、工业污水处理、大规模空气分离、湿法冶金技术、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生产以及石油化工制品生产等。膜从广义上可以定义为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这个区间的三维量度中的一度和其余两度相比要小的多。膜一般很薄,厚度从几微米、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之间,而长度和宽度要以米来计量。膜可以是固相,液相,甚至是气相的。用各种天然或人工材料制造出来的膜品种繁多,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上呈现出多样的特性。膜可以对双组分或多组分体系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浓缩。大部分的分离膜都是固体膜,其中尤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材质制成的膜及其分离过程为主。但仍有待发展。气体在理论上可以构成分离膜,但研究它的人很少。物质选择透过膜的能力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借助外界能量,物质发生由低位向高位的流动;另一种是以化学位差为推动力,物质发生由高位向地位的流动。

❾ 求教科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中 分离科学作用 谢谢

现代分离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
耿信笃, 张养军
(西北大学 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ö 现代分离科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 分离科学是研究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空间分布和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如果这一看法是正确
的话, 那么, 分离科学理论就应该有一个能将各种分离技术原理及支持这些原理的共同理论, 即分
离科学理论框架。既然分离科学是从分子在空间迁移和分布规律的全过程来设计的, 该理论必然要
涉及到溶质分子在流体中的空间迁移和分布, 就必须了解在体系中组分的宏观性质。即①分离过程
中的热力学; ②溶质的迁移和扩散, 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组分的分离是在界面(特别是液2固界面)上
完成的, 这就是③分离过程中发生在界面上的计量置换。然而要从微观上深入了解物质能够被分离
的实质便是④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及⑤疏水效应。在了解了物质的微观、宏观性质及迁移规律
后, 如何才能使分离进行得更好, 这便是⑥分离过程中的最优化和选择分离方法时必须对各种分离
方法的特点有所了解的, ⑦分离方法的简介和比较。上述七部分内容应当成为现代分离科学的理论
骨架。
关 键 词: 分离科学; 热力学; 溶质计量置换保留理论; 疏水效应; 分离方法; 最优化; 理论骨架
中图分类号:O 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2274Ò (2002) 0520433205
从几千年前我国的炼丹术、酿酒术发展到近一
个世纪以来, 出现了多种分离技术或分离方法。特别
是近年来, 由于精细化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新
兴学科的发展, 加之计算机和现代分离手段的广泛
应用, 促使这些新的分离方法的理论日臻完善, 技术
水平不断提高。遗憾的是, 多年来, 这些分离方法各
自讨论其分离原理, 如色谱中就有分配、吸附、离子
交换、反相和疏水色谱等, 故有关分离理论方面的内
容均分散在一些分离方法和其他学科之中。虽然国
外也出版过几本有关“分离方法”的书, 但其只是以
各个“分离方法”为主体分别进行阐述, 对于“分离方
法”的基础理论及各个“分离方法”之间的联系却涉
及甚少。1973 年, B. L. Karger 等 3 人出版了“A n
In t roct ion to Separat ion Science”一书[ 1 ]
, 虽然讲
述分离科学的理论部分不超过全书 1ö 3 的篇幅, 然
而他们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分离科学”这个概念。
1991 年, 理论色谱学家 J. C. Giddings 写的“A
U n if ied Separat ion Science”一书, 用化学势场和流
这两个各种分离方法共有的参数为纽带, 将原来似
乎毫无关系的、分散在各种分离方法中的分离原理
统一在一起讨论, 并称其为统一的分离科学[ 2 ]
。随着
高技术产业的出现, 特别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及
材料科学的发展, 迫切要求提供更先进、更优化的分
离方法。一些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的加州早在7 年前
就成立了分离科学协会, 其年会规模逐渐扩大, 现已
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年会, 还有《专门分离科学》、
《分离科学》及《分离工程杂志》出版, 表明分离科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正在形成和发展。
