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智障的教学方法

智障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08 17:29:00

A. 智障儿童制定一份特殊的教育方案怎么

那首先要明确是什么样的程度 多大这些才能因地制宜的写 一、研究对象概况 小丽是我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儿童。我接一年级新班以后,发现她与班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语言表达能力差,反应迟钝,学习有困难,常常不及格,受同学歧视,对任何事都不懂关心,智力似乎有些问题。后来征得小丽家长的同意做了智力测试,结果智商比正常孩子低,属于低智商。通过家访,又了解到小丽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常发作住院,父亲腿有残疾,为生活而奔波,无暇关心女儿,小丽的生活由年事已高的奶奶料理。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我倍感更有责任关爱她、帮助她。我把她作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的对象,希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小丽能象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欢快地成长。 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初步的研究使我对该生有了正确的定位——低智商儿童,我又从有关书籍中了解到弱智学生的个性特征:1.缺乏主动性;2.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3.易受暗示,脾气固执;4.失败期待高于成功期待;5.动机不足,求知欲差。以小丽的行为表现和家庭情况看,由于长期遭受挫折,出现了消极情绪,事情还没做就预期不会成功,完全没有自信。然而,“自信”恰恰是成功的关键。要让她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前提是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包括很多方面,如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为人处事、形象树立、权利义务、未来理想等等。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两条:一是教师,二是管理。因此我决定以“帮助该生树立自信”为突破口,将心比心,站在小丽的立场上制定方案,让她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成长。具体目标包括: 1.改变过去的师生交往方式,亲近她,注重情感交流。 2.以谈话的方式提高她的语言能力,逐步开发语言智商。 3.给予最多的关心,发挥榜样的作用,供其模仿。 4.进行正常化的教育,给予特殊鼓励,逐步缩小她与同学的差距。 5.抓住时机给她自信的源泉,帮助她树立良好的形象。 6.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随时解决各种问题。 三、研究的三个阶段 1.低年级——悦纳自己这是最关键的阶段,悦纳自己是树立自信的基础。教师给予充分的关爱,耐心启发,让她对过去的自我认识产生怀疑,逐步帮她确立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与学生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把那些已经消化理解的学科知识与自己内在的经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然而,我的愉快教育法对小丽同学根本无效,她始终没有开过口。一次我耗完了耐心终于忍不住发火了:“这么简单的字母都读不出,你上课听了吗?”突然,小丽那一大一小的眼睛里滚下了晶莹的泪珠……霎时,一份内疚涌上心头:我错了,我伤害了她。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不愿敞开心扉与人沟通,这对于语言智商低的小丽来说是不利的,我要教她说话,赢取她的信任。 下课后,我坐到了她的身边:“上课时为什么不读呀,是不是怕读错会被同学嘲笑?”小丽点了点头。“学会了拼音才能认字、看书,你愿意长大后还是一个字都不认识吗?”她摇摇头。“用嘴巴说!”她终于开口说话了:“不愿意。”虽然是断断续续的三个字,但这毕竟是她迈出的第一步。“陈老师愿意做你的好朋友,教你读,好吗?”她笑了,她那傻气的笑容里透出的是真诚、信任。 