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整理资料的方法
你问的问题涉及到搜集、整理资料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按照资料获取方式分为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也叫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题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包括图表),譬如: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还包括自己在亲自实践中取得的感性材料。间接资料也叫他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撰写论文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按照资料的呈现方式分为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等。
收集资料的原则
搜集资料工作一般要遵循“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第一、客观性原则。这是搜集科研资料的首要原则。第二、真实性原则。第三、全面性原则。研究者必须搜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一般步骤
面对当前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资料的收集者该这样才能快速的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呢?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查找和收集资料。问题的解决应该分成6方面进行。1、界定问题 2、拟定问题 3、取得资料 4、利用资源 5、整合资源 6、评价成果。
收集资料的方法
包括做卡片、 做笔记、 剪贴报刊。现在还包括应用网络进行浏览文献,图书管藏 、问卷调查,交谈等方法来获取资料。
资料的整理
一般可分为三步:
(一) 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 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
(二)进行资料汇编。
(三)进行资料分析 。
B. 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地质调查具体实施前,应系统地收集工区内和邻区前人工作成果资料,以便对调查区内地质矿产情况获得初步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前人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正确的工作方案,使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真正做到重点明确、针对性强、少走弯路。
3.2.1.1 资料的收集
(1)地形图的选择与准备
区域地质调查所选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一般应比实际地质调查的比例尺大一倍。1:25万国土大调查使用1:5万的航测地形图作底图;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一般采用国家测绘部门出版的1:2.5万地形图,对没有1:2.5万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即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像片并辅以1:5万地形图成图,也可收集1:1万地形图缩编绘制,亦可用精度高、地势性好的1:5万地形图放大清绘为1:2.5万地形图作底图。
收集地形图的数量,应根据野外区调人员分组情形以及编制各种成果图的需求量来确定,一般符合要求的1:2.5万地形图以10~15份为宜,精度高、地势性好的1:5万地形图一般3~6份即可。所用的地形图以前要求用夏布或马粪纸裱糊并压平、阴干。野外调查人员所用的地形图(准手图)还需按一定规格(20cm×16cm)裁开,并统一标号蒙上透明纸,分块使用,这样野外携带既方便又可保证原始手图的整洁,或者采用抗折、遇水基本不变形不脱色、可写可擦的新型材料“绢布”作为地形资料载体和野外工作用图。除收集工作区地形图外,亦需收集工作区周边地形图,每幅1~2份,以备图边接图使用。
(2)地质、矿产资料的收集
工作区和邻区地质、矿产资料的收集,最好从新到老进行,这样便于删除那些过时的、无参考价值的资料和“已被消化”到后期地质成果中的资料。开展1:5万区调最有参考价值的基础成果资料是1:20万(或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地质图、地质报告),要特别注意收集。对研究程度较高,资料较丰富的地区,以收集近期资料为主,并以编为主或编测结合的方式将资料融入实测资料中。
地质、矿产资料主要包括工区的各种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和勘探成果资料,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各种相关的测试分析及鉴定资料,各种相关的专题研究文献、科研论文以及相关的图件、报告、手图、记录簿和档案资料等。对邻区主要的地质、矿产资料也应收集。
(3)物探成果资料的收集
地球物理探矿包括地面物探和航空物探,所取得的丰富资料对探索、解释、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地下矿体的埋藏状况、认识地球圈层性质、探讨板块运动模式等重大地质问题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实施“三维地质填图”更为重要。
(a)地面物探成果资料的收集。地面物探方法主要有磁法、电法、地震法、重力法等。当工作区为沙漠区或为大面积第四系覆盖时,收集地面物探成果图及资料尤为重要。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磁法勘探主要用于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圈定岩体和断裂,提供进一步普查找矿的远景区。
