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装备怎么对付松山的日军
松山战役的确很悲壮,但充分反映了国军的弱点
1、不重视战前侦查,实际上日军的堡垒以木头为骨架,后期发现火焰喷射器一喷一个准,就是喷在旁边也能点着,如果早做侦查,完全不同。而且对对方的火力阵地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全靠人命填
2、步炮协调太差,基本是炮兵在后面进行间接射击,然后就是步兵用人头填,反过来,看看TG,日后的济南、四平、太原、兰州等战役,都屡屡把山炮拆散,运到前面,在100米距离上直瞄射击,而且TG最擅长的就是土工作业和连续爆破
3、不注重预备阵地和出发阵地,打下子高地后,日本人一个夜袭,308团就居然全跑回出发阵地了,等于白天白打了
4、小兵群战术基本没有,还是散兵线,当靶子
这些错误,在37的淞沪会战就全部出现,到了44年,还是继续犯,没有一点改进,带了48年的塔山,还是这些错误
反观TG,以四野为例,德惠战斗失利,总结出炮兵要集中使用,四平战役失败,总结出四队一组,结果打锦州、打天津都是一战而下
这就是差距,GJ是被动地应付战争,TG才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贰’ “日本八路”:在中国抗战怎样对付日军
1938年7月29日,日本兵前田光繁被派往河北省南部一个叫双庙的村子监督采石,当晚在村公所被八路军游击队俘虏。被俘后,前田觉得自己死定了。然而八路军没有打死他,却向他出示了一份优待俘虏的文件。在八路军总部——山西武乡县王家峪村,他碰到了同样被保护得很好的俘虏小林和冈田,他们在这里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当时,前田有点儿开窍了。
“日本八路”还教给八路军的一些“秘密武器”。当年在冀中做过敌工工作的老八路朱占海回忆,1944年后开始局部反攻,经常出现围住鬼子炮楼用“八路式日语”喊话的情景,一时间南腔北调,敌工部的战士经常抱着脑袋哀叹,说这些唐山味儿的冀东日本话,保定味儿的冀中日本话,只怕炮楼里面的鬼子和伪军没一个能听明白。但事后朱占海从俘虏那儿知道,用这种变了调的“八路式日语”喊话,与正规的“日本八路”来喊话,效果竟然差不多。
原来,鬼子炮楼里,一听到正宗的日本人在下面喊话宣传,指挥官就会大骂“反贼”,并勒令射击,用枪炮声压住对面的喊话,宣传的内容也就听不到了。而如果是中国八路说日本话,日军指挥官总是听不懂,不知道对方在喊什么,往往也就不会射击,听之任之。日本人好认死理,越是听不明白越要听,使劲儿琢磨八路在喊什么。有时候还真让他们给琢磨明白了,还要彼此交流一番。于是,八路的宣传效果也就达到了。
抗战胜利后,1000多名“日本八路”半数回了国,而前田则选择留下来继续支援八路军的工作,直到1958年才回到日本。
‘叁’ 张治中研究分析中国对付日军的形式是怎样的
张治中研究分析了“九一八”到“七七”的多次惨痛教训,他把中国对付日军的形式分为3种。第一种,是“他打我,我不还手”,“九一八”便是;第二种,是“他打我,我才还手”,“一二八”、喜峰口战役都是;第三种,是“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先发制人”或叫“先下手为强”。
对眼下迫在眉睫的新的淞沪战争,张治中认为一定要采取第三种策略。他把这个意思电告南京政府,得到的答复是:“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七七”事变,证明张治中的忧虑决非杞人忧天。7月8日,他便从青岛疗养地急返南京,部署强化上海周围兵力配备。
虹桥机场事件,促使张治中作好迅速进入战争状态的准备。
‘肆’ 侵华战争时,面对日本鬼子扫荡,中国老百姓怎样才能保住性命呢
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日军他会对于老百姓是进行扫荡进行搜刮物资,他们会对当时的百姓进行烧杀抢夺,还有会对老百姓的生命会造成了威胁,那对于当时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逃命。
