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运用哲学
这个问题有点儿大!
其实哲学本身不是要让人来用的,“用”之可用在其使用价值,是某种事物的某种具体的明确的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以“有用”来对待哲学,本身就是将哲学矮化和弱化的表现,是不了解哲学导致的后果。或者,是将哲学科学化的结果,即把哲学看作了某种自然科学,以为这一学科肯定与化学、物理学、几何学等等一样,会有着具体的效用。
我经常会遇到相似的问题。过去有学者往往用哲学有“无用之大用”来回答此问题。我想,既然问者由此一问,那就应对此做专门的解答。我认为可以从思维方式、观念水平和立场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回答此问题。
其一,从思维方式上看,哲学之用在于通过哲学化的思维训练,使人的思维方式尽可能理性化——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或者问题的本质;不要被主观的情绪所误导,要清醒地看待事态发展;要考虑前因后果和左右关联,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一个事情的发生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理性化思维方式。不管西方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训练都是题中应有之意。人类超越于一般动物的一个标志就在于人的理性思维,或者说,理性思维是人超拔于动物群体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根本手段。
之所以说哲学之用在与理性思维方式,就在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上。哲学本身的发展建基于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在具体科学有所突破的基础上,将其思维结果与思维过程相结合,找到人类思维的内在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任何一门具体科学发展到一定高度,都会归结为哲学问题——即不再是探究该学科单个门类的问题,而是要考虑整个世界与宇宙的本原与发展规律的问题,因此,英联邦国家的博士学位叫做philosophy doctor,有人翻译作哲学博士,其实大可不必,直接译作博士即可,其含义即如上所说,该研究者的学术高度已经可以达到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的水平了,如此而已。
其二,从观念水平来看,哲学之用在于通过哲学的训练,可以使人凝练出较高水平是观念(概念),从而可以深入把握事物之本根,从本质而不是从表面来考察和解决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别不是外表的体格与体力,而是内在的观念差异。由于每个人拥有的观念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见解是自热而然的事情。拥有较高水平观念的人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可以从当下状况,回溯问题的由来与根源,并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走势。而那些只有简单观念的人,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如此等等。
哲学的诞生就在于人类对世界宇宙本原的惊诧,对万事万物发展趋势的由衷渴望,其究极根源在于人类试图以有限把握无限,并以此来突破肉身的有限。哲学部分东西古今,就其观念水平而言,都是很值得我们珍惜的人类思想的结晶。
其三,从立场方法来看,哲学之用在于给人提供一个立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哲学是有阶级性的,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事实上,我们都明白,不同利益集团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肯定不一样,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就是此意。我们过去常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过去的就哲学相比,与当代西方哲学相比,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即立场的确定性、观念的科学性和方法的有效性。立场的确定性在于其阶级性,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宣扬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解放自身,要解放每一个人。观点的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是对人类迄今为止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的概括总结。(关于这一点,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开放体系,至于有些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要么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随声附和,要么是有意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信口雌黄,这里不再做一一辩护。)而方法的有效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为了群众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以上所述,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突然就想起来老子对“道”之为“道”的“强为之名”,我在这里解释哲学之用,颇有点儿“强为之名”的意味啊!