(b)航空物探成果资料的收集。航空物探资料有许多种,在我国开展较早较广泛、效果较好的是航空磁测,其次是航空放射性测量和航空重力测量等。
(4)化探与重砂测量成果资料的收集
我国已完成1:20万区域化探和重砂测量(有些地区还开展了大比例尺的地面化探和重砂测量调查),这些成果资料能有效地、前瞻性地指导1:5万区调工作部署和实施地质调查。
(5)遥感资料的收集
遥感资料的收集要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的任务和研究内容来选择合适的航天或航空遥感数据。资料收集前应系统了解各类遥感数据的波谱区间、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技术参数和地学特征,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地质要素。
A.航空遥感像片的收集和准备
在开展1:5万区调填图之前,要全力收集影像特征好、多片种、多时相、多波段、各种比例尺(表3.1)的全色黑白航片、彩色航片、假彩色航片、红外航片、侧视雷达片等。若工作区有冰川、沙漠或大面积第四系覆盖时,为了对其下伏基岩进行地质调查研究,应选用侧视雷达片;若工作区金属矿点较多时,应收集大比例尺彩色航片;若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时,应收集红外航片或远红外扫描图像。如果工作区已有的航片比例尺过小,可向航摄部门申请,将像片放大到接近地质调查要求的比例尺。
表3.1 区域地质调查与航片比例尺关系一览表
获得航片资料后,应及时进行整理与编表。将同种比例尺的航片按航带装入袋内,在袋上注明图幅代号、航带号及像片编号等。为了使用便利,还应在每张航片的背面左上角,按下述格式编号:
区域地质调查基础教程
式中:上部为图幅号,下部左边数字为航带号,中间数字为本航带像片总数,右边数字表示本航带从左到右的第几张航片。
为全面了解测区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和构造格架,通常用航片做一幅工作区及周边区域的航片镶嵌像片略图,对每张航片上的主要地物进行标注,如村镇、主要公路或铁路、河流、湖泊、水库、山峰名称或高程等。为避免污损航片,要将标注写在附于航片的透明纸上。
B.卫星遥感图像的收集与准备
1:25万遥感地质解译,以空间分辨率优于15m的多光谱遥感数据为主;1:5万遥感地质解译,以空间分辨率优于5m的多光谱遥感数据为主;有特殊要求的遥感地质解译,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确定。
一般情况下,用于遥感地质解译数据的光谱区间在可见光至短波红外波段,提取热惯量大的地质体信息还应收集热红外波段数据;植被覆盖区地质调查可补充雷达数据;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应使用合适的谱段数据,条件允许时应收集高光谱数据。
遥感数据的时相,应根据专题调查的内容和工作地区地理环境来确定,同一地区用于融合处理的多平台遥感数据的时相应尽可能一致。一般情况下,南方无雪地区最佳数据时相为冬季,北方地区最佳时相为春季和秋季,终年积雪高山区最佳时相为夏季。
数据收集时应检查数据的质量,云、雪分布面积一般应小于图面的5%(特殊情况下可放宽到10%,但不能覆盖主要地物),图像中斑点噪声、坏带等应尽可能少。
(6)其他资料的收集
A.自然地理、经济地理资料的收集
收集区内有关的地震、水文、地理、地貌、森林、植被、土壤、气候、旅游、交通运输和地方志乃至游记等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对确定调查路线、选择交通工具、合理确定野外装备和工作期限等密切相关,对解决许多有关的地质问题也十分重要。
B.群众找矿、报矿资料的收集
充分收集群众找矿、报矿、矿产开采历史等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能提供找矿线索,对矿产评价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C.实物资料的收集
包括前人在调查区和邻区采集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标本和岩石薄片以及钻孔岩心等实物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可节约有限的经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D.经济开发资料的收集
工作区内农业建设、工程建设等相关情况,以及当地政府部门或一些大厂矿对地质工作提出的建议与要求等,对区域地质调查的科学决策和具体实施方案的部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应注意收集和了解。
E.区调技术规范等资料的收集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地质找矿工作的深入开展,其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已愈来愈显着。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切合本国实际的详尽的区调规范及技术规程,这些技术规范与要求是进行岗前人员技术素养培训、完成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保证,使从业者能在最新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因此,必须在工作前收集有关规范、要求,以及相关指导性文件。
3.2.1.2 资料的分析利用
(1)遥感图像的解译
遥感图像影像逼真、视域宽广,更为重要的是各种地质信息极为丰富,在实施新一代1:5万区调和1:25万国土大调查中广泛应用,并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遥感图像的解译与“数字化填图”结合起来,可大大加快区调的步伐。
遥感解译应贯穿于整个区域地质调查全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初步解译、详细解译、对比解译、综合解译四个步骤。现仅对初步解译介绍如下。
A.初步解译的原则与要求
