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才能练好草字
练好草书的方法有三种(个人认为):
循序渐进法:先练习比较简单大气的楷书 比如:颜体,赵体等。在逐渐转入行书,渐入草书的练习。好处:根基稳,更规范,易形成自己风格。缺点:速度慢,考验耐心,须持之以恒。
速成法:直接找一本带翻译的名人字帖临摹,写之前先把要写的字翻译一遍。好处:成速快,较规范。缺点:内行可能发现根基不稳,写字飘飘然。要求:要有标准的姿势(如站桩等)。
耳濡目染法:每天坚持看帖,并研习其运笔方法,将侧重点放在笔法练习,在熟悉其运笔过程后研究字形结构。好处:下笔有神,笔法精湛。缺点:结构不够准确,需后期努力。要求:对笔触即运笔过程领悟能力较高。
总结:在练习过程中少不了一个词:坚持,切记不可半途而废,随意落笔,要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却不能胡乱涂鸦。
⑵ 怎样学好草书
江南公子教你学草书
如何写好草书 这是人们经常会问到的问题 在此 本大师详细的解答这个问题 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草书书法( Y& {2 R2 F$ N4 ?4 G/ R2 L/ _
首先 要摒弃错误的书法理论 长久以来 一些对草书一知半解的人 往往会给人灌输错误的草书学习方法 比如 认为楷书是草书的基础 学习草书之前 必须要写好楷书 其实 各种书体间触类旁通互相影响 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强调楷书是学习草书的先决条件 这就是胡说八道了 我们要知道 在楷书产生之前 草书早就广泛的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从确切的物证和历史记载来讲 至少在汉代 草书就相当盛行而此时楷书还没有产生 因此 说楷书是草书基础 这是罔顾事实 以讹传讹的结果5 |( s9 B, r5 Z" H
其次 从草书的用笔 章法 意境等特点来讲 和楷书泾渭分明胡越殊风 孙过庭讲 草以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 不能成字 就非常准确的表达和概括了草书特点 也就是说 草书要化方为圆 如果不能飞动 园转 准确地表达草书的线条和形态将谈不上草书书法 而楷书是以点画为形质的 楷书字体线条分明 点画明确 是端庄公正的方块字 由此可见 草书与楷书在本质上天壤之别 如果强行将楷书作为草书基础 岂不是生搬硬套 强词夺理耶7 j. M2 e: h. c" s( i% n& u
因此 要想学好草书 首先就要避免出现楷化思维 也就是说 在写草书时 不要出现楷书那种字字独立 行行整齐 大小统一 字形见方 笔笔工整的特点 草书是动态平衡 章法上要交相辉映 以局部的冲突来形成整体的和谐 在变与不变中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的境界 颠张醉素草书中 那种时而一行数字大如斗 时而千缠万绕细如丝的精彩风貌 岂是楷书能作为基础的吗?
; N! {- W- c. l M) t 明白了这个道理 本大师就继续讲如何循序渐进的学习草书 正式学习前 先用一二天时间将毛笔以90度的角度在纸上画连续的8字 直到能熟练自然的划出线条均匀的8字为止 这是锻炼草书中锋用笔和流畅书写的不二法门 + |. ]1 U# A& d1 H) q- n( t
接下来 学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千万不要学什么草诀百韵歌 草书口诀等这些乌七八糟的字帖)学习目的是认识和掌握基本草字 待掌握基本字形和草法后 转而学习王羲之17帖或孙过庭书谱 临习以上两帖时 首先要不分青红皂白的通临一至二遍 然后再选择其中段落仔细临摹 直到基本形似再临习下一段落 如果此两帖已经临习完毕 就基本掌握了草书的变化和草法
- m* \6 y7 @) J! ?) b" B6 I$ u 此时 就要以自己的爱好和取向选择历代草书大家中的一位来专门学习(并且这种选择是终生的不可半途而废) 这些草书大家的作品可以是二王尺牍 可以是张芝碑帖 可以是张旭墨宝 可以是怀素手迹 甚至黄庭坚 祝枝山等的优秀作品 但绝不可以取法三流书家 否则品味庸俗 习气陈厚 积重难返5 q3 u+ F$ ?) W# l) ]/ j+ J8 T
如果自己已经对专门学习的书家有了掌握后 又要广泛阅读和借鉴各家各派草书 并深入学习书法历史和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说文解字和古汉语 同时研习章草 特别是要仔细学习急就章月仪帖和优秀草书汉简。。。。。。本讲到此为止 后面更精彩 欲知后话 请付酒钱
-------------------江南公子
⑶ 怎样才能写好草体字
万事以书法宗旨为纲,你先学楷书,学到书法精髓(基本的书法笔画写法和毛笔的技巧运用,如边锋、转笔的技法)再用到草书当中皆可,当然也要有灵性,草书不能临摹的太深,草书是以抒发书者的心灵为要旨的,要以自己的心去写,用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去写。
⑷ 草字应怎样才能写好
我也认为你可以先将行书练好,第一用的多,第二行书练好的练起草书也会简单一点,不过你一定要写草书的话.你可先将帖上的字找出一定的风格,然后找一个你最喜欢也最适合你的风格,先临贴,练到字型都能自己把握的时候,再自行发挥.