我告诫自己:降低要求,不要期望过高。起初,怕伤害她,所以上课时不敢请她回答问题。渐渐地,我发现她思想不集中了,上课似乎与她无关。我立即改变了策略,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多次请她回答,她明显进步了,可对其他同学来说又浪费了许多时间。看来要想两者兼顾必须调整教学策略,在完成了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留几个简单的问题,耐心等待小丽的答案,且大加赞赏。 受智力影响,她学东西总是特别慢,测验成绩也总是班里最差的,与倒数第二的同学相差甚远。我并不期望她能考及格,只要求她无论花多少时间,都要把当天的知识弄懂。此后,我常用休息时间教她读准拼音,和她聊聊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迫使她开口说话,渐渐地,她学会了逐字逐词地回答我的问题。 终于有一天,小丽主动来找我,第一次完整地说了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陈老师,我是不是很笨啊,同学们会不会看不起我呀?”她多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她自卑,总是低着头,怕见到那些歧视的目光。此时,我高兴地发现,她已经学着打开心灵的一扇小窗,开始关心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了。她渴望一份平等,渴望被人赞赏,甚至渴望被人尊重。此刻,老师的评价具有极重的分量,甚至影响孩子的未来,“夸张一点的鼓励”可能会成为她奋斗的目标。“你一点也不笨,因为你做事‘认真’,从来没有不做作业等情况,好多同学都比不上你,连老师都佩服你的毅力,记住:做事认真的人就是最聪明的。”小丽相信了我的话,露出了腼腆而又得意的笑容。我深信“认真”二字将是她自信的源泉,努力的方向,我要使这两个字成为她的“金字招牌”。 她果真像我期待的那样“认真”,哪怕做到晚上快11点钟,也要完成每样作业后才睡觉,甚至坚持每天默写词语。这份认真,使她学得扎实,每次词语测验都能及格,二年级下的单元测验也基本上能及格。 2.中年级——树立形象 这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她更害怕被歧视。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同学施加影响,大家友好相处,帮她树立形象,让她学会关心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关心自己的学习环境等。 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小丽也模仿着别人对学习马虎了起来。为了让大家对写作保持兴趣,我经常变换方式。有一回,我教了写信的格式,让同学们给我写封信,把讲台当邮筒,把讲台上的缝隙当投信口。小丽在信里列举了班里几位淘气包的一大堆“罪状”:“……骂我是笨蛋,弄脏我的书,……”上课时,我故意问大家:“从一年级到现在,我班哪位同学进步最大?”答案是有目共睹的。“你们知道小丽为什么进步那么快?因为她做事认真,从来没有拖拉作业的现象,无论多晚,都坚持默完词语,背好英语才睡觉。比起家长盯在旁边还要赖作业的同学聪明多了,欺负她的同学才是笨蛋!”淘气包们低下了头,小丽也露出羞愧的神色。下课后,她悄悄地跑来对我说:“我不认真的,我也有几次没做完作业……”“老师知道你想完成的,一定是写字速度慢,来不及做了。没关系,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只要和老师说一声,抽空补上就行了。现在老师觉得小丽不仅认真,还很诚实。”“我以后不会少做作业了。”她的笑容更自信了。 以后的日子里,她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就会主动来问:“陈老师,刚才幻灯片上的练习题我来不及抄了,您可以把幻灯片借给我抄抄吗”……被欺负就会来“请求援助”,碰到像“家里的小兔子吃胡萝卜”等新鲜事就会如数家珍般讲给我听,而我呢,告诫自己,无论多忙,都要洗耳恭听,我的认真听讲似乎给了她极大的满足。 在学校里,当小丽回答问题好时,我就会当众表扬,不住地点头,微笑或说“真好”、“你真聪明”、“我真为你感到高兴”,竭力维护她在同学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但这并不是说一味地给她戴高帽子,而私低下对她的小毛病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除了口头表扬,让同学为她鼓掌外,我还给她些荣誉奖励:当升旗手,护旗手,同学们也一致评选她为“进步快的同学”、班级第一批的“行规示范员”。我甚至买一些实物奖励她,也许觉得我很喜欢她的缘故吧,只要看到我这儿有她喜欢的小物品,便会毫不客气向我讨:有我托人从外地带来让同学