遥感图像的初步解译原则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整体后局部、先构造后岩性。
先易后难:是指先从地质体影像反映最为清晰或前人工作研究程度高的地区开始,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推广到全区。
先简后繁:是指初步解译先控制构造格架,然后反复认真地解译其细部的影像特征。
先整体后局部:是指要多种遥感图像结合(卫片看宏观、航片察微观、彩片作甄别)。
先构造后岩性:是指遥感图像宏观解译断裂构造形迹有独到之处。
以上几种原则在具体运用时应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同时,千万不能忘记解译必须与野外踏勘(调绘)相结合的总原则。具体表现为:
(a)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依据,根据任务要求对遥感地质要素进行初步解译,了解其区域发育特点,概略划分各类要素的类别,对照现有资料初步建立解译标志,对所需信息进行试提取,确定具有特征解译标志要素的属性,初步建立影像单元。
(b)通过对收集的最新时相遥感图像的解译,对前期收集的水域、道路、居民点等地理资料进行更新。根据区域岩石、构造及其他要素的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踏勘路线。
(c)消化吸收已有地质、遥感等资料,初步掌握测区基本地质特征和遥感影像特征,以遥感影像图为主要信息源,以影像单元为单位,编制解译草图。
(d)解译草图是过渡性图件,编制单位的属性分类和命名皆以影像为基础。踏勘工作的内容、位置等均应标注在解译草图上,踏勘路线应部署在通行条件好、穿越的影像单元多、露头较好的地段。
(e)在初步解译和后期的详细解译过程中,应根据遥感地质要素的影像特征填写遥感地质要素解译卡片。
B.初步解译的内容
(a)解译第四系:首先,利用遥感图像上的不同色彩、色调信息,勾绘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与基岩的分界线。然后,利用遥感图片上呈现的地貌类型(阶地),初步勾绘出第四纪的成因类型界线。
(b)解译断裂构造:主要是指线性构造、韧性剪切带、隐伏构造、环状构造和活动构造。该类构造在遥感图像解译中效果最佳,这是因为航、卫片具有一定的透视能力,加之背景宽广,各类构造特征表露无遗、历历在目的缘故。
应用遥感图像解译,较之常规地面地质调查方法能得到大量断裂构造信息。在解译中,首先,对小比例尺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它视域广,去掉了许多细节,有利于查明大断裂或深大断裂带,也有助于判别断裂的级别及组合关系。同时,亦可获得关于断裂数量及同级别断裂的间距以及导岩、控矿规律等方面的资料。其次,用大、中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研究断裂构造的具体空间分布和相互切错关系。
遥感图像解译中应特别注意环状断裂构造、隐伏构造、活动构造的解译,这是常规地面地质填图中最易遗漏的地质构造现象,要格外加以重视,以便提高图幅质量和日后在野外调查中的预见性。
(c)解译岩浆岩体:解译岩浆岩体常利用遥感图像上较均匀一致的色彩、色调;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特有的钳状、放射状、环状水系;岩浆岩体块状、无层理的特性,表现在遥感图像上为缺乏黑白相间的条带状影纹,并常呈浑圆状、等轴状、半圆状轮廓形态等特征。运用上述特征及原理来勾绘岩体轮廓界线,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d)解译地层岩性:遥感图像能在大范围内追索研究岩性的变化,这就为我们研究相变提供了又一种新的手段。值得指出的是,解译岩性一定要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地质资料以及在踏勘过程中建立的地方性解译标志。
对沉积岩的解译要把握沉积岩具有成层性这一特性,其反映在遥感图像上则为条带状的影像。在遥感图像上研究沉积序列的区域性层理变化特征,对阐明沉积过程、环境变迁,建立区域地层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常规地面地质工作研究无法比拟的。
对变质岩的解译,总体难度大些。若工作区为成层有序的浅变质岩系,解译方法与沉积岩类似。若工作区为层状无序的中深成变质杂岩,则可按岩浆岩解译标志来解译,要比较准确地解译出片理的分布趋势,反映区域构造格架。对变质岩的解译,用彩色航片和TM片上的影像可甄别蚀变岩类,效果较好。
(e)解译褶皱与不整合界线:遥感图像立体感强,能直接显示地质构造的三维空间变化规律。
通过遥感图像研究褶皱类型、规律、特征及褶皱组合型式,比单纯在地面研究更直观方便。一般来讲,小比例尺卫星图像对研究大型褶皱构造有较好效果,中大比例尺航片图像则把小构造更清楚地反映出来。总之,对褶皱的解译,主要利用影像的对称性或完美的转折端来定夺。
角度不整合界线,一般在遥感图像上表现得更直观、清晰,解译勾绘的精确效果比实地勾绘还要好。
(f)量测必要的产状要素:在遥感图像上要利用三角面、梯形面、单面山、猪背岭等来量测地层、断层、接触面的产状,目估其倾角,且要转绘到遥感解译图上。
注意事项:在遥感图像全面解译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踏勘路线和剖面测制位置的选定。
C.遥感地质解译图(草图)
在上述解译内容完成后,要对整个遥感地质解译(草)图的图面进行修饰,包括图内、图外两部分内容。
图内内容包括各种地质界线、地质代号、构造符号、产状要素的着墨、着色(在透明图反面)等。图外内容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图签(责任表,下同)、图框等。
D.编写遥感地质解译小结或报告
叙述本次工作所采用的遥感技术方法和特点,所利用的遥感图像种类、比例尺、质量及可解译程度,详述各类地质体的解译标志(可列表),线形、环形和描述构造的影像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等。
值得注意的是,遥感地质解译图编制后,一定要将解译的各地质体界线,转绘到附于地形图(手图)之上的透明纸上,以备日后地质填图路线调查时参考和验证。
(2)地质、矿产资料的分析利用
对收集来的地质、矿产资料,应及时全面整理、综合评析,确定其参考利用价值。