⑸ 如何练好草书
实用性决定了常用和常见的是行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练草书可不是一会儿的事。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先习楷书,楷书写好了再练草书。要不然写出来的字飘虚,没有骨气。先识草,看看《章草》。再一个字拆开了,看它的构架,如何将它符号化,找规律,常推敲。持之,成矣。
⑹ 怎样写草书好看,拿笔的姿势要详细点
针对当今草书的现状,来谈谈学习草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草法的严格性
草书的草法是很严格的,所以写草书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草法,是千年书法历史约定俗成的,最早追溯到章草,以及《十七帖》。学习草书比学习其他书体要多一道功课:字的特定性,要求结构准确,不能任笔为体。初学者可以多看看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以及《书谱》《十七帖》等,这些长篇的草书经典,有助于掌握草法。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比草书慢,又因为比草书相对容易辨认,相对于楷书又较灵活,所以实用价值较高。
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都是行书,未见有草字夹在其中,而张旭、怀素遗存的经典草书样本,则无一不是纯粹的草书体。
所以我们还应从历史的角度去正本清源,以学术理论为依据,切实提高对书法的认识度,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结语
在近年的各类全国书法大展中,草书的投稿是最多的,说明草书在当代有着众多的爱好者,已不是曲高和寡的书体了。而且,草书的影响甚至越过书法,跨越至其他艺术门类甚至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曾经在一部故事片中任美术设计师,外国导演在一个武打动作的镜头中,就要求我在背景上以草书来展现:在一个墙面的草书映衬下,两位演员在打斗,动与动的结合,从立体到平面完全展现了动态的艺术升华,通过转动的镜头也将草书艺术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草书作为特定的符号,也广泛运用于书籍装帧中;也有设计师选取草书印在T恤上,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有的将草书刻于木板上,制作成彰显品位的装饰画;有的让草书“爬”到墙纸上,成了家装的一抹亮色……
从稿书到艺术书体,草书完成了历史性的身份转变,而如今,我们也将就草书的艺术性反复揣摩,放下浮躁的人心,不断地探索、研究,以达到物我相忘的书法最高境界。
⑺ 学习书法,如何掌握行草书笔法技巧
链接:https://pan..com/s/1hxwrerLKomrgBuD-6CQ9bw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它,除了实用价值外,更兼有艺术价值,因此书法作品常与绘画并举,是我国文化的资产,这里有零基础也能学好的书法课,15天轻松写出漂亮人生!
⑻ 如何学好行草书法
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祖国独有的汉字的线条组合和建筑结构,以及我们祖先独创的毛笔、墨汁、砚台、宣纸即“文房四宝”书写工具和材料,还有历代文人墨客遗存至今的碑刻和法帖,让书法在我们民族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在新的世纪,在电脑信息时代,书法艺术依然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从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书法热,至今不衰,而且更加高涨。越来越多的朋友在生活舒适的今天,开始关注和染指书法艺术。那么怎么样才能学习好书法呢 ?我以为: 第一、要有良好的心态。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学习书法,首先要热爱书法艺术,要培育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兴趣,就是持久的兴趣,有志者里常志,而不是心血来潮的五分钟热血,更不能浅尝则止。既然学习它,就要迷上它,掌握它。就要深入地、仔细地研究,琢磨,就要临池不辍,就要爱不释手。所谓端正学习态度,就是克服急功近利和畏难情绪。以平常心态,来玩书法。作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镶嵌在生命里。有人问我都是什么时间写字呀?我其实不好回答,书法已经融合在我的生活里,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了,这就好比那些喜欢麻将牌的朋友,家里一定有麻将桌,麻将牌,也一定有大块时间聚来哥们姐妹打麻将一样。因此,热爱、兴趣、是最重要的。你只要真的热爱,你就一定能舍得工夫去追逐,就一定能通过日积月累,摘取书法艺术宝库中自己喜爱的璀璨明珠。 第二、要循序渐进。学习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而且开始往往也是比较容易,而越是深入,越是艰辛。所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初学者尤其要克服急功近利,希望走捷径渴求速成的心理。须知任何一门学问或者艺术都是要循着其特有的规律,逐步了解掌握的。就字体来说,一般先学楷书(也有从隶体入手的),再学行书及其它字体。楷书点画分明,结构平稳,用笔方法齐备,便于学习。因此,先学楷书是符合学习规律的。当然,先学楷书,并不是说,等到楷书学好了,才能学行、草。一般地说,楷书基本笔法和结构方法较为熟练后,即可学习行、草书。楷书与行、草书交替学习,还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就某一字体来说,先学笔画,再学笔顺、偏旁、部首及结构。以楷书为例,笔画是楷书的基本部分,犹如“机器”上的“零部件”,先有“零部件”才好组装“机器”;掌握或基本掌握楷书的笔画后,才能再按笔画顺序组合偏旁部首,以至完整的独体或合体结构的汉字。当然,先学笔画,并不是说,等到笔画学好了再学写字。一般地说,从笔画入手,更符合学习规律;而在学习偏旁部首和结体的过程中,又可进一步掌握笔画的写法。就字的大小来说,先学写大楷,后学写小楷。先学写大楷,好处有三:1、大楷笔画较粗、较长,书写时,起笔、行笔、收笔的步骤比较明显,便于理解,宜于练习,如有病笔也显露得较清楚,易于纠正。2、先学写大楷,有利于锻炼腕力和臂力。3、先学写结构开张的大楷,待结体基本法则掌握后,再缩小就不难了。若先写小楷,则容易养成拘谨的习气,放大写反而写不好。就专与博的关系来说,先专学一体,后博学多家。先从一体入手,集中精力,把运笔和结构特点掌握好,领悟精神,融会贯通,就能举一反三,再学同一字体的其它风格或别的字体也就不难了。