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自激振荡现象如果电路一旦出现自激振荡,将如何解决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通常是加反馈电路或者选频短路。引起震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因为有了正反馈,所以在电路中去除正反馈。如有类似电路,可以上图。我们可以针对电路一一分析!希望能帮到你。
B. 功放有自激,应该如何解决
振荡的产生大致上由下列两方面产生:
一、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是因为在负反馈过程中,由于电路内部电容的作用输入信号在被放大输出后,产生了180度的相移,使本来的负反馈变成了正反馈,如果电路增益与反馈系数之积又大于1,那么将会产生振荡.消除振荡的方法大致有:1.在电路的反馈支路上并接电容实现超前相位补偿,使得输出反馈回输入端信号的相位与输入信号相位的差尽量在135度以下(即相位裕量大于等于45度).2.滞后相位补偿:通过在输入端并接电容,减小电路的增益,使得增益与反馈系数的乘积小于1即可防止振荡产生.
二、另外,由于电源内阻不为0,所以可能从输出端通过电源内阻反馈回输入端并且在相位合适的条件下产生自激.消除方法是在输入级的偏置电路与电源之间接上合适阻值的电阻,减小通过电源内阻的反馈信号,只要电阻足够大,就可以防止自激震荡的产生.
C. 如何消除电路产生的自激现象
电路的自激振荡的产生大致上由下列两方面产生:
在负反馈过程中,由于电路内部电容的作用输入信号在被放大输出后,产生了180度的相移,使本来的负反馈变成了正反馈,如果电路增益与反馈系数之积又大于1,那么将会产生振荡。
消除振荡的方法大致有:
1.在电路的反馈支路上并接电容实现超前相位补偿,使得输出反馈回输入端信号的相位与输入信号相位的差尽量在135度以下(即相位裕量大于等于45度)。
2.滞后相位补偿:通过在输入端并接电容,减小电路的增益,使得增益与反馈系数的乘积小于1即可防止振荡产生.
由于电源内阻不为0,所以可能从输出端通过电源内阻反馈回输入端并且在相位合适的条件下产生自激。
消除方法是在输入级的偏置电路与电源之间接上合适阻值的电阻,减小通过电源内阻的反馈信号,只要电阻足够大,就可以防止自激震荡的产生。
D. 自激振荡的条件是什么
产生自激振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幅度平衡条件|AF|=1
2、相位平衡条件φA+φF=2nπ(n=0,1,2,3···)
其中,A指基本放大电路的增益(开环增益),F指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
同时起振必须满足|AF|略大于1的起振条件。
(4)自激振荡如何选取补偿方法扩展阅读:
自激振荡原理是接通电源瞬间,由于电路的扰动,放大器输入端得到一个信号,到输出端就被放大了许多倍,输出端的这个大信号又被送到输入端,到输出端就变得更大,如此周而复始,信号越来越大,大到放大器的非线性出现,信号才会稳定在一定的幅度输出。如此就得到稳定的自激输出了。这就是自激震荡产生的过程。
自激振荡常用补偿方法有电容滞后补偿:在放大电路中选择时间常数最大的回路内对地并联一个小电容,这样当相移处于180度时,其高频放大倍数幅值下降到0以下,由于这种补偿是该频率所对应的相位滞后,故称滞后补偿。其他还有RC滞后补偿和密勒效应补偿。
振荡器几种分类:
根据频率有:低频振荡器,中频振荡器,高频振荡器等。
根据原理有:自激振荡器,他激振荡器,压控振荡器,变频振荡器,石英、RC、LC、....等。
根据输出有:正弦波振荡器,脉冲波振荡器,X射线、激光、....。
当然电路有许多形式。为了效率高脉冲更有优越性。
在放大电路中,为了改善电路性能,通常引入负反馈(中频区)。当电路附加相移(高频区或低频区)改变了反馈信号的极性时,电路中的负反馈就会变成正反馈。此时,若反馈环路增益满足一定条件,电路就会产生自激振荡。这是有害的,应当消除。
在振荡电路中,人为地引入正反馈,并使反馈环路增益满足一定的条件,那么,电路在没有外部激励的情况下会产生输出信号,即产生自激振荡。无论在放大电路还是在振荡电路中,自激振荡的本质是相同的。即振荡时电路中的反馈一定是正反馈,并且反馈环路增益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E. 一般的伺服电机在闭环系统中为什么会出现自激振荡
1、幅度平衡条件|AF|=1 2、相位平衡条件φA+φF=(2n+1)π(n=0,1,2,3···) 同时起振必须满足|AF|略大于1的起振条件 基本放大电路必须由多级放大电路构成,以实现很高的开环放大倍数,然而在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加负反馈,信号的相位移动可能使负反馈放大电路工作不稳定,产生自激振荡。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根本原因是AF(环路放大倍数)附加相移. 单级和两级放大电路是稳定的,而三级或三级以上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只要有一定的反馈深度,就可能产生自激振荡,因为在低频段和高频段可以分别找出一个满足相移为180度的频率(满足相位条件),此时如果满足幅值条件|AF|=1,则将产生自激振荡。因此对三级及三级以上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必须采用校正措施来破坏自激振荡,达到电路稳定工作目的。 可以采用频率补偿(又称相位补偿)的方法,消除自激振荡。 常用补偿方法有:一、滞后补偿 (电容滞后补偿:在放大电路中选择时间常数最大的回路内对地并接小电容C,这样当相移处于180度时,其高频放大倍数幅值下降到0以下,由于这种补偿是该频率所对应的相位滞后,故称滞后补偿。 其他还有RC滞后补偿和密勒效应补偿); 二、超前补偿。
F. 高频电路自激怎么样解决
1、对于地线内阻引起自激的排除方法是,减小地线的内阻,就是把地线加粗,地线铜箔面积留大一些。
2、对于数字电路及高频电路中地线的电感作用,减小的方法是用扁平导体作地线,用多根导线并联,但导线之间的距离不能过近。另外,还要注意适当的接地方式及接地点的选择。本例中的接地点就选择不合适。一般要避免强电电路和弱电电路共用地线,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共用地线。
3、对于可能产生自激振荡的负反馈放大电路,采用相位补偿的方法可以消除其自激。通常是在放大电路中加入RC相位补偿网络,以改善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4、对于其极间反馈引起自激的消除方法是,在其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加入中和电容,使结电容和中和电容引入的反馈信号幅值相等而抵消。从而消除了极间反馈。
G. 运放的自激和频率补偿是什么意思
运放的自激的定义
如果把一个放大器装好之后,接通它们需要的直流电源,并使放大器的输入信号为零,这时,如果可以在示波器上观察到输出端有周期性的波形,那么这个放大器产生的现象即为自激.这时在无输入信号便于工作有输出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认为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无穷大.
