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应该怎样培养哲学思维
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 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着作入手为好。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我们就是 这样学过来的。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 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我 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 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 专着、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 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不过就学术来讲 ,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 。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 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 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 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 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应该说,这些人物的书,都不是很好 读的,在国外也是难读的书。 读这些书的难处主要的也在于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的学养在内,没有这 些学养,字句上也许懂了,思想内容把握不住,不容易在思想上贯通起来,还没 有到哲学的层次。 九十年代大家爱谈海德格尔,他的书对我们自然有一种吸引力,因为海德格 尔强调时间性、历史性,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有相似之处,而他的“人诗意地居于 大地”又很象我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之所以如此,说明哲学性的思考,时无分古 今,地无分中外,都有它可通之处;然而,就海德格尔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欧 洲哲学的传统,尽管他对这个传统有许多批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自己就已经 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紧接着《存在与时间》之后,他 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而在当时德国学界对黑格尔一片漫骂声中,海 德格尔却也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后人来读他们的书,深感有许多 地方,海德格尔的确道出了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蕴涵但尚未发挥出来的道 理。并不是说,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是读了康德、黑格尔的书以后发展出来的,而 是说我们后人如果也好好读康德、黑格尔的书,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是会有很大帮 助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好好读海德格尔的书,对于理解现在的“后现代”哲学 也会是有帮助的。 譬如说,“后现代”讲“断裂”,讲“空间”,似乎和从德国古典哲学到海 德格尔讲“时间”,讲“历史”很不一样;当然是很不一样。不过,就我们做哲 学史的来看,我们还是感到它们的理路还是可以沟通的。古典哲学把“时间”从 “空间”观念里划出来,因为那时的“空间”观念是牛顿式机械的,“时间”从 这个“空间”的“口袋(框框)”里“脱颖而出”,展示了它自身的“不可分割” 的特性,古典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了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在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中,又强调了“有限 ”、“死”的观念,把黑格尔“有限”中的“无限”思想更往前推进一步,不把 “有限”看死了,说它完全就是经验的世界,而使它也有“本体”意义,“死” 也不是一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样,在“时间”进入“ 本体”以后,“空间”也就被接纳到“本体”问题中来,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 个意义,正是现在法国“后现代”诸公接着做的工作。我们须得从“本体”化了 以后的“空间”问题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就要回到牛顿机械的空间观念 ,这也许是他们不愿意的,至于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握不住的地方, 就是具体研究的问题了。 法国哲学对于连断的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的,就连那个最强调“连”的柏格 森,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断”的问题。喜欢哲学的都知道,他提出一个“绵延 ”的观念来说“时间”。“绵延”就是“割不断”、“不可分割”。这个观念的 确“古已有之”。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原子论者提出的“原子”,原就是“不 可分”的意思,那么柏格森又多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称道? 你看,古人已经想到“不可分割”的问题,但是古人对为什么“不可分割” 的解释只是说它“没有缝隙”,没有缝,就打不开,“天衣无缝”。说它“没有 缝隙”是以想象为根据的,天下哪有没有缝的东西?“没有不透风的墙”嘛。柏 格森换了一个思路来理解“不可分割”的理由、根据,他说绵延之所以“不可分 割”,不是因为它“太简单”,“铁板一块”,之所以“没有缝隙”,而是因为 它“太复杂”,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硬要把 它割断开来,“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质”就变了。“绵延”、“ 时间”是个“质”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于是,你看,柏格森也已经涉及 到“断”的问题,把“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混沌”“割断”,就有天下一个个 占空间的性质各异的事物,不过在这个观念的创始阶段,柏格森的工作重点在于 阐明他的“绵延”观念的“混沌性”,至于开显出来的空间的事,他把它们归于 机械的世界,我想,我们后人的思路,会想到,这些具体的有空间的事物,就其 “在时间中”的意义来说,也不会全是机械的,从一个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 “具体事物”,是不是“有限”中还有“无限”,“断”中还有“连”;或者更 是“无限”中的“有限”,“连”中之“断”。 于是,从哲学的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空间”,是不是“后现代”诸公心目 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这些意思对于“新生”来说,或许过于艰深了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多 数年轻人,即使喜欢哲学,也是喜欢那些新流派、新思潮,加上现在“断裂”之 声不绝于耳,以为“历史”、“时间”可以一笔勾销,或者只是一些“死学问” 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这些人的书,你就会发现,“后现代”卓然成家者,无不博 学多识、满腹经纶,要从“不读书”再出一个“后-后”现代来,无疑是“异想天 开”了。 我之所以经常强调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还有一个方法途径的考虑在内 。 我以前跟学生说,就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更为 成熟的哲学,那个时候,哲学逐渐地成为一个专业,对于个人来说,就成了专门 的职业,进入学校可以专门教哲学,而不仅仅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被称做哲学教授 ,不是泛泛的被称做哲学家(者)了。