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练丹田之气
1.上吸下呼法
端坐或盘坐均可,以自然舒适为度。眼帘微垂,舌尖轻抵在上齿龈处,双手虎口相交,叠放于下丹田处,自然呼吸。在吸气时,意想宇宙上空真气被吸到头顶(百会穴处),呼气时,意想真气从百会经印堂穴流到中丹田处(膻中穴区域)。呼吸一定要匀、缓、自然,意念一定不要过重。每天早、午、晚练习三次,每次20~30分钟,大约3~10天即会感到每一呼吸时,即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此法习练1~5天时,可产生中丹田紧张感,属正常现象。
当每一呼气即感到热流注入中丹田时,则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慢慢地热流自然向下丹田处推进。经过5~15天习练,即可达到每次呼吸时,都会感到一股热流注入下丹田。此时脾、胃、肠、膀胱、肾等疾病都会好转或痊愈。
当感到每一呼吸时有股有流注入下丹田时,此时再练时,呼气要轻轻地止于下丹田,呼气要缓、匀、慢,意念要轻、淡。再过5~10天,即感到丹田气足,明显有一气团存在,此即气丹产生,再继续习练,经络及大、小周天将逐步打通。
2.金丹直灌法
端坐或盘坐,姿势皆同上。自然呼吸。在吸气时意想宇宙上空黄色真气聚成一乒乓球大小的金丹,呼气时意念金丹穿过头顶百会穴慢慢地沿着中脉降下丹田。如此吸气聚金丹,呼气降金丹,每日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大约经过30~40天的习练,即可感到金丹(气团)的存在。
3. 旋转金丹法
站、坐、卧均可,余皆同上。自然呼吸。意想下丹田处又金黄色的一个鸭蛋大小的金丹。双手交叠轻放在下丹田处,然后均匀、缓慢地逆时针旋转120~360圈,然后再顺时针旋转120~360圈。每转一圈大约5秒钟,每天2~3次,大约20~40天即可感到小腹又热胀,气丹转动感。
4. 呼吸封丹法
姿势同上,呼吸自然。先观想下丹田处有一鸭蛋大小的金黄色气丹3分钟。吸气时意想鸭蛋大小的气丹胀到足球大,呼气时意想气丹恢复到鸭蛋大小。每天习练2-3次,每次30~40分钟,大约20~40天即可感到丹田胀热,气丹存在。
5. 自然归回法
此法适合练功有一定的根底的人,即全身经络或大小周天都畅通无阻的人。坐、卧、站均可,自然呼吸,全身放松,似守非守下丹田有一鸭蛋大小的金丹。吸气时观想宇宙间真气通过全身毛孔进入体内,呼气时观想或内视全身经络里的精气流归下丹田并聚集成丹。每天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坚持习练30~60天,可内视或感觉到下丹田处有一光丹形成。
② 怎样快速练出丹田之气
练气功吗? 有风险的 你确定?
1,先练集中力 睡前数数 一吸一呼 1 , 一吸一呼 2 ,一吸一呼,3 就这样 大脑不要想其他的事。
2,然后尝试什么都不想,这很难。(感觉就像溺水挣扎一样)
3,想象吸气的时候浑浊之气从你丹田慢慢移动到肺,呼气的时候排出。呼气的时候想象洁净之气沉到你的丹田。 这一切要靠想象。
大约2-3个月就有气感了,每次集中呼吸导气的时候会觉得腹中有东西。
我就练到这里
再说一遍 气功有风险
③ 如何快速练出丹田气
丹田气,锻炼方法有两种,一就是传统的气功练习,打坐等静功。再有就是动功,即平时的练拳盘架子。动静需要结合,不能专求一种。
平时的练拳过程中,要记得劲力顺遂,要气发丹田,以气催力。不要用蛮力,你可以借鉴太极拳论中的节节腰中发的论断。这样长期以往,你就能形成正确的发力方式,同时,你的丹田力也会日益增长。
静功有很多,记得气定神闲,意守丹田,但不能着相,要记得自然。当然,最重要的是心要静下来。排除杂念,这样时间就久了,会培养出浑厚的内息。
练丹田气最简的方法
如果做不到气沉丹田,那么说话的时候会觉得没底气,声音单薄无力没有质感。看过很多训练丹田发声的方式,但方法太过复杂,且赘述太多,让人越看越糊涂,更无法养成经常练习的好习惯。下面这个方法只需简单几步,每日练习必有成效。
1.深吸一口气,尽量将气往下(即丹田位置)压,使小腹用力向外扩张。
2.屏住呼吸三秒左右(随着训练的进阶可逐步加长时间)。
3.上下牙微微闭合,舌尖抵住上齿背发si音,发声的强弱保持一致,目的是控制气息均匀呼出,直到气息用尽、小腹感到胀痛为止。
4.每日早晚各练习四次,若发觉自己已经能够自由控制气息,可改发mi、ma音,进一步加强训练。
⑤ 怎样快速练出“丹田气”
主观是炼脑,的功夫。
⑥ 如何将丹田之气提起
丹田是在肚脐下三寸,这三寸是人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横向距离(宽度)。是气沉丹田,是用鼻吸进气,入胸中,利用膈肌下沉送入丹田,此时是鼓起小肚,随后要稍等片刻,再随着膈肌上抬将体中浊气呼出.久之丹田气足,需要发功时,才有提丹田气之说。