自激在有的时候是好事,如在需要自激产生的自激振荡电路中,当有时也是坏事,需要根本具体的情况来定.
自激产生的条件
无论是在需要自激的情况下产生的自激还是在不需要的时候产生的.其自激的产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只有弄清楚产生自激的原理,才能去产生或去避免.
当满足 的条件时,就会产生自激.
运放的自激的消除
1.在放大路中采用外部相伴补偿电路消除自激. 2.运算放大器应采用高质量的比例式插座,所有无源器件均接在插座附近,元器件引线应尽量短,且必须就近接地. 3.正负直流电源应采用高质量的比例式插座,所有无源器件均接在插座附近,元器件引线应尽量短,且必须就近接地. 4.印制板的地线布置要注意,总的说来地线越靠近插座越便于元件引线就近接地.地线要粗一些,但不宜大面积布地线,平行,垂直走向地线的拐角处用弧形.
频率补偿的定义
使反馈系统稳定的主要方法是频率补偿.频率补偿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改变集成运放的频率响应,使,从而在破坏作.
频率补偿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办法是频率补偿法.频率补偿的根本思想就是在基本电路或反馈网络中添加一些元件来改变反馈放大电路的开环频率特性(主要是把高频时最小极点频率与其相近的极点频率的间距拉大),破坏自激振荡条件,经保证闭环稳定工作,并满足要求的稳定裕度,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基本放大器中接入由电容或RC元件组成的补偿电路,来消去自激振荡.
H. 怎样判断放大器是否存在自激振荡,如何进行消除
判断:如果在放大器的输入端不加输入信号,输出端仍有一定的幅值和频率的输出信号,这种现象就是自激振荡。
补偿方法
可以采用频率补偿(又称相位补偿)的方法,消除自激振荡。
常用补偿方法有电容滞后补偿:在放大电路中选择时间常数最大的回路内对地并联一个小电容,这样当相移处于180度时,其高频放大倍数幅值下降到0以下,由于这种补偿是该频率所对应的相位滞后,故称滞后补偿。其他还有RC滞后补偿和密勒效应补偿。
(8)自激振荡如何选取补偿方法扩展阅读
电力系统中由于参数配合而产生的某种状态量自发的异常升高。即自激振荡。实际电力系统的电磁特性可以用由电阻R、 电感L、电容C组成的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电路的组合来模拟,因此可能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频率上建立起造成电压谐振或电流谐振的条件。
例如,较小容量的发电机连接长距离输电线路,若空载状态下线路充电容量(容性)超过某一数值时,即可产生自激现象。当电源或负荷中存在某次谐波时,就可以造成某次谐波的电压和电流的增大。
如输电线路中采用串联电容补偿可能导致电站发电机的自励磁,也可能导致用户异步电机群的自励磁。发电机自励磁分为同步自励磁(发电机转速保持同步速度)和异步自励磁(发电机转速偏离同步速度)。
异步电机的自励磁常发生在异步电机的转速接近正常值而定子电路阻抗发生变化时;或者发生在异步电机起动过程中。不论那种形式的自激,都将在电力系统中造成危险的过电流和过电压,必须预先进行分析,采取预防性措施。分析方法通常采用特征值法,但对于简单结构的系统也可采用实用判据法。
铁磁谐振是自激的一种形式。含有铁心的电感元件,当电流增大时,铁心饱和、电感下降,而使电路中电感和电容的匹配构成谐振条件,从而激发产生铁磁谐振。
次同步谐振是电力系统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激。它是在高压输电线路上具有高补偿度的串联电容的情况下,汽轮发电机定子电路参数谐振频率与机组轴系的机械参数谐振频率发生共振而引起的。共振频率一般低于同步频率,所以称为次同步谐振。
它可能造成机组大轴受到扭转力矩的作用而损坏。1970和1971年美国莫哈夫电厂两台79万千瓦的双轴单元机组就由于这种原因而遭到损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自激振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自激
I. 哪位大侠知道自激震荡的消除方法啊
自激振荡分很多种,请问您是什么情况请说清楚 。做分立元件的还是芯片自激了还是什么情况自激了
J. 克服自激振荡的原理如电容滞后补偿、RC滞后补偿、密勒效应补偿
想要克服自激震荡就要从它形成的条件里找答案。
产生自激振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幅度平衡条件|AF|=1 (信号要有一定的强度,要足够大,大于等于1)
2、相位平衡条件φA+φF=(2n+1)π(n=0,1,2,3···) (这句话就是要形成正反馈)
电容滞后补偿 (打破条件2)
RC滞后补偿(打破条件2)
密勒效应补偿 (打破条件2)米勒效应介绍:http://ke..com/view/304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