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如何用科学管理方法修建长城

如何用科学管理方法修建长城

发布时间:2022-06-09 07:58:34

A. 万里长城是怎么建成的

万里长城的修建方式:
在秦国未统一其他六国以前,这战国7雄在以前各自已经建筑了一些或长或短的城墙,用以抵挡北方或西北的外蛮强敌。当秦统一了六国以后,考虑到对全国的管理问题,实时了一些有效措施,如统一文字,统一货币,还有将原有的一些城墙连接起来抵挡北方或西北的外蛮强敌。因就有了最初的万里长城,以后的个朝都有修复过长城,其中明朝的修复额度最多。
具体修建方式:
“建筑师“进行城墙的基本框架描述,工人去做具体的实施,利用当时各种可以用的一切劳力来进行艰苦的修建,其中也凝聚了人们的智慧,如运用杠杆原理,滚柱,方块石块交叉重叠等等。

希望可以帮到你!

B. 长城是怎么建造的

早期修建长城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即夯砖垒墙。这与修建民居所用纳方法一样其具体方法是:将两排木板竖起成为墙的两边,接着分层将泥土倒入密封的木板之内,然后将其夯实。木板平均有4米长,可装80立方米泥土。这样可以生产出8~10厘米厚的砖层,不过后来也发现有3~20厘米厚的砖层。有时,也把薄薄纳芦苇层夹在泥土层中,以此加速砖的干燥过程。在戈壁沙漠及草原地区,城墙的建造取材于当地的植物。人们将15厘米厚的红棕叶或芦苇与不太厚的卵石和泥土层进行混压,这样就制成了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砖墙。在塔里木盆地,城墙则是用大捆的灌木从,白杨树干与夯实的土坯混合建成的。

所有城墙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每层都要用力夯实,然后再夯上另一层。这种建筑的耐久性,可从保存下来的几节城墙中得知。这几节城墙建于公元前656年。在中匡北方,公元前300年的秦城墙仍有3米高。城墙底部有4.2米宽,城墙上部有2.5米宽,是用黄泥与少量碎石夯实而成的。在甘肃,保存有4米高的汉城墙,其中包括位于王门关的一座最大的要塞。城墙的墙砖在拐角处犬牙交错,方形的城门上窄下宽,这样可以防止城墙坍塌。在这个地区,还保存有100多座烽火台。它们或用夯实的土坯建成,或用晒制的砖坯修建。在这几节城墙上,每隔1600~2500米,就有一座下宽上窄的烽火台,台的底部面积为17平方米,台高25米。烽火台的墙上。还有明显的脚手架的痕迹。长城大部分修建于明代,那时出现了一些新的修建方法。长城的西段,仍按传统方法修建。但为了保护首都北京不受蒙古人和满族人的侵犯,它的东段都用石头和砖头砌成,其地基是夯实的土或碎石。其他如山海关这样依山临海的要塞,修建得很像一座小小的城堡。这儿有备战用的掩体和隐蔽处,可开闭的吊桥,训练兵勇用的操练场,战备仓库。外面还有草料场。

C. 万里长城是怎么修建的

长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

D. 万里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建造过程中体现了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命令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时,役使40多万人把原来燕、赵、秦等国修筑的长城连接并加以扩建而成的。
(1)统一领导。为达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地势险峻的山巅,工程复杂而浩大,而当时施工仅凭肩挑位首脑根据一项计划开展,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手抬,其困难可想而知。长城的建设,第一是有严谨的工程计划。对工程所需土石及人力、畜力、材料、联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第二,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主要协调这两方面利益的关键是领导阶层要有坚定性和做出良好的榜是工程验收制度,如规定在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箭头碰墙而落,样。协调要尽可能公正,并经常进行监督。工程才算合格。否则返工重建。第三,有效的分工制。
(2)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环扣一环,使工期不至于延误。长城建设在人员的报酬要公平。报酬是人们服务的价格,报酬必事先确立走向前提下,分区、分段、分片同时展开,保证进度须公平合理,尽可能使职工和公司双方满
(3)集权。集权的过程中,统一命令,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领导。

