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一对象用两种不同方法,测量两组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无显着差异就同样可行。
⑵ 如何提高测定的准确度和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检测结果是质检机构依据国家各级现行标准检验各类样品的质量向社会和政府部门提供的特殊“产品”,它还是技术监督部门、法院等单位执法的重要依据。关于检测结果的处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发现几种不当做法:一是检测过程中记录的有效位数过少。特别是遇到以“0”结尾的数字时,不记录末尾的“0”,认为这样做不影响检测结果。实际上虽不影响检测结果数值的大小,但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即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
二是检测结果保留的有效位数过多。第一种原因是不懂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无意中多保留,第二种原因是故意多保留,希望以此“提高”结果的准确程度。
三是在对外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者提交各级主管部门的总结材料中照搬检验原始数据,不知按检验方法要求合理保留检测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更不知按评判(限量值、指标值)标准换算计量单位,或换算计量单位时任意增减有效数字位数,这些做法都会影响检验机构的公正性、权威性。
因此质检机构的质量管理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它是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检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并具有可追溯性的重要环节。
质检机构对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技术要点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 严格数据处理与控制
计算机在科研、实验以及各方面管理上的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对检验机构而言,检验人员除了日常的检验工作以外,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仪器设备物资的管理上。另外在检验工作中,已广范利用微机进行数据采集、结果处理以及检验报告的输出上。如何借助计算机进行有效地科学管理?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以及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应用,借助计算机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
2 正确记录测量观察值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检验人员由于概念模糊不清楚怎样准确无误的记录测量观察值,从而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准确性,正确记录测量观察值要掌握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正确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它是指测量中实际能测得的数字,包括全部准确值和一位可疑值。其次,记录测定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所有计量器具、仪器设备的测定精度一致,不能任意多取或少取,这里的仪器精准度还包括标准物质的有效示值,下面对分析中常用的几类仪器、量具、标准物质举例说明。
(1)用分析天平(最小分度值为0.1mg)进行称量时,有效数字可以记录到小数点后面第四位,如2.1453g此时有效数字为五位;称取0.5687g,则为四位,用百分之一天平(最小分度值为0.01g)称取25克试样,应记录为25.00 g,记录为25g就是错误的。
(2)常量滴定管和移液管记录至毫升为单位的小数点后2位数字;2ml以下的微量滴定管,其读数应记录至毫升为单位的小数点后3位数字。也就是说滴定管最多可取4位有效数字,如10.23ml,有时只有3位,如5.23ml,有时也有2位与1位的,如0.48ml与0.03ml等。100~1000ml容量瓶应记录至小数点后1位数字,50 ml以下的容量瓶应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数字。如单标线A级50 ml容量瓶,准确容积为50.00 ml,有效数字为四位。比色管在检验中的稀释至刻度的操作可视同容量瓶的定容,可取4位有效数,但要注意的是其精度不如容量瓶。
(3)分光光度计最小分度值为0.005,因此,吸光度一般可记录到小数点后第3位,有效数字一般最多也只有3位。
(4)带有计算机处理系统的分析仪器,往往根据计算机自身的设定打印或显示结果,可以有很多位数,但这并不增加仪器的精度和可读的有效位数,在一系列操作中,使用多种计量仪器时,有效数字以最少的一种记录仪器的位数表示。因此,色谱类的一般取3位有效数字,最多取4位,如液相的紫外检测器其实就是分光光度计,气相类的如FID检测器,其实就是电流检测器,尽管仪器给出的信号值很多位,但其有效数与一般的电流表一样同时色谱的有效数又受制于进样针的有效位数,如气相的1.00微升,液相的20.00微升。
(5)买来的标准溶液一般是4位有效数,我们在稀释后特别是高倍数稀释后,一般要降低其有效位数方为合理。如是自己配制的标液,还要注意原配试剂的含量示值的有效位数,如其标明为≥99.95%,可取4位,如为≥99.9%,则只能取3位。
3 准确计算检测结果
检验人员在检测中不仅要精确测定各种数据、正确记录,而且要按运算规则进行准确计算检测结果。因为检测结果数值不仅表示被测项目含量多少,还反映了检测方法、检验过程的准确程度,所以正确地处理检测数据至关重要。其一,检测人员对检测方法中的计算公式应正确理解,保证检测数据的计算和计量单位之间转换不出差错,计算结果进行自校和复核。其二,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应与检测方法中的规定相符计算中间所得数据的有效位数应多保留一位。