气提丹田的锻炼手段无外乎“意念+呼吸”,也就是用一定频率的呼吸加上适当的意念来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不断锻炼人可以把握丹田的气,然后就可以运用这种气。
气提丹田: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⑦ 怎样才能尽快的练出丹田内气
如何尽快练出丹田内气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的功不仅指武术基本功,更指代表实力的功力。练就超人的功力是一个练武者终生的追求。功有内功、外功、轻功等,其中内功更重要。功谚云:“练就丹田混元气,打遍天下无人敌”。少林《易筋经》(内壮篇)也说:内壮侧重于练“道”,外壮侧重于练“勇”,内壮可以步入超凡入圣之高深境界,外壮则难脱俗套。内壮与外壮相比较,内壮更令人羡慕。事实也证明,要练成金刚之躯,非走内功这条路子不可,而且,内功也是练成轻功的基石,没有深厚的内功,轻功便无从谈起。练习内功之法,各家各派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以练气、养气为主,只是方法不同,功效也就快慢不同。现将本人所习的南少林铁布衫功的内功修炼方法介绍给大家。该法简单易学,二十天左右丹田即会有得气感,两至三个月左右丹田内气即能聚集成团,可收可发,随意自如,实为少林之真传,功家必修之功也。望好者自珍之。
(一)内养功 )
练者先备一个一寸厚的坐垫放好,然后宽衣解带,正身盘膝而坐,自然盘、单盘、双盘均可。鼻脐相对,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姿势端正,双目微闭、双肩下垂,不能塌腰,舌抵上腭、自然呼吸,双手掌心朝天结一手印上下重叠(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反之)。吸气时意想一股真气自百会穴进气贯注丹田,微微提肛。呼气松肛,似守非守丹田,进气要缓慢,绵绵长长,功中一切顺其自然。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放松入静,无忧无虑,使内气随着人的意识引导而贯通到全身各个部位。初练时每次练半小时,后逐渐延长至1—2小时以上。每日练2次。
收功:一掌贴于丹田,另一掌覆于其上(男右掌在内,左掌在外,女反之)。以肚脐为中心,两手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左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三圈放大一次,渐放渐大,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两侧至腰侧为限,共36圈。然后每三圈缩小一次,渐缩渐小,沿逆时针方向运行,最后收在丹田处,意念全身之气渐渐收拢在丹田成团,然后发散至全身四肢百骸。两手掌心对搓发热、擦面。鸣天鼓36通;叩齿36通;将口水咽入丹田。然后再缓缓起立步行片刻即可。
(二)炼丹功
炼丹法是为了巩固并加强丹田气感(热感)。分为四个步骤来操练,分述如下:第一步 /
将丹田处的气团,想象成一个圆球,红色并发光,气团周围还弥漫着灵气。
1、以腹正面为平面,意念气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旋转,并逐渐带动弥漫着的灵气。旋转36圈或72圈或108圈,注意体会转动时的热感。然后逆时针旋转36、72、108圈。
2、以会阴到百会的连线为轴,水平面为平面,气团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72、108圈,再反方向旋转。
3、以左右两腰侧的连线为轴,身体侧面为平面,气团先向下向后向上向前旋转36、72、108圈,再逆反向旋转。最后收功(同内养功)。
注意这里气团的“旋转”,并非“运行”。旋转是指气团在原位围绕一根直线轴转动(如转动地球仪),运行指气团离开原位,形成一定的运动轨迹。(以上1—3分别以身体正面、水平面及身体侧面为平面,下同)。
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炼丹第一步必须在内养功有成效(即丹田热感)的基础上才能加练。二是气团的旋转必须是缓慢而均匀的,不能忽快忽慢,要耐心地体会它的旋转。由于是以意引气,故不能急燥,否则可能出偏差。
第二步
第一步练习纯熟,气感很强后,可改练第二步,方法如下:
1、以肚脐为中心,以身体正面为平面,气团作顺时针圆周运行,渐行渐放渐大,左右至两髋骨,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为最大,共36周或72周。气向上提时配合吸气,气向左向下时配合呼气。注意:(1)气团运行均匀、缓慢,要耐心体会。(2)转圈要尽量成圆形,不能转弯抹角,然后反方向运行渐收渐小收至肚脐,配合呼吸,圈数同上。