以上所述,是我个人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用的理解。理论水平有限,肯定会误舛处处,期待着方家批评。
B. 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课程。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有何帮助
通过学习哲学可以学会辩证的思维模式,我们学校学习的基本都是知识,是数据;而哲学学的是如何思考,如何学习,是学习模式,思考模式,是编程语言
C. 我们应怎样运用哲学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
学会思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端正态度。
但是,哲学绝不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工具。
哲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世界本来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所以,如果你真懂了哲学所思所想,也许你最大的快乐是这种认识本身。
致以是好是坏,这是个不确定的。
有些人因为学哲学而让生活变得更坏了;因为他们认识到了一些比较悲观的“现实”;而有些人则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变得更为乐观了。
D. 通过哲学人生的学习,谈谈如何用哲学观点指导你的人生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哲学是明白学,学了哲学就明白,遇到事就会用哲学的观点去指导你的人生。
E. 如何将哲学中的方法论运用在生活中
说实话,哲学一般不会直接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除非你是哲学老师或者教授,哲学就是你要讲课的内容。
哲学确实在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应用的:
1、哲学的应用通常体现在其指导作用,或者间接影响作用。哲学通常是指导生活、学科和应用技术,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的存在。
2、哲学可以提升人们日常生活的逻辑分析、理性思辨的能力,拥有哲学思维,更能明辨是非。
3、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的问题、思想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全部人性和伦理的问题。
4、哲学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活,挽救一个人的思想,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们可以用哲学来帮助别人,帮助自己。
F. 如何运用哲学思考自己的人生
从哲学上来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应该在贡献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G. 哲学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我自己学哲学,怎么样应用在生活上?其实我觉得学哲学之后,遇到任何问题,我都会想到哪一个哲学家说过什么样的话。这都是很直接的具体的帮助了。
通常我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比如说跟别人沟通有问题,或者我做的事情被否定了,受到很大阻碍的时候,我就会想,这可是一个考验,帮助我自己要更努力去设法跟别人沟通,去了解别人为什么要批评我,为什么要否定我。所以,这就是一种思维的习惯,所以你如果自己去想的话,可能很有限,所以我们所提供的是什么?提供的是一百多位西方哲学家思考的线索。
这个线索,你平常用不上,但是你不可能都用在自己身上,所以你学了哲学之后,就要练习跟别人讨论各种问题,养成习惯。我很多同学都承认,他学到诚信概念,光是第一步,就已经很有帮助了。跟别人就已经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促进沟通的效果。
我自己也是这样,我这几十年,回想一下,没有跟别人吵过什么架,好像跟别人来往都是清清楚楚。所以我上次提到一个观念,同学们觉得这个太好了,能学到这一步就已经很好,就是透明的。任何一个人碰到面就很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事,为的什么情况而跟这个人碰面,这个人是谁。
我讲简单的,我今天坐车,上车之后我找座位,这是很自然的生物本能,我们都是生物,我找到座位坐下来。
到了下一站,上来一个老太太,这个时候我就要反应了,让不让座?我可以不让座,因为没有人规定我让座,毕竟我也退休了。但是我看到老太太的年纪跟我母亲差不多,当然我母亲已经过世了。我心里就会想,这个老人家站着很辛苦,我就让她坐。
我这种行动是因为我知道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你都要做直接的反省,我是谁,这老太太是谁,我不是墨家的信徒,墨家是把每个老人家都当做自己的长辈,我做不到。我学习的是从别人的角度应该怎么看。
我曾经长期练习什么呢?在1997、1998年我在欧洲教书,在荷兰。那时候我就提醒自己我要开始练习,我说话的时候要听自己说话。
比如我现在说这句话,我自己说的时候,我事先听到了,因为我还没说的时候,我心里想这个话,我等于就听到了。
那我就要想,我说这个话,别人听到会有什么反应。他听到之后有这个反应之后,我后面要怎么继续说,使他的反应走向我希望他理解的这个具体的内容。
所以这样一来,我才能够在跟别人不断沟通的时候,一方面说话,一方面听自己说话,一方面地去修正它,调整它,让我们之间的对话可以更有明确的效果。
做事我也跳开看自己怎么做事,别人来了,我跟他怎么互动,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很专注很认真。
我练习,当然不至于精神分裂,就是我说话的时候,我在听自己说话,做事的时候,我在看自己做事。一年下来,我觉得我的生命是透明的,我跟任何人来往,一眼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可以成为朋友,他是不是友善的。如果不友善的话,跟我的身份角色,我的言行表现很坏的话,就要改善它。