B. 患有智障的儿童应该如何教呢

(2)→带他(她)们去野外郊游,认识大自然,使其心灵受到陶冶和启迪。
(3)→诱导他(她)们去说话,交流思想,提高认识。
(4)→让他(她)们去劳动,锻炼手脚的灵活性。
(5)→用鲜艳的图片或动听的音乐(古典音乐比较好)或有趣的玩具培养他(她)们学习和欣赏的能力。
(6)→多给孩子绘声绘色地讲一些历史故事,让其分析里面的内容(适用于有了相当进步的孩子)
(7)→让男孩子和女孩子多交谈,交流心事,这一点在传统治疗弱智上认为具有重要意义!(用于有了相当进步的孩子)
(8)→培智学校的老师应多带孩子出去接触社会,认识现实,辨别是非。(注意:轻度弱智的孩子建议不要进培智学校,因为培智学校里的孩子多是中度90%和重度10%所组成;培智的老师水平一般,没啥好方法,也就是日常生活管理,让孩子听听歌曲,教孩子识字与劳动等;轻度弱智的孩子进去之后得不到很到位、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治疗,白耽误时间;最好是由家长带着或自己多去外面闯荡,以增加见识!)
(9)→教孩子一些日常生活技能,让他(她)们日后好自食其力。
(10)→老师和家长要想方设法表现出巨大的关心并让他(她)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滋润和爱护,因为纯粹的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11)→对孩子的进步应给予真诚的赞美。
(12)→全面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努力促进与其交流沟通的能力。
(13)→消解他(她)们的一些不正确和混乱的想法(比如妒嫉、仇恨和一些科学问题等),给予正规的解释,让他(她)们学会看淡或正确的处理方法(这个难度极大,得费相当长的时间,效果也不一定好)
(14)→对孩子进行相似物体的对比训练,以增强其判断能力。
(15)→想方设法让他(她)们树立正确而坚定的信仰,培养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观念形成。
(16)→家长自己在家教孩子时,可以教语文和数学;教语文要设法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教数学要设法培养其逻辑思维。
(17)→多带孩子看日出、日落和在家看一些伤感的电视剧,以激发孩子的情感反应。
(19)→安排孩子一定的学习时间(特指学习课本的文化知识),游戏时间,思考时间(思考大自然中的某些问题或者一些幻想)★注意:这里幻想加引号是指幻想时要依据现实情况所做出的想象,家长一定要引导有方,尽量不要让孩子产生一些混乱的想法,因为这样容易引起一些人格歪曲现象!
(20)→对于有了相当进步的孩子(进入边缘智力,智商75~85,正常人智商90),家长应给孩子看一些哲学启蒙书(注意:一定是翻译外国的哲学书,中国的少看或不看,要看的话推荐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最好家长本身是教师或请老师给予指导;这里介绍两本比较好的且简单一些的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和《豕与自以为是的猪》;孩子不耐烦时,家长应想方设法绘声绘色地讲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1)→晚上睡觉时,一定要让其手压迫心脏部位,这样孩子就会做梦,等其梦醒了之后,家长在重复让孩子这样做,实在不行,就同床进行监视,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梦对大脑某些功能的复苏和人的心情有着特殊作用。
(22)→既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又要养成专一的精神。
(23)→家长可给孩子看些畿米的书,因为这里面的所表现的卡通人物情感很丰富,具有深刻的现实性,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保持一种敏感和思考及释怀的心灵(用于有了相当进步的孩子)。
(25)→让孩子的饮食合理。
(26)→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欢乐的环境,切记以嫌弃、打骂、冷落或讥讽的态度对待孩子,但也不能过于溺爱迁就导致因怕或其它原因无法学习、逃避训练而失去改善病情、提高智力的机会。
(27)→让孩子回归大自然,比如可让孩子玩泥巴等,使其心灵可以得到塑造。
以上就是关于患有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相信通过以上的教育,您应该有所了解了,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事实上,治疗是解决儿童智障的关键所在,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智障的儿童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弱智儿我们会选用最新的治疗方法干细胞移植治疗弱智儿。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未成熟的细胞,其细胞表面的抗原表达很微弱,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这种未分化细胞的识别能力很低,无法判断它们的属性,从而避免了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及过敏反应等,使同种异体移植神经干细胞变得非常安全。临床研究中,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除了极少数病人有轻微的发热、头痛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表明其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C. 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浅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活动的动力,是培养能力的处方。因此,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也应该从“趣”字入手,从他们现有能力水平实际出发,学习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味,教学方法要多样,寓教于乐。人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了解,在了解过程中会专心致志。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要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教具引起兴趣