E. 古代的长城究竟是怎样运作的

劳动力的调配:

想要修建长城,势必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为此秦始皇算是动用了整个帝国的力量,而当时的大将军蒙恬就主要负责这个任务。

在没有挖掘机起重机,水泥钢筋的时代里,他们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一双手来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所以秦始皇大量的征集农民为自己建立了这座可以抵御外敌的长城,在五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巨大的工程。

材料来源:

在中国很早的时候,聪明的人类已经会使用石灰砂浆了。烧石灰并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跟石灰和杀混在一起制成的石灰砂浆。

在坚韧和强度上都不算上乘,建造小型建筑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型建筑就扛不住了,在潮湿的环境和水中都无法长久的使用,聪明的人类就开始想尽办法进行改进,古罗马人在火山灰中还加入了石灰砂浆,这是西方人称之为最早的水泥。

而中国人的办法就是石灰砂浆掺入了黄粘土。以此来增加砂浆的耐性。

规划设计和施工:

古代建造长城第一要点就是“因地形,用险制塞”,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时都是遵循着这一宝贵经验。古人正是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利用高山险阻修筑城墙,既节约了人力与材料,又加固了墙体。可谓是一举两得。

(5)如何用科学管理方法修建长城扩展阅读:

长城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内蒙古阴山一带汉代城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汉与匈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

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的规律。明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F. 从万里长城看管理

给你个思路(个人意见),自己想去修筑万里长城事实上也是一种管理长城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君王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1.修筑万里长城的管理主体理所当然是历代君王2.管理的客体是君王所统治的领土防线3.组织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4.组织环境是长期受到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必须由以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管理主体,回答由谁管的问题;管理客体,回答管什么的问题;组织目的,回答为何而管的问题;组织环境或条件,回答在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

G. 中国长城是如何修建的

  1. 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

    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

  2. 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虽然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

  3. 墙身,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4. 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5. 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版筑夯土墙;

    2)土坯垒砌墙;

    3)青砖砌墙;

    4)石砌墙;

    5)砖石混合砌筑;

    6)条石;