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首先根据测试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和仪器精准确度,确定各参与运算的数值的有效位数,先进行运算,按《GB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进行修约,得出原始的检测数据这一过程要掌握有效数字的确认、数字修约和有效数字运算的原则。
4 合理报告与判定检测结果
(1)检测结果报告的示例
常量组分分析中,含量≥10%的结果用四位有效数字表示;含量在1~10%的用三位有效数字表示,含量≤1%微量组分分析通常用两到三位有效数字表示分析结果。如用滴定法或质量法检验,当被测物的浓度含量较高且取样量较大时,测量的相对误差可低至千分之一,则检测结果可报告4位有效数字。使用各类仪器分析法检验时,检验结果的有效位数一般为2至3位,在检测限附近时常为1位,所以实验室审核者应注意检测报告中不应出现5位及以上有效数字的检测结果。
测定结果的计量单位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且一般要求与判定标准,如产品标准或限量标准,保持一致,以便比较和评判,如按方法标准GB/T5009.22中9检验,稻谷黄曲霉B1为8.6ng/g,检测报告应按限量标准GB2715-2005的规定换算报告为8.6ug/kg; 如按方法标准GB/T5009.15-2003第一法检验,小麦镉含量为35 ug/kg,检测报告应按限量标准GB2715-2005的规定换算报告为0.035mg/kg;
分析结果在检出限以下,可以用“未检出”表述,并注明检出限数值或以最低检出限报告测定结果,如0.02mg/kg。
平行样测定结果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时,报告用其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并报告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的位数或有效位数,首先,结果要保留到检测方法要求的有效数字;其次,测定值的有效数的位数应能满足卫生标准的要求。如大豆、菜籽等原油溶剂残留GB2716-2005卫生标准要求是≤100mg/kg,而检测方法GB/T5009.37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假如做出的数值是100.3 mg/kg,就可报告为100mg/kg。结论为合格, 而大豆、菜籽等三、四级成品油溶剂残留卫生标准要求是≤50mg/kg, 假如做出的数值是50.34 mg/kg,就只可报告为50.3mg/kg,结论为不合格。
当被测物浓度含量太高或太低时, 应使用科学计数法,因有效数字来源于测量仪器,反映了测量仪器的测量精确程度,所以单位的变换不应改变有效数字的位数,如检测数据12.2g/kg若标准中要用mg /kg和ug /kg作单位时,虽然从数学角度来看,可记为12200mg/kg和12200000ug/kg,但从测量角度来看,这一做法改变了有效数字的位数,是错误的采用科学计数法可以保证在单位变换下,有效数字位数的不变,因此,检测报告中要求尽量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实验数据。
通常情况下,实验做双实验,平行样测定结果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时,报告用其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但检测分析也有一些特例,如油脂的色泽、面粉的磁性金属物等测定结果要以高的试验结果为测定结果,而不是平均值,这要引起注意,不要按习惯性处理数据,否则也将导致检验结论错误。
5 总结
因为作为对外服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报告的严谨性、科学性集中体现在检测数据和检验结论的准确性上,要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质检机构的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方式有重点地培养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培训突出基本技能和高精尖技能并重,工作中按照国家标准和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操作,掌握各环节检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技术要点,才能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更好地向社会和政府部门出具真实的检测结果和准确的检测结论。答案来自
⑶ 你认为怎样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科学,准确,可靠
实验室从广义上讲是指从事科学实验、检验、检测和校准活动的科研技术机构,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的检测,保证其出具的数据和结果的可靠、稳定和准确。
那么如何保证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主要从技术要求上谈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员素质: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实验室的水平高低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检测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工作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经资格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必须熟悉、了解、掌握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质量管理手册和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程进行检测,才能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1.