2、带脉运行。先将丹田之气向前引向肚脐,然后向右腰运行,呼气;接着,将气向后腰命门向左腰侧运行,吸气;再从左腰侧经肚脐向右腰侧运行,呼气;如此缓慢运行36周或72周,再逆方向运行36周或72周,最后回收丹田。
3、将丹田气沿任脉向下引向会阴穴;呼气,再引向长强,上提命门、吸气;从命门向前透出至肚脐,再沿任脉向下,呼气……如此运行36周或72。将气引回丹田。最后收功(同内养功的收功,下同)。
注意:(1)必须等第一步练习纯熟后方可改练此步,不可操之过急。(2)气的运行必须缓慢、均匀。
第三步
第二步练习纯熟后,可改练第三步。
1、以身体正面为平面,以中脘穴与中枢穴连线的中点为中心,引气运行,渐行渐放渐大,共36周或72周。左右扩至两肋,上至天突,下至耻骨,先顺时针运行,再逆时针运行,配合呼吸。
2、以带脉运行为原型,引气向上螺旋顺时针运行,渐升渐高,至与天突穴同高的水平面为止,36圈或72圈;然后反方向运行,渐降渐下,回复至带脉,再收回丹田。注意配合呼吸。
3、呼气,将其气从丹田降入会阴;吸气,从会阴引气到长强,沿督脉经命门、中枢至大椎穴;呼气,再将气前透至天突穴,沿任脉向下经中脘、肚脐、丹田,向下至会阴;再吸气……如此周而复始。可行36或72周。
第四步
第三步完成后,气感已很强烈,并能意领气走,气随意行,这时外在的锻炼——排打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气通大小周天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了。现将气的运行路线及呼吸的配合详述如下:
1、带脉运行36或72圈。
2、小周天行功:呼气,将丹田之气向下沉入会阴;吸气,将会阴之气经长强(闭后阴)沿督脉上经命门、中枢、大椎、后枕至头顶百会穴;呼气,引百会气向前经印堂、人中、天突、膻中、中脘,向下降至丹田。如此提降沿小周天运行,共36周或72周。
然后在带脉行功及小周天行功纯熟的基础上加练大周天行功。大周天行功方法如下:呼气,将丹田之气沿两足三阳经向下降至脚心,吸气,将涌泉之气沿两足三阴经向上提至会阴穴;然后呼气,换气一口;吸气,气分两支沿两耳后向下经两手三阳经至十指尖之井穴;吸气,将井穴之气沿手三阴经上提至天突穴会合;呼气,将天突穴之气向下降至丹田。如此大周天运行一遍。可运行36遍。
至此,丹田浩然之气已凝成一团,可聚可运。练者精神饱满,巍然如山。
⑧ 丹田发声怎么练
丹田发声训练方法:
1、先练放松全身,然后呼吸的时候尝试吸气的时候肺部扩充,呼气的时候小腹收缩,如此循环熟练,每次唱歌的时候发音不要从嗓子里面把气压出来,而是用小腹的力量吧腹部的气体挤压出来,这样长期以往的训练下去,就能够做到正确的换气。
2、丹田唱歌其实是发声和"气"的运用,当用丹田提劲发出的声音会叫"厚"叫"饱",这是因为发声源较深的因素。
3、美好的歌唱共鸣是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要想获得它,就需要全面了解人体共鸣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并付出艰辛的努力,通过刻苦的训练才能得到它。
丹田共鸣发声的原理:
声音产生需要有振动体、媒介和听声音耳膜。当物体被打击而产生振动时,促使媒介产生了波纹,叫音波。这种音波由媒介传入人的耳膜成为声音。一个发音体在振动发音时,它除了能发出一基音外,还能同时发出一些微小的泛音。
例如:a弦振动率是400,当它的微波传到某一个每秒振动440次的物体时,这一物体受到振动的影响,才会引起共振,产生共鸣。
人体共鸣形成的过程是,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使气息冲击声带而出现了基音。这个基音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于是出现优美、悦耳的歌声来。
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努力控制歌唱发声,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⑨ 怎么练习丹田之气
绝大多数人使用的呼吸是较浅的:胸式呼吸(特征:浅呼吸,吸气时耸肩、提胸)
正确的呼吸状态:胸腹式联合呼吸(特征:气沉丹田,吸气,两肋及小腹向周围扩张。呼气时,两肋和小腹丹田自然向里收缩)
找到正确的呼吸状态,进一步增强气息控制能力,下面提供几个小练习供大家练习气息控制。
1.慢呼慢吸,快吸慢呼,快吸快呼
2.一口气数葫芦、数枣练习。
3.弹跳音“嘿哈吼”
4.腹部压书呼吸。
5.吹纸片、吹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