研究前人文献资料有两种方式:一是先阅读最新的或较权威性的总结性文献,了解工作区的概况;二是按文献资料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调查的先后次序来阅读、分析、研究。对资料阅读的同时应力求完成资料整理、摘录、填写资料卡和编制有关图件(如工作区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图)。
编制工作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图,就是将工作区前人已经开展过的各种比例尺的地质调查,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数字等来表示其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工作比例和调查的时间,并将资料编号。重要的实际资料要标绘在研究程度图上(如控制矿体的山地工程、钻孔位置、重要的采样点和化石点等)。
(3)其他资料的整理
对前人在工作区开展的化探、重砂、物探工作的成果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编制1:5万工作区的化探、重砂、物探异常综合图,以备今后地质调查工作中参考和查证。
C. 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基本原则
2.1.1.1 对以往资料整理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充分利用
资料整理分析按照总体设计思路,重点突出各类钻孔、水化学分析、地下水动态资料、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等用于动态评价的主要数据信息,也要兼顾环境地质问题、气象水文资料、社会经济信息等影响和制约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其他信息。
2.1.1.2 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相融合
通过规范化资料整理,实现信息化。在资料整理中,同时结合数据库结构设计、多库连接结构与检索机制的便利性,为构筑动态评价平台和今后的数据源扩充做好数据结构设计。
2.1.1.3 以往资料整理与新投入调查获取资料相兼容
数据整理利用力求与项目投入的补充调查和专题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内容、结构相兼容,保证信息化评价平台对新老资料的兼容性。
2.1.1.4 充分利用已完成资料的整理分析和信息化成果
对于已经初步实现数据库管理的区域信息和区域空间信息,如: 钻孔数据库、地质图数据库、水文地质图数据库、水质数据库等,要充分利用,通过格式转换纳入本项目建立的动态评价平台。
D. 分析资料的综合整理
可将鉴定的结果及残渣含量综合到柱状图上,或将残渣含量做成等值线图。柱状图的绘制常用百分比法。
E. 在收集和整理和运用资料方面有什么好方法或好建议
正 课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经直接影响学习本身,学生信息来源不再以相对固定的课本与教师为主,而开始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直接寻找、检索并收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深入社会生活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的目标,是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郭建宾老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一课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F.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最初从什么方面开始资料的整理分为几个阶段
一般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先要进行所有资料的一个收集,然后汇总最终是按阶段进行调整,分析分析完之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处理意见。
G. 确定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确定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H. 本资料整理的过程;本资料整理属于什么类型各种资料整理的方法有何不同
资料整理主要是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资料整理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
资料整理是资料研究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调查资料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必要步骤,是保存资料的客观要求。资料整理的原则是真实性、合格性、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简明性和新颖性。
整理分类:
社会研究所搜集的资料一般可分为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前者是通过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及访问表格得来的,它涉及大量调查对象,对此可进行统计分组和汇总;后者多为无结构的观察、访谈材料和文献资料,一般是少数典型或个案的材料。这两类资料的整理过程大致相同,但整理方法不同。
1、文字资料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定性资料基本上都是文字资料,因此一般也把文字资料整理称作定性资料整理。由于文字资料在来源上存在差异,所以其整理方法也略不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可划分为审查、分类和汇编三个基本步骤。