按我的体会,就是作为学科来说,哲学的“ 系统性”加强了。 我专门做过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在做这个工作时,我已经有了一般的哲学 基础知识,但是在写第一本书《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时,也只能做一些历史材 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写过第二本书《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以后,就不敢往下 写了;以后我学习了欧洲现当代的哲学,并且不断地温习、补习从康德到黑格尔 这一段的哲学思想,在我做《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想方式》这个课题时 ,又重新写了古代希腊这一部分,哲学的分量加重了,并且也敢一直写到了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自己这样不断地上下反复几遍以后,我比较有把握地跟学生说 ,你就先从康德或黑格尔哲学入手,使自己习惯于读哲学书。 读他们的书,可以使你比较快地、比较直接地了解什么叫“哲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定则。各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生入门的门径。我选的这条 途径,会让学生一上来就遇到困难,因为康德、黑格尔的书是出名的难读的。我 也不想把学生一开始就吓倒;我觉得开头难一些,以后碰到难读的书就不怕了, 因为哲学的书毕竟跟文学作品不同,只有很特殊的人才拿读哲学书来“消闲”。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对学生说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被普遍批评为脱离实际 ,是书斋里的哲学,这个批评当然是很中肯,很有理的。哲学进入大学的讲堂, 成为“专门”的“职业”,就会着意地营造自己独特的天地,强调自己的特点, 从而与其他的学问和人生实际剥离。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一直感到英美的有些 哲学过于技术性,我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在大学以别人不会的技术来稳 住自己的教席,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但是长期以来我有这个印象。现在比较贴近 生活实际的是法国的哲学家。 当然,躲进书斋、脱离实际不仅仅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学理上的问题 。康德、黑格尔的思路,是强调“哲学”要“纯”而又“纯”,这个“纯(粹)” 指的是排除一切经验的、被动的、接受的因素。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强调 的“纯主动性”,到康德、黑格尔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现实性、感性、 直观性的问题,在这个哲学系统中,始终不好摆平,尽管黑格尔以后,直到胡塞 尔,都强调“直观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观”,但是这个“直观”还是“主动的 ”,“纯粹的”。“哲学”如何接纳“被动性”的问题,是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 的。 和“新生”谈如何读哲学书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也是一个可以不断谈下去 的话题
② 如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如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是指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就是从全局、长远、根本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统揽全局、兼顾各方,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强调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做到把握全局、谋划全局、服从全局;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前瞻性。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形成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其实质是对原有思维模式的超越。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超越陈规、开拓进取,善于探求事物发展难题的多种解决办法和途径的能力。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入。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的局限,不迷信、不盲从,做到因时而动、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辩证思维,是指立足于客观事物的辩证性而展开的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善于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它要求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势、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显得尤为重要;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这就要求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区别不同情况、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因地、因人、因时制宜,防止简单化;坚持一分为二,客观分析形势,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防止极端化;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努力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越是形势好越要看到问题、克服麻痹松懈思想,越是困难多越要增强信心、善于化危为机和转机为绩,防止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防止片面化。
③ 如何掌握科学思维方法谢谢
想培养出科学的思考方法的话,那首先得学会一种思考的思路,再有一个人来引导你遇到一件事情要怎么思考,他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大概的方向,最开始的时候,然后你一个人独立思考并多去推理,这样的话时间一长你的思考能力也会变得很强的。
④ 什么是 哲学思想 怎样培养哲学思维
“哲学”在古希腊原意是爱智之学,是通过思考而获得万物普遍规律的一种过程。(不是物理的万物之理)哲学思想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正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都有哲学思想,只不过优越性各有不同。所以拥有哲学思想的方式是多思考,使自己心灵和谐、思想统一。
⑤ 如何培养哲学思维能力
1、多看哲学类书籍,将自己沉浸在哲人的世界里。
2、看到表象后,多思考想象表象背后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3、将自己思考后的想法用笔记载下来,以后回头看,自己消化
⑥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
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自觉的训练思维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笔者在此接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以疑为起点,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总是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有: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铁由铁原子构成,铜由铜原子构成,推出一切金属都 原子直接构成。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