    7)泥土连接砖。

H. 汉代长城修建的原则

修建长城在选址、布局和施工等方面都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虽然多为后世所总结,但其在长城建筑史上的一致性,足以说明其为长城修建的规律价值。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毫无疑问其主要的使用功能是御敌防守。 长城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一堵孤立的墙体,长城的各种建筑物只有与其军事防御体系相适应,才能起到较为理想的防御作用,有效保卫生存空间。但长城不仅是要阻挡住进攻,还要承担屯垦生产的保障作用,还要承担长城内外贸易交流的功能。长城建筑要结合军事备战与用兵,要结合军事管理与互市交往有机地结合。
长城的选址、布局和施工,首先要考虑与自然环境有机联系。长城是防御体系,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天险的屏障作用。所以,在山区长城多沿着山脊或山体有利于防守的位置修建。在山势陡峭险峻的地带,墙体就修建的相对低矮窄薄一些;在山势平缓的地带则修建的相对高大宽厚得多。
从今河北、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的先秦长城遗迹来看,长城沿线军事防御设置的选址和布局的一些相关原则,在战国时期就已初步建立。秦汉时期,各种设施进一步完善,除烽燧和亭障以外,在长城内外还大批地增加了屯戍城等。从先秦到秦汉,长城防御向纵深发展,开始形成防御体系,其修建原则也在基本确立之后发展更为完善。
秦始皇长城选址除充分考虑了“用险制塞”的原则,利用地势修筑长城墙体,并沿长城修筑了大量城、障、亭、燧、墩等相关军事防御设施,共同构成比单一墙体更为完整的御敌工事。秦始皇时期,长城的多个建筑单元已较为完备,其走向、选址及布局已基本实现了军事建筑的综合防御功能。
长城墙体与敌台、烽火台的布局联系最为直接,敌台多建筑于长城墙体之上并连续修建,是长城墙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长城墙体与烽火台的联系则以信息沟通为主,为满足了望更大视域范围的需求,烽火台多建在长城墙体迎敌一侧地势更高的地方。
明代在长城沿线设镇城、卫城、所城、关城、边堡、墩台等,这些建筑以设在长城内为主,长城外为辅为原则。长城墙体与城堡的布局关系很密切,城堡既是长城边墙的纵深防御,又主要是平时屯兵之地。
屯兵不只是军事活动,也要从事生产。汉朝实行的“无事则以为农,有事则调之为兵” ,即是一 种“寓兵于农”的军屯政策。汉代长城沿线仓、阁及储存生产及军备物资的建筑,都是为适应这样的战略而长生的。历代基本都承汉制,以在长城地区发展军屯为第一要务。亦戍亦耕的军屯,既减少社会劳役和赋役负担,又可以增强军事储备。
长城防御体系的各屯兵城堡,因军事地位的不同、驻军及将领等级的不同而有层次性的差异。反映到建筑上,其军事管理级别高低与城的建筑规模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各镇总兵驻地的镇城,要大于驻守参将或游击将军的路城,路城又要大于千户所城,以此类推千户所城大于百户所城,百户所城大于一般的堡城。一般来说,城堡与长城墙体之间多无直接墙体类建筑物相连接。
修建长城复线,也是体现长城选址以防御需要为原则的一个现象。长城复线最主要的作用是在长城防区的险要或重点区域,构建多重军事防线。通过增修长城复线,与长城主干线相连接,与主干线构成防御的纵深。复线长城墙体多设置在交通要道的重点防区。敌方攻破主线长城后,可以凭借复线形成新的防线。
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长城,就已经有复线的设计。如齐长城在主干线南北往来的重要关隘内外,就设有多处复线。燕北长城也设有复线,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有南、北两条燕长城就是复线,分别称为赤南长城、赤北长城。汉代长城也有复线,在内蒙古有南北两条长城均起始于大青山北麓武川县的汉长城,平行地向西北方向延伸。
明长城的复线设置更多,明长城最大的复线当属内外长城所构成长城的复线。着名的明长城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和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都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明代除修建内长城之外,在太行山上还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城。即便敌军攻进大同外长城,继而又攻进内长城的雁门关,还有太行山上的娘子关等关隘阻挡敌军的进攻。
除较大规模的长城复线之外,在一些关隘之外还通过修建“挡马墙”以迟缓骑兵进攻主城墙的速度。明以前“挡马墙”也称“当路塞” ,多在山谷之中关口之外建筑低矮石墙,高约 3 米左右,长度从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其作用与长城复线基本相同,阻止敌军前进。只是比复线长城短,建筑的也较为简单。
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由于工作面长,参与施工的人多,时间周期亦较长,施工管理便成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为便于管理,历代修建长城多采取分段包干、各负其责的办法。层层负责,分片施工的做法,使具体段落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有了责任,协调、监督、检查乃至问责的制度建立起来,才能保证长城的建筑质量。 (十五)
(《中国文物报》2016年4月5日第3版)

I. 保护长城的措施

1、加强环保宣传,如在适当的位置张贴一些制作精美的宣传语。

2、增加一些便民设备。如在适当的位置放置垃圾桶等。

3、增加一些惩罚措施。先是去游客来到长城参观,先提前告诉他们如果在长城乱扔垃圾或者乱涂乱画等会有什么的惩罚措施,然后增强工作人员巡逻,对反者进行处罚。

4、加强卫生管理,让一些民警去巡视,如果有人乱在城墙上画,乱扔垃圾罚款。

长城是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万里长城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

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长城所具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已被世界所承认,长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9)如何用科学管理方法修建长城扩展阅读: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着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J. 古代人是如何修建长城的

