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有效方法
一、积极应答,适时给予满足
幼儿的情绪是他们的心理真实的想法。倘若大人一味压抑、不予回应他们就很有可能造成幼儿心理的操作,进而影响师幼间互动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幼儿的感觉和愿望合理时,就应得到尊重和同情,让他们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创设幼儿可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渲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二、让孩子学会倾诉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有烦恼在心里是不好的,如果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多找父母、老师或知心朋友倾诉,把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就会得到他们帮助的。父母或老师阅历深,经验丰富,看问题比较深刻、全面,有时父母和老师的一席话就可以解决你的烦恼。不必把自己圈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要解脱出来就要主动向家长和老师谈思想,主动地多接触人,多谈多聊。
三、家园合作
家是幼儿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个老师。家庭环境对幼儿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幼儿对同伴间的矛盾容易做出积极的归因,而家庭环境不和谐的幼儿多会出现脾气暴躁、易怒的情况。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终帮助幼儿实现情绪的自我控制。
⑵ 如何帮助幼儿管理情绪
1、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2、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3、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幼儿情绪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发泄出来,比如:大哭一场,或者化悲愤为食量,又或者绕着大厅跑几圈......当孩子把心中的情绪发泄完之后,家长可以上去跟孩子说:“怎么样?心情是不是好受很多了?以后你感到心情很难受的也一样可以这样做的!”
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的引导下,逐渐会学会怎么去控制情绪,当你发现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比以前有进步多了,那么你就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孩子会更加有动力就会进步更快。
幼儿情绪异常的话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安慰,让宝宝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的改正,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以上就是关于“幼儿情绪管理对策有哪些?”的介绍,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总是发脾气。
⑶ 如何帮助幼儿学会自己调节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会生气也是理所当然,只是有些孩子表达的方式比较温和。有的比较强烈,父母的责任就是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找到科学的疏导方法。帮助幼儿调节情绪的方法有以下几点。一,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二,与孩子共同设置合理的规范。三,教给幼儿应对消极情绪的具体方法。第一,宣泄法,第二,游戏转移法。第三,暂时回避法。第四,积极引导法。四,让孩子学会乐观的面对生活。五,教会孩子适当宣泄不良情绪。六,教孩子使用愉快的声调说话。七,教孩子调节情绪的注意点。1、尽量少接触黑暗,恐怖,邪恶等有害因素。2、要以身作则。3、转移注意。
⑷ 如何引导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
01 教会孩子合理宣泄
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教会孩子进行合理的进行宣泄,就像我们自己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也是需要宣泄的,只不过宣泄的方式不是太一样。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宣泄情绪的方法,比如:哭,或者与人进行交流,又或者可以进行运动,让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宣泄出去,负性的情绪需要疏导出去,不要憋着,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02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在遇到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要想法设法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话题引导到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上来,
比如:他(她)感兴趣的故事里的主人公遇到这样的事情后,是怎样表现的,让孩子从榜样的身上吸取教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的成长起来。
03 交流沟通
在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后,我们要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和孩子聊聊发生情绪的原因。