并且在当时的话,在城市里边如果说日军来了,没办法进行跑路的话,但是敌人他会为了维持一些表面上的状态,他们会派人来维持治安,如果说市民他不闹事的话,那他可以选择屈辱的活着。因为对于日本鬼子扫荡中国老百姓他最坏的结局就是死,所以为了保命,当时的老百姓还是特别聪明的,他们会选择自己最好的办法去逃生。
‘伍’ 怎样才能除掉日本鬼子
把自己的情绪先安顿好,不要盲目参加什么游行抗议活动,不要用言语过分抨击,影响了社会秩序。还没有对付日本,先要维护安抚社会情绪,自己窝里先乱了,这种是最要不得的。国家不希望打仗,人民也不希望,一个国家打仗牵扯的国际利益和自身利益太多,,求和才是我们现阶段最应该做的,不是说我们懦弱而是时机不到,如果真正爱国的话去挣日本人的钱,请外国朋友到中国餐馆吃饭,买国产商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强大自己,到时候不费吹灰之力,咱老百姓还没说话国家就把日本收了,现在最最忌讳的就是煽风点火。不管怎么样,咱们还是先支持国产吧
‘陆’ 怎样对付二战日军战术
你说的是哪一层级的日军战术?
是小队-中队-大队-联队级别的还是师团及以上级别的?
而且谁来对付,老美?毛子还是TG?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缩小一下范围,假设是日军大队级别的战术,破解者为八路军
这在当初反扫荡时是最常见的
日军大队级别在进攻时往往喜欢采用迂回战术,以1个中队的兵力在正面攻击,试探对方火力点,然后吸引住对方,并以步兵炮、掷弹筒进行逐个清除,软化阵地
主力采用迂回战术,从侧后包抄,然后前后夹击
由于日军的技战术比较出色,及时正面人数少,也足以吸引对手注意力,让对手无法脱身,保证迂回部队到位
在追击时,日军往往采取多路平行追击的狼群战术
破解战法只有一条,就是贴近了打,利用对方分兵合击造成兵力不足的客观情况,不怕伤亡,靠近了猛打一路,以我之专对敌之分,力争先打垮一路,发挥猛冲、猛打、猛追的三猛战术,先行破敌一路,即便不得手,也要迅速突围
说白了就是以攻为守,运动第一,否则就让日本人包饺子了
‘柒’ 人民群众如何对付占领锦溪县城的日军
日军占领锦西县城的消息传到附近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十分气愤,纷纷要求抗日。西五会的民团首脑周玉桂、刘国漳、白香亭、赵品三、赵老集、李济光等人,连夜召集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决定一部分人到县城里去消灭敌军,救出县长和士绅。锦西县公安局长苑凤台,在1932年1月6日那天没去迎接日军,却回到家乡发动武装力量,准备到县城去攻打敌人。苑凤台派人把刘春山、刘春雨、刘存启都找到家中,要求大家组织人马,立即到锦西县去打日军。他负责提供武器弹药,以阻止日军进关。刘春山、刘春雨、刘存启都同意苑凤台的意见,回家就率领人马前往,同时又派人骑马到王营子、大红砬子、苇子沟、葡萄沟和二庄屯等村联络,约定于1月8日午后,到锦西县城西的南、北地碾子村集合。以后附近村庄的群众听说要打日军,都踊跃参加,纷纷拿起武器,奔赴锦西县城。
西五会民团部分成员潜入到县城里,由周玉桂给县长张国栋打电话,告诉他民团要进城打鬼子,把县长和士绅等救出来。可是张国栋和士绅们怕自己受牵连坚决反对。与此同时,张国栋向古贺报信,说城外有土匪,要进城打日军,以此来向敌人讨好。古贺接到””情报””以后,便严加戒备。但日军人数少,只能防守教育局和商务会一带。西五会民团见张国栋不同意打城内日军,便和一些群众集聚在监狱墙外,一面鸣枪,一面高呼,要求县政府开监放狱。经过激烈斗争,县政府被迫开监,放出””囚犯””。等日军前来镇压时,民团和群众早已撤离。可是西五会民团一心想打日军,便携带武器到县城外西山上,选择有利地形,准备伏击敌人。北边各村群众也陆续到县城周围山上,将县城包围。这时,日军在城内,感到周围形势对他们非常不利。他们派出去侦察的士兵,也经常遭到伏击。这时至少有数百名中国抗日群众,埋伏在县城西方一里左右的南、北地碾子、龙王庙、崔家屯、刘家屯以及西边各个村庄里,逐渐对县城采取包围形势,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日军从锦州派遣增援的足立大队,又在途中受到抗日群众阻击,和锦州的联系也全被切断。古贺认为””如果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联队就更加陷入包围,根据观察的情况表明,最终要被他们所收拾””日军已被锦西群众包围,面临全军覆灭的危势。