要修筑万里长城这样规模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劳动力的调配、材料来源、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都是相当庞大复杂的。首先谈一下劳动力的问题。
修筑长城的人力来源,大约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是戍防的军队,这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时修筑长城,即是大将军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后,以三十万大军戌防并修筑购。它经过了九年多的时间才修成(《史记》上记载为三十万,《淮南子》上记载为五十万)。(在秦始皇以前各诸侯国家修筑长城也都以军队为主要劳力,《竹书纪年》上即有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的记载。)第二是强迫征调的民夫,这是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秦始皇时除所派蒙恬率领的几十万军队之外,还强征了大量的民夫,约有五十万左右。各个朝代修筑长城都大量强征民夫,历史文献上已有不少记载,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修筑首都平城(今大同)南面的“畿上塞围”,即征发四州十万人。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皇帝下诏,征发一百八十万人修筑从幽州夏口(居庸关南口)至恒州(大同)九百多里的长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发丁男三万修筑朔方、灵武长城,四年(公元584年)又发丁十五万修筑沿长城的城堡数十座。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四年(公元608年)又发丁二十万筑长城。由于丁男人口已经征发殆尽,最后连寡妇也被强征去修筑长城了。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在秦汉时候,专门有一种刑罚叫做“城旦”,就是罚去修长城的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主张,下令除秦纪、医药、种树等类书籍之外,民间所藏诗、书一律都要焚毁。“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凡抗拒不烧书的,就在你面上刺字涂墨后罚去修长城。城旦所罚,据《史记》集解引如淳日:“《律说》论决为髡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暮夜筑长城。城旦,四岁刑”。就是说如果把你判为城旦之罪,剃了头,颈上加上铁圈,送去修筑长城。白天还要轮流看守巡逻,夜间则修筑长城,是十分辛苦的。这种刑罚为期四年。第四历代统治者为了证调修筑长城的劳力,还巧立了许多名目,强迫人民去修筑长城。
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完成万里长城这一伟大工程的时候,发挥了高度的聪明才智,不仅在规划设计上“因地形,用险制塞”,完成了设防的需要,而且在施工管理、材料供应、施工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发明创造,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长城经行的地理情况千变万化,高山峻岭、大河深谷、沙漠草原、戈壁滩石等等都有长城穿越。因此,在修筑长城的时候,劳动工匠和军事家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条利用自然地形,在险要处修筑城墙、关隘和烽燧、烟墩、城堡等建筑物,用以阻击来犯者达到防御的目的。
“因地形,用险制塞”这一条宝贵的经验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创造的,秦始皇时已经把它肯定了下来。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时都是遵循着这一原则的。试想假如不利用高山险阻修筑城墙,那将花费多出许多倍的人力与材料。如果不利用大河深谷作为屏障,而硬是平地筑墙,所费人力物力更无法计算。我们从现在长城的遗址调查中可以看出,万里长城是利用地形条件来修筑的,凡是修筑关隘的地方不是两山之间的狭口就是河谷会合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道。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与材料。修筑烽火台、堡子等更是仔细选择地形,因地制宜而建。如唐杜佑《通典》上说。“烽台,于高山四顾险要之处置之,无山亦于孤回平地置”,说明修建烽台应在高山之上,或孤旷的地方,四面都便于观看得到。宋曾公亮《武经总要》上也记载:“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也是利用地形便于观望的意思。