尽量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去和宝宝交流,让宝宝明白这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那样做又会是什么结果,让宝宝自主选择结果,这样有助于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
04 正确认识和重视孩子的情绪
家长要正确的认识孩子的情绪,必须重视孩子的情绪。让宝宝明白情绪并不是不能宣泄,而是需要找到正确有效的方式转化为积极情绪。
5、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一些小方法
在孩子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
家长要教会孩子深呼吸,或是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呆一会儿,或者自己去数数字,等自己的情绪平稳后,再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⑸ 如何缓解幼儿焦虑情绪
为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顺利度过焦虑期,就必须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排除“焦虑”。
家长要消除自身焦虑心情
2—4岁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生长发育特别快,但适应环境的能力却特别差,家长对孩子突然失去自己的精心照料会感到不放心。孩子入园,家长的“焦虑期”往往比孩子更长,更为严重,因此要克服幼儿的焦虑,就必须首先消除家长的焦虑。家访时,可以看出家长渴望优质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服务,他们特别关注教师的师徳、责任心、教育观念、教育能力等。家长最关心、最不放心的是教师如何照顾孩子的一日生活,孩子是否睡得甜、吃得香;对幼儿园的安全设施,绿化环境,光线、空气流通等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使家长放心,就必须消除家长的忧虑,教师首次家访时,衣着、仪表要注意符合教师的身份,要注意端庄大方,不要过分的打扮,让家长在第一印象中就有高雅健康的教师形象,只有博得家长的信任,在以后的交流过程中就带来方便。让家长感到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孩子好,当家长向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时,要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接受家长合理的要求,交流到幼儿的情绪波动的种种现象时,如家长反映幼儿在家也哭闹、情绪焦虑、烦躁不安、对自己发火、不肯上学、胃口不好、有头疼、腹痛、遗尿、夜惊等现象时,就必须告诉家长注意幼儿可能得了“焦虑恐惧症”,这时家长不要过度的紧张,幼儿的这一反常情绪是由于孩子与家人的依恋关系受到暂时的挫折引起的,它有一定的阶段性,就儿童而言,大约需3个星期左右的适应集体生活。在园的初期可以保持在家时不我待的生活方式,但过一段时间后要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作息时间,当孩子适应或,家长的焦虑就也慢慢的消除了,就可以用开朗、愉快的情绪去影响孩子。
家园共同帮助幼儿熟悉环境
幼儿是由于感到陌生才产生“焦虑”,为了消除幼儿的“陌生感“、对环境的”恐惧感“,在开学初,除了对幼儿的身体关注外,还应重视幼儿的心理需求,要按孩子的需求来安排一日的活动。首先从幼儿的特点出发,努力营造温馨的环境,活动室的创设体现材料“优”而无害、地板软而“安全”、设施“好”而不花巧,要吸引幼儿的视线。2—4岁的孩子喜欢摆弄柔软的玩具,喜欢独自玩耍,以次使其忘却与家人分开的忧虑。开学的前几天家长可以陪孩子来园熟悉环境,让孩子有机会与老师接触、融入新环境,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是你以后要来上学的地方,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通过孩子在玩滑梯、翘翘板等游戏,使孩子从快乐中去体会到幼儿园的吸引力。
幼儿提前熟悉自己的物品及幼儿园的活动场所,来园时老师的热情接待和关爱,惊心营造的生活环境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幼儿回家后会觉得幼儿园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在等他,继而产生了“我想上幼儿园”的强烈欲望。幼儿预先来幼儿园适应的心理发展水平好处多,幼儿在园地的整个过程中情绪的依赖不断地产生变化,“师幼距离”慢慢地在拉近,“陌生感”和“焦虑情绪”自然就减少了。
教师巧妙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
2—4岁幼儿要以生活为切口,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不失为孩子消除分离焦虑的一种好办法。开学初特别注意幼儿的进餐、午休、离园等环节的情绪,部分幼儿由于情绪不稳定,早餐吃得少,应给孩子多喝水或自带的点心,要保证有良好的午餐食欲;午休是孩子较难度过的一关,教师要结合家长交代的幼儿休息情况,允许幼儿带自己的物品入睡,让孩子暂时找到依恋的东西而安静入睡。对不肯入睡要哭闹的孩子要个别安怃,让他暂时由老师做保护人,由于幼儿对成人的依恋性强,开始一个月最好不要老师换班,保育员与老师要一视同仁的照顾好,使孩子有与父母重逢的喜悦,这样一来就慢慢可以冲淡他们的紧张和不快,因此在开学初,适当提前离园的时间是有一定德必要性。
⑹ 控制幼儿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来控制孩子的愤怒?
标签:性格情绪控制
孩子的愤怒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情绪,我们不应否认或压制它。当然,我们也不希望孩子随意地发泄愤怒,以至于培养出一个“暴君”来。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帮助家长理解并接受孩子的愤怒,并协助孩子用积极的方法引导自己的情绪。
1.了解情况,表示理解
当发现孩子生气的时候,家长首先要问清楚原因。有时孩子表达不清,需要成人的提示来回想自己生气的理由,如:“你是不是不舒服?”或“是不是和小朋友吵架了?”