运用教具引起兴趣,对特殊儿童来说特别有用,如教日常生活的洗脸、刷牙、梳头这儿个模仿动作时,教师事先准备好教具:剪一小块布当作毛巾,用较硬的纸做好一把小牙刷和一把小梳子,再挑选一个人一点的娃娃。教学时教师边哼唱音乐边用娃娃的手拿着上述教具逐个做出洗脸、刷牙、梳头的动作。这样不仅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看出怎样动作,并感受动作与音乐的节奏。再如:教青蛙跳的动作时,可硝硬纸片及铅丝做个大腿可活动的青蛙,随着拉动青蛙表示出蛙跳动作。在学生学习这一动作时,大青蛙(由教师拿着)可和孩子们一起跳,学生会感到特别高兴。教兔跳动作时,教师事先用一小兔子的木偶,演示小兔随着音乐跳动的情景,然后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兔跳的动作。

二、运用游戏的音乐活动来引起兴趣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对智障儿童来说。“游戏”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游戏是以发展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智障儿童在听听、唱唱、说说当中增强节奏感。培养口昌歌的兴趣,改进唱歌的技能,提高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听觉、视觉、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

l、创设情景游戏活动。

智障儿童喜欢动,酷爱游戏。他们是在游戏中成长并学会音乐、掌握音乐。将游戏运用于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改变了原有教学方法中的单一枯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创设情景法,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入景动情,用情景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中感受音乐,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创设情景法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得智障儿童喜爱。例如:“老鹰抓小鸡”这类音乐游戏,游戏的情节能够被学生所理解,玩起来感情逼真。学生戴上老鹰、小鸡的头饰,在教师的统一指示下,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进行游戏。为了防止被 t老鹰”抓住“小鸡”,必须紧密团结在~起,共同对付敌人。

D. 弱智儿的训练

教育训练弱智儿童的基本方法2009-09-13 10:50教育方法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在普通学校中教育方法是丰富而多样的,而且常常凭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机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谓“教有法,教无定法”。对弱智儿童的教育训练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介绍几种,同时提出在指导工作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参考。
一、几种常用的教育训练方法

1、游戏法。

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弱智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采用游戏法,不仅对年龄幼小的弱智孩子,对于年龄较大的学龄期弱智孩子也是适用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动作活动的水平也偏低,所以尽管孩子已长到8岁、9岁,甚至11岁、12岁,都对游戏教学法很感兴趣。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许多弱智学校的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取得了显着效果。因此开发弱智孩子的智力或潜能的最简易方法,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玩具,让他们玩耍,在游戏中锻炼他们的感官功能,只要感官功能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或潜能也会随之提高。杭州市健康路小学体育教师罗敏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总结了在体育课中采用游戏法取得的教育效果:游戏法能激发儿童的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使孩子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正面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好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对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调查表明,确有实效)。还有其他知识教学如数学、汉语拼音、识字等教学过程中较难学习的内容,通过游戏法教学也显得容易收效。
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用游戏法进行教育训练。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如包装用过的纸、旧年历画、塑料瓶、易拉罐等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或可以利用这些制作成教学玩具,也可让孩子自己画、剪、撕、贴等。所以在家庭中,有更充分的机会、场所和条件提供玩具,让孩子进行游戏活动。在孩子游戏活动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小事故,如打翻了茶杯、倒翻了痰盂等,家长不要过多指责,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当然,在游戏中应注意安全。

2、演示与操作法。

演示法是指把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或图片、模型等作为教具,让孩子看得见、听得到,有的可亲口尝一尝,等等。演示法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有直观形象的感知,有感性的认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容易理解。
操作法是指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图片、模型演示来进行,不仅能让孩子看到、听到、尝到,还要让孩子能亲手摸到它、摆弄它、组装它。如让孩子把一只小瓶盖子拧开又盖上;把木珠用绳穿上又拆下;许多手工制作品,也是用手工操作教育训练的;家务劳动的内容如炒菜、洗涤、打扫卫生等等也可采用操作法对孩子教育训练。采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对弱智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时,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通过演示或操作而在大脑中留下鲜明的具体形象.形成较强的神经联系,帮助孩子理解,并能较好地接受家长或老师的指导。这对于发展孩子的感觉、知觉和动作能力有益,并且还能发展孩子对事物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即开发了其智力。在教育训练中,对教育训练的内容仅仅靠家长或教师的口头说教,往往费尽口舌仍收效甚微,甚至几乎等于零。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特性缺乏具体的感知觉,往往在他的大脑中混沌一片,弄不懂什么是甜、酸、苦、辣;不明白什么是红、黄、蓝、白、黑。所以在弱智孩子的教育训练中,充分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普通教育学原理中直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及游戏法时,都需要有指导者的语言指导,即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点,指点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去认识和理解它,用什么感官去接触它,怎么去观察它。如一张图片《秋天》,指导者一边让孩子看图,一边仔细地讲解图片内容,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习。假使没有《秋天》的图片,脱离实物,光凭家长或教师的语言讲述,这样效果就差;若光让孩子看图片,而不加口头指导,同样也收不到效果,因为孩子不知看的是什么。所以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时,必须结合运用语言指导即注意运用讲述法,以增强教育效果。