以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对于文字资料的分类,就是将资料分门别类,使得繁杂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
对于文字资料的汇编,主要是指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要求,对分类完成之后的资料进行汇总、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调查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的材料。对于通过观察、访问和文献搜集得来的文字材料的整理,步骤如下:
①对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检查、核对,如观察记录是否带有个人偏见、被访者是否如实反映情况、文献来源是否可靠等等。
②从原始材料中摘取与研究目的有关的主要内容,对资料进行简化。这两步也称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③按主题、人物或时间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资料档案。其作用一是便于查找,二是便于作进一步的定性分析,如类型比较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还可以将文字材料的内容转换为数据形式,进行定量化的内容分析。
资料整理是从调查阶段过渡到研究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步骤,直接关系到资料分析和研究结论的可信性与准确性。因此,科学地、合理地整理资料对于社会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数据资料
数据资料是调查研究中心定量分析的依据,因此数据资料的整理也叫定量资料的整理。在资料的整理阶段,为了便于得出正确的调查结论,需要对数据资料作进一步的处理,其一般程序包括数字资料检验、分组、汇总和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几个阶段。检验,主要是对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检验,以确保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
分组就是把调查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汇总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目的把分组后的数据汇集到有关表格中,并进行计算和加总,集中、系统地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数据的汇总可分为手工汇总和机械汇总。经过了汇总的数字资料,一般要通过表格或图形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统计表和统计图。
(8)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整理原因:
一般来说,现在的资料不便传播的原因有这样几个:资料的语言不是能够容易理解的中文;资料仅仅是扫描仪得到的图片资料,并不是更易传播的文字格式;由于年代久远,书的排版方式不适合现在的阅读习惯,或者文字是繁体字;或者书籍本身既没有图片资料,更不要说录入完成的文字资料。
整理方法:
所以,资料整理大致有这样几方面的工作:将有价值的外文资料翻译为中文;将图片的书籍资料转化为文字格式,为了减少工作量,可以将较为清晰的图片版书籍首先用识别软件转化为文字,再根据原有图片资料校对文字;
如果字体为繁体字,书的图片资料不清晰,排版方式较老,那么就需要直接根据图片资料录入文字;将现在互联网上没有的书籍资料扫描并录入形成可供传播的电子版资料;对录入完成或者校对好的文字进行进一步的校对;将录入并校对好的文字整理成为完善的chm或其他格式的电子书。
I. 资料整理研究
水文地球化学找油是在地质分析基础上,运用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评价区域的含油气远景,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段)。在研究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水文地球化学现象实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水介质环境的研究,必须注意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发展史、水文地质变迁史及地下水运动史等各种历史过程综合作用的研究。不仅要从直觉感知出发,而且要从理性上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不仅要研究现代水文地球化学景观,而且要恢复和再造不同地质历史发展阶段中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和特点。因此,必须设计和选择一个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案和正确的技术思路。水文地球化学找油法的研究步骤如图4-13所示。
1.数据处理系统
对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大量资料和分析数据整理之后,选择恰当的数量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处理程序进行统计分析,借以提高水化学异常解释的可靠性。水化学成分中所包含的油气信息隐藏在大量的分析数据之中,应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指标间的相关性,结合地质统计学(研究指标空间随机性和结构性变化)对化学分析资料进行处理解释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已形成了水化学找油的数据处理方法系列,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结构分析、背景分析、异常分离、异常识别与评价等,实现了人机交互和自动成图系统。作者(1985)在实践中提出图4-14所示的数据处理方法与流程。