假如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的,就不能死限三十里一烽,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是一定要使烽火互相能够看到,才能达到传递军情及时援救的目的。这不仅说明要利用地形而且还说明了不要按死框框,要按实际情况而定的灵活性。至于修筑城墙利用地形,处处都是。如居庸关八达岭的城墙都是沿着山脊的脊背修筑,因为山脊本身就好似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城墙就更加险峻了。而且在修筑时更注意到利用山脊的崖壁来修筑城墙,有的地段从外侧看去长城非常陡险,但里侧却较平缓,因外侧是御故而内侧则是防守士卒上下的。有的山脊外侧巨石悬崖本身即可防御,长城修到这种地方即利用原来的悬崖巨石或陡坎险坡稍加修筑平整即成险阻。汉元帝时的郎中侯应说:“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还有十分高峻的悬崖,长城到此也就中断,因为象这样的悬崖是不可能上人的,用不着修城墙了。利用大江大河,深谷作为天然屏障与人工长城配合使用的例子还很多,总之使它能够达到防御的目的就可以了。
长城修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由于长城绵延万里,工地很长,施工管理更为复杂。当时所采取的办法是与防守任务相统一,即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如汉朝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的长城就是由四郡的郡守负责各自的境内长城的修筑,郡再把任务分到各段、各防守据点的戍卒身上去。当然在大的工程和关城的修筑则要由郡守调集力量去修。中央政权也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和募集劳力到重点地区去修筑。明朝的时候,沿长城设了九个重要的军事辖区“镇”来管辖长城,同时也担任所辖区内长城的修筑和维护。如山海关外辽东镇长城即是由提督辽东军务王翱、指挥佥事毕恭、辽阳副总兵韩斌、都指挥使周俊义以及张学颜、李成梁等人在任辽东镇军事首领时相继修筑而成的。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沿线的上千座敌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相继修筑的。至于分到长城的一段或一处峰台、烟墩,也多用包干修筑的办法。
在八达岭长城上,发现了一块记载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修筑长城的石碑。从这块石碑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修筑长城的人力主要是利用军队的力量,用分段包修的方法来施工的。
碑文如下:
钦差山东部司军政佥书,轮领秋防左营官军都督指挥佥事寿春陆文元奉分分修居庸关路石佛寺地方边墙东接右骑营工赵长柒拾五丈二尺,内石券门一座。督率本营官军修完,遵将管工官员花名竖石以垂永久。
管工官:
中军代管左部千总济南卫指挥刘有本
右都千总青州左卫指挥刘光前
中部千总济南卫指挥宗继光
官粮把总肥城卫所千户张廷胤
管各项窑厂、石圹办料
署把总:赵从善、刘彦志,宋典、卞迎春。赵光焕。
万历拾年拾月日鼎建
从这块石碑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段包修工程用了几千名官军,加上许多民夫才包修了七十多丈(约合200米)城墙和一个石券门,可以想见工程的艰巨。这一批包修工程的官兵是从山东济南卫、青州卫、肥城千户所等处调来。
关于修筑长城的建筑材料,在没有大量用砖以前,主要是土,石和木料、瓦件等。需用的土、石量很大,一般都就地取材。在高山峻岭的地方,就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在平原黄土地带即在就地取土,用土夯筑。在沙漠地区还采用了芦苇或红柳枝条层层铺砂的办法来修筑,如像今天还保存的新疆罗布泊与甘肃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就是这样修筑的。修筑的方法是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条,上面铺一层砂石,砂石之上再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条。这样层层铺筑,一直铺砌到五、六米的高度,芦苇或柳枝的厚度约五厘米左右,砂石的厚度约二十厘米左右。若修五米高的城墙就要铺到二十层左右的芦苇柳枝和砂石。在东北的辽东长城还有用编柞木为墙、木板为墙的。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
明朝的长城在许多重要的地段采用了砖石垒砌城墙,所用的建筑材料更多了。除了土、石、木料之外,还需用大量的砖和石灰。这些建筑材料也都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砖瓦都是采取就地开窑厂烧制,石灰也就地采石烧制。修筑关城和堡子、敌台房屋用的木料也就近采伐。如果近处没有可供采伐的林木,就要从远处采运。在每一段分包修筑的施工组织中还专门设置了办料的部门和石场、窑厂。如在居庸关、八达岭发现的石碑上就记载有各项窑厂和石场办料部门的名称。而区这些部门的人员为数甚大。可以看出当时修筑长城备办建筑材料的任务是很大的。