既然分离科学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 就必然
有其支撑的理论, 有一个能支持各种分离方法, 至少
是绝大多数的现代分离技术原理的基本理论。1990
年, 笔者之一出版了《现代分离科学理论导引》一
书[ 3 ]
, 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 又经过 10 年的探索和
实践, 对原书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并增加了新的内容
和章节。最近, 该书已经被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
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 ]
。在
该书前言中首次提出了现代分离科学理论框架的论
点。然而, 分离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是一
个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学科, 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丰富,
内容也愈来愈丰富。所以,“现代分离科学理论框
架”到底应该包括那些内容, 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
讨的学术问题。
无论是什么分离方法和多么新的分离工艺, 都
是在研究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空间分布和移动规
律, 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如果这一看法正
确的话, 那么, 现代分离科学理论就应该是为解决这
一问题而所必须的理论基础。
1 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
分离过程必然伴随着一种或几种组分的定向移
动以达到分离和浓集的目的, 所以分离过程是一个
组分在空间的再分配过程, 这就存在着一个哪些组
分能够在空间被浓集和哪些组分不能够被浓集, 以
及能够在空间被浓集到什么程度这样两个问题。分
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就是为了判断这一过程的方向,
确定它的限度以及研究如何运用热力学知识以促使
某个或某些组分向我们期望的方向移动, 实现最大
限度的分离和浓集等有关理论及计算问题。分离过
程中所遇到的某些热力学的基本要点, 则一定会涉
及到相间的分配平衡、在分离过程中作为分子移动
驱动力的外加场作用下的平衡、相平衡、分配平衡、
气2液平衡热力学及溶液模型等方面的理论, 以及如
何将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应用到密闭和开放的体
系中和运用化学势概念来解决问题。化学势是分离
过程中各个组分分离的驱动力, 尽管绝大多数的分
离是在外加场存在下实现的, 但这些外加场都可以
换算成化学势并使其成为总化学势的一部分。活度
系数及标准态是描述该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在应用时容易出现差错, 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平衡概
念是描述分离过程应用最多的概念, 其中相平衡原
理被用来描述单组分、双组分及 3 组分相图以及如
何将这些相图应用于简单组分的分离。分配平衡主
要涉及气2固、液2固和气2液 3 种平衡, 常用吸附等
温线对其过程进行描述和表征。由于这3 种平衡不
涉及化学反应, 因此被称之为第一类化学平衡, 而涉
及到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分离的叫作第二类化学平
衡, 这类平衡在分离过程中亦经常遇到。溶液行为模
型是在研究气2液分离过程中的理论时经常遇到的
问题, 该模型涉及到对气相和液相(理想溶液、真实
溶液和正规溶液)中的某些热力学参数(包括过剩热
力学参数在内)的处理。
2 分离过程中溶质在两相界面上的计
量置换
以往的分离方法中, 在涉及相分离时, 往往只涉
及溶质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和化学势差等概念, 而
很少涉及相界面过程和这些过程对分离所作出的贡
献。对于溶质在两相界面上行为的处理, 涉及到近年
来才提出的计量置换的概念[ 5 ]
。计量置换的提出, 实
质上是基于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一个空间不能
同时容纳两个物体”的两个基本原理, 这一概念对于
许多科技工作者来讲并不陌生。例如, 离子交换时,
在某一离子被交换剂吸留的同时, 交换剂上即会释
放出等当量的同电荷符号的另一离子。这就是计量
置换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已知道, 计量置换可发生在其他许多埸合。例如,
某组分在相间分离过程中, 从 Α相进入 Β相(或表面
或内部)时可能置换的是 Β相中的溶剂分子(如果 Β
相是液相的话)。研究这样的置换过程, 即研究组分
从一相进入另一相时, 在相界面上发生了什么过程,
其组分如何在界面上进行迁移, 而相应的能量又是
如何变化, 如何将计量置换用于组分分离的宏观和
微观变化, 对了解分离机理和提高分离效果是十分
重要的。因为组分可在液2固、液2液、气2液相间进行
分离, 特别是液2固和液2液相间分离用得最多。所
以, 深入了解组分在相界面上迁移时所产生的化学
势突跃及其伴随的计量置换过程必将对组分的分离
有益。液固相界面上的计量置换, 包括新概念的定