作为一个专业的检测机构,首先,检测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和与之检测相关的专业文化素质;其次,必须有20%甚至更高比例的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员。西宁水质监测站目前有化学、食品、土壤、给排水、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员近二十名,其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九名,占总人数的约50%,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数的约90%。2.对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建议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
⑷ 鉴定技术方法科学可靠
热释光现象在30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发现,1960年国外首次报道了古陶瓷的热释光现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热释光断代已经在考古学和陶瓷的年代鉴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热释光断代不需要依靠标准器进行比较,所以它是一种绝对断代的方法。因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体含量最大,同时又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当这些晶体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时,都会不断地吸收和积累宇宙中各种放射性物质的射线所给予的能量。
而这些能量在陶瓷烧制的窑炉内,经过900-1300℃的高温后,会全部释放掉,各种结晶体中的能量便归于零,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归为零;但是,从陶瓷器物烧成之日起,该陶瓷器又将重新开始吸收并积累能量,相当于“热释光时钟”重新开始运转。能量积累的多少与其烧成后存放的时间是成正比的。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就是通过测量陶瓷器物中所积累的辐射能量,然后计算出该器物烧成后距离现在的时间。
热释光测年法作为一种绝对断代的科学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它要求在被鉴器物上钻孔取样才能进行检测,这对许多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再者,检测费用太高,非一般收藏爱好者所能承受。不仅如此,近些年来,人们对热释光测年法的准确性也提出了广泛的质疑。仅选择几点加以说明:
(1)热释光测年法,对低温陶瓷的检测比较可靠,而对高温瓷器则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因为热释光测年法主要通过检测取样中石英、长石晶体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情况而达到目的。低温陶瓷烧制温度低,所含石英、长石晶体保存较好,热释光取样可得到充足含量的石英、长石晶体,因而可检性高;而经过1300℃以上的高温烧制出的瓷器则不同,石英晶体已经被高温熔化而受到破坏,所取样品会发生石英晶体不足的情况,因此也就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出古陶瓷生产的年代。
(2)热释光无法掌握和利用各地地质元素严重不同的事实,所以对不明出土地点的陶瓷器(民间收藏者所收藏的古陶瓷器基本都是不明出土地点的器物),在国际上都采用所谓“平均值”的方式,强行计量。这种不掌握实际情况的强行计量方法与直接掌握出土环境条件的测量计算大相径庭,经常发生严重误差,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热释光测试的αβγ射线的计量,是以地面上的传世品为标准计量,其中穿透力最强的^y射线对地表的穿透力是30厘米,这对地面上的传世品是适用的。但是,出土器物只有极少数是埋在靠近地表30厘米以上,多数是埋在100厘米甚至数百厘米以下,穿透力最强的γ射线也难以达到其深度,能量的储存和测量时的释放必然极少,热释光测量时,常常把这些深埋地下的出土器物,判定为50年以内的新产品,也就带有必然性。
(4)热释光检测人员无法考虑到瓷器烧成以后有第二次受热的可能性,加之目前还不能掌握在受到100℃以上的高温后,在多长时间内会释放多少能量,测试结果会减少多少年。因此,凡是曾经高温蒸煮清洗或有其他方式受热的瓷器,热释光测试均不准确,有的减少年份,甚至在测试古老的器物时却得出50年以内新物的错误结论。而瓷器出土后经高温浸泡清洗,或受到某种射线照射的情况,在民间是常有的事。所以,用“热释光分析法”给古陶瓷断代,其准确度要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由于热释光原理就是射线,所以有研究人员用分别四件现代青花盘,进行人工辐射,本来只有10-30年的现代工艺品,用不同时间等效的的人工辐照后,热释光再次测试分别是清代(260年)明代(523年)明代(674年)北宋(1030年)。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使用热释光鉴定瓷器很有可能存在技术错误,导致误判。所以,传说中的带着瓷器过安检,多过几次就能变成老瓷器的,并非虚言。
宇宙射线,把能量吸收和固定在瓷器胎釉中的石英晶体中,通过保存能量的多少来判断瓷器的年代。对于传世瓷器文物有着显而易见的正确性。但对于密封在三合土坟墓,深埋在地下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文物而言,就好像穿了一件阻碍射线的铅衣。