针对水化学找油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上述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流程,目的是避免单一处理方法的片面性和失真,从中找出研究体内地球化学数量特征与内在的统计规律,将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用数学形式合理地表达出来,便于筛选指标、优化指标组合、圈定异常及定量评价。
现以某地区水化学找油的691个样品、17个指标及11747个分析指数为例,说明数据处理的应用过程。在处理之前,首先要对数据的使用价值进行分析。水化学数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化验分析的数据;二是地质-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观测数据。前者数据中有的与油气藏有一定关系(包括成因关系、演变关系、环境关系等),但也混杂有与油气藏无关的因素;而后者数据中大部分是影响或控制前者的环境因子,如样品的质量——含水层的岩性、富水程度等,采样条件——深度、年份与季节的统一性等。这两类数据从性质上讲,分析化验数据是定量的,而地质调查资料是定性的。化探技术人员要想办法创造统一的尺度和条件,将这两类表面上互不相干,实为因果关系的资料融会在一起,提取油气信息,达到预测油气藏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数据处理之前,鉴别数据的使用价值,了解数据的贡献或可信度,对数据去伪存真尤为重要。此外,由于分析数据含量单位不一,地质观测数据量纲不同,因此,在进行正式计算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形成供计算处理使用的新数据。水化学找油数据预处理方法与流程如图4-15所示。
图4-13 水文地球化学找油基本研究步骤
图4-14 水化学找油数据处理方法与流程
2.优化指标组合
数据预处理完成后,应用新数据体进行多元统计。从表4-11,12,13看出,各离子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矿化度之间相关性有一定的差异,决定水化学性质的主要成分是:Cl-,Mg2+,Ca2+,
上述三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起到了相互补充、验证的作用,其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本区指标组合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中:可溶气态烃和苯-酚各为独立组合,是石油和天然气化学组成的主要成分,作为本区主要找油指标组合;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反映了石油化学成分中芳烃的总强度,是找油气的另一个主要指标组合;主要离子(元素)与矿化度是反映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指标组合。
图4-15 数据使用价值分析方法与流程
表4-11 相关分析(常量组合)(n=691)
表4-12 相关分析(微量组分)(n=691)
表4-13 相关分析(有机组分)(n=691)
表4-14 水化学指标的因子分析(初始因子)
图4-16 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3.圈定异常区(带)
水化学异常是相对于背景而存在的,但背景与异常不是某个具体数值,而是某一特定的分布,如对数正态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形式。在水化学找油中习惯使用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理论来研究背景与异常(该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参数就是均值与标准差。所谓异常与背景实际上就是不同的均方差与均值的背景分布和异常分布样本的集合(图4-17②)。从中可以看出,当背景分布与异常分布分离不很大时,若干属于背景分布的样品可能进入异常分布,反之亦然。如果选取A为异常下限,则背景分布中大于A的部分样点将错误地划为异常样品,这类错误称为第一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等于A右面与背景分布所围的面积。随着A向右移动,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就可以减小,但第二类错误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因此,从理论上讲,异常下限的确定就是求出使两类错误均为极小的A值。对于两种分布互不重选时(图4-17①),异常下限的确定没有任何困难。但是在水化学找油中,异常与背景总是十分接近,分离不大,因此,需要认真的、多途径的确定异常,才能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将上述优选的指标组合,通过判别分析、趋势面分析、典型趋势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圈定异常区(带)。
(1)判别分析
水化学测量仅根据指标含量或绝对值的高低确定异常,区分油气藏和非油气藏有一定的困难,而借用判别分析方法,处理指标组合的分析数据,能为成因分类、确定异常、筛选勘探目标等提供可靠依据。判别分析可以为解决以下两类问题服务:一是根据已知油田的指标组合特点,判别未知区指标组合含量同油气藏的关系;二是根据多指标特征对未知区的样品进行分类或划分异常。一般利用判别函数式所计算的综合R值或绘制的R等值线图,凡大于分界值(R0)者为异常,其异常是多指标或指标组合的综合信息,提高了异常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图4-17 背景与异常分布
(据阮天健,1990)
冀中坳陷任丘油田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判别值为:
R1=0.2956(含油边界内)
R2=0.2776(含油边界外)
R0=0.2900(分界值)
根据判别函数式所计算的综合值(R)进行分区,则R的高值点主要为含油边界内的水样所占有,而含油边界之外的水样,R 值普遍偏低,其错判率只有16%左右(图4-18)。