为了摆脱困境,古贺只好孤注一掷,决定””采取攻势,先发制人””,对县城周围的抗日群众进行打击,以显示他们的威力。古贺命令松尾少尉率领粮秣输送监视队,于9日凌晨4时出发,回锦州领取弹药给养;留下村上中尉,带领一小队骑兵,守护联队本部(教育局)。他亲自率领联队50多名骑兵和石野率领的28名步兵小队,配备轻重机枪,于9日午前9时40分,由锦西县西门出发,向县城西部一带村落””扫荡””。古贺临出发时,张国栋为了讨好敌人,乃用日本语向古贺婉言劝阻,谓””胡匪太多,绝对去不得””。古贺笑以为怯,坚决要去。古贺认为,日本侵占东北,几十万东北军望风披靡,几百个中国老百姓是不堪一击的。事实恰恰相反,老百姓虽然没有精良的武器,但是却有高度的爱国热情,使用一些步枪、抬枪,却敢于和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拼战。
古贺率领人马于午前10时半到达上坡子附近,突然受到西五会民团的射击。古贺立即决定:他本人和山田大尉率领骑兵野口小队、亲泊小队、中原小队,以及由星野大尉指挥的机关枪队攻打上坡子;命令石野步兵小队,攻打龙王庙西山高地。在上坡子战场,古贺命令””山田大尉率领野口小队部署在右方;亲泊小队部署在左方;星野大尉指挥的机关枪队部署在中央;中原小队作为直属””开始还击。尽管敌军的武器精良,有作战经验,但抗日群众的爱国热情高涨,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约千人左右),又兼占据有利地形,把敌军包围。密集的子弹射向敌军,打得敌军人仰马翻,到处乱窜。一个日本兵跑到北地碾子西沟,被群众打死了;另一个逃到边沿子南山,也被民团击毙。民团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日军””攻击右方,他们就从左方出来;攻打左方,他们又从右方前进””,使敌军不能前进一步。
‘捌’ 张治中分析了中国对付日军的形式分哪3种
张治中研究分析了“九•一八”到“七七”的多次惨痛教训,他把中国对付日军的形式分为3种。第一种,是“他打我,我不还手”,“九•一八”便是;第二种,是“他打我,我才还手”,“一•二八”、喜峰口战役都是;第三种,是“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先发制人”或叫“先下手为强”。
‘玖’ 面对日军的攻击中国如何反击
在旧军队中,西北军以善于防守着称。李宗仁把坚守台儿庄正面核心阵地这个最艰巨的任务交给孙连仲指挥的第2集团军,是用人之长,用军之长。第一天战斗,李宗仁更加坚信战前用对了人,用对了兵。徐州会战,孙连仲指挥的部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月26日凌晨2时,进攻台儿庄的日军向支队司令部报告,台儿庄连续两日战斗,死20人,伤120人,失踪5人。这组数字虽然不大,但挫伤了日军的进攻锐气。
3月27日,日军增加兵力以后,继续向台儿庄进攻。这时候,日军的进攻队伍中已经有独立机枪第10大队、轻装甲车第10中队等火力和突击力比较强的兵种。战斗打响后,日军主力都被吸引到台儿庄附近。激战中,日军部分主力突入台儿庄的北门。第31师官兵奋力反击,阵地上你来我往,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看到隆隆开过来的日军坦克,中国守军把十多枚手榴弹捆成一束,把日军的坦克炸毁。肉搏战时,中国军队官兵手中的大刀发挥了强大的威力,日本鬼子被砍得血肉横飞。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连仲司令几番训话,鼓舞了守城部队的士气。
李宗仁见守城部队士气高昂,日军已经就范,看到歼灭日军的时机基本成熟,命令第20军团用部分兵力监视当面的日军,主力迅速南下,围歼台儿庄的日军。