什么是αβγ射线呢,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核辐射!足够厚度的铅和水都能阻隔核辐射的射线,所以,对于地表穿透力30厘米的γ射线(伽马γ射线 由放射性同位素如60Co或137Cs产生。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波长很短(0.001-0.0001nm),穿透力强,射程远,而且剂量比较均匀,危险性大,必须屏蔽)对于深埋于地下的文物是缺少影响力的,所以,这种以宇宙中αβγ射线储存于石英晶体内剂量为标准的方法,对于真正的出土文物特别是高温瓷器(石英晶体被高温破坏含量大幅度减少)的鉴定,往往存在极大的误差性(深埋地下为被宇宙射线辐照的会被检测为几十年,存储介质石英晶体被破坏的也无法准确检测)
⑸ 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评价和实验检验
1.
根据理论,找出关键,明确目的,设计实验
2.
实验时有时需要进行变量实验,排除一切除实验需要的影响因素
3.
进行试验之后得出结论,结论要具有普遍性
4.
科学论文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本项成果所解决的问题或取得的成就;
2、本项科研的目的和意义;
3、前人对此已经做过哪些工作;
4、作者进行研究的过程;
5、所用方法、手段、工具、仪器和方案等;
6、观测试验结果;
7、主要数据及例证;
8、必需的图片;
9、理论分析;
10、提出的论点;
11、对前人工作结果及对有关理论的评析论;
12、遗留问题及解决途径,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⑹ 怎么去评价一个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一,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1, 要确定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 2, 要确定这个问题研究的困难程度,看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可不可以进行这个研究; 3, 看一下这个问题是别的研究者没有发现过的,或是漏掉的问题. 4, 问题要明确化,这样的问题才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实验假设,可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下一个操作性定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1. 现实的需要. 2. 理论来源(1)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选择课题(2)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提出质疑选择课题(3)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提出相应的课题 3. 研究文献——矛盾、忽视、过失、或原先解决不了,现在能解决了的问题. 4. 从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二,形成实验假设,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述这一实验假设. 假设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科学假设是在一定专业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理论思维产物.它体现为一种知识体系.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关系的过程,是研究课题操作化的过程,假设形成之后,即可实施具体实验设计及实验. (一)假设的种类 1. 预测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2. 相关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3. 因果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二)假设的标准(1)假设应有科学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且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 (2)假设应有预测性.假设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是否正确有待于检验. (3)假设应有可行性.假设应该有较强的操作性,其中所包含的概念应该可以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加以操纵. (4)假设的语言应简单、明了,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或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直接陈述可能的研究结果. (5)假设能包括所要进行的研究的变量之间的潜在的关系,而且假设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而且能对已有的假设做出很好的解释,并且能够预测未来的事件. 三,确定实验中的各自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确定. 要注意的问题是: 1, 自变量的确定:(1),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事件,事物或是现象对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这样的自变量才是客观的,有利于别人对实验结果进行参考和重复验证. (2),自变量能引起我们所要研究的因变量的变化. (3),自变量必须是可以变化的. (4),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检查点,检查点之间的间隔至少要大于差别阈限,这样才能保证自变量变化时,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另外,我们在呈现自变量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变量刺激的大小,呈现方式,空间位置,呈现的时间顺序和呈现时间的长短等问题. 