所以最后我们讲的是将应用在伦理学上,伦理学在西方比较复杂,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去研究后设伦理学,就是你说句话,你后面有什么样的预设。什么叫后设伦理学呢?你说这是善,那是恶,我们要先界定所谓的善是什么,所谓的恶是什么。
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需要某些伦理规范作为他生活的原则,规范嘛,让你知道说适可而止,说话做事跟什么人应该如何地互动,都有一定的社会上的要求。我们现在所强调的是什么?整个西方哲学的结论,为什么到后来会转向了所谓的永恒哲学,然后在这之前,是特别提到一位法语哲学家,列维纳斯,他才过世没几年。
他把伦理学放在第一哲学,你想也知道,第一哲学一向是形而上学,笛卡尔就说形而上学是根,其他的都是它的树干和枝叶。但是列维纳斯说第一哲学是伦理学。他是犹太人,从小有深刻的传统,我最近常常在想两句话,说同学们对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圣经,有机会还是稍微了解一下,因为整个西方文化就是两个H,一个H我们知道,希腊,一个H是希伯来,犹太人。
所以列维纳斯是很认真的学者,他就提出两句话,一句话是圣经里面犹太人的十戒,他们列为第六戒,天主教列为第五戒,就是不可杀人。集中营里面,犹太人的同胞600万人都牺牲了,他说不可杀人的时候,要把别人当作他者,可以跟你完全不同,他也让你知道你自己也是别人的他者,要尊重这样的差异。不是一个复制品,不是你的另外一个我。不是的。
第二句话是什么呢?更深刻了,萨姆尔回答上帝,要坐在沙漠里很苦的,任何一个他者,对你不认识的,他对你投以求援的眼神,他摔跤需要你帮助,你这时候就要回应了,我在这儿,我准备好了。
所以这样讲我与他者的关系,一方面消极方面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积极方面,随时回应别人要求,只要在一个地方、一个时间出现的任何一个人对你都是他者。你对他的需要视若无睹,请问你能帮谁的忙呢?你一定要确信这个人是我的朋友,他帮我的忙,我要回报。这样的机会不多了。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把这套学会的话,一方面可以尊重别人,一方面可以帮助别人。
你看人与人的关系各种关系是透明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尼采说得好,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而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器物、制度和理念。而人有身、有心、有灵,互相对照。
H. 在学生工作中如何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实践
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指导出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实践。所以,本质上是由正确的世界观决定的。
具体方法是,将自己的知识总结起来,用科学看一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才能真正得出自己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相对更正确的世界观。
I. 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哲学,谁来帮我解决一下,谢谢
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对还原论和整体观两种方法论有所认识和比较。在《老子》第一篇中对此有精彩论述:“有欲观”(即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对事物的认识由“形”(徼)而及于“神”(妙);“无欲观”(即整体观)则由“神”而及于“形”。两欲观法互相配合,由“徼”及“妙”,又由“妙”及“徼”,互为体用、反复验证,直至完美获取宇宙真实的神形全貌。故尔,老子强调,“有欲观法”和“无欲观法”并无此厚彼薄之分,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即此两种方法论均为揭开宇宙奥妙之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且都源于人类的智慧,殊途而同归,并无高低的区别,只是应用范围有所不同(见附图),越是复杂的事物,整体观的优势愈加明显。老子认为这两种观法皆俱有极高的发幽解昧能力,故曰:“同谓之玄”。事实上《老子》八十一章,无处不闪烁着“有欲”和“无欲”观法相辅相成的光彩:时而见“有欲”观锋芒毕露之灼见,但却隐隐涵括“无欲”观灵感的真悟;时而感“无欲”观精妙绝伦的展现,却又深深反映“有欲”观研究的精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然一体。这两种研究方法,各自己经十分超群(玄),两种方法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地配合,更是妙不可言(玄之又玄)。因此,是认识宇宙,解开一切奥妙的钥匙(众妙之门)。
J. 如何运用哲学的方法和观点来对待生活中的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意识科学的独立和迅速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又发生了变化。
哲学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围、领域的问题了,而是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的规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基本状态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
哲学本身只是展现思维的不同维度,并无对错可言,可若以实践探寻客观世界本来面目即存在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