⑦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具有天赋的探索欲望,表现为好奇,好动。在美国,老师通常认为孩子们完全能够胜任探究者的角色,而老师只是孩子们探究知识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孩子可以提问、大胆猜想,与小组成员一起设计实验步骤,老师也会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动手进行操作,从而验证孩子的猜想,总结得出结论。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美国小学的课堂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度量估算,培养孩子科学的测量分析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在科学课上,除了培养孩子的估算能力外,还要教孩子用地道的美式度量单位测量长度、体积、容积、温度等。得到数据后,孩子们还要学会分析数据,把握其中的规律,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三种状态时,孩子们可通过对温度的感知,预估物体在特定温度下的状态,也可以通过物体的变化,估算出当前的温度。但不同物体在什么时候会熔化成液体呢?液体会在什么温度下蒸发变成气体呢?这些都需要孩子们运用较精确的数据说明。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老师会教孩子们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测量和数据分析,从而证实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
审慎严谨,教孩子学会评判性思考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若干年前,大家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只有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产生过质疑,直至100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地球是圆的进行了论证。学校的海报“Determine what is right instead of who is right”也体现了同样的思维方式。
不盲从,不偏信,是美国孩子的特点之一。在课堂上,经常会有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如:老师会问大家“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还是在水中传播得快?”一开始不告诉孩子们标准答案。老师指导孩子们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最后鼓励孩子们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评估,最后下结论。久而久之,孩子们学会了不轻信,不盲从,懂得要客观分析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思维外化,教孩子用英文攥写科技小论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科学家会假想一些新颖的论点,通过设计实验步骤去验证,当验证不成立后,还会进行新的假想,进一步验证。他们通过描述实验步骤、现象,最终用论文来展示自己的论点和验证结果。
例如:老师会提供材料,请孩子们设计实验证明“水循环的哪个过程是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孩子们要先想一想:What have we known about the water cycle? 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步骤,动手操作。通常老师还会给出一个Possible Answer,引发孩子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继续探索。最终,孩子们会通过科技小论文为载体,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论。
学以致用,教会孩子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想象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通常大家对科学怀揣着一份敬畏,认为科学是深奥的,甚至是难以理解和琢磨的,但“美国小学”科学课并非如此,老师会引导孩子们从身边的现象去挖掘和感受科学的魅力。
例如:老师在讲“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时,并没有从原理层面直接切入,而是运用了童话故事,利用小主人公和蝙蝠先生的对话向孩子们娓娓道来“What echo means”。老师还会利用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鼓励孩子结合已学知识编撰科学小故事,在活学活用中,勤于思考,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真理。
美国小学科学课充满趣味性、探索性。科学教师非常重视孩子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提出个性化、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将孩子的亲身体验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应用实验步骤,同小伙伴们一起验证自己的设想。孩子们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获得了自主习得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中国的科学课理论多于实践,多是知识的传授,即便是有科学实验,老师一般都会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孩子们动手操作都是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得出相同的结论,证明科学课本上的理论或者定律。孩子们的探索被忽视,教学以考试为导向,考试以知识为衡量标准,会导致孩子动手和思考能力弱。
⑧ 怎样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哲学简答题
一般科学思维方法
thinking methods of general science
--------------------------------------------------------------------------------
各门具体科学通用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对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的专门方法的概括与总结,是具体科学思维方法和哲学思维方法之间的中介层次的方法。如数学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方法等等。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尽管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只是从某一角度或侧面来审视世界,但由于它具有较高的概括力和较大的适用范围,因而能够同时应用于不同的学科。这种方法的客观基础是科学研究对象和科学本身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这些共同的属性与规律通过客体向主体、客观向主观的转化,形成了各门科学通用的思维规则和手段,即各门科学共同的方法。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⑨ 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去培养的
所谓逻辑思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创立的一种以概念的定义为基础的一种分析和说明事物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逻辑思维最早属于哲学的范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是学习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和初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逻辑思维是比较好的途径。学习逻辑思维要从概念的定义、由若干概念构成的判断和由若干判断构成的推理学起。事实上,没有学过逻辑思维课程的人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在运用逻辑思维了。如,一个人上街买菜,就要运用到逻辑思维。他要认识要买的蔬菜,还要判断蔬菜的质量以及质量与价格的匹配程度等。所以,逻辑思维并不难,但要学深和用好则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