3、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困难时,指导者给予一种临时的帮助即提示,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提示法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口头提示、手势提示、示范性提示以及身体动作提示诸形式。
口头提示是指导者用口语提醒儿童。提示的内容可以是原来指导过的语言重复一次,也可以是原来指导语中的某些关键词。例如,指导儿童学习书写时,要注意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当儿童在书写时出现身体歪扭、头离桌面太近等等不正确姿势时,指导者就应该用口头提示“身体要正”、“头再抬高些”等等,以纠正儿童不正确的书写姿势。手势提示是指用手势来指点儿童行为动作中某个不正确的部位或涉及有关物体。如儿童书写时出现形近字容易出差错,指导者在交代任务时,用手势加强点明易出差错的地方,引起儿童注意。示范提示是指指导者作演示动作后,要求孩子模仿着做。示范提示通常与口头讲解同时使用。示范前要提醒儿童注意,示范时速度要慢,要使孩子看清楚示范动作的每一个部分,突出示范动作中的重要部分。身体动作提示也就是手把手地教。运用提示法时应注意以下各点:①只有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才作出提示,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提示过多,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即使他能独立完成的,也会贪图方便,依赖指导者的帮助。②当孩子需要帮助时,首先使用口头提示。如果口头提示不成功,则观察孩子的实际行为动作过程,然后再决定是否用手势、示范或手把手的方法帮助,同时仍得结合口头提示。③在运用提示法后起到一定作用,为使儿童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应尽快地逐渐减少或停止(取消)提示。
4、对比法。

对比法是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人类对事物特性的感知与认识,是在不断地对事物特性进行比较中得到的,许多教育家都重视对比法的应用,强调教育儿童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在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应更重视这种对比的方法。如让孩子辨认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气味、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硬、软,粗糙、光滑等),不同的形状和体积等,必须充分应用对比的方法才能使孩子对这些特性有所感知和理解,否则是难以学会的。例如教孩子学会“重”和“轻”,就得将一件重物和一件轻物呈现出来,要孩子亲自掂量一番,告诉他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再通过对更多物体的重和轻的感知对比,从而懂得什么是“重”,什么是“轻”,怎样表示物体的重和轻等。弱智儿童教育训练中,对比法的正确运用也有几点需要注意:①对比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些;②对比的内容,开始差异应明显,以后逐渐缩小。如开始用“白”与“黑”色比,而不要用“白”与“浅灰色”比;③对比的内容一下子不宜多,应逐渐扩大,注意前后学习过内容的联系比较;④对比时利用口头语言指导是必要的;⑤应启发孩子充分利用对比法进行思考和学习,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5、强化法。

强化法是指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奖励。这种奖励是对学习行为正确的结果表示肯定,因此使他们感到愉快,并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得到奖励。这种以奖励为主,促使孩子学习正确行为的方法,也被称为正强化法。
强化法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奖励。要奖励得当,有以下几点应加以注意:①明确奖励孩子的是什么;②选择好适合于儿童的奖励方式和内容。如有的当众给予口头表扬,有的发给一些小奖品,有的记上一个红星,有的家长或老师向他点头微笑等等;③应在所要求学习的行为正确完成之后即给予奖励;④在使用其他多种奖励形式时,应同时结合口头表扬;⑤尽可能使儿童体验到对其行为得到的自然奖励。所谓自然奖励,如果孩子口头表达了自己的要求,由于他语言正确,使别人能听懂,因此他的口头要求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这种满意的回答即是自然奖励;③当要求孩子学习的某种行为已经相当巩固时,可以逐步撤消人为的奖励,直到在完全投有奖励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该任务为止。