在南襄盆地利用水中荧光 405nm、420nm、254nm、紫外吸收光谱228nm、310~374nm、酚和甲烷等八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别,获得的判别式如表4-15所示。用其所圈定的异常,已经钻探证实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图4-18 水化学指标类别分析R0等值线
1—断裂;2—油水边界;3—R0等值线
表4-15 南襄盆地潜水分学成分综合判别
(2)趋势面分析
趋势面分析是将水分析数据中区域性变化、局部变化及随机性变化进行分解。通过数据中反映规律性变化的部分,预测油气分布的总趋势,指出油气富集的有利地区,突出局部异常,圈出油气聚集的有利构造或部位。以求算的趋势面为基础,计算指标的剩余值,去掉随机性影响,圈定反映局部性变化特征的剩余异常图。利用趋势面分析,可以分离背景样本和异常样本,更好地认识、研究区域规律与局部特征之间的关系。图4-19是济阳坳陷临盘油田潜水矿化度四次趋势面分析结果,油气主要集中分布在趋势面等值线为50~70mg/L的临盘断裂带上,剩余异常点大都位于已知油田或后来发现的油田上方。
(3)典型趋势面分析
该方法可以计算一组变量的共同趋势,把多种指标综合成一个变量组合,将表示单一母体的多变量空间分布的一套趋势图,叠合成综合趋势图和剩余异常图,既可以提供区域性综合异常区(带),又可提供局部综合异常。充分挖掘了隐藏在各个水化学指标中的综合油气信息,从而提高了异常的可信度。图4-20是利用潜水中可溶气态烃、苯、甲苯、酚、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七个指标编绘的典型趋势面分析结果,从中看出:水化学异常和剩余异常点,多位于8~10趋势等值线范围内,基本上沿着凹陷中心呈环状分布,显示了生油凹陷控制油气田分布的地质规律,在水化学异常附近已获工业油气流。
应当指出,上述数据处理系统是用一个平面和光滑的曲面来拟合地球化学背景,在某些情况下与客观实际不一定是完全吻合。其次,没有从成因的角度来考虑和研究地球化学背景及指标组合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利用上述系统圈定的异常和提供的油气信息,需要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油气藏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及自然地理景观诸因素,对异常的真伪与可靠性进行剔除、解释及评价。
J. 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
一、课题资料课题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等。 1. 计划性资料。计划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计划方案、课题申请评审书等。这类资料关涉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与部署,是整个课题实施的蓝图,对课题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十分重视。 2.基础性资料。基础性资料是课题研究前期以及课题研究中所作的调查、测量、检索、研讨等等工作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无论是对课题的最终选定,还是理论假说的形成,课题的开题论证,或是课题的研究运作,都具有基础作用。 3.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4.专题性资料。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一些事关整个课题运作的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形成的资料是专题性资料。专题性资料对课题的延伸、拓展与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5.效果性资料。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检测,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等等,都会得到相应的资料,这是形成最终成果的主要资料。 6.总结性资料。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与课题研究结束都育来自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这些总结对课题终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义。 二、课题研究资料 按课题研究档案的管理进行积累。根据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分为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结题验收阶段。 1.准备阶段: 课题前期档案主要包括课题立项申请书、论证报告、研究方案(包括修改后的方案)、各种审批手续、立项批准书、责任书、开题报告等。 2.实施研究阶段 : 课题中期档案是课题档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课题实施过程的原始材料:研究过程中的阶段计划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方法效果、典型案例,调查测试、过程评价的各类数据和材料,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组织培训记录、召开会议记录、课题研究课实录等;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图片资料、声像资料、电教软件和研究小结、阶段总结、经验文章、研究论文、着作、获奖证书等、阶段检查记录等;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有关研究内容的论文、简讯(包括他人对本课题的有关评价) 和研究过程中获奖的证书、作品等。 3.