义、物理及化学理论基础、计量置换模型的建立及其
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和色谱分离中的应
用。它指出了分离过程中, 在相界面上发生的基本过
程——溶质与置换剂(在许多情况下是溶剂)分子间
的计量置换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体系中溶质、置换
剂和吸附剂分子间的多种热力学平衡和计量置换这
一概念的基础上, 从建立理论模型到引用一些数据
对模型进行检验以及通过液2固体系中溶质的计量
置 换 吸 附 理 论, 从 理 论 上 推 导 出 朗 格 缪 尔
(L angm u ir)及弗仑德利希(F reundlich)公式并与之
进行比较, 表明该理论更具有指导意义。因为该理论
是在多个热力学平衡的基础上推导的, 具有坚实的
理论基础。另外, 该理论中的参数皆具有明确的物理
意义, 这些都对它的应用以及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奠
定了基础。现在, 该理论已经用于对液2液分配等温线的预计和对液相色谱中的溶质保留机理和反相液
相色谱中溶质保留过程的热力学的研究。经检验该
理论, 还可用于除尺寸排阻色谱以外的各类色谱以
及沉淀表面吸附过程。其计量参数既可以用来研究
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变化, 也可用于蛋白质折叠过程
中自由能的测定, 还可用于表征色谱中作用力的类
型和溶剂强度。由于从热力学角度对柱相比的定义
和准确测定, 使热力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进行。有
关溶质计量置换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已有详尽的综
述[ 6 ]

3 溶质的迁移与扩散
溶质在空间的再分配一定涉及到溶质分子的迁
移, 即在外加埸或内部化学势作用下向预定的、趋向
于平衡的方向移动。与此同时, 分子又不可避免地要
随机运动, 而且总是由高浓度向四周的低浓度区扩
散, 使分离开的溶质趋向于混合, 所以扩散是分子的
随机运动, 没有确定方向。迁移是提高分离度和浓集
所必需的, 因而应设法增强, 而扩散则相反, 是阻碍
分离和浓缩的, 所以应设法使其减弱直至最小。为
此, 必须了解在不同介质和不同分离体系中组分迁
移和扩散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特别是与分离体
系密切相关的定量关系应有所了解, 以便对选择分
离体系的最优化条件有所帮助。溶质的迁移与扩散
应包括分离过程中动力学方面的问题。将机械运动
与 1 mo l 分子迁移进行比较, 以经典的牛顿力学推
导出分子迁移规律——费克(F ick ) 第一和第二定
律。通过对费克第二定律求解, 可以得出在理想条件
下溶质带迁移过程中的迁移模式——高斯浓度分布
曲线。在此基础上便能理解在气体、电解质溶液、在
流和在填充柱中的迁移与扩散规律以及迁移方程的
物理意义, 并且还可描述分离速度、摩擦系数及分子
参数之间的关系[ 7, 8 ]
。这些都是描述带的形成与扩散
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 高斯带、统计
矩、随机过程、理论板高以及在洗脱系统中的板高,
是加深理解对带的迁移和扩散不可缺少的概念, 也
可促进对分离方法的优化研究。而且, 可以不用“理
论塔板”概念, 完全从理论上推导出洗脱曲线的形状
及板高, 这些都有利于从理论高度对分离过程的模
拟和理解。了解带的扩展机理, 计算分离度——峰容
量, 对如何提高分离度也十分有用。除了理想状态
外, 非理想条件下的非高斯带和稳态带的特性及其
数学表达式, 也是组成分离科学理论的重要问题之
一。
4 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
在利用热力学方法及有关参数来处理和选择分
离的最佳条件时, 有时会遇到分离系统中的一些参
数, 如温度、压力、组成等不总是随时都可知道的。这
样, 就有必要对确定分配系数大小的基础——分子
间相互作用力[ 1 ]
进行深入地了解, 以便选择最佳分
离条件。在许多情况下, 这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又
与它们的分子结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因此从分
子结构的观点阐明溶质在两相间的分配规律, 并从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得出溶解度参数及扩展的溶解
度参数的概念[ 9 ]
计算方法、从分子水平描述带扩展
机理(色谱动力学)以及它们在分离科学中的应用
等, 是这部分讨论的目的。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着
重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分类、性质、作用力的大小
计算入手, 对这些作用力与分子结构间的关系以及
结构与分离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这部分的内
容包括经典的赫尔德布兰德(H ildeb rand)的溶解度
参数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扩展的溶解度参数理论。这
样, 就可以给出色散溶解度参数、诱导偶极和定向溶
解度参数和氢键溶解度参数的表达式及实验测定方
法。将这些参数用于描述液相色谱溶质保留行为, 形
成了扩展溶解度参数理论, 依次可以解释各类色谱
的实质性问题。另外, 马丁方程的分子学基础及熔化
熵、弗劳瑞—休金斯(F lo ry2 Huggin s)方程[ 10, 11 ]