6、惩罚法。

惩罚法是指教育过程中,当儿童出现某些严重的、不恰当的行为时,指导者采取惩罚的措施来制止和消除这种不恰当的行为发生。如有的孩子经常骂人、打人、损坏公物,有的有吃脏物、玩弄生殖器等坏习惯,经多次口头教育不起作用,这就有必要采用惩罚措施。惩罚的作用是使儿童对那些坏习惯或不良行为的后果产生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掉这种不正确的行为。
惩罚法的正确运用,并非易事,也需要合理与适当。以下几点是值得指导者注意的:①惩罚的形式要适当。既然要惩罚了,强度大些,效果会好些,但又不能过强,过强会引起儿童严重的对立情绪,或造成某些伤害,反而出现不良后果;②惩罚的时机,应在儿童不当行为出现之后及时进行,这会使儿童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不当的行为是什么。如果延迟了惩罚的时机,儿童对惩罚的目标会搞混,不清楚为什么要受惩罚,当然也不知道哪个行为不恰当,这样就失去了惩罚的作用;③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不是指导者发泄个人愤怒怨恨的手段,所以在采用惩罚法时,切忌加上个人的不正当情绪在内,而应该是出于爱,立足于帮,万不得已时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绝不能滥用。

二、指导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需要耐心和细心。

家长对弱智孩子给予指导时务必做到耐心和细心。这是根据孩子的特点需要出发的。由于孩子智能低下,因此对教育训练中提出的任务或要求理解能力差,往拉动作慢又不协调,对物体感知的辨别能力水平偏低,因此,按照正常孩子的水平早该学会的内容,他们却久久难以成功。所以,家长在指导时必须有耐心。俗语说:“欲速则不达”。假使指导者急于求成,看到孩子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有的家长性急地自己动手代为完成或者不耐烦地干脆不再指导,听其自然。这些都是不对的,不仅不能使孩子学到可能学会的能力,而且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使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甚至养成一种自卑的心理或者懒惰的习惯。所以指导者必须时时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情况,指导时需要耐心再耐心。
指导者的细心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积极有效地指导孩子,首先就需要细心观察,细心观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孩子的进步与成功,即使是细微的进步,也要看到;二是观察孩子所以不能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然后再加以指导。如孩子学穿衣服却扣不上纽扣,仔细一看,原来是扣子小,纽扣洞眼也小,而孩子的手指小肌肉动作发展还达不到这种要求,所以他特别困难。又如学写汉字,孩子在一些汉字上往往多一笔或少一笔,造成错字,如将“黑”写成“黑”或“黑”等。因为他们对汉字结构的形状知觉有困难,特别是面对一些字体结构近似或复杂的、易混淆的字时更是如此。根据上述情况,指导者在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应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孩子练习手指小肌肉动作;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字体中易混淆的看不清的部分,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使其对字形结构知觉得清楚些。
总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殊性,在指导中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坚持不懈地努力地指导,不可性急,也不要灰心;还要耐心地指导,仔细观察孩子的学习行为,及时地给予必要的表扬和帮助。

2、善于表扬,敢于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训练过程中,孩子学习上有一点微小的进步,家长都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信心和积极性去继续学习。再者,对孩子应该达到的要求,家长绝不可放松,应敢于坚持下去。对孩子行为的不够要求之处,有时并不作正面的批评,只是进一步再提出要求,鼓励他完成。如要孩子跟着家长学说话,而他却不跟着家长说,这时家长不要当面批评,可以鼓励孩子“嘴再张开一些,声音就响了”,而不要直接批评他为什么不跟着学。这样,孩子的自尊心有了保护,而对他的要求并没有放松。这是教育技巧的运用,可以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及时表扬与严格要求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彼此是矛盾的。严格要求是指凡是孩子可能达到的训练目标,不应该降低要求。严格要求是为了达到对孩子教育训练的目标,对孩子的发展和康复十分必要。 3、善于利用时间,坚持进行教育训练。