结题验收阶段:课题后期档案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总结、申请验收报告、最终科研成果、课题验收鉴定书、成果推广应用材料等。 三、资料的整理(一)整理资料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就是根据事实进行核查,排除其中的虚假成份; 2.准确性原则。资料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相互矛盾; 3.完整性原则。资料不能残缺不全,以偏概全; 4.标准型原则。不能搜集无关无用的资料,使资料与统计对象的性质和标准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 5.条理性原则。整理出来的资料应当是分类分组,脉络分明,条理清晰等; 6.简明性原则。应当综合运用文字、表格、图形等各种表达手段,使资料不仅在内容上条理化,而且在表现上也简明化。 (二)整理资料的步骤 1.设计整理的方案。在整理资料时,应制定出一个资料整理的纲要,其内容为:⑴选择分类标准和分类标志;⑵确定如何分组;⑶确定描述总体及各分组特征的指标,并决定汇总方法,然后以此提出工作的要点;⑷确定需要编制和绘制的图标;⑸规定所要求的精确程度以及计量单位;⑹考虑其他应注意的事项和问题。 2.审核资料。就是检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好不好红血丝瘦脸霜好好用瘦身霜推荐品牌什么牌子的去皱眼霜好3.进行分类分组。按照整理方案中设计的分类标准和分组标志,进行分类和分组。若是文字资料则进行分类,若是数字资料则进行分组。 4.实施统计汇总。就是计算各类各组的单位数和合计数,计算各组指标和综合指标。 5.编制统计图表。就是根据分类和汇总的结果,编写统计资料,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 四、资料的审核 意思是指在着手整理资料之前,对需要整理的原始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和核实的工作过程。它的任务在于考察所搜集的资料是否真实、是否准确、是否完整和是否标准。验证资料的合格性,也就是信度和效度。其目的在于为进一步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资料打下基础。 资料审核的方法 资料审核的具体内容和方面不同,所审核资料的来源和类型不同,审核资料的方法就可能不一样。常用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经验判断法。就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情况来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逻辑判断法。根据资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计算判断法。就是通过对各种数学的运算来判断各项数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它适合于对数学资料的审核。如各组数据之和是否等于总数、各部分的百分比相加是否等于1、各种平均数指标指数的计算是否正确等等,都可通过数字运算检验。 4.对比批判法。通过对同一来源用不同的方法搜集的资料进行比较,来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比如对同一研究对象可分别采用实地调查法和历史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又可分为访问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历史文献资料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各种类型的资料进行比较,可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5.筛选判断法。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来源进行考察,以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方法。 6.提纲判断法。是指用搜集资料的调查提纲,来衡量所搜集来的资料,以判断资料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格性。 五、资料的分组、统计 在教育科研中,一般把对文字资料的划分和归纳叫做资料的分类;把对数字的划分和归纳叫做资料的分组。分类主要是根据事物性质上的差异;分组是根据事物数量上的不同。 (一)资料分组的步骤 1.选择分组的标志,包括选择标志的原则、种类; 2.确定分组界限,包括组数、组距、组线、组中值及它们的确定和计算等内容; 3.编制变量数列,也就是根据各种分组 标志、所得的分组结果,编制各种变量数列表。(二)资料的统计(汇总) 资料的汇总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分组后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和汇总,使之汇集到一定表格之中。资料汇总有手工汇总和电脑汇总两种方法。下面我们主要说一下手工汇总。 1.手工汇总的方法 当原始资料项目较少,资料比较简单时,一般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⑴画记法,也称为点线法。就是在汇总表的相应组内,利用划点或者划线为记号的汇总方法。汇总时按某一数据属于哪一组就在那一组的栏内点一个点或者划一条线。最后,计算各组点或线的数目,得出各组的次数,根据这些就可以做出统计表。 ⑵过录法。是根据统计汇总表中分组的要求,将原始资料登录到预先设计好的登录表上,然后再过录到正式的统计汇总表上。它的优点是,对汇总的内容便于校对、检查;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 ⑶折叠法。是指所有调查表中需要汇总的同一行或纵行预先折好,按顺序一张一张地叠在一起,进行总计算,然后将汇总结果填入正式统计汇总表中。 ⑷卡片法。就是利用特制的摘录卡片,进行分组汇总。在调查单位多、分组多的情况下,卡片法是手工会总的较好方法。 2.手工汇总的具体步骤 ⑴编号; ⑵摘录。是把每一个调查对象的资料摘录于卡片上; ⑶计数。根据卡片资料可按组别将调查单位归组,各组的卡片数就是各组单位数。顶一下