修筑长城的施工更为艰巨。旧时的长城沿线,不是高山深谷,就是沙漠草原,又没有先进的施工机具和运输工具,施工之难可想而知。如像我们今天在居庸关、八达岭上所见到的长城,砌墙用的条石有的长达三米,重两千多斤。而长城随着险峻的山脊修筑,坡度十分陡峭,游人徒手上城还感到十分吃力,当时修筑的人们要把两千多斤的大条石和一块就有数十斤重的大城砖以及大量的石灰运上山去,其困难可想而知。
砌筑城墙墙身的条石先要“找平”,即是层层条石,每层都要平砌,不能紊乱。这样才能使受压面的压力均布,不致产生塌陷。我们在居庸关、八达岭所见到的长城,只见长龙起伏于山岭之间,但是每层墙身的条石都是平行的。其次要“顺势”,就是说城墙要顺着山岭起伏弯曲的形势,这样利用山脊作基础,使之坚固,而且也便于防御。
城墙先砌两帮,即是把基础打好之后,划出外线,把条石层层上砌。然后层层填厢,砌到规定的高度之后便铺砖砌垛口。城墙墙面和砖砌垛口有两种砌砖方法,一种是斜砌,一种是梯状平砌。一般在坡度不十分大的墙面可用斜砌,如果超过45度的坡度,就分成梯道平砌。在山海关外有一段长城墙面作双重梯级的砌法,解决了非常陡峭的修筑问题。
其砌法是把墙面分作许多大梯,有的高一米,有的高达两三米。在大梯之内又砌小梯级供人上登。
运输是修筑长城施工中的重要问题。把大量的土方、石灰、大条石、大城砖运上山去。修筑工匠们想出了许多办法。
根据记载和传说,搬运建筑材料上山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力搬运,这种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用人背、肩扛、筐挑,杠子抬等方法把大量的城砖、石灰、石块搬运上山岭去。当时的人们还采用了传递的方法,把人排成长队,从山脚下或已修好的一部分城墙上排到山脊上,依次把城砖和小石块一块块传递上去,把石灰一筐筐、一挑挑传递上去。
这种传递运输的优点是减少来回跑路。特别是山路狭窄,可以减少来回的人互相碰撞,提高运输的效率。
二、简单机具运输,除了人力的运送之外,当时已经利用了简单的机具,如像手推小车,这是用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之上。修筑关城和堡子等平地建筑时就更多的利用推车。在运送上千斤的大石上山时还采用了滚木和撬棍,并且在山上安置绞盘把巨大石块绞上山脊去。在跨过深沟狭谷运送砖瓦和石灰时,还采用了“飞筐走索”的办法,即把砖瓦石灰装在筐内从两岸拉固的绳索上滑溜过去,大大地节约了劳力。
三、利用动物运输,传说在八达岭高山之上修筑长城的时候,曾经利用过善于爬山的动物山羊和毛驴;把筐内盛满了石灰跨在毛驴背上把毛驴赶上山去。在山羊角上系了城砖把山羊哄上山去代替人力运输。总之想尽了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条件来修筑长城。
但是大量的运输和修筑工作都靠笨重的人力来完成。在封建统治阶级层层压迫之下,为了修筑长城,不知丧失了多少劳动人民的生命。一千多年来不少诗人用诗词歌谣等形式,揭示了劳动人民对奴役筑城的愤怨。汉朝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诗中写道:“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唐朝贯休的《杞梁妻》诗中:“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明朝尹耕的《修边谣》写道:“去年修边君莫喜,血作边墙墙下水。今年修边君莫忧,石作边墙墙上头。
边墙上头多冻雀,侵晓霜明星渐落。人生准不念妻孥,畏此营门双画角”。这些诗词歌谣所反映的正是劳动人民反抗控诉的一个方面。
长城上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浸透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同时,从长城这一雄伟工程来看,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阅读全文

与如何用科学管理方法修建长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和田籽料二上色的鉴别方法 浏览:712
圣荷纳米霜使用方法 浏览:166
货车多利卡打不着火解决方法 浏览:395
韩束紧致水分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112
摩托车前叉连接方法 浏览:427
交流和直接的电流计算方法 浏览:465
龟田锻炼身体的方法 浏览:766
曾仕强怎么使自己开悟的方法 浏览:251
大拇指甲沟炎治疗方法 浏览:911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汇总 浏览:330
u盘扩展内存方法手机 浏览:36
除螨包的最佳方法 浏览:24
瓷砖鱼池漏水最简单的补漏方法 浏览:16
智能化方法如何帮助开发软件 浏览:360
卷闸门的开关安装方法 浏览:796
汽车纽扣电池的安装方法 浏览:892
斗地主快速学会的方法 浏览:880
钢梁安装方法如何做挠度实验 浏览:228
砂砾压实度检测方法 浏览:900
黑底白字解决方法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