家长需要指导孩子,就必须有时间保证。一般讲,家长既要上班工作,又要料理家务,还要辅导孩子教育训练的内容,客观上时间是十分紧张的。于是,许多家长往往把辅导孩子的任务减少或者挤掉。但有的家长却能千方百计地抓机会来辅导孩子,见缝插针地挤时间。加利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间,边看边和孩子聊天,同孩子交谈电视屏幕上的内容;利用做家务活动的时间,分配些简单的劳动任务给孩子,请他帮助做;利用接送孩子的途中来背课文或背数、背诵乘法口诀,认识沿途的事物等等。这样点点滴滴地抓,争分夺秒地挤时间,积累起来也十分可观,效果是明显的。只有善于利用时间,坚持教育训练才能使指导工作得到充分的保证。

4、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家长在教育、训练孩子过程中应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俗语说“言教不如身教”,这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十分强调的。作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家长自己就首先要做到。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最长,因此孩子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所以家长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这是不可忽视的。

E. 如何选择适合智障学生的教学方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人们处理数据、分析资料、交流信息提供简捷的手段。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数学越来越被世人当作一种普遍适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

F. 弱智儿童怎么教育

有些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为智力低下者,这些孩子常被称为弱智儿童。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到处求医,服这些药物试一试,请那个大夫看一看,可是孩子的情况始终没见好转。而有的家长干脆就把孩子当成一个废人,随孩子长成个什么样就算个什么样吧。的确,目前没有治疗智力低下的好办法。但是只要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大部分弱智儿童还能够懂得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能参加一些一般性的劳动,不仅能够做到自食其力,而且能为家庭及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1)给予特别的爱:抚养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父母需要给予特别的爱,需要付出的心血也很多很多。弱智儿童反应迟钝,要经常给予关心和帮助,给他生活的温暖。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决不能因为他的固执和倔强而经常打骂,否则孩子将会越来越倔,甚至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但也不应过分溺爱,要培养他个人的生活能力,教育他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同时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可以让孩子逐渐掌握一些生活常识和基本技能。
(2)强化语言训练:在人类的进化演变过程中,语言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强化弱智儿童的语言训练,对促进其智力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掌握了语言也等于学会了使用进入社会的一门重要工具。弱智儿童语言方面的发展是比较慢的,往往存在发音模糊、口齿不清、词汇贫乏等问题。家长在对他进行语言训练时,应该不厌其烦地重复。同时经常带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以开阔其视野,扩大知识面。等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应多提供一些浅显、简单的图书让孩子阅读,以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
(3)学习中要循序渐进:对弱智儿童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学习一些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在的智力。弱智儿童认识事物缺乏主动性,认识事物的能力差,感知觉较迟钝,观察事物的速度慢、范围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吸引他去观察和识别事物。