及分
配系数对温度的依赖关系的讨论, 以及平衡分离的
分子学的其他概念, 能使分离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现
象与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分子结构相互联系起来, 并
能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最优化分离方案, 以期得
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5 疏水效应
凡是涉及到有水溶液相存在的分离, 如液2固、
液2液分离都涉及到水溶液。为了研究在此条件下分
离过程的本质, 特别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分离过程,
必须了解“疏水效应” (hydrophob ic effect) , 或“疏水
相互作用” (hydrophob ic in teract ion, 简写为H I)等
概念。那么, 什么是“疏水效应” ? 什么是“疏水相互
作用”呢? 迄今还无公认的定义。顾名思义, 这是与
水溶液有关的一种特殊现象。人的生命离不开水, 人
体的生化过程几乎全是在体液(水溶液)中进行的。这些生化过程包括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变化、蛋白折
叠、 酶与底物的结合、几条支链结合形成多支链的
酶、生物大分子高度凝聚形成的生物膜等, 而这些过
程的发生主要是在疏水相互作用力驱动下进行的。
因为分离科学不仅要从宏观上研究溶质间相互分离
的程度(即纯度)及回收率, 而且要考虑到分离过程
中分子构象是否发生了变化(即微观变化)和引起宏
观及微观变化的原因, 所以这不仅涉及到具有生物
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而且涉及到小分
子的分离机理。疏水相互作用力, 简称疏水力, 它不
是讨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主要是讨论吸附力, 是
讨论溶剂对溶质的作用。确切地说, 是溶剂分子对溶
质分子产生的推力, 与分离过程中的分子平衡研究
对象相同, 属微观过程, 但这种微观过程的变化又会
引起宏观热力学量的改变。
从以上所述可知, 疏水相互作用是与范德华力
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种作用力。基于这一概念,
在现代科技及现代分离科学中十分重要但又不很成
熟的这一特点, 应着重掌握疏水相互作用的基本概
念、基本方程及稀溶液中的疏水相互作用, 并通过标
准迁移自由能及复杂相间溶质迁移的标准化学势计
算, 理解标准迁移化学势的计算方法。还应了解有关
疏水相互作用的一些名词的含意、了解疏水相互作
用大小、对式疏水相互作用、完全成对的相关函数、
溶剂对疏水相互作用自由能的影响和二聚平衡等简
单过程中的热力学函数的测定和计算。多质点间的
疏水相互作用是建立在对式疏水相互作用基础之上
的, 质点数为m 时, 疏水相互作用的近似测量方法
是为了解从简单溶质到蛋白质的疏水相互作用这一
桥梁作用的理解。另外, 还需了解微胞水溶液中的疏
水相互作用及人工合成和生物聚合物中的疏水相互
作用以及疏水相互作用对温度和压力的依赖性, 这
对于了解蛋白质分离过程中分子构象变化及失活的
本质的研究十分重要。疏水相互作用对温度和压力
的依赖关系和实验及测量方法奠定了该理论的基
础, 同时亦能提高对文献中的错误概念、数据可靠性
的判断能力。
6 对分离方法的科学分类
以上是从热力学、动力学以及分子学的基础上
对分离科学的理论框架进行论述的, 其最终目的是
要对分离过程进行优化, 对分离方法进行有效的选
择, 这就涉及到分离科学中的分类和优化问题。分类
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从研究化学元素周期表对发
现新的化学元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表明了分类
学对科学的贡献。分离方法曾有过多种分类。但是,
以Giddings
[ 2 ]
提出的以化学势和流两个因素进行分
类最为科学。通过比较各类分离方法的相似点及不
同点, 探索出各种分离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寻找
出分离科学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从而将多年来分散
在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中的, 表面上看来似乎毫无
联系的各类分离方法, 以这种化学势和流两个因素
将其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和比较, 为创立新的分离方
法和分离科学(最优化中选择分离方法)奠定了基
础。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内在联系和描述这种内在
联系的数学表达式, 深刻理解在外加场存在下的无
流(静态)分离法——电泳和沉降的特性, 稳态流中
的二相分离——萃取和有关方法, 流的辅助分离作
用即平行流分离——淘析、超滤、区带熔融和有关方
法以及垂直流分离——场级分流、色谱和有关方法。
7 分离科学中的优化
分离科学中的最优化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
内, 用最低的消耗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获得一个
能表征各类分离方法的统一的优化模型, 这是一个
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分离体系的优