初学就想“博”,必定贪多嚼不烂;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今天学“柳”,明天学“颜”,也必定欲速而不达。博学多家,要以专学一体,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为前提。古今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在专学的基础上再集众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三、要持之以恒。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当然不是短时间就能学好的。书法的基本功,包括动手能力、鉴赏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能不能长期坚持勤学苦练,是决定每个学书者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过刻苦磨砺,是决不会有什么“妙手”和“神来之笔”的。被尊为“书圣”的晋代王羲之,以至唐宋各名家,哪一个不是持之以恒苦练数十年才成功的呢?“墨池”“笔冢 (zhǒng)”等等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说明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苦练和有恒。在当代,像古人那样勤学苦练而卓有成就的也不乏其人。我国第一个书法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尉天池就是其中之一。他六岁受家教而开始学习书法,50年代初期在师范学校读书时,练习书法自觉而刻苦,后来进南京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执教书法期间,他先后师承着名书法家沈子善先生、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至今数十年如一日,博习精研篆、隶、草、楷、行诸体,尤其擅长行、草书,自成“苍劲浑厚、潇洒豪放、秀逸清奇”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前人和今人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学习书法,就要以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只要方法对头,日复一日,年复一日,苦练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另: 临摹与创作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两个阶段。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高级艺术。它具有诗歌的神韵,图画的灿烂,音乐的旋律,建筑的造型,舞蹈的姿态,雕塑的立体感。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它呢?现就如何学好书法略谈浅见。一、掌握学期书法的要领1、执笔法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可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对于学习书法是十分重要的。执笔法包括要求、要领和书字执法三方面。要求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指实就是执笔的手指实实在在地将笔杆稳健地约束住,但不能执“死”,指不实,运笔势必乏力;掌虚,就是指提笔的手心要空虚,其中空隙,形如握卵,如果掌心不虚,笔杆势必被执死,使运笔受阻;掌竖,就是书写是手掌竖起,尽量做到与笔杆平行而且同垂与纸面。这样笔锋才正,锋正才能四面势起,写出丰润有力的笔画;腕平,指书写时,肘腕并起,与桌面保持平行,书写时候才能挥洒自如。要领包括笔杆垂直和运动灵活两方面。笔杆垂直是指执笔写字时,要使笔杆与纸面始终保持最大限度的垂直状态,因为这样下墨快,使书写出来的点面线条有力度,有立体感;要做到运动灵活,关键是要避免将笔杆执得过紧,不致造成僵死的情况;五字指法,是指:按、压、钩、顶、抵,在此不做详细的分析。2、运笔方法所谓运笔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写字者运用臂、肘、腕、指来指挥手中的毛笔,按照合理的行笔轨道、速度、力度,提按而塑造的笔画方法。学习书法的成功与否和掌握运笔的深浅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勤学苦练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学会临帖与读帖相结合的方法。临帖有对临与背临两种,读帖则是分析字帖的笔画、结体、用笔的轻重、轻慢和方圆、曲直、枯涩、浓淡等,分析结构的松紧、纵横、偏正、主次等。三、循序渐进1、先学楷书,后学行草2、先学大字,后学小字3、先专后博四、书外工夫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在除学好书法的结体、用笔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艺术修养。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往往最容易在他写字的风格中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办事马虎、处事不实,那么他所写的字也免不了轻浮、潦草等不良习惯。
⑼ 怎样写好行草书
1、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2、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3、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4、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5、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6、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
7、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8、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9、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10、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