2, 因变量的确定:因变量的选择必须具备一些固有的性质,这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因变量的标准. (1) 有效性,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从样本所测得的因变量的结果能够代表这个样本所在的总体. (2) 可靠性,在其他所有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时因变量的变化的一致性. (3) 灵敏度,因变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由自变量所引起的机体的反应变化. (4) 数量化,能数量化的指标可以更细地反映出反应变量的变化,而且能够搜集到客观的数据,可以进行科学地比较. 3, 无关变量的控制: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混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我们在实验设计之前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作调查,或是根据自己或是前人的研究的经验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哪些影响因素,哪些是需要控制的,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确定研究的总体,抽取样本以及分配样本. 我们在实验之前, 1, 要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人还是动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以此来确定实验的总体,也就是说确定我们实验的被试应该是属于一个具有哪种特征的总体? 2, 再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总体还是总体中的一部分(能代表总体的样本)? 3, 如果是研究一个样本的话,再确定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样本的大小?以及样本如何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抽取的样本能最大程度的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样本的代表性. 五,进行实验设计及其对实验的控制. 实验设计有好多种,从广义上来就,实验设计包括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首先我们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的类型确定我们要采用哪一种实验设计?在选择进行哪一种实验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参考:样本的大小,被试的特征,自变量是否可以进行操纵,以及自变量的多少,自变量的性质. 另外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还需考虑对实验的控制,从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测量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几方面入手. 六,实施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1,指导语的确定:指导语是指主试为了交代实验任务向被试所说的一系列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1) 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被试的指导语.确保指导语能将实验的实验过程,所要注意的事项,被试的实验任务都体现出来. (2) 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告诉被他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3) 要确保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最好在被试看完指导语之后,要他重复一下实验要求他做什么?怎么做? (4) 指导语要标准化.即前后应该一致,统一. 2,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进一步地从头至尾地考虑一下,实验是否地真的按照实验设想进行的,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试和被试的时间的安排是否已经妥当了?实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实验程序是否正常运行?实验数据的搜集准备是否完备? 3,无关变量的控制.利用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手段,控制好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 4,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额外的刺激的干扰! 5,注意主试的态度,言行,语气和行为穿着等一些方面对被试的影响. 七,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我们搜集到的数据进得统计而且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评价.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时候要注意推论的范围,不能太大. 八,写出实验报告在写实验报告时要注意格式规范,这样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交流.而且语言要准确,简洁.结果的报告要客观,分析要有根据,讨论部分根据我看的一本国外论文发表的书上面的要求就是“tell a good story”(讲一个好故事).