‘拾’ 如何抛砖引玉歼日军
日本奇袭珍珠港,虽给美国太平洋舰队沉重打击,但日本人的目的并未全部达到。美国航空母舰侥幸躲过灾难,并在太平洋上不断出去,给日本人造成很大的威胁。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部认为:要抑制美国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活动,必须尽快夺取距夏威夷1130海里(1海里等于1852米)的中途岛,把它作为日军空中巡逻的前进基地。同时,进攻中途岛可以诱出美国舰队,并在一场决战中把它歼灭。因为中途岛是美国海军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美国与亚洲国家间的中转站,夏威夷群岛的西北屏障。
1942年5月27日,庞大的日本舰队离开港口,驶向中途岛海域。这支舰队共有舰船100多艘,其中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11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65艘,潜艇21艘,以及飞机约700架。这一天恰巧是日本海军节,是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中消灭俄国舰队的纪念日。日本海军士气高昂,确信能够出敌不意,重现突袭珍珠港的那一幕。日本人完全没有估计到美军可能会预先知道日方的企图,并早已严阵以待,准备痛击来犯者。
事实上,早在5月初,美军就从截获、破译的大量日军无线电通讯中察觉到了日本海军正在准备一场大战,并将会在5月底或6月初进行这场大战。不过当初他们尚未弄清这次作战的确切地点。在日军的电报中,经常出现“AF”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在电文中是进攻地点的代号,这个代号究竟指的是何处?只要找到这一谜底,弄清日军进攻的地点,就可以早作防范,有力地回击猖狂的“日本鬼子”。
据美国密码破译小组推测,“AF”很可能是指中途岛,但又不敢肯定,这给作战决定带来了许多麻烦。为了彻底解开这一谜底,美军情报部门决定使用抛砖引玉之计,诱使日本泄露真情。美军有意让驻中途岛的海军司令部用浅显的英语向上级拍发了一封电报,把“砖”抛出,佯称“此处淡水设备发生故障”。美军预料日本人会破译这封电报,并会由日本情报人员用无线电报给日本联合舰队。此一抛“砖”之举,果然引出了“玉”。48小时后,美军截获了一份日方密电:“AF很可能缺少淡水。”这就证实了“AF”便是中途岛。据此,美军进一步加紧对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整理,详细查明了日军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计划,从而解决了中途岛大海战中情报保障与指挥决策的一个关键问题。
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根据掌握的准确情报,采取了及时、有力的对策。一是加强了中途岛的防御,二是摆开了海上伏击的阵势,准备对毫无察觉的日本航空母舰编队以迎头痛击。
大战在6月4日展开。美军以损失1艘航空母舰的代价,一举击沉日本4艘航空母舰,使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区的战略主动权。美太平洋舰队在经过珍珠港劫难之后半年,终于在中途岛海域打了一场决定性的翻身仗。这次着名的战役,被海军历史学家称为“情报的胜利”。亲身参加过此役的美国着名将领斯普鲁恩斯也说:“我方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的战果,主要是由于我们出色地掌握了情报,使尼米兹上将能够充分发挥他那大胆、勇敢而又明智的指挥才干。”美军在中途岛大海战中的情报工作,不仅依靠了先进的侦听和破译技术,还应归功于巧妙地使用了抛砖引玉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