化目标, 又涉及到多方面的局部优化, 如分离方法的
选择、实验方法的建立、实验方案中每一单元操作的
优化, 以及各个单元操作之间的最佳组合, 如此等
等。一般说来, 用于分析测试及工业制备对分离最优
化的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 前者因消耗很少, 多以在
追求最佳分离效果的前提下, 以尽可能地缩短分离
时间为主, 辅之以低消耗; 而工业生产上的优化则是
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获取最高利润为惟一目的,
故对于后者, 一切分离方法及选择分离工艺的优化
均以此为基础。例如删除一步分离就能达到质量要
求的简单工艺, 但因成本高工业生产上就不会采纳,
而会采纳成本很低的, 那怕是多 2~ 3 步的分离方
案。上述事例说明, 既便是局限于分离这一狭窄领域
中的每一个细节, 也难用一个通用的模型来描述其
最优化。分离科学中的最优化是通过对单元分离共
用的、最关键的参数进行优化, 辅之以工业上的整体
优化。无论哪一种分离方法, 从原则上讲: ①通过增
大外加场; ②减小分离过程中欲分离物质熵的增大;
③加大难分离物质对之间化学势的差异这 3 个最重
要的因素, 以及通过对这 3 个方面进行协同作用使分离过程达到最优化, 才是达到提高分离效率, 降低
生产成本的至关重要的优化因素。
综上所述, 分离科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学
科, 对于工农业生产和基础科学研究十分重要。随着
高技术产业的出现, 特别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科学
的发展, 必将对分离科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
战, 也必然会推动分离科学迅猛发展, 为人类的健康
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❿ 分析化学的一个方向现代分离技术及应用,具体是干什么

分离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是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将某种或某类物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使之与其他物质分开,一相对纯的形式存在。分离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组分离;另一种是单一分离。

分离技术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分类,其分类如下:(1)按照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物理分离法(如离心分离、电磁分离)、化学分离法(如沉淀分离、溶剂萃取、色谱分离等)以及物理化学分离法(如蒸馏、挥发、膜分离等)。(2)按照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类:平衡分离过程、速度差分离过程、反应分离过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理化结合的分离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现在的膜分离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膜分离技术(Membrans Separation Technique)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体系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的技术。膜分离技术被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在本文中将主要介绍到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以及液膜分离的分离原理、运用及发展前景等。

阅读全文

与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台式洗眼器使用方法 浏览:392
一般二氧化碳检测方法 浏览:12
翡翠抛光粉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795
如何给干核桃仁脱皮最佳方法 浏览:449
关于关系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浏览:930
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方法 浏览:561
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浏览:918
白酒发酵的方法和图片 浏览:157
手机微信挣钱的方法 浏览:288
速成钢胶棒的使用方法 浏览:954
华为横屏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54
筋膜炎用什么方法检查 浏览:176
真菌蘑菇稻草种植方法 浏览:496
胯部分离连接方法 浏览:942
高程测量的方法中高差计算公式 浏览:249
食用百合养殖方法和技巧 浏览:199
大数据集成分析方法 浏览:938
生产质量管控方法有哪些 浏览:306
换电脑最快方法 浏览:870
水蒸气的体积计算方法 浏览: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