⑺ 一个方案可行性的评价方案如何选择
1、确宁合理的洗择标准。
在对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劣性进行评价时,必需确定一个统一的、合理的选择标准,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分析、鉴别、比较和择优提供依据。一般来说,决策者在进行方案选择时,主要应把握两个标准:价值标准。
2、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进行方案抉择时,只有在合理选择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获得最佳或较好的效果。评估择优的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有经验判断法、科学评估法、数学分析法和实验模拟法。
3、依靠专家评估选优决策方案。
在选择方案时,仅仅具有合理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还不能达到最佳选择,必须有各类专家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帮助决策者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选择出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7)如何评价检验方法是否科学可行扩展阅读:
方案选择的注意事项
1、方针政策、有关法规和规定。
2、听取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意见。
4、充分考虑投资主体的意见。
5、避开某些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和地段。
6、避开威胁工厂环境、劳动安全卫生的区域。
7、避开重要敏感区域或影响范围。
⑻ 如何论证企业标准的试验方法的科学性
企业界逐渐流行“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对标准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我国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工作滞后的原因。标准化投资不菲,企业若得不到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定量评价和论证,仅定性地指出标准化带来的效益,其标准化积极性自然不高。
目前对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和论证的研究,不能满足企业定量评价和论证其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要求。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现代管理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定量评价和论证方法。其中,对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定量评价提出了两种方法:效益费用法和经济学评价方法。前者适合于企业对其贯彻某一项标准的经济效果的定量评价,后者更适合于企业对其标准化整体效果的定量评价。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企业定量评价和论证其标准化经济效果提供一种科学方法,对我国企业增强标准化意识,提高参与标准竞争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标准化经济效果产生机理的分析,归纳出相对全面、可定量的企业标准化有用效果,并提出了其定量评价和预测方法;提出了合理分算企业标准化有用效果的方法,实现标准化与其它技术措施有用效果的分离;提出了标准化投资费用的预测方法;提出了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和论证指标体系,从而可以定量评价和论证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最后,将企业标准化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提出了经济学评价方法。
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 (1)提出相对全面、可定量的企业标准化有用效果。通过对标准化经济效果产生机理的分析,归纳出相对全面、可定量的企业标准化有用效果:贯彻标准获得的各类节约、标准化带来的市场份额扩大和专利费收入的有用效果。 (2)贯彻标准获得的各类节约的计算公式的完善。本文对GB/T 3533.1-1983《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中贯彻标准所获得的各类节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去除了6个不适合企业贯彻标准获得的节约的计算公式,改进了11个有待完善的计算公式。 (3)提出标准化带来的市场份额扩大的有用效果的计算和预测方法。目前尚未有定量研究。本文通过对标准化后的产品销售利润与假定企业不实施标准化时该年预计的产品销售利润的比较,获得标准化带来的市场份额扩大的有用效果。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和预测方法。 (4)提出标准化带来的专利费收入的计算和预测方法。目前尚未有定量研究。本文对标准化带来的专利费收入的评价方法是,标准化后的专利费收入与假定企业不实施标准化时该年预计的专利费收入的差,即为标准化带来的专利费的收入。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和预测方法。 (5)提出合理分算标准化有用效果的方法。通过深入分析标准化与其它技术措施的关系,本文根据它们之间存在的三类关系:没有关联、以标准化为主导和以其它技术措施为主导,分别提出了分算企业标准化有用效果的方法,解决了不当夸大或削弱标准化经济效果的问题。该方法也可应用到分算其它技术措施的有用效果。 (6)提出标准化投资费用的预测方法。标准化投资费用主要是制订标准费用和贯彻标准费用。在现有制订标准费用预测模型需要改进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制订标准费用预测模型。在目前贯彻标准费用缺乏预测方法研究的条件下,本文在分析贯彻费用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将标准按照标准化对象的特征进行分类,构建了不同类别标准的贯彻费用预测模型。 (7)提出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和论证指标体系。本文对GB/T 3533.1-1983和GB/T 3533.2-1984中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和论证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将标准化的新的有用效果包含在内,并考虑了每年标准化有用效果一般不同的现实情况。 (8)提出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经济学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标准化与管理创新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管理创新对企业贡献的评价→标准化对管理创新贡献的评价→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的三步法评价企业标准化经济效果,解决了将管理创新具体化为标准化而夸大标准化经济效果的问题。
⑼ 论证一个科学方法是否有效一般有两种方式
论证一个科学方法是否有效一般有两种方式1、机理研究2、相关性分析。
1、机理研究:分析作用机理,并得到印证。
2、相关性分析:建立一个随机样本库或随机收集大量样本,分析相关性。
⑽ 检验方法的评价及批准是什么
安装确认及适用性试验结束后,应将试验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对检验方法作出正确的评价,验证报告的说明及结论部分应简明扼要。
试验中的主要偏差应有适当解释。然后,报主管领导审批。检验方法验证的最终产物是一个经过验证的方法—根据验证的结果制订的由有关领导批准的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