问明情况后,家长对孩子给出的合理理由应表示理解和尊重,如:“我知道你受到了伤害,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但应该拒绝那些任何人都无法相信的借口。在采取约束性措施之前,先让孩子离开令他生气的环境,并与孩子进行平和冷静的交谈,这样能防止孩子愤怒情绪的继续累积和扩散,还能帮他保全“面子”。
2.露出笑脸,给予拥抱
温和的笑脸往往能使孩子的盛怒降温,减少敌对情绪。家长在了解孩子发怒的原因后,最好缓和一下气氛,给孩子一个轻松温和的笑脸,这样有利于随后进行冷静的讨论,使情况好转。
有时侯,家长只需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就足以使孩子转怒为喜。走近正在生气的孩子,给他一个亲吻或拥抱,都可以起到镇静作用。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喜欢让大人和他一起玩,所以,如果孩子正在发脾气,要把玩具摔坏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很喜欢这个玩具,从而阻止他的行为。当孩子正为一大堆家庭作业而烦恼时,家长及时走过去帮助他,用口头或身体语言对他进行鼓励,也可以避免他大发脾气。
3.合理表达,树立榜样
就算是有合理原因的愤怒,也要建议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允许他用语言大声讲出来,但不能用动作来泄愤,要绝对禁止孩子在发怒时打人或摔东西;应鼓励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如孩子告状说:“小明抢走了我的玩具。”你可以说:“去告诉他,玩具是你的,你想要回来,如果他不听,你会找父母帮忙。”
父母还应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从你身上学会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愤怒。当你生气时,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掩饰,你可以大声地把你的不满说出来:“我不希望有人乱动我的东西。”千万不能控制不住地大发雷霆。
4.释放愤怒,转移注意
孩子的情绪往往瞬息万变,将注意力适时地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当孩子生气时,应建议他去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来释放情绪,转移注意力。例如,出去散散步,在喧闹的音乐声中随便跳跳舞,或者跳绳,从而改变血液流动方向;洗个澡,把愤怒“洗掉”;用双手挤压泥土、撕废纸,或拥抱一下自己;到户外或者是自己的房间大叫;拍打枕头或者扔球玩;等等。
愤怒让人感到压抑、困惑和疲惫,但既然是无法避免的,就不妨通过积极的约束和消解方法,教会孩子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⑺ 幼儿调节情绪的方法
1、积极引导法
引导幼儿从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教给幼儿用乐观的心态看问题。例如:笼子里的小鸟飞走了,幼儿非常难过,妈妈告诉他小鸟也想自己的妈妈了,它飞出去跟妈妈在一起,会很幸福,这样幼儿也为小鸟感到高兴,不再难过了。事物都是有两面的,家长一定要引导幼儿积极乐观的面对问题,往好的一面努力。一个乐观的孩子情绪一般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2、宣泄法
引导幼儿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幼儿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还很弱,如果大人们不加以引导,使消极情绪郁积在孩子的心中得不到宣泄,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当然我们也不能让孩子随便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我们要作科学的积极的引导,教给幼儿以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给幼儿宣泄的时间和空间,用心倾听,给予幼儿关爱、理解和疏导。
3、游戏转移法
当幼儿产生负面的情绪时,我们鼓励幼儿进行游戏,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在游戏中提高幼儿认知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且消除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
4、暂时回避法
着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成人对儿童某些行为和情绪的关注,会提高这些行为和情绪再次发生的频率。因此,对幼儿的某些消极情绪,采取回避的方式更能减少它的发生。比如:当幼儿因某些不合理要求达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假装没看见,不予理会,因为此时你越理会越会就会幼儿觉得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成为他日后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5、做孩子的榜样
首先父母是榜样,我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这点很重要。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生气或者高兴时候的样子,你会很惊异地发现孩子的模样和父母很像,甚至举止都会很像。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和掌控情绪的能力。这样,我们就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告诉他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⑻ 如何疏导幼儿的消极情绪
1)“暂时隔离法”,给孩子面对自我情绪的空间
当孩子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脾气中,这时转移注意力已经没有什么效果。
父母可以将孩子暂时隔离开,等他情绪缓和之后,再引导其表达不满。
比如前面提到的小白想买绿裙子,妈妈本来的处理方式是“给你买,但不一定买得到,要看明天的情况。”
其实妈妈可以等孩子冷静下来之后这样说:“绿裙子是挺好看的,可我觉得你穿那件粉色裙子更好看,昨天还有阿姨夸好看呢?如果实在觉得不合适,妈妈再带你买绿裙子。”
这样做可以让孩子要求得到满足,同时也会忘记对绿裙子的偏执。
只有给孩子找到解决办法,才不至于让他乱发脾气。
2)给孩子建立规则,才能杜绝再犯