G. 对智障儿童应该怎样教学

与智力有障碍的儿童应该因材施教,结合孩子的实际特征去进行教学,尽量让孩子多懂一些东西,多学一些东西。

H. 简述智障教育有哪几个基本的教学原则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活动与正常学生的教学活动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因而有许多共同遵循的教学原则,如全面发展教育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反馈性原则等是所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智力障碍儿童毕竟存在着身心发展障碍,而这些障碍又必然影响其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因此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还有一些特殊原则应该遵守。
(一)科学性原则
教学应力求科学准确,科学性原则就是为了保障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而提出的一项基本的教学原则。虽然该原则是在所有教学活动中都是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但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尤其重要。具体而言,针对智力障碍儿童教学的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教学的设计者所选择的内容必须是科学的,即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其二,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呈现方式和教学序列,以及教授方法是科学的,即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又符合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特点。其三,教学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也应该是科学的。
(二)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身心障碍、教育限制的多寡,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原则。功能性原则是指将分析、提取出来的适应环境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给智力障碍儿童,并帮助他们在具体环境中加以运用,以最终形成依据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功能性知识和技能。功能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考虑教授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时,要关注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的运用,包括运用方式、运用效果等。功能性原则更适用于严重智力障碍、多重智力障碍或年龄偏大的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社会性技能的需要。
(三)补偿性原则
智力障碍儿童因身心障碍影响了其学习,而补偿性原则正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缺陷补偿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原则。补偿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语言、记忆、行为、情感等缺陷,运用特有教学内容提供专业的教育训练。例如,智力障碍儿童的脑损伤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容易疲劳,因而无法长久地、注意力集中地学习;社会参与度低、认知水平差导致他们概念贫乏,而且概念与事物间难以建立联系,因而理解所学困难;语言障碍导致他们理解错误、言不达意,而信息交流不畅又反过来影响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手眼协调和手部控制障碍导致他们学习操作性技能困难,特别是书写困难;观察力、分辨力、记忆力差等又导致他们的学习难以推进。有鉴于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障碍和补偿需要,除了教给学生精选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利用教学过程适时地提供补偿性训练,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抽象思维能力低下的特点提出的。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直观性教学原则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因而该原则对所有学习者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学校教育中的许多内容是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被直接感受到和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这一类内容时,必须依赖学习者大脑中已有表象和概念,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如果学习者头脑中缺乏表象,逻辑思维能力又差,那么很可能导致学习者不理解所学内容。智力障碍儿童因认知障碍、社会经验不足、思维能力低下而在学习时常常表现出表象缺乏、逻辑思维受限、推理困难等问题,因此直观性教学原则正是通过直观的教具、语言、动作、表情,通过让学生接触、观察和模仿,丰富其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这为他们学习知识、形成概念、发展智力服务。因此直观性教学原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该原则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应用价值非常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运用该原则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等,慎重选用直观教具。
(五)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力、记忆力差等学习障碍提出的。小步子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提供相适应的教学量。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情特点,国家规定培智学校每节课为35分钟。但是障碍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和习惯等不同的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不同的学习潜力,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障碍程度、注意与记忆的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合情、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的量。例如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将所讲内容设置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的若干个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技能。另外,教师要根据每个儿童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的分量。特别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一定要坚持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并依据儿童的能力水平设计教学的难度和坡度,促进儿童的学习。
(六)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原则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个体差异大,绝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具有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教学原则。个别化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个别差异(特点),为每个儿童设计他们所能达到的基本的学习量,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促进其发展的一项教学原则。个别化原则的核心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儿童的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障碍程度、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和情绪状态等均不相同,所以要想在同一个课堂上充分兼顾到所有儿童的教育利益非常困难。为此,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必须贯彻个别化原则,并将其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练习和评价各个环节之中。所以,个别化原则实际上包括了教学内容、要求、手段和方法上的个别化。
(七)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又称充分练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记忆策略和反复练习等方法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加以内化、长久保持,并在需要时准确再现、正确使用。该原则正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识记慢、遗忘快、不善运用有效记忆策略的特点而提出的一项教学原则。记忆障碍和不良的记忆策略导致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为阻止学生对所学内容遗忘的发生,必须加强巩固练习。

阅读全文

与智障的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声光报警安装接线方法 浏览:78
电阻器的标称值有哪些方法 浏览:607
感官动词教学方法 浏览:684
怎么挖红薯的方法 浏览:659
废旧卡片手机架自己制作方法 浏览:165
水质检测方法标准 浏览:808
金鱼苗怎么喂养方法 浏览:596
阴将阳江日计算方法 浏览:540
哪些方法可以减肚子 浏览:97
老式洗衣机怎么清洗方法教程 浏览:300
各种钢管的重量计算方法 浏览:453
苹果手机音量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49
小孩子身上起斑有什么治疗的方法 浏览:223
融安滑皮金桔食用方法 浏览:969
老人脚裂怎么办最有效方法 浏览:973
水管接头用什么方法 浏览:987
玻璃贴膜好坏鉴别方法 浏览:863
干椒如何保存方法 浏览:646
毛线泡芙花连接方法 浏览:299
门的形成方法视频 浏览: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