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医是如何辩证论治的
就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就是施治。
❷ 对中医辩证论治的认识
辩证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有多种辩证方法:有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脏腑辩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病变所在脏腑的辩证方法;六经辩证是外感伤寒的辩证方法;而卫气营血辩证则是外感温病的辩证方法。各种辩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范围,但在临床运用时,往往是互相联系和补充的。针对不同的病因确定相应的治法,称为“审因论治”。
❸ 中医 各种辨证论治方法是如何区别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❹ 中医的辩证怎么可以快速入门
中医辨证的方法主要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然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不同,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
其中病因辨证是侧重于从病因的角度去辨别症候,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而脏腑辩证主要适用于内科杂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
六经和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伤寒、温病的诊断治疗。经络与气血津液辩证,是脏腑辩证相互联系的,是互相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另外,现在由于经方的兴起,也有体质辩证,就是根据人的体质,分为气虚、阳虚、肝郁、血瘀、寒性和湿热型体质,可以作为脏腑辩证的一种补充。
❺ 中医的辩证方式都有什么
在中医中,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气血津液的“辨证”。所谓疾病,就是机体所具备的防卫军对由内部或外部侵害机体的各种致病因素,即机体的敌对力量所进行的战斗。来自内部的有癌变、病变以及自身免疫病等;来自外部的有细菌、病毒、疟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光线、尘土和烟雾等。所谓防卫军就是由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即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维持机体健康的系统。疾病就是这两种力量以身体作为战场进行交战的一种状态,交战双方,必有胜负。
在战斗的初期阶段,防卫军的力量几乎达100%,随着战斗的深入进行,双方的力量对比会发生显着变化。到临死前,敌对方面的力量几乎达到100%,而防卫力量会下降为零。
但在战斗的中间阶段,有一段时间敌我双方的力量是势均力敌的。对机体来说,在这段时间以前,就是处于优势时期,以后则是处于劣势时期。
在中医中,将处于优势的时期叫作“阳”,将处于劣势的时期叫作“阴”。这就是说,阴阳既是表示疾病发展的“标准”,同时又是表示体力消耗和增长的“标准”。
❻ 中医辨证主要方法有哪些
辩证肯定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八纲辨证。主要方法当然望闻问切。
❼ 什么是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指的是辩证论治,对症治疗。根据证型,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只有正确的辨别疾病的证型,对症治疗,才能起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中医的特色,治疗的基础。
❽ 中医治病的实质、介质、方法是什么在实际中如何辩证、应用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中医药学历史沿革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三、恒动观念
第三节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一、医学模式的先进性
二、临床诊疗的系统性
三、护理养生的独特性
第四节中医学发展展望
一、中医学的现代化
二、中医优势的发掘
三、走向世界的中医学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中医学的病理观
第一节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三、七情
四、饮食
五、劳逸
六、继发病因
七、其他病因
第二节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第五章中医护理相关的诊法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
二、望肤色
三、望形态
四、望斑疹
五、望小儿指纹
六、望舌
第二节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与口味
五、问二便
六、问睡眠
七、问经带
八、问小儿
第四节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❾ 中医怎么辩证施治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及邪正关系等。证与症状和病有着质的区别。症状只是病人诉说的不适,如头痛、腹痛等等,同一症状可以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病理机制常可完全不同。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典型临床表现、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如感冒、中风、痢疾等。因此,证比单纯的症状或病名都更能够全面、深刻、确切地揭示疾病变化的本质。所谓“症”,是指单个的症状(包括体征)。疾病全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症状、体征,都属于“症”的范围。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不适的感觉与某些病态反应,如头痛、咳嗽、出汗、胸闷、恶寒、呕吐、出血等等。体征是有着某种客观指征的病理变化,如面色苍白、水肿、血肿、脱肛、创口等等。“病”,是对疾病的总称,可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笼统的病理概念,基本上反映疾病全过程的病理变化。“证”是一个证候群的病理概括。这个证候群的出现,是疾病发展到某个阶段,或同样的疾病表现在不同个体上的具体症状、体征的有机组合。证候群的症状、体征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证”必须在辨清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才能概括成“证型”。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四诊中收集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证的要点(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原则和大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实施。治疗的效果反过来可以检验辨证和论治正确与否。在临床治疗时,可以根据辨证结果,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还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等的不同,或者由于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它所表现的“证”不同,故治法不一样。如水肿病,有实有虚,有的因为肺,有的因为脾,有的因为肾功能失调所致,病症相同,但病因不同,自然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同为感冒的这一种疾病,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因此需要分别选用疏散风寒和疏散风热的治法进行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可以表现出近似的本质特点,出现相同的病理机制,即相同的“证”,故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久病泄泻、慢性水肿、哮喘等不同的病,在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却都会出现肾阳不足这一相同病症,可以采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温补肾阳。这就是“异病同治”。总之,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二者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在临床实践的检验与推动之下,形成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他们都是中医学的精华,有着高度的实用价值。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取决于“证”的性质。相同的证,代表着类同的主要矛盾,可以用基本相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证,提示其本质特点不同,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和精髓所在。
❿ 提问:如何进行中医辩证施治
艾先生:您好!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 辨证论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