孩子只有具备规则意识,才不会乱来。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发脾气,觉得这只是一时之气,过一会就好了,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这大错特错。
对于孩子来说,对和错的概念一定要分清楚。错了就要道歉,这样当孩子发脾气时,才会听教导,并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
3)发挥“共生效应”,把自己的积极情绪传达给孩子
比如小磊见到自己的零食给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会大发脾气。
这时父母的其实可以这样处理,先理解孩子的心理:“爸爸知道零食是你的,你是怕自己的零食全部给别人是不是?可是柜子里还有很多,妈妈明天还会给你买,没有人会抢的”。
当孩子发脾气时,首先要找到原因,然后缓和情绪,把正面情绪传递给孩子,这样才能实际解决问题。
⑼ 幼儿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一、认知训练法:情绪是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不合理的认知是许多消极情绪的源泉,即所谓的“自寻烦恼”。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有自寻烦恼倾销的人容易把事情和自己搞得更糟,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合理的或者叫做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单向思维、以偏概全、不合理的思想等都是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的表现。由于受遗传和不适宜的教育的影响,在有些幼儿身上也存在着这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比如有些幼儿喜欢钻牛角尖,有些幼儿比较偏激,这就是幼儿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的表现。认知训练的重点就是在纠正幼儿不良认知的认知习惯,培养幼儿合理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等让幼儿学习别人的合理思维方式,也可以通过让他们看到事物的后果来纠正他们的不合理思维方式。
二、系统脱敏法:具体做法如下:先让有情绪障碍的幼儿接近能引起微弱焦虑情绪的刺激,然后让幼儿放松,由于放松对焦虑的抑制作用,幼儿变得可以忍受更长时间,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这个刺激就不再引起焦虑反应,然后加大刺激再进行放松训练,最后达到最害怕的刺激也能坦然对待。
三、深呼吸法:深呼吸法就是借助深呼吸使刺激的情绪趋于平静,这种方法的生理学原理在于“深呼吸时,人呼出了大量二氧化碳,从而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失去了平衡,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便做出保护性的抑制反应,这样人的紧张情绪就得以消除,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幼儿容易掌握。其做法是:静静地坐到凳子上,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气沉丹田,再慢慢地呼出,重复多次,即可使情绪稳定下来。家长可做示范让幼儿模仿。
四、音乐调节法和体育活动调节法:即当幼儿遇到情绪障碍时,听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或做一些喜欢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地调节幼儿情绪的方法,也是两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使幼儿从小就学习运用它们。二者共同之处就是借助于刺激性较强的活动转移,分散人的注意力,从而减轻消极情绪对人的控制。
⑽ 控制幼儿情绪的方法
1. 拥抱法
孩子生气了,已经开始踢打尖叫了,这时要做的事是使他冷静下来。而使孩子快速平静下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蹲下身来尝试抱着他,然后轻轻地哼唱歌曲,缓解孩子激烈的情绪。
2. 直面问题法
如果孩子是因为做事受到阻碍而生气,那就给他建议,协助他去尝试新的有效途径,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了,或者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怒气也就消了。但具体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而不要去替他做,否则,不仅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而且可能会助长孩子利用“愤怒”来偷懒。
3. 有氧运动法
有氧运动就是呼吸顺畅类型的运动,强度低,持续时间长,通过连续不断或反复多次的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我们能够顺畅地完成呼吸过程,只是有呼吸的缓慢与急促之分。例如,走路、游泳、做健身操、骑车等都是有氧运动。
每天都要坚持让孩子进行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确保幼儿得到充分的身体锻炼,同时,有氧运动能使身心的能量得到释放,有利于减少压力,进而降低愤怒的频率。
4. 鼓励强化法
教育者以语言、实物、表情或动作鼓励、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以达到调控孩子愤怒情绪的目的。例如,当孩子骂人时,教师蹲下身轻抚他的头说:“××平时最听话了,从来不骂小朋友。骂人是不对的,××不骂人好不好?做个乖宝宝。”这种肯定加激励,会让孩子很快停止因愤怒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5. 规则管理法
教育者可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表达愤怒的行为规则。引导孩子宣泄愤怒,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纵容孩子胡搅蛮缠、生气发火。例如,当孩子为少买了一件玩具、少吃了一些甜食,而大发雷霆、怒不可遏时,家长不可一味地退让,应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对其讲明其中的道理,并与之协商日后遇到类似问题的处理办法。教育者应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情绪行为规则,对孩子的情绪行为提出限制,弱化其发怒的不合理原因。比如,一个孩子在愤怒的时候摔打玩具,教师可以这样对他说:“玩具是给大家玩的,是大家的东西,你不可以摔。